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asurement of the echo reduction for underwater acoustic passive materials by using the time reversal technique 被引量:8
1
作者 YAN Xiaowei LI Jianlong HE Zhiguang 《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 CSCD 2016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A measuring method of the echo reduction of passive materials by using the time reversal(TR) technique is presented. To measure the echo reduction of a sample with this approach, the received signals are firstly foc... A measuring method of the echo reduction of passive materials by using the time reversal(TR) technique is presented. To measure the echo reduction of a sample with this approach, the received signals are firstly focused according to the TR theory. Then, the sample is removed and the TR processing is again employed to realize the focus of the received signal.Finally, the echo reduction of the sample is evaluated with these focusing signals. Besides, to calibrate the measured echo reduction via the TR technique, a standard sample is employed to measure a constant coefficient that only depends on the measurement environment. An aluminum plate sample and a steel plate sample with the same size of 1.1 mxl.O m x0.005 m axe tested in a wave guide tank.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ibrated values are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oretical results under the free field at the measured frequency range of0.5-20 kHz. The relative errors of all the measured values are less than 10% and the values of the expanded uncertainty are less than 1.5 dB. The TR processing focuses the energy in spatial domain and temporal domain, so i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echo reduction of passive materials in the environments with reflections induced by boundaries and low frequency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e Measurement of the echo reduction for underwater acoustic passive materials by using the time reversal technique TR
原文传递
Measurement of insertion loss for underwater acoustic passive materials with the time reversal technique 被引量:2
2
作者 YAN Xiaowei LI Jianlong KONG Xiangdong 《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 2014年第2期109-120,共12页
A method using the time reversal(TR) technique to measure the insertion loss(IL) of passive materials is presented.Firstly the received signals are focused according to the TR theory when there is not a sample bet... A method using the time reversal(TR) technique to measure the insertion loss(IL) of passive materials is presented.Firstly the received signals are focused according to the TR theory when there is not a sample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he received array.Then,the sample is placed near the received array and the TR processing is again employed to realize the focus of the received signal.Finally,the IL of the sample is evaluated from these focusing signals.Because the TR processing can focus the energy in spatial domain and time domain,the method can be used to measure acoustic properties of passive materials in a waveguide tank with reflections induced by boundaries or with low source frequencies.Two samples with the same size of 1.1 m×1.0 m×5 mm are tested in the waveguide tank.The method is demonstrated by the comparison of the theoretical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e measured frequency range of 1-20 k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e Measurement of insertion loss for underwater acoustic passive materials with the time reversal technique TR
原文传递
基于直扩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浪 古莉冰 +6 位作者 朱丽 何建安 叶颖 张然 李华文 李福缘 顾大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58-364,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直扩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特殊功能的DNA聚合酶,以及优选PCR增强剂,以此建立直扩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快速检测5种样本(全血、血清、唾液、咽拭子和尿)的方法。结果... 目的建立基于直扩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特殊功能的DNA聚合酶,以及优选PCR增强剂,以此建立直扩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快速检测5种样本(全血、血清、唾液、咽拭子和尿)的方法。结果5种样本检测限分别为血清103 PFU/mL,尿、咽拭子和唾液102 PFU/mL,全血104 PFU/mL,标准曲线的拟合优度的可决系数均在0.98以上,扩增效率均在90%~110%;寨卡病毒核酸成功扩增,非寨卡病毒核酸均未能扩增;尿、全血和唾液样本的重复性实验中106 PFU/mL和102 PFU/mL两个浓度的6个重复Ct值的变异系数均<5%。该研究建立的直扩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检测方法与常规RT-PCR技术的检测结果一致,8个寨卡病毒样本,均只检测出2个血清样本,其余62个非寨卡病毒样本及12个阴性样本均未得到扩增。结论成功建立基于直扩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且灵敏度高、特异度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直扩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DNA聚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逆时成像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 被引量:32
4
作者 许力生 杜海林 +1 位作者 严川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90-1206,共17页
研究地震断层的精细结构需要对地震活动精确定位,然而,盖戈类标准定位方法已经不能胜任.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直接面对地震定位这个非线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一种称为逆时成像技术的确定地震震源中心的非线性方法.首先,从位... 研究地震断层的精细结构需要对地震活动精确定位,然而,盖戈类标准定位方法已经不能胜任.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直接面对地震定位这个非线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一种称为逆时成像技术的确定地震震源中心的非线性方法.首先,从位移表示定理出发,阐述了逆时成像技术的原理;然后,通过多组数值实验,论证了这种技术的可行性.由于直接采用直达波信号构建包络信号,进而采用互相关技术测量观测到时,因此,观测到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得到了提升;由于采用波形聚束方法直接建立观测到时和震源位置的非线性关系,因此,绕开了盖戈类方法的线性化过程,从而杜绝了非线性问题线性化过程造成的误差;由于采用波形聚束方法而不是经典的最小二乘法求解,所以,克服了最小二乘解对于少数或者个别"出格数据(outlier)"敏感的缺点;由于采用非均匀网格搜索的方法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解,所以,可以利用解集的特征半径描述解的分辨率,进而利用观测到时的标准差和分辨率来描述解的不确定性,避免了以观测误差为正态分布的假设为前提的统计方法,克服了这类方法常常给出脱离实际意义的结果的不足.然而,由于采用网格搜索方法求解非线性方程,所以,与盖戈类方法相比,计算效率相对较低.例如:这里的每次定位过程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上需要大约30s.不过,用时间换取精度也是惯常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震源中心 逆时成像技术 波形聚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逆时成像技术(二)——基于人工地震的检验 被引量:22
5
作者 许力生 严川 +1 位作者 张旭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09-4027,共19页
人工地震的激发时间和震源位置是已知的,因此,用人工地震观测资料检验地震定位技术是十分有效的技术途径.为了检验逆时成像技术的实用性,我们收集了10次人工地震的观测资料,5次气枪和5次化学爆破.气枪记录台网的孔径20km左右,而化学爆... 人工地震的激发时间和震源位置是已知的,因此,用人工地震观测资料检验地震定位技术是十分有效的技术途径.为了检验逆时成像技术的实用性,我们收集了10次人工地震的观测资料,5次气枪和5次化学爆破.气枪记录台网的孔径20km左右,而化学爆破记录台网的孔径200km左右.首先,通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比较,从已有速度模型中筛选出两种较好的模型,然后,利用筛选出的两种模型分别对10次事件定位,并通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比较以及测定值的不确定性分析挑选出最佳模型,与此同时确定出最佳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在现有最佳速度模型情况下,气枪与化学爆炸的震中偏差均在500m左右;气枪震源深度的偏差在100m左右,而化学爆破震源深度的偏差在200m左右;化学爆破的激发时间的偏差在0.06s左右,而气枪的激发时间的偏差较大,约在0.4s左右,这可能是由于局部水域的较低波速所致.由此可见,利用逆时成像技术能够在合理的准度和精度水平上确定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甚至包括震源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时成像技术 人工地震 定位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究竟发生在哪里?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力生 严川 +1 位作者 张旭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82-2993,共12页
精心挑选速度模型和观测资料,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MS7.0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成像结果表明,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北纬30.289±0.005°,东经102.946±0.007°,震源深度11.8&... 精心挑选速度模型和观测资料,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MS7.0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成像结果表明,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北纬30.289±0.005°,东经102.946±0.007°,震源深度11.8±2.3km;震源中心在前3.5s时间内与破裂起始点相同,在前9.5s时间内也基本稳定在北纬30.27°和东经102.94°,距起始破裂点不远,意味着芦山MS7.0地震呈双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逆时成像 破裂起始点 震源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反演电磁波的稀疏阵列单频信号空间功率合成 被引量:8
7
作者 陈秋菊 姜秋喜 +1 位作者 曾芳玲 宋长宝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63-169,共7页
基于时间反演技术,建立了稀疏阵列单频信号相干合成的数学模型,定义了合成效率函数概念,推导出合成信号幅度最大时刻目标点合成效率值的统计特征与相位误差及阵元数的关系表达式,并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计算研究了相位误差对时间反演单频... 基于时间反演技术,建立了稀疏阵列单频信号相干合成的数学模型,定义了合成效率函数概念,推导出合成信号幅度最大时刻目标点合成效率值的统计特征与相位误差及阵元数的关系表达式,并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计算研究了相位误差对时间反演单频信号合成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当其他参数确定时,假设相位误差服从一定范围的均匀分布,且相互独立,则峰值功率时刻的合成效率均值与阵元数无关,仅与误差分布范围有关;峰值功率时刻的合成效率方差与两者均相关,且误差分布范围确定时,阵元数越大,峰值功率时刻的合成效率方差越小.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存在一定的相位误差,利用时间反演技术,仍可实现单频信号在目标点邻域的相干合成及能量聚焦;对相位误差的控制精度应结合需求与实现条件折中考虑.本文的方法与结论可为研究稀疏阵列功率合成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技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反演 单频信号 稀疏阵列 空间功率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反演法的螺栓健康监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涛 李桥 +2 位作者 邵俊华 刘绍鹏 李友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0-24,共5页
针对实际工程结构中容易出现的螺栓联接松动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Greenwood和Williamson模型和时间反演原理对聚焦信号幅值与螺栓预紧力的关系进行理论推导,得出两者成单调增函数关系;并据此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反演法的螺栓健康监测方法... 针对实际工程结构中容易出现的螺栓联接松动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Greenwood和Williamson模型和时间反演原理对聚焦信号幅值与螺栓预紧力的关系进行理论推导,得出两者成单调增函数关系;并据此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反演法的螺栓健康监测方法。建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聚焦信号幅值与螺栓预紧力的关系曲线近似于对数函数关系;接触界面粗糙度越大,聚焦信号幅值越快趋于稳定;时间反演法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聚焦效果,能有效提高信号信噪比,在螺栓健康监测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反演法 螺栓联接 健康监测 压电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疏阵列时间反演脉冲信号空间功率合成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秋菊 姜秋喜 +1 位作者 曾芳玲 刘鑫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3-561,共9页
时间反演电磁波具有时空二维同步聚焦特性.基于时间反演电磁波原理建立了稀疏阵列脉冲信号相干合成的数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与蒙特卡洛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合成信号幅度最大时刻目标点合成效率值的统计特征与相位误差及阵元数的关系... 时间反演电磁波具有时空二维同步聚焦特性.基于时间反演电磁波原理建立了稀疏阵列脉冲信号相干合成的数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与蒙特卡洛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合成信号幅度最大时刻目标点合成效率值的统计特征与相位误差及阵元数的关系.分析表明,在工程实践中,除尽可能提高相控精度外,可以通过增加阵列的阵元数来减小目标点合成效率的方差,以降低相控误差的影响.利用仿真计算研究了相位误差及信号形式对时间反演脉冲信号合成效果的影响,证实了稀疏阵列时间反演脉冲信号空间功率合成的可行性;分析方法和结果可以为工程实践中如何折衷需求与条件确定相位误差的控制精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反演 脉冲信号 稀疏阵列 空间功率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重定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浩 付虹 +1 位作者 沙成宁 王培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6-187,共12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中部分台站和青海、甘肃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选取最佳速度模型,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6年1月2...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中部分台站和青海、甘肃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选取最佳速度模型,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6年1月21日1时13分11s,起始破裂点位于(37.67°N,101.61°E),震源深度为9.41km;震源中心的位置变迁可以分为1—6s和7—10s两个阶段,且均基本位于倾角约75°、倾向NE的斜面附近.根据震源中心的迁移特征,推测走向为335°,倾角为56°,滑动角为97°的节面为门源地震的破裂面.结合该地震滑动角较大及高倾角逆冲构造的活动特征,认为门源MS6.4地震应为冷龙岭北侧高倾角次级逆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逆时成像 起始破裂点 震源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穿刺技术管状胃食管胸内吻合在微创食管下段癌切除术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方寅 方明 +1 位作者 谢伟 许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反穿刺技术管状胃食管胸内吻合在微创食管下段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2例食管下段癌患者,均行胸腔镜食管下段癌根治术。采用普通强生管型吻合器及反穿刺技术行管状胃食管胸内吻合重建消化道,评估该手术方式的效果。结... 目的探讨反穿刺技术管状胃食管胸内吻合在微创食管下段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2例食管下段癌患者,均行胸腔镜食管下段癌根治术。采用普通强生管型吻合器及反穿刺技术行管状胃食管胸内吻合重建消化道,评估该手术方式的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232.40±42.30)min,术中出血量(348.10±88.20)mL,吻合时间(38.40±5.50)min,住院时间(13.70±2.20)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09%。结论反穿刺技术管状胃食管胸内吻合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穿刺技术 胃食管胸内吻合 微创食管癌切除术 手术时间 出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散点图在快速判断复杂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钟杭美 李丽 +2 位作者 吴英 刘莉 杜春丽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6年第1期9-16,共8页
应用Lorenz-RR散点图、1 h t-RR散点图及逆向分析技术,对5例复杂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借助心电散点图这项技术,可以快速判断与鉴别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以快速判断多源性室性早搏中室性并行心律的存在。... 应用Lorenz-RR散点图、1 h t-RR散点图及逆向分析技术,对5例复杂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借助心电散点图这项技术,可以快速判断与鉴别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以快速判断多源性室性早搏中室性并行心律的存在。心电散点图既简化了动态心电图的分析过程,也强化了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功能,使复杂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更为快捷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Lorenz-RR散点图 时间-RR散点图 逆向分析技术 复杂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11月23日祁连5.2级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浩 付虹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基于喜马拉雅地震科学台阵和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采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反演了2015年11月23日祁连5.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利用逆时成像技术重新定位了祁连5.2级地震及64次ML1.0以上余震的震源位置。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祁连5.2... 基于喜马拉雅地震科学台阵和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采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反演了2015年11月23日祁连5.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利用逆时成像技术重新定位了祁连5.2级地震及64次ML1.0以上余震的震源位置。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祁连5.2级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以及64次ML1.0以上的余震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托莱山断裂构造性质探讨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祁连5.2级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5年11月23日5时2分38.9秒,震中位置位于(37.95°N,100.46°E),震源深度为12.4km。祁连5.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Ⅰ的走向108°/倾角44°/滑动角40°,节面Ⅱ的走向347°/倾角63°/滑动角126°。节面Ⅰ与托莱山断裂左旋走滑兼具逆冲的性质相同,也与余震勾勒出的断层面倾向SW,倾角约48°的产状相同,因此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结合震源机制结果和托莱山断裂的构造性质,推测主震的发震构造为一条北西西向的断层,倾向SW,倾角在深部较缓而在浅部可能较陡。由于托莱山断裂带次级断裂发育、产状复杂、缺乏准确位置,因此无法通过定位结果来判断发震构造为托莱山主断裂还是其次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时成像技术 广义极性振幅技术 发震构造 祁连5.2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矢量时反自适应多通道误差反馈的判决反馈均衡技术 被引量:3
14
作者 生雪莉 阮业武 +1 位作者 殷敬伟 韩笑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94-1901,2016,共9页
针对复杂的海洋环境噪声和水声信道多途效应导致误差反馈DFE均衡器在水声通信中的均衡性能受到严重的限制问题,本文利用信号矢量场和噪声矢量场的相干性差异和矢量水听器振速通道具有偶极子指向性的物理特性,建立单矢量自适应多通道误... 针对复杂的海洋环境噪声和水声信道多途效应导致误差反馈DFE均衡器在水声通信中的均衡性能受到严重的限制问题,本文利用信号矢量场和噪声矢量场的相干性差异和矢量水听器振速通道具有偶极子指向性的物理特性,建立单矢量自适应多通道误差反馈DFE均衡器进行抗噪声;利用时间反转镜的空-时聚焦特性进行抑制信道多途干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不仅保留了误差反馈DFE均衡器的优点,且其抗噪声干扰与信道多途干扰的能力更强,在水声通信中稳定性更好、均衡后误码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通信 信道均衡 判决反馈均衡技术 矢量水听器 多通道误差反馈的判决反馈均衡器 时间反转镜技术 自适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轨检信号提取的线性相位IIR移变滤波器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树彬 林建辉 林国斌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1-216,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谱变换的IIR移变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并利用分块翻转技术实现滤波器的线性相位特性.在满足提取100 m范围内的长波不平顺成分的设计参数条件下,仿真计算IIR滤波器的频响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当翻转块长度为1 600时,IIR线性相... 提出一种基于谱变换的IIR移变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并利用分块翻转技术实现滤波器的线性相位特性.在满足提取100 m范围内的长波不平顺成分的设计参数条件下,仿真计算IIR滤波器的频响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当翻转块长度为1 600时,IIR线性相位滤波器能满足线性相位特性和幅频特性要求,比传统轨检FIR滤波器节省了95.5%的乘法运算和98.0%的加法运算,前者与后者所需的缓存量之比为9 614/2 135.利用实测信号计算验证了线性相位IIR移变滤波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检测 移变滤波器 无限冲激响应滤波器 线性相位 分块翻转技术 长波不平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浩 王培玲 沙成宁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3-48,共6页
采用逆时成像技术,重新定位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余震序列中878次余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701次余震的重定位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NS和UD方向依次为0.4、0.5和0.9 km,平均定位误差为0.2 ... 采用逆时成像技术,重新定位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余震序列中878次余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701次余震的重定位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NS和UD方向依次为0.4、0.5和0.9 km,平均定位误差为0.2 s。余震在NW-SE向展布约16 km,在NE-SW向展布约10km。震源深度分布在2~25 km,可以分为3层,优势分布在6~10 km。据震源深度剖面推测,发震断层为NE向倾斜的逆断层,深度较深。主震位于发震断层顶部,其下方存在V形凹凸体,结合震源机制结果认为,门源地震可能是发震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受阻于V形凹凸体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双差定位 逆时成像 余震序列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电子技术的时间反演镜:从声波到微波
17
作者 梁木生 王秉中 丁帅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共5页
简要阐述了时间反演镜的应用背景和分类。从时间透镜原理出发,对声波时间反演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基于全电子技术的声波时间反演镜3种实现方案,对方案中的关键模拟器件——色散延迟线需满足的指标进行了总结。最后介绍了两种... 简要阐述了时间反演镜的应用背景和分类。从时间透镜原理出发,对声波时间反演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基于全电子技术的声波时间反演镜3种实现方案,对方案中的关键模拟器件——色散延迟线需满足的指标进行了总结。最后介绍了两种微波时间反演镜的实现方案,两种方案都借鉴了声波时间反演镜实现技术。通过半实物仿真,在原理上实现了微波信号时间反演,对进一步研究微波时间反演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电子技术 时间透镜 时间反演镜 声波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M-FMM室内无线定位技术
18
作者 陈国平 王丽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44-1348,共5页
在室内多径环境下信号视距传播易受障碍物影响,导致现有的一些室内定位技术对室内环境分布的估计较为困难。时间反转镜(TRM)室内无线定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室内多径效应对信号的影响以及复杂环境造成的延时。但是,若没有信号传输信道... 在室内多径环境下信号视距传播易受障碍物影响,导致现有的一些室内定位技术对室内环境分布的估计较为困难。时间反转镜(TRM)室内无线定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室内多径效应对信号的影响以及复杂环境造成的延时。但是,若没有信号传输信道的信息,常规TRM技术的定位精度就会大打折扣。针对该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快速行进算法(FMM)的TRM室内无线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FMM和同时代数重建算法(SART)迭代更新计算室内环境分布,然后使用估计结果进行TRM定位。仿真结果显示,对于小型规模的目标物体定位误差约为1.84 cm,在未知室内信道信息的仿真环境下,该方法比常规TRM技术的定位精度提高约32.9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无线定位 快速行进算法 时间反转镜 同时代数重建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免疫磁化分选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直肠癌外周血肿瘤细胞及其临床意义
19
作者 王进 汪彬哲 胡伟民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4期240-245,共6页
目的建立联合应用免疫磁化分选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并探讨定量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结肠癌HCT-116细胞,与5 ml健康人外周静脉血混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 目的建立联合应用免疫磁化分选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并探讨定量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结肠癌HCT-116细胞,与5 ml健康人外周静脉血混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的标本分为免疫磁珠富集组(A组)和非富集组(B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其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水平。抽取22例初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和22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标本分为免疫磁珠富集组(C组)和非富集组(D组),健康者标本设为E组,比较三组hTERT-mRNA的表达水平,并探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A组hTERT-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C组hTERT-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结直肠癌患者C组hTERT-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E组(P<0.05)。结直肠癌患者hTERT-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和肿瘤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淋巴结有无转移和TNM分期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联合应用免疫磁化分选技术和RT-PCR的检测方法 ,通过测定hTERT-mRNA表达水平可定量检测外周血肿瘤细胞,检测灵敏度优于单纯RT-PCR检测方法。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mRNA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循环肿瘤细胞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免疫磁化分选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甘肃夏河M_(S)5.7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确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伏全 黄浩 +3 位作者 蔡丽雯 李启雷 赵燕杰 刘兴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1-528,共8页
为了准确测定2019年甘肃夏河M_(S)5.7地震的震源深度,利用青海、甘肃和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区域速度模型反演夏河地震震源机制,并采用逆时成像技术进一步约束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夏河M_(S... 为了准确测定2019年甘肃夏河M_(S)5.7地震的震源深度,利用青海、甘肃和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区域速度模型反演夏河地震震源机制,并采用逆时成像技术进一步约束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夏河M_(S)5.7地震是一次逆冲兼走滑型地震,震源深度为5.4 km;基于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新发现的夏河断裂可能是甘肃夏河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即节面Ⅰ(走向305°/倾角52°/滑动角50°)为发震断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河M_(S)5.7地震 CAP方法 震源深度 逆时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