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ing the Effect of Cutting Fluids on Surface Roughness in Turning AISI 1330 Alloy Steel Using Taguchi Method 被引量:2
1
作者 Onyemachi Joachim Onuoha James Oseni Abu +2 位作者 Sunday Albert Lawal Edeki Mudiare Michael Bolaji Adeyemi 《Moder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6年第2期51-59,共9页
Taguchi method has been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utting fluids on surface roughness in turning AISI 1330 alloy steel,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lathe machine.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using L<su... Taguchi method has been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utting fluids on surface roughness in turning AISI 1330 alloy steel,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lathe machine.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using L<sub>27 </sub>(3<sup>4</sup>) orthogonal array and each experiment was repeated three times and each test used a new cutting tool, High Speed Steel (HSS), to ensure accurate readings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Signal-to-Noise (S/N) ratio and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cutting speed, feed rate and depth of cut on surface roughness under different cutting fluids. Minitab 14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variables on the surface roughness. Results obtained indicated that optimal variables for the minimum surface roughness were cutting speed of 35 m/min (level 2), feed of 0.124 mm/rev (level 1), depth of cut of 0.3 mm (level 1) and a cutting fluid with a viscosity of 2.898 mm<sup>2</sup>/s (level 3). Hence, the optimal parameters to obtain better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workpiece material were obtained when groundnut oil based cutting fluid was used.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s that feed rate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on surface rough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guchi method Surface Roughness turning process Cutting Flu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cessing limit maps for the stable deformation of dieless drawing
2
作者 Yong He Xue-feng Liu +1 位作者 Jian-xin Xie Hong-gang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30-337,共8页
Tin bronze wires were produced by dieless drawing. The effects of heating power, the distance between cooler and heater as well as feeding speed on the diameter,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 deformation region profi... Tin bronze wires were produced by dieless drawing. The effects of heating power, the distance between cooler and heater as well as feeding speed on the diameter,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 deformation region profile of the wir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ach processing parameter exhibited both lower and upper limits of stable deformation based on the criterion of stable deformation with the diameter fluctuation of ±0.05 mm. Both the temperature and its gradient of the deformation reg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heating power under stable deformation, but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feeding speed.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cooler and heater increase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deformation region increased and the slope of the deformation region profile decreased. The processing limit map of sta-ble deformation exhibited a closed curve and the unstable deformation consisted of wire breakage and diameter fluc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 bronze WIRE dieless drawing processing parameters turning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CS-2信号系统下城际铁路折返能力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潘琢 崔衍渠 +2 位作者 谭彬 刘永欣 任冲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66,共8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出现兼具城际和市域(郊)通勤功能的新型城际铁路,具有自主运营、地下敷设、公交化运营等特征,对系统能力要求较高。既有城际铁路规范对立折列车的折返能力及到发线数量的规定已经不适用于地下敷设为主的大... 研究目的: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出现兼具城际和市域(郊)通勤功能的新型城际铁路,具有自主运营、地下敷设、公交化运营等特征,对系统能力要求较高。既有城际铁路规范对立折列车的折返能力及到发线数量的规定已经不适用于地下敷设为主的大湾区城际铁路,为控制车站规模且最大程度发挥折返能力,亟需研究集约化配线下的高效率折返方式。本文对折返作业流程、各项时间参数标定、作业间相互制约关系进行梳理,通过图解法得出多股道交替折返能力的计算原理,可用于指导运营方案及车站规模控制。研究结论:(1)站前4股道交替折返时,当3道/Ⅰ道和Ⅱ道/4道实际停留时间不大于13.72 min/13.17 min时,对应的接、发车间隔均为4.23 min,折返能力为14对/h,与换端时间无关,仅与占用咽喉区时间有关;(2)站前4股道交替折返时,当3道/Ⅰ道和Ⅱ道/4道实际停留时间大于13.72 min/13.17 min时,在此基础上每增加2 min换端时间,相应的发车间隔就增加0.5 min,折返能力约下降1对/h;(3)站后双停车线交替折返时,换端时间每增加2 min,接、发车间隔增加1 min,折返能力约下降1对/h;(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行车组织设计与车站配线规模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CS-2 换端作业 折返能力 图解法 配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长轴的双刀车削加工方法 被引量:13
4
作者 戴海港 邓志平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8-89,92,共3页
为了解决细长轴零件由于长径比大、刚性差,受切削力作用易产生弯曲变形,严重影响加工质量的问题,提出了双车刀同时切削的方法,运用梁理论建立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细长轴的横向位移;经实践得出,双刀车削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加工精度和... 为了解决细长轴零件由于长径比大、刚性差,受切削力作用易产生弯曲变形,严重影响加工质量的问题,提出了双车刀同时切削的方法,运用梁理论建立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细长轴的横向位移;经实践得出,双刀车削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加工精度和车削工作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并介绍了刀具安装难点与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长轴 双刀车削 有限元法 加工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m跨超大箱形吊车梁施工技术 被引量:5
5
作者 闫仲科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511-512,共2页
介绍莱钢集团4 300mm宽厚板工程钢结构厂房54m箱形梁的制作工艺、控制参数、焊接及翻转方法。通过三维模形调整排版,避免焊缝的应力集中,理论和经验结合对箱形梁的拱度进行了精确的计算。采用双车双钩翻转法实现了箱形梁翻身,确保焊缝... 介绍莱钢集团4 300mm宽厚板工程钢结构厂房54m箱形梁的制作工艺、控制参数、焊接及翻转方法。通过三维模形调整排版,避免焊缝的应力集中,理论和经验结合对箱形梁的拱度进行了精确的计算。采用双车双钩翻转法实现了箱形梁翻身,确保焊缝的焊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 箱形梁 拱度 翻转法 焊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MW汽轮机现场分缸装配技术浅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庄乾兴 谢平原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6-297,共2页
为缩短加工装配周期,采取高中低压分缸装配及无转子盘车等装配工艺方法。这种装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机组的总体安装进度,但在现场安装时要注意一些与制造厂家相衔接的接口问题。以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300MW机组为例,对现场... 为缩短加工装配周期,采取高中低压分缸装配及无转子盘车等装配工艺方法。这种装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机组的总体安装进度,但在现场安装时要注意一些与制造厂家相衔接的接口问题。以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300MW机组为例,对现场安装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加以讨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分缸装配 无转子盘车 工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安树 张晨光 付华 《高教学刊》 2017年第1期107-109,共3页
在军队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根据合训学员的培养要求,将原《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的部分内容,融合成《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提出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模式多... 在军队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根据合训学员的培养要求,将原《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的部分内容,融合成《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提出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和考核方式过程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内容模块化 教学模式多样化 考核方式过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机开槽滚筒加工新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波 王劲松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2年第1期118-119,共2页
针对钻机圆弧型不完全开槽滚筒的结构特点,通过工艺分析及数控编程,根据数控车削中心的加工特点,给出加工此类不规则线型的一种新方法,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
关键词 开槽滚筒 车削中心 数控加工 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项目教学法及其在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郑金辉 《改革与开放》 2011年第11X期189-189,共1页
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 教学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数控车削零件的加工质量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秀芹 《内燃机与配件》 2020年第17期121-122,共2页
数控车床主要以自动化加工制造为基础进行工作,是一种自动化设备,但是灵活性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对于数控车削零件的加工方面来说,如果想要制造的零件保证更高的质量,其制造的流程方面需进行不断地优化,做到高质量的设置和执行。本文主... 数控车床主要以自动化加工制造为基础进行工作,是一种自动化设备,但是灵活性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对于数控车削零件的加工方面来说,如果想要制造的零件保证更高的质量,其制造的流程方面需进行不断地优化,做到高质量的设置和执行。本文主要通过对数控车床在车削零件加工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的方案,进一步使数控车削零件的加工质量方面得到不断地提升。希望可以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性支持和实践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车床 车削零件 加工技术 质量分析 方法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棱体成形车刀CAD自动设计数据处理的研究
11
作者 刘春利 刘胜永 赵红梅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7年第1期114-115,共2页
阐述工程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要点,进一步分析棱体成形车刀CAD系统中数据处理技术的方法。实现计算机按要求自动检索和调用棱体成形车刀的数据,在程序编制过程中将其程序化,解决计算机自动设计棱体成形车刀数据处理的难题。
关键词 棱体成形车刀 数据处理 程序化 C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宏程序加工梯形螺纹的两种方法
12
作者 敖军平 罗永华 《科技广场》 2012年第3期68-71,共4页
为在数控车床上加工大螺距梯形螺纹,本文对梯形螺纹的加工工艺和FANUC0i系统宏指令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一套利用宏指令在数控车床上加工合格梯形螺纹的方法,并结合实际生产验证了其可行性,拓展了宏指令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 宏程序 数控车削 梯形螺纹 加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面薄壁工件加工工艺探索
13
作者 袁晓洲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84-85,35,共3页
航空航天产品中常用曲面薄壁零件,多年来,这类产品的加工一直采用人工旋压和开模冲压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存在不足。为克服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对薄壁曲面工件的加工可以利用数控车床的优点,通过调整程序、调整刀具... 航空航天产品中常用曲面薄壁零件,多年来,这类产品的加工一直采用人工旋压和开模冲压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存在不足。为克服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对薄壁曲面工件的加工可以利用数控车床的优点,通过调整程序、调整刀具的几何角度、选择合理的切削速度和走刀量解决车削薄壁特型曲面工件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薄壁零件 加工方法 车削 数控车床 刀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卸车翻转轴结构静动态多目标可靠性拓扑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松 高翔 +4 位作者 范体强 王彬花 周佳 万鑫铭 李阳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1-347,共7页
针对翻转轴的材料属性和不同载荷工况等随机不确定性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且降低其重量以提高燃油经济性。通过对自卸车进行有限元建模,根据实际工况下的极限受力对翻转轴进行载荷分析,采用一次二阶矩法进行可靠性分析,并用可靠性指标反... 针对翻转轴的材料属性和不同载荷工况等随机不确定性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且降低其重量以提高燃油经济性。通过对自卸车进行有限元建模,根据实际工况下的极限受力对翻转轴进行载荷分析,采用一次二阶矩法进行可靠性分析,并用可靠性指标反映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将静态多工况下刚度和动态特征值为目标函数,以体积分数和可靠性指标为约束条件。基于折衷规划法归一化子目标建立综合目标函数、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子目标权重系数,提出了一种考虑翻转轴结构的静动态多目标可靠性拓扑优化模型。结果表明,相比确定性拓扑优化,可靠性拓扑优化得到的翻转轴刚度和各阶固有频率提高的更显著,在满足可靠性的条件下质量减小28.96%。试验测试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多目标可靠性拓扑优化设计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卸车翻转轴 拓扑优化 可靠性分析 一次二阶矩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削过程稳定性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雷 刘二亮 +1 位作者 邢宏伟 赵立国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2,共9页
车削过程中颤振导致的车削失稳会对机床和刀具寿命、加工效率和加工表面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提高车削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对车削过程进行稳定性分析并获取无颤振车削条件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分析了颤振的产生机理,综... 车削过程中颤振导致的车削失稳会对机床和刀具寿命、加工效率和加工表面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提高车削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对车削过程进行稳定性分析并获取无颤振车削条件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分析了颤振的产生机理,综述了车削过程的频域和时域稳定性分析方法,并回顾了锯齿形切屑驱动的车削失稳研究进展,总结了当前颤振分析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削过程 颤振分析 频域法 时域法 锯齿形切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铣复合加工影响加工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杜一男 胡银苹 +3 位作者 郑梦丹 陈雪梅 颜泽林 袁君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6-49,共4页
以ST-10Y数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为例,结合实际加工生产经验和试验分析,从机械零件加工材料的选用、刀具的选择、切削参数、加工工艺安排4个方面分析了对加工效率、表面质量、加工精度的影响,得出最佳加工方法,并对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归纳... 以ST-10Y数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为例,结合实际加工生产经验和试验分析,从机械零件加工材料的选用、刀具的选择、切削参数、加工工艺安排4个方面分析了对加工效率、表面质量、加工精度的影响,得出最佳加工方法,并对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了实用有效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铣复合中心 机械加工 影响因素 处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改居”社区的自治实践及其效果——基于重庆D社区“三事分流”的经验探讨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云龙 杨玲 王志章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65,共13页
“三事分流”的基层治理模式体现一种“居民→社区→政府”层层递进的“私事→小事→大事”的定位、分流、筛选和解决的整体实践路径。它通过“自己管理自己”的“自主式物业管理”“居民互助式”的“社区自我管理”和“直接走访→当面... “三事分流”的基层治理模式体现一种“居民→社区→政府”层层递进的“私事→小事→大事”的定位、分流、筛选和解决的整体实践路径。它通过“自己管理自己”的“自主式物业管理”“居民互助式”的“社区自我管理”和“直接走访→当面解决→向上反映”的“三级办事流程”等操作策略,理顺政府、社区与居民的关系,将社区的事务和矛盾内部化处理,形成一种“半正式权力运转秩序”。这种借力社区内部的居民、群体和组织力量的自治模式,能有效融入正式权力架构并配合其运行,挖掘下层非正式治理资源解决问题,缓解上层工作压力,实现上下贯通、分工合作,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果。其良好运行的关键是社区居委会和党组织的引领统筹、宣传动员和组织协调。这种基层治理模式值得其他省市社区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改居”社区 “三事分流” 半正式权力 内部化 “事件—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心轴类零件的车削加工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林科 杨锦斌 《新技术新工艺》 2009年第7期75-77,共3页
通过分析偏心轴类零件传统加工手段和三爪微调车削法,得出了加工困难、效率低、互换性差及精度不易保证的结论,针对其缺陷提出了高效加工高精度偏心轴类零件的工艺方案——专用夹具车削法。加工精度要求比较高或批量较大的偏心轴类零件... 通过分析偏心轴类零件传统加工手段和三爪微调车削法,得出了加工困难、效率低、互换性差及精度不易保证的结论,针对其缺陷提出了高效加工高精度偏心轴类零件的工艺方案——专用夹具车削法。加工精度要求比较高或批量较大的偏心轴类零件的车削加工,均适合采用专用夹具车削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心轴 高效加工 专用夹具车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削参数对A100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运 张昌明 张昱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5-119,共5页
为研究车削参数对A100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采用硬质合金刀具对A100钢进行了正交车削试验,分析了各车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及显著程度,并构建了表面粗糙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随进给量和切削深度的增大... 为研究车削参数对A100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采用硬质合金刀具对A100钢进行了正交车削试验,分析了各车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及显著程度,并构建了表面粗糙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随进给量和切削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主轴转速的增大而减小。其车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主次顺序为:f> ap> n,并通过回归模型显著性分析验证了回归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100钢 车削加工 表面粗糙度 F值检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零件车削加工方法探索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平 张大砚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6年第1期182-183,共2页
讨论了聚四氟乙烯材料零件的车削加工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通过研究聚四氟乙烯材料零件易受温度变化影响、尺寸精度保证困难的解决方案,总结出了该类零件车削加工较为稳定的工艺方法及参数。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 车削 工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