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tained transgenic wheat expressing pac1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is resistant against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GPV 被引量:5
1
作者 YAN Fei ZHENG Yinying ZHANG Wenwei XIAO Hong LI Shifang CHENG Zhuom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19期2362-2368,共7页
In fission yeast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pac1 gene was cloned with 99.3% nucleo- tide sequence similarity with published pac1 in GenBank. In pET-5α expression system, the expres- sion product of cloned pac1 in E... In fission yeast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pac1 gene was cloned with 99.3% nucleo- tide sequence similarity with published pac1 in GenBank. In pET-5α expression system, the expres- sion product of cloned pac1 in E. coli showed activity to degrade the double-strand RNA. Harboring the binary vector pBI121, which contains pac1 gene,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LBA4404 was used to transform the wheat immature embryos pre- cultured 7―10 d. After preregeneration, regeneration and selection culture stage, totally 41 G418 resistant plants were obtained, in which 25 lines were proved to integrate with transgene and express transgene normally by PCR, Dot blot, RT-PCR and ELISA de- tection. Antivirus test carried out on 25 positive lines with high dose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GPV re- vealed that 12 lines had resistance to BVDV-GPV in low level, another 12 lines had resistance to BVDV- GPV in middle level, and 1 line showed resistance to BVDV-GPV in high level. However, both low and middle level of resistance plants showed no symp- toms when infected by viruses at low dose, which suggested the dose-dependent effect of the resis- tance mediated by pac1 to BYDV-G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 pac1 土壤杆菌 抗病毒素 大麦黄矮病
原文传递
基于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培育黄淮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0
2
作者 买春艳 刘易科 +5 位作者 刘宏伟 李洪杰 杨丽 吴培培 周阳 张宏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719-3729,共11页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合Fhb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技术(简称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快速获得DH系,并对这些稳定品系进行株高、抽穗期和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评价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共获得51份半冬性、矮秆、白粒且携带Fhb1的DH系。在2个环境(2020河南和2020北京)下,51份DH系平均病小穗数分别为5.7和7.3,平均严重度分别为27.7%和35.2%,与中感对照淮麦20无显著差异;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3 t,略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8.5 t)。结合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选择DH116(轮选20)作为重点系进一步进行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鉴定。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发现,轮选20在4个环境下均达到中抗-高抗对照抗性水平;每公顷产量在2个环境下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比对照抽穗更早、植株更矮(P<0.05)。轮选20两年区试分别比对照百农207增产4.6%和1.7%,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5%;区试利用喷雾和单花滴注2种接种方法综合评价轮选20为中感-中抗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轮选20携带半矮秆基因Rht-D1b;在已知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D1位点均携带隐性等位基因。通过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显示,轮选20与4个亲本有64.7%SNP是一致的,亲本周麦16、轮选136、轮选6号和苏麦3号对轮选20的直接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9.8%、12.6%、6.1%和11.5%。【结论】利用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实现了小麦高产和赤霉病抗性协同提高,培育出符合黄淮冬麦区生态类型的高产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轮选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Fhb1 矮败小麦 双单倍体 黄淮冬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COMMON WHEAT GERM-PLASM RESISTANT TO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 BIOTECHNOLOGY 被引量:13
3
作者 辛志勇 徐惠君 +8 位作者 陈孝 林志珊 周广和 钱幼亭 成卓敏 P. J. LARKIN P. BANKS R. APPELS B. GLARKE AND R. I. S. BRETTELL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1年第9期1055-1062,共8页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wheat diseases in China. So far no resistance has been described in common wheat. A certain level of BYDV resistance was found in thirteen Triticeae species....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wheat diseases in China. So far no resistance has been described in common wheat. A certain level of BYDV resistance was found in thirteen Triticeae species. Thinopyrum intermedium, two octoploids derived from TH. intermedium/wheat, Zhong 4 awnless and TAF46, and one disomic addition line, L1 derived from TAF46, showed good resistance to BYDV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Two wheat/TA. 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s, CPI 119880 and CPI 119899, showing good BYDV resistance were developed from L1 by using both CSph mutant and tissue cul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ir BYDV resistance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dominant gene. Two cDNA probes pEleAcc3 and pPJN8 (E1-T1) were screened for detecting Th. intermedium DNA in wheat background. A specific band for the DNA of Th. intermedium and its derivatives was found in Southern hybridization. It is also 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size of the alien segment by comparing the relative density of the specific band. Therefore, this can be used as a marker to identify the BYDV resistance in wheat breeding progr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yellow dwarf VIRUS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Thinopyrum intermedium addition LINE TRANSLOCATION LINE cDNA probe.
原文传递
源于L1的小麦抗黄矮病基因的特异PCR标记及辅助育种的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增艳 辛志勇 +3 位作者 陈孝 王晓萍 刘景芳 杜丽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6-491,共6页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附加系 L1为抗源 ,选育出抗黄矮病小麦异源易位系 HW6 4 2 ,YW4 4 3,YW2 4 3,Y9910 2 9等。本文以上述易位系及其抗源、小麦亲本作供试材料 ,鉴定出一个微卫星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gwm37- 450 ,可跟踪...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附加系 L1为抗源 ,选育出抗黄矮病小麦异源易位系 HW6 4 2 ,YW4 4 3,YW2 4 3,Y9910 2 9等。本文以上述易位系及其抗源、小麦亲本作供试材料 ,鉴定出一个微卫星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gwm37- 450 ,可跟踪、检测源于 L1的抗黄矮病基因。将难以分辨、稳定性差的 gwm37- 450 特异带分离、克隆、测序 ,根据测序结果重新设计 1对特异 PCR引物 ,转化为扩增产物有无的 SCAR(sequence characterizied amplified region)标记SC- W374 50 。利用 HW6 4 2 /中 86 0 1的 F2 群体 ,对 gwm 37- 450 和 SC- W374 50 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二者均与抗黄矮病基因紧密连锁 ,后者较前者稳定。利用 SC- W374 50 跟踪抗黄矮病基因 ,将抗黄矮病基因、抗白粉病基因向优良小麦品种中麦 16、宛 710 7转育 ,快速选育出兼抗黄矮病、白粉病的回交植株 2 7个。实践了分子标记辅助抗黄矮病小麦育种的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 小麦 抗黄矮病基因 特异PCR标记 辅助育种 中间偃麦草 易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兼抗白粉病、条锈病、黄矮病小麦新种质 被引量:30
5
作者 曾祥艳 张增艳 +2 位作者 杜丽璞 辛志勇 陈孝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80-2386,共7页
选育和推广多抗、兼抗型小麦品种是今后小麦育种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回交,将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Pm4+Pm13+PmV、抗条锈病基因YrX(源自YW243)、抗黄矮病基因Bdv2向优异农艺亲本转育。利用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 选育和推广多抗、兼抗型小麦品种是今后小麦育种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回交,将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Pm4+Pm13+PmV、抗条锈病基因YrX(源自YW243)、抗黄矮病基因Bdv2向优异农艺亲本转育。利用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聚合了3~5个抗病基因的兼抗白粉、条锈和黄矮病的冬性小麦新种质和春性小麦新种质,其中聚合Pm4+Pm13+PmV+YrX+Bdv2等5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材料1株,聚合Pm4+Pm13+YrX+Bdv2d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2株、3株,聚合Pm4+PmV+YrX+Bdv2等4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6株和18株,聚合Pm13+YrX+Bdv2、PmV+YrX+Bdv2等3个抗病基因的春性材料分别为7株和46株。本研究可为小麦多抗、兼抗育种提供遗传组成明确的丰富抗源和快捷的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条锈病 黄矮病 基因聚合 分子标记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黄矮病抗性基因及其鉴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黎明 刘树兵 +1 位作者 李兴锋 王洪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23-127,共5页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BYDV的主要抗性基因及其鉴定方法、微克隆和微分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细胞学分析和分子标记鉴定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作了比较分析。本文最...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BYDV的主要抗性基因及其鉴定方法、微克隆和微分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细胞学分析和分子标记鉴定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作了比较分析。本文最后还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矮病 抗性基因 鉴定 微克隆 微分离 大麦黄矮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243的选育和细胞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27
7
作者 谢皓 陈孝 +5 位作者 张增艳 辛志勇 林志珊 杜丽璞 马有志 徐惠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87-691,共5页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 L1的衍生系 PP9- 1为黄矮病抗源 ,从 [( PP9- 1/陕 7859/ /丰抗 8号 ) F1× ( 3×丰抗 13号 / Khapli) F4 ]杂交组合 F2 代花药培养再生植株中选育出一个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 YW2 4 3。经黄矮病...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 L1的衍生系 PP9- 1为黄矮病抗源 ,从 [( PP9- 1/陕 7859/ /丰抗 8号 ) F1× ( 3×丰抗 13号 / Khapli) F4 ]杂交组合 F2 代花药培养再生植株中选育出一个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 YW2 4 3。经黄矮病毒田间接种鉴定 ,细胞学分析 ,GISH和 RFL P分子标记检测 ,结果表明 :该系高抗黄矮病毒 GPV、 GAV株系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 n=4 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染色体构型为 2 n=2 1 ,遗传上稳定 ,是小麦 -中间偃麦草 7DS· 7DL- 7XL易位系 ,易位发生在 7DL的端部 ,携有一对来自中间偃麦草的 BYDV抗性基因。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结果同时表明 :YW2 4 3兼抗小麦黄矮病、白粉病、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等 5种病害 ,是一个优良多抗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矮病 选育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药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文斌 任向辉 +1 位作者 安德荣 何振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0-933,共4页
为明确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在小麦起身期将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接种于小麦陕恳9740上,喷施杀虫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与病毒抑制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 为明确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在小麦起身期将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接种于小麦陕恳9740上,喷施杀虫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与病毒抑制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和2%菌克毒克水剂300倍液)的不同组合,于小麦开花期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小麦叶片黄化率,结果表明,各组合均能早期预防和防治小麦黄矮病发生和发展,且预防效果优于防治效果,其中病毒必克与吡虫啉组合的平均预防和防治效果最显著,分别为58.08%和53.03%。进一步利用病毒必克在室内进行防治性试验,发现病毒必克能够抑制GAV对叶绿素的破坏,可减轻大麦黄矮病毒对小麦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矮病 病毒抑制剂 发病率 病情指数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物化学标记分析鉴定一个抗小麦黄矮病的小麦新种质 被引量:7
9
作者 聂道泰 贾旭 +4 位作者 胡适全 俞春江 庄家骏 周广和 钱幼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6期468-473,共6页
利用多个生化标记系统对一个抗小麦黄矮病新种质(HG295)进行了分析鉴定。胚乳水溶蛋白等电聚焦表明,在pH8.0-10.2范围内,中5有3条在其小麦亲本南大2419、克强中均不存在的特异带,其中只有第2条在HG295... 利用多个生化标记系统对一个抗小麦黄矮病新种质(HG295)进行了分析鉴定。胚乳水溶蛋白等电聚焦表明,在pH8.0-10.2范围内,中5有3条在其小麦亲本南大2419、克强中均不存在的特异带,其中只有第2条在HG295中得到表达。在HG295中,2DS控制的那条水溶蛋白带发生了缺失。HG295中2DS的缺失在Per-5与Est-6电泳分析中进一步得到确证。Est-7酶谱表明,中5与HG295均表达1条来源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Host)BarkworthandDeweyorAgropyrumintermedium(Host)Beauv]的特异带,在HG295中可能发生2DL的缺失。过氧化物的歧化酶分析表明,在HG295中确实发生了2DL的缺失,并且与中5一样表达1条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各种结果都表明HG295是一个2E(X)/2D双体异代换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矮病 抗病育种 新种 生物化学标记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黄矮病品种抗病性调查及种群多重PCR检测 被引量:8
10
作者 于祥泉 陈旺 +2 位作者 吴云锋 赵震 张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3-1057,共5页
为了解当前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抗病性,在利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小麦抗病性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可同时检测病原BYDV三个不同种群的多重PCR体系,并检测了陕西省杨凌地区的种群发生状况以验证... 为了解当前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抗病性,在利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小麦抗病性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可同时检测病原BYDV三个不同种群的多重PCR体系,并检测了陕西省杨凌地区的种群发生状况以验证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2007年田间BYDV自然发病率高达86.5%,2008年和2009年发病率降低,分别为10.6%和14.0%,不同年份间自然发病率差异大。2009年在自然发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品种和资源发病率较自然发病率升高43.7个百分点,而已感病材料的发病率变化不大。小冰麦×小偃22(F_1)、小偃22×小偃6号(F_1)、石5144×小偃22(F_2)等分离群体和小冰麦、豫麦34等小麦品种部分植株感病初期发病级别分别达到3、2、5、5、6级,而后期级别分别降至0、0、1、2、0级,表现出恢复现象。小偃6号、小偃54、小偃597等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2009年人工接种后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达总调查材料数(157种)的13.5%。秦丰148、西农402、陕715、西农979四个品种连续三年表现抗病。利用多重PCR体系检测了杨凌地区的8个田间自然发病样品,发现混合感染现象严重,PAV感染率达到25%,也证明多重PCR体系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矮病(BYDV) 抗病性 种群 多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ISH与STS标记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端体系 被引量:11
11
作者 崔志富 林志珊 +3 位作者 辛志勇 唐益苗 张增艳 卢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55-1859,共5页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由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Z6衍生的3个抗黄矮病端体系进行鉴定,通过分析端体的遗传构成、筛选与端体共分离的STS标记以确定端体在遗传上的染色体臂归属,从而明确BYDV抗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以拟鹅冠草基因组[Pseudoroegneria strigosa(M.Bieb.).L.o.ve,St]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TriticumaestivumL.,ABD)DNA作封阻分别对抗病亲本Z6及抗病端体系N530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N530体细胞中有2个端体显示出与Z6中外源染色体2Ai-2短臂相似,而与长臂不同的杂交信号。以小麦第2同源群的5个RFLP探针的DNA序列为基础,设计了6对PCR引物,对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二体代换系和端体系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基于短臂探针psr126,psr131序列设计的2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及端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而基于长臂探针psr112序列设计的1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但不能在端体系进行特异扩增,证明外源端体为2Ai-2染色体的短臂。本研究不仅将黄矮病抗性基因定位于2Ai-2染色体的短臂上,而且由RFLP探针psr126、psr131和psr112序列转化的标记STS126(sequence tagged site)STS131和STS112还可分别作为追踪2Ai-2染色体短臂和长臂的分子标记,用于抗病易位系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体系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STS标记 小麦黄矮病 中间偃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BSMV-VIGS技术快速分析小麦TNBL1基因的抗黄矮病功能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丹 赵继荣 +4 位作者 黄茜 李宁 刘艳 黄占景 张增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06-2110,共5页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virus,BYDV)侵染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利用cDNA-AFLP分析,筛选出在抗黄矮病小麦易位系YW642中特异表达的长度为292bp的cDNA片段,以此片段为启始序列,利用RACE和RT-PCR技...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virus,BYDV)侵染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利用cDNA-AFLP分析,筛选出在抗黄矮病小麦易位系YW642中特异表达的长度为292bp的cDNA片段,以此片段为启始序列,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克隆出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推导该基因编码1个NBS-LRR蛋白,将其命名为TNBL1。本研究利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ing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快速分析TNBL1是否参与小麦抗黄矮病反应。通过PCR添加酶切位点、定向酶切与连接,将TNBL1特异的292bp片段反向整合到BSMV-γ链的多克隆位点上,获得重组载体BSMV-γ:TNBL1as,体外转录BSMV-VIGS载体的3个组分(BSMV-TNBL1as、BSMV-α和BSMV-β),等量混合、摩擦接种到抗黄矮病的小麦易位系YW642幼苗叶片上,使YW642中TNBL1基因沉默,然后接种BYDV病原进行黄矮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TNBL1基因沉默后的YW642对BYDV敏感、显现感病症状,其体内BYDV含量较未发生基因沉默的YW642中的明显增加,证明TNBL1基因是正向调控小麦抗BYDV反应的1个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黄矮病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NBS-LR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蚜虫及黄矮病综合防治研究综述 被引量:29
13
作者 王随保 陈斌 +1 位作者 王义 卜鸿梅 《山西农业科学》 2003年第2期69-71,共3页
根据多年来麦蚜及黄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成果,总结出麦蚜的防治适期为秋季拌种、春季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500头;防治方法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相结合。掌握其防治理论,可以准确有效地控制麦蚜及黄... 根据多年来麦蚜及黄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成果,总结出麦蚜的防治适期为秋季拌种、春季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500头;防治方法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相结合。掌握其防治理论,可以准确有效地控制麦蚜及黄矮病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蚜虫 黄矮病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防治适期 防治指标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黄矮病毒的冰核活性与作物霜冻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希明 朱红 孙福在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57-462,共6页
对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的冰核活性,以及它的侵染与作物霜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人工摸拟霜箱,测试了接种BYDV的小麦等作物植株的霜冻温度,并用ELISA法检测了供试植株的病毒含量.结果表明,接种样品与对照相比... 对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的冰核活性,以及它的侵染与作物霜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人工摸拟霜箱,测试了接种BYDV的小麦等作物植株的霜冻温度,并用ELISA法检测了供试植株的病毒含量.结果表明,接种样品与对照相比,感病品种的霜冻温度升高1—2℃以上,抗病品种的霜冻温度变化不大.离体叶片测定结果表明,“中7902”的叶片中,病毒含量与霜冻温度成正相关,说明BYDV可以起到异源冰核(heterogeneous ice nuclei)的作用,它的侵染能影响作物的抗霜冻能力.用“Vali小液滴冻结法”检测提纯的BYDV,证明BYDV具冰核活性,从而首次发现病毒也能起到生物冰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核活性 病毒 大麦黄矮病毒 作物 霜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黄矮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范绍强 谢咸升 +1 位作者 郑王义 李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41-244,共4页
黄矮病是小麦的一种主要病毒病,感染小麦后发展迅猛,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论证了全球小麦抗黄矮病育种的重要性;阐明了目前已将外源抗黄矮病基因导入小麦,逐步培育出一系列抗病种质材料,为抗黄矮病育种奠定了良好... 黄矮病是小麦的一种主要病毒病,感染小麦后发展迅猛,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论证了全球小麦抗黄矮病育种的重要性;阐明了目前已将外源抗黄矮病基因导入小麦,逐步培育出一系列抗病种质材料,为抗黄矮病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明确了几个重要的黄矮病抗源以及不同抗性基因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指出抗黄矮病育种的成就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麦黄矮病毒 遗传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5
16
作者 闫佳会 姚强 郭青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8-242,共5页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0种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黄矮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6%寡糖·链蛋白WP、25%宁南·嘧菌酯AS和0.5%菇类蛋白多糖AS的防效分别为64.26%、58.44%和53.18%。不同...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0种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黄矮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6%寡糖·链蛋白WP、25%宁南·嘧菌酯AS和0.5%菇类蛋白多糖AS的防效分别为64.26%、58.44%和53.18%。不同病毒抑制剂处理的小麦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6%寡糖·链蛋白WP、20%吗胍·乙酸铜WP、0.5%葡聚烯糖SP和25%宁南·嘧菌酯AS增产率分别为21.5%、20.9%、20%和19.5%。说明6%寡糖·链蛋白WP是一种有前途的小麦黄矮病抑制剂,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矮病 病毒抑制剂 防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黄矮病基因相关cDNA片段的克隆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营 许云峰 +3 位作者 蒋方山 王平 李瑞军 李斯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5-650,共6页
以从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川35050/山农483’F7株系中分离出的感、抗小麦黄矮病的2个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DDRT—PCR技术和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序列设计的7条简并或特异引物进行差异显示,PCR分析获得4条差异序列,并分别命名为:Rbdv... 以从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川35050/山农483’F7株系中分离出的感、抗小麦黄矮病的2个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DDRT—PCR技术和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序列设计的7条简并或特异引物进行差异显示,PCR分析获得4条差异序列,并分别命名为:Rbdv1~Rbdv4(GenBank注册号:EU267934~EU267937)。以Rbdv1为靶序列,利用RACE对其3′末端进行PCR扩增,得到长778bp、末端有poly(A)尾巴的序列。用DNAMAN软件将3′RACE得到的序列与靶序列拼接得到1196bp长的片段,命名为A1(GenBank注册号:EU267938)。BlastN分析表明,A1与拟南芥、水稻中CDC48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81%和90%,其氨基酸序列中包含1个P—Loop,具有R基因的特征结构域,推测该片段很可能与抗小麦黄矮病基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黄矮病 抗病同源序列 DDRT—PCR R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种质资源及品种对小麦黄矮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任向辉 张文斌 +1 位作者 何振才 安德荣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7-121,共5页
小麦黄矮病是中国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得到抗小麦黄矮病种质资源及品种,2007-2008年,采用诱发行早播的方法鉴定了383份小麦种质资源,并对252种小麦品种使用堆测法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得到182种抗病种质资源和17种抗病品种。经重复... 小麦黄矮病是中国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得到抗小麦黄矮病种质资源及品种,2007-2008年,采用诱发行早播的方法鉴定了383份小麦种质资源,并对252种小麦品种使用堆测法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得到182种抗病种质资源和17种抗病品种。经重复鉴定,从中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23份,抗病品种15种。小麦感染BYDV后,临203、晋麦47具有一定的恢复现象,并结合受害品种的产量损失来确定其耐病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矮病 抗性鉴定 品种 种质资源 堆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真菌多糖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咸升 安德荣 谢成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7-562,共6页
为了筛选小麦黄矮病的真菌多糖防治药剂及其适宜浓度,将云芝、灵芝、虫草等13种真菌多糖稀释成0.1、0.5、1.0、2.0g·L-1溶液,以清水为对照,比较分析了叶面喷施真菌多糖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同时对防效好的1.1%云芝葡聚糖... 为了筛选小麦黄矮病的真菌多糖防治药剂及其适宜浓度,将云芝、灵芝、虫草等13种真菌多糖稀释成0.1、0.5、1.0、2.0g·L-1溶液,以清水为对照,比较分析了叶面喷施真菌多糖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同时对防效好的1.1%云芝葡聚糖(多糖)与常规植物抗病毒药剂的田间防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3种真菌多糖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作用都显著高于治疗作用,且真菌多糖间和浓度间差异均显著,其中云芝多糖1.0g·L-1、云芝多糖2.0g·L-1、蜜环菌多糖2.0g·L-1、灰树花多糖2.0g·L-1、猪苓多糖2.0g·L-1的预防效果分别为86.88%、86.58%、86.33%、86.04%和85.97%。1.1%云芝葡聚糖800倍液为适宜喷施浓度,其防效64.27%,保产22.70%,说明云芝多糖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小麦黄矮病免疫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多糖 小麦黄矮病 防治效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黄矮病新抗源中4、中5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孙善澄 赵怀生 +3 位作者 杨亚凡 张秦凤 薛秀庄 周广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8-85,共8页
中4、中5是用经过连续3年系统选育的天蓝偃麦草作父本,地理远缘的小麦品种克强与南大2419杂交的F_5后代材料作母本,通过两者杂交,并采取延长生育法等技术克服F_1不育性,经过连续9年选育而成.对小麦黄矮病高抗,对条、叶、秆三种锈病的多... 中4、中5是用经过连续3年系统选育的天蓝偃麦草作父本,地理远缘的小麦品种克强与南大2419杂交的F_5后代材料作母本,通过两者杂交,并采取延长生育法等技术克服F_1不育性,经过连续9年选育而成.对小麦黄矮病高抗,对条、叶、秆三种锈病的多种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至高抗,还具有高蛋白(含量17.08%、17.13%);高赖氨酸(含量为0.483%、0.50%)等特点,是人工合成的优异的小麦多抗、优质资源.用中4、中5与普通小麦杂交,已成功地将抗黄矮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育成陕麦8007、陕麦8124、忻4070、忻4079、中1001等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矮病 抗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