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油机正时齿轮系动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一民 郝志勇 叶慧飞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72-1477,1484,共7页
为了分析柴油机正时齿轮系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对前端噪声的影响,建立正时齿轮系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考虑各齿轮负载及曲轴角速度波动时的齿轮扭转角位移、啮合齿对相对运动以及动态啮合力,并对比了不考虑曲轴角速度波动时的计算结果.结... 为了分析柴油机正时齿轮系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对前端噪声的影响,建立正时齿轮系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考虑各齿轮负载及曲轴角速度波动时的齿轮扭转角位移、啮合齿对相对运动以及动态啮合力,并对比了不考虑曲轴角速度波动时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由曲轴扭振引起的角速度波动能够明显加大齿轮系的振动与冲击.凸轮轴齿轮扭转角位移的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较为一致.前端声强实验表明在1 000Hz以下,齿轮系动态特性对噪声影响较大,高频处由齿轮加工精度影响的传递误差引起的噪声较大.通过设计曲轴扭振减振器,可以改善齿轮系的啮合振动与冲击,相应地减小前端的辐射噪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时齿轮系 多体动力学 角位移波动 啮合力 声强 扭振减振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尾传动系扭转振动的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许兆棠 朱如鹏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5-431,共7页
在简化直升机尾传动系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轴段的扭转动力学方程,用分离变量法获得轴段的扭转主振型。再根据轴段、支点的扭转动力学方程和边界条件,用振型叠加原理求得尾传动系扭转振动的精确解,并进行了扭转振动分析。提出直升机的尾传... 在简化直升机尾传动系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轴段的扭转动力学方程,用分离变量法获得轴段的扭转主振型。再根据轴段、支点的扭转动力学方程和边界条件,用振型叠加原理求得尾传动系扭转振动的精确解,并进行了扭转振动分析。提出直升机的尾传动系是多个轴段和圆盘的串联系统。给出了尾传动系扭转频响函数的变化幅值的测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尾传动系 扭转角位移 振型叠加原理 轴段和圆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截面环状聚能器扭转振动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付志强 王芬 林书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1,共5页
对各向同性弹性锥形薄圆环的扭转振动进行了研究,推出了其等效电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空载时扭转振动的频率方程、共振频率表达式及角位移放大系数表达式.利用数值方法求出了共振频率和角位移放大系数的理论值.给出了频率与半径及放大系... 对各向同性弹性锥形薄圆环的扭转振动进行了研究,推出了其等效电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空载时扭转振动的频率方程、共振频率表达式及角位移放大系数表达式.利用数值方法求出了共振频率和角位移放大系数的理论值.给出了频率与半径及放大系数与内外半径比的拟合关系曲线,得到了放大系数最大时的半径比.通过有限元模态分析表明,理论值与仿真值符合很好,这对锥形截面环状聚能器的工程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截面环状聚能器 扭转振动 等效电路 共振频率 角位移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发动机工作时倾转旋翼机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计算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兆棠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8-133,共6页
为了获得双发动机工作时倾转旋翼机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特性,进行了倾转旋翼机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计算和分析。在简化传动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将倾转旋翼机传动系统划分为若干个轴段和圆盘的子系统,根据动量矩定理和振型叠加原理,分别列出... 为了获得双发动机工作时倾转旋翼机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特性,进行了倾转旋翼机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计算和分析。在简化传动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将倾转旋翼机传动系统划分为若干个轴段和圆盘的子系统,根据动量矩定理和振型叠加原理,分别列出扭转运动方程,再利用边界关系,合成子系统的扭转运动方程,得到传动系统的扭转运动方程,通过求解传动系统的扭转运动方程,并根据振型叠加原理,得到双发动机工作时倾转旋翼机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角位移,在此基础上,给出算例,分析了传动系统的扭转频响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转旋翼机 传动系统 扭转角位移 扭转频响函数 振型叠加原理 轴段和圆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匹配双质量飞轮汽油发动机曲轴系统扭振分析
5
作者 胡昌良 程志勇 昂金凤 《客车技术》 2019年第4期33-36,共4页
对某款配有双质量飞轮发动机建立了曲轴系统扭振计算模型,通过扭振系统频率、转速波动、角位移的计算,分析了双质量飞轮的减振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双质量飞轮能有效隔离发动机的振动,减小后端齿轮间的冲击,提升整车的NVH水平。
关键词 双质量飞轮 扭振 转速波动 角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摆吸振器及其在大转角扭转减振器上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吴虎威 吴光强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09-1416,1471,共9页
本文旨在对离心摆吸振器原理及其在大转角扭转减振器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创新性地提出将离心摆安装于减振器从动盘毂上,分析了离心摆吸振器的减振原理,并推导了相应的数学方程;然后,在专用台架上进行试验,测得新型大转角离合器转矩... 本文旨在对离心摆吸振器原理及其在大转角扭转减振器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创新性地提出将离心摆安装于减振器从动盘毂上,分析了离心摆吸振器的减振原理,并推导了相应的数学方程;然后,在专用台架上进行试验,测得新型大转角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接着,利用集中质量建模方法,建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与变速器齿轮敲击的振敲耦合模型和整车纵向运动与受力分析模型,对比分析带与不带离心摆吸振器的大转角减振器性能。最后,利用实车试验分析大转角扭转减振器性能和验证数值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摆吸振器 大转角扭转减振器 齿轮敲击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力学的某柴油机曲轴系扭振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郑久林 朱凌云 路明 《内燃机》 2012年第4期23-24,28,共3页
采用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一个包括减振器和飞轮的某柴油机曲轴系扭振分析模型。着重进行了减振器频率的选定,并对选定减振器频率后的曲轴系扭振行为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轴系的扭振指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扭振行为较好。
关键词 扭振 减振器 角位移 转速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梯形截面环行聚能器扭转振动
8
作者 秦磊 曹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46,共5页
对各向同性弹性薄圆环的扭转振动进行研究,给出了其等效电路.在此基础上,对由双金属圆环组成的阶梯形扭转振动聚能器进行了探讨,推出了其扭转振动的复合等效电路及其共振频率方程及角速度放大系数.利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共振频率以及位移... 对各向同性弹性薄圆环的扭转振动进行研究,给出了其等效电路.在此基础上,对由双金属圆环组成的阶梯形扭转振动聚能器进行了探讨,推出了其扭转振动的复合等效电路及其共振频率方程及角速度放大系数.利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共振频率以及位移振幅放大系数与其集合尺寸之间的依赖关系.有限元模态分析表明:理论值与仿真值符合很好,这对阶梯形截面环状聚能器的工程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形变幅器 扭转振动 共振频率 等效电路 角位移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轴结构型式工作辊道振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旭东 《机械工程师》 2013年第11期15-17,共3页
辊道的振动计算,就是以长轴为基准的扭转振动计算,它影响辊道传动系统的最佳配置。根据机械振动理论,文中给出了振动计算式和算例,并通过算例表明文中方法可作为判断辊道传动系统合理性的依据。
关键词 长轴扭转振动方程式 角位移 重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汽油机减振器的分析与设计
10
作者 张虎 左云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14年第2期12-15,共4页
针对发动机台架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橡胶过热导致的失效问题,通过仿真法对减振器结构进行优化,并重新匹配减振器频率。计算结果与测试数据基本一致。结构优化降低了减振器工作温度,有效提高了发动机品质。
关键词 减振器 橡胶老化 扭振分析 AVL EXCITE 扭转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动比对直升机尾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兆棠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9-256,共8页
在各轴扭转运动方程的基础上,用振型叠加原理求得中间减速器及尾减速器的传动比不等于1时尾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解,并分析了中间减速器及尾减速器的传动比对直升机尾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影响。其结果表明:与中间减速器及尾减速器的传动比... 在各轴扭转运动方程的基础上,用振型叠加原理求得中间减速器及尾减速器的传动比不等于1时尾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解,并分析了中间减速器及尾减速器的传动比对直升机尾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影响。其结果表明:与中间减速器及尾减速器的传动比等于1的尾传动系统相比,中间减速器或尾减速器的传动比接近且大于1时,水平传动轴和尾斜轴的扭转频响函数的最大幅值增大,尾传动系统的第2阶扭转固有频率增大,第3阶扭转固有频率变化不大,大于第3阶的扭转固有频率近似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尾传动系统 扭转角位移 传动比 振型叠加原理
原文传递
TWISTING STATICS AND DYNAMICS FOR CIRCULAR ELASTIC NANOSOLIDS BY NONLOCAL ELASTICITY THEORY 被引量:3
12
作者 Cheng Li C.W. Lim JiUn Yu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SCIE EI 2011年第6期484-494,共11页
The torsional static and dynamic behaviors of circular nanosolids such as nanoshafts, nanorods and nanotubes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a new nonlocal elastic stress field theory. Based on a new expression for strain en... The torsional static and dynamic behaviors of circular nanosolids such as nanoshafts, nanorods and nanotubes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a new nonlocal elastic stress field theory. Based on a new expression for strain energy with a nonlocal nanoscale parameter, new higher-order governing equ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first derived here via the variational principle because the classical equilibrium conditions and/or equations of motion can- not be directly applied to nonlocal nanostructures even if the stress and moment quantities are replaced by the corresponding nonlocal quantities. The static twist and torsional vibration of cir- cular, nonlocal nanosolids are solv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A comparison of the conventional and new nonlocal models is also presented for a fully fixed nanosolid, where a lower-order governing equation and reduced stiffness are found in the conventional model while the new model reports opposite solutions. Analytical solutions and numerical examples based on the new nonlocal stress theory demonstrate that nonlocal stress enhances stiffness of nanosolids, i.e. the angular displace- m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nonlocal nanoscale while the natural frequenc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nonlocal nano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ular displacement NANOSCALE nonlocal stress TORSION vibr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