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入渔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1
作者 蒋明峰 陈新军 +6 位作者 吕泽华 汪金涛 雷林 许子安 林泓羽 贺海平 贾海滨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9,共10页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是典型的过洋性渔业,资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远洋渔业企业对入渔国的选择。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巴布亚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瑙鲁、基里巴斯等5个中西太平洋入渔国为对象,在以往资源分布、入渔风险...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是典型的过洋性渔业,资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远洋渔业企业对入渔国的选择。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巴布亚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瑙鲁、基里巴斯等5个中西太平洋入渔国为对象,在以往资源分布、入渔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入渔指标体系。体系以远洋渔业企业入渔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包含资源状况、经济成本、入渔风险3个一级指标及8个二级指标。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统计数据及远洋渔业企业调研资料,以2017—2021年入渔各沿海国的入渔效益为例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验证,验证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差异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瑙鲁是入渔评分最高的国家,历年分值均在65分以上,且评分波动较小;其次为基里巴斯、密克罗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3者评分略低于瑙鲁,且稳定性相对较差。马绍尔群岛入渔评分最低,历年均在65分以下。各一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资源状况(0.479)、经济成本(0.372)、入渔风险(0.149);各二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资源丰度(0.265)、作业天单价(0.171)、寻鱼时间(0.151)、适宜栖息地面积比(0.148)、社会稳定性(0.078)、国家外交关系(0.071)、高经济价值种类占比(0.066)、转场时间(0.050)。研究结果为我国远洋渔业企业进行入渔决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渔 指标体系 中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铂族元素(PGE)和Os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27
2
作者 孙晓明 薛婷 +4 位作者 何高文 张美 石贵勇 王生伟 陆红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014-3026,共13页
本文分析了中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及其各主要层圈(外层、疏松层、亮煤层)和玄武岩基岩的铂族元素(PGE)和Au 含量以及 Os 同位素组成,发现富钴结壳中 PGE 和 Au 含量均较高,且变化很大,∑PGE 为(70.09~629.26)×10^(-9),平均289.48... 本文分析了中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及其各主要层圈(外层、疏松层、亮煤层)和玄武岩基岩的铂族元素(PGE)和Au 含量以及 Os 同位素组成,发现富钴结壳中 PGE 和 Au 含量均较高,且变化很大,∑PGE 为(70.09~629.26)×10^(-9),平均289.48×10^(-9),Au 为(0.60~26900)×10^(-9).具三层结构的富钴结壳中,疏松层(∑PGE=(339.37~545.82)×10^(-9))和亮煤层(∑PGE=(280.09~629.26)×10^(-9))的∑PGE 明显高于外层((70.09~133.27)×10^(-9).单层结壳的∑PGE 为(83.94~479.75)×10^(-9),Au 含量普遍高于具三层结构者.结壳的∑PGE 和 Au 含量远高于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分别为(101.57~155.83)×10^(-9)和(1~4)×10^(-9)。沉积深度和海水氧逸度的不同是导致结壳和结核中 PGE 含量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富钴结壳∑PGE 和 Pt 与 Mn(%)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 Fe(%)具负相关性,与多金属结核正好相反,显示结壳中的 PGE主要赋存在水羟锰矿(δ-MnO_2)等锰矿物相中,与针铁矿(FeOOH·nH_2O)等铁矿物相关系不大,而结核中的 PGE 主要赋存在铁矿物相中。PGE 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和各项参数显示富钴结壳的 PGE 和 Au 主要来自海底玄武岩的蚀变释放,部分来自铁陨石微粒等地外物质,而与海底热水活动无关。计算显示西太平洋结壳距今42.5Ma 左右开始生长,生长过程中分别在8.0Ma 和21.8Ma 处出现间断,相应形成外层、疏松层和亮煤层,其各自沉积速率为2.64mm/Ma,1.45mm/Ma 和1.06mm/Ma,相应海水的^(187)Os/^(188)Os 分别为0.948~0.953,0.599~0.673和0.425~0.536,显示外层含有较多的大陆风化尘,而疏松层和亮煤层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海底洋壳蚀变和陨石碎屑或宇宙尘等地外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族元素(PGE)地球化学 Os同位素 富钴结壳 多金属结核 中西太平洋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鲣鱼时空分布及其与ENSO关系探讨 被引量:18
3
作者 郭爱 陈新军 范江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91-596,共6页
根据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海域(20°N^25°S,175°W以西)金枪鱼围网作业产量和作业次数,结合海水表面温度SST、3.4区SSTA等海洋环境数据,对鲣鱼产量时空分布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ENSO)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鲣... 根据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海域(20°N^25°S,175°W以西)金枪鱼围网作业产量和作业次数,结合海水表面温度SST、3.4区SSTA等海洋环境数据,对鲣鱼产量时空分布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ENSO)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鲣鱼主要产量分布在表温28~30℃,尤以29~30℃为主,其结果经K-S检验;主要作业渔场分布在E140~175°海域,各年作业重心有所不同,与ENSO关系密切。以年为单位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高产区经度重心、平均经度较ENSO指标有一年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鲣鱼 时空分布 表温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西太平洋鲣鱼渔场预报模型构建与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陈洋洋 陈新军 +2 位作者 郭立新 方舟 汪金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65-73,共9页
根据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生产统计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以初值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Catch per unit of effort)和捕捞努力量(Fishing Effort)作为中心渔场的表征因子,并作为BP模型... 根据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生产统计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以初值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Catch per unit of effort)和捕捞努力量(Fishing Effort)作为中心渔场的表征因子,并作为BP模型的输出因子,以时间因子、空间因子、海洋环境因子(包括海表温度SST、海面高度SSH、Nino3.4区海表指标及叶绿素浓度Chl-a)等作为输入因子,构建22个BP神经网络模型,以最小拟合残差作为判断标准,比较渔场预报模型优劣。实验结果,以捕捞努力量为输出因子的模型的最小拟合残差均小于以CPUE为输出因子的模型,表明捕捞努力量更适合作为表征中心渔场的因子;同时,拟合残差的平均值随着输入因子的增加而减少,表明本研究所选的时间、空间、海洋环境因子等对鲣鱼中心渔场预报均极为重要。其中,以月份、经度、纬度、SST、SSH、Nino3.4a、Chl-a为输入因子,以初值化后的捕捞努力量为输出因子,结构为7-5-1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精度为最高,影响因子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是经度、Chl-a、SST、纬度、NINO3.4a、SSH、月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鲣鱼 中心渔场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go数据的中西太平洋鲣渔获量与水温、表层盐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杨胜龙 周甦芳 +2 位作者 周为峰 伍玉梅 张忭忭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40,共7页
根据上海金汇远洋渔业公司2007年度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进行鲣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的生产数据以及Argo剖面浮标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按1°×1°的格式绘制了各月产量、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以及50 m和200 m... 根据上海金汇远洋渔业公司2007年度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进行鲣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的生产数据以及Argo剖面浮标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按1°×1°的格式绘制了各月产量、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以及50 m和200 m水层温度等,并对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鲣的高渔获量区域主要分布于150°~153°E、160°~161°E,0°~2°S的水域;2007年最高月产量和最高单网平均日产量(CPUE)的月份分别为8月和2月;通过K-S检验,2007年最适表层温度为29.3~30.1℃,最适表层盐度为34.0~35.2;0~200 m、50~200 m水层的垂直温差为11℃时,渔获量达到最大。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渔获量与0~200 m、50~200 m水层的垂直温差服从正态分布关系。上述结论符合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情况,表明Argo数据可以应用于渔业生产和科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ARGO 水温 表层盐度 K—S检验 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鲣鱼资源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5
6
作者 陈新军 郑波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22,共10页
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及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4.0对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鲣鱼资源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年间中西太平洋鲣鱼产量的空间分布可归为3类:1990、1991、1995和1996年的为第一类... 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及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4.0对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鲣鱼资源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年间中西太平洋鲣鱼产量的空间分布可归为3类:1990、1991、1995和1996年的为第一类,鲣鱼产量的主要分布区位于西部海域;1998、1999和2001年的为第二类,鲣鱼产量的主要分布区比第一类偏东20个经度;1992、1993、1994、1997和2000年的为第三类.鲣鱼产量的主要分布区的范围比前两类广。单位捕捞努力量的鲣鱼渔获量高分布区与产量空间分布区基本相似。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表明,12年中,1998、2000、1994、1995和1999年5年的鲣鱼资源丰度较高,1990、1991、1997和2001年4年的鲣鱼资源丰度较低,1996、1992和1993年3年的鲣鱼资源丰度处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围网 鲣鱼资源时空分布 灰色关联分析 中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捕捞努力量的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业入渔预测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洋洋 陈新军 +3 位作者 郭立新 王冉 肖卫平 徐良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45,共14页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主要的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渔场,渔场极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但渔场分布在众多岛国的管辖海域,如何科学指导企业准确入渔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选...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主要的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渔场,渔场极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但渔场分布在众多岛国的管辖海域,如何科学指导企业准确入渔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选取产量最高的22个海区(5°×5°),结合Ni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SSTA)和作业海域表温(SST),研究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以各海区捕捞努力量(作业次数)所占的百分比为入渔指标,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入渔决策模型。研究认为,中西太平洋鲣鱼捕捞努力量在纬度方向上主要分布于5°S^5°N,其累计捕捞努力量占所有作业海区的87.4%,其中以130°~140°E经度范围为最高,其捕捞努力量占22个海区的45.08%。入渔指标与Nio3.4区的SSTA、作业海域SST均符合正态模型(P<0.01),Nio3.4区的SSTA最适值为0.25℃,作业海域SST最适值在29.5℃左右。对预测和实际排名前十的海域进行统计发现,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研究认为,所建立的入渔预测模型可有效指导企业的渔业生产,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鲣鱼 捕捞努力量 空间分布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渔获组成及叉长与体重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松 陈新军 许柳雄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7-340,共4页
关键词 金枪鱼围网 渔获组成 叉长-体重关系 中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钴结核粒径分形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崔迎春 石学法 刘季花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7-70,共4页
利用分形理论,对我国在中、西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富钴结核的粒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富钴结核的粒径具有分段分形的特点,计算得到了它们的各自的分维数,并对其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富钴结核 西太平洋 粒径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鲣鱼空间聚类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10
作者 蒋明峰 陈新军 +6 位作者 许子安 林泓羽 吕泽华 雷林 贺海平 贾海滨 汪金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54,共8页
为了解在不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下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资源的变动规律,本研究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2008—2018年中西太平洋鲣鱼的生产数据,结合海洋尼诺指数(ONI),利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研... 为了解在不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下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资源的变动规律,本研究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2008—2018年中西太平洋鲣鱼的生产数据,结合海洋尼诺指数(ONI),利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季时间尺度下鲣鱼的自由鱼群和随附鱼群的渔场空间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季尺度下渔场重心聚类分析表明,各簇所包含季度发生的异常气候事件具有一致性。拉尼娜时期,两种鱼群的主要渔场都有向西移动的趋势,厄尔尼诺时期则相反。在异常气候事件下,随附鱼群的迁移幅度小于自由鱼群,且随附鱼群渔场的经向分布更稳定。不同ENSO模态下,资源丰度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对自由鱼群而言,在拉尼娜事件发生于第1、2季度时165°E以西海域的资源丰度最高,灰色关联度为0.650,在拉尼娜事件发生于第3、4季度时165°E—180°海域的资源丰度最高,灰色关联度为0.411,在厄尔尼诺时期,180°以东海域的资源丰度最高,灰色关联度为0.727。对随附鱼群而言,165°E以西海域及165°E—180°海域资源丰度最高时期为拉尼娜时期,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52和1.000,180°以东海域资源丰度最高时期为厄尔尼诺时期,灰色关联度为1.000。研究结果可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鲣鱼渔情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聚类分析 灰色关联度 中西太平洋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