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博乐市中心城区绿地空间优化研究
1
作者 范田禾 赵月帅 +2 位作者 王锐 周林 李行星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年第1期21-23,共3页
近年来,博乐市不断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以博乐市为例,借助ArcGIS软件和Fragstats软件,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对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开展结果评价,然后提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为城市园林绿化... 近年来,博乐市不断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以博乐市为例,借助ArcGIS软件和Fragstats软件,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对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开展结果评价,然后提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博乐市尚未构成系统的绿地景观体系,绿地斑块分布不均衡,整体连通性与均衡性有待提升。未来,要构建环城林带,打造城区内部环廊,优化城市景观核心,打通城区绿地景观轴线,从而增加斑块的连通性,优化中心城区绿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 景观生态格局 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 博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形的手”如何塑造中国证券业空间格局——基于证券公司总部区位的分析
2
作者 张旭晨 潘峰华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6,共13页
证券业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是决定金融中心城市地位的关键行业。虽然证券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暂,但其空间格局经历了剧烈的重构,学术界对中国证券业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缺乏深入探究,关于影响行业空间格局的制度因素研究尤其... 证券业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是决定金融中心城市地位的关键行业。虽然证券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暂,但其空间格局经历了剧烈的重构,学术界对中国证券业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缺乏深入探究,关于影响行业空间格局的制度因素研究尤其缺乏。文章首次刻画了1992—2022年中国证券公司总部的设立、退出与迁址过程,阐明了制度安排如何塑造中国证券业空间格局。结果发现:1)中国证券公司总部的空间格局呈现早期分散、中后期持续集中的特征;2)制度安排导致关键的证券业资源向少数城市倾斜,塑造了中国证券业以上海、北京和深圳为中心的基础空间格局;3)制度安排对行业空间格局的影响深远而持久,通过下设国有资本、委托国有企业、安排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等多方面直接影响证券公司总部区位。证券业向金融中心城市集聚符合市场规律,但中国独特的制度安排也是影响证券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关键力量,这对于理解中国金融业地理格局和金融中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券业 证券公司 金融中心 空间格局 制度安排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识别及其生态用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3
作者 田雅丝 陈家乐 +2 位作者 施荟文 钱万溪 陆雨婷 《中国名城》 2025年第2期42-48,共7页
城市边缘区空间范围的合理识别是生态用地管理和景观格局优化的前提。研究选取POI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多源地理数据,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城市边缘区识别方法,以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依据识别结果对边缘区生态用... 城市边缘区空间范围的合理识别是生态用地管理和景观格局优化的前提。研究选取POI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多源地理数据,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城市边缘区识别方法,以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依据识别结果对边缘区生态用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苏州市核心区面积1380.14 km^(2),占比15.90%,边缘区面积3589.02 km^(2),占比41.50%,乡村面积1017.34 km^(2),占比11.80%,整体呈现核心区—边缘区—乡村的梯度分布趋势;边缘区的生态用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体连通性较差;为实现边缘区生态用地景观格局优化的目的,针对边缘区过渡性、缓冲性和动态性特征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有助于认识城市边缘区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特征,可为边缘区景观格局优化、生态用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 空间范围识别 多源地理数据 深度学习 景观格局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以贵阳市“大十字”地块为例
4
作者 黄蕊 张建涛 《华中建筑》 2024年第5期81-86,共6页
“大十字”是贵阳市商业区的中心,承载着贵阳历史文化和城市商业空间的变迁。借鉴城市形态学理论,把贵阳市“大十字”地块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不同阶段的历史地图,对其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的街道系统、建筑功能、建筑... “大十字”是贵阳市商业区的中心,承载着贵阳历史文化和城市商业空间的变迁。借鉴城市形态学理论,把贵阳市“大十字”地块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不同阶段的历史地图,对其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的街道系统、建筑功能、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地块循环等形态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规律和特征。发掘贵阳城市中心城区地域特色,加深对城市系统时空发展的理解,以期对城市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学 形态演变 空间格局 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蓝绿空间景观格局及降温效应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加颖 孟丹 +3 位作者 冯鹏 刘勇洪 胡非凡 李小娟 《园林》 2024年第4期86-94,共9页
科学评估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建设不同阶段景观格局和热环境,对其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规划为基准稍作调整作为研究区,选取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共4期资源三号遥感影像数据,... 科学评估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建设不同阶段景观格局和热环境,对其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规划为基准稍作调整作为研究区,选取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共4期资源三号遥感影像数据,以及Google Earth Engine(GEE)中4年6月1日-9月30日的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面向对象分类、地表温度反演、相关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时期的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以及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结果表明:(1)2016-2022年,研究区蓝空间的面积占比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逐渐增加,绿空间的面积占比先减少后增加;(2)2016-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中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的分布越来越均衡;(3)2016-2022年间,地表温度均值呈“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变化,蓝空间的地表温度最低,其次是绿空间,蓝空间和绿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温的作用;(4)提高聚集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割裂程度、减小空间破碎度均可提升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总体而言,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建设使得蓝绿空间面积增加,景观格局分布更加均衡,蓝绿空间的降温效果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蓝绿空间 景观格局 热环境 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 降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地质安全视角下的益阳市中心城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6
作者 湛睿 钟爱城 +2 位作者 游经纬 霍科成 侯旗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7-32,共6页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是营造生态地质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城市的发展与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有密切的关系,并且,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可以补充和支撑“双评价”内容,同时能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和依据。本文以益阳市中心城区...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是营造生态地质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城市的发展与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有密切的关系,并且,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可以补充和支撑“双评价”内容,同时能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和依据。本文以益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地质、社会3个层面,构建了一套益阳市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GIS平台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基于研究范围内不同区域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优、良、中、差,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市域空间的主导功能分区,并划分了6类土地利用综合区:经济优化发展区(34.27 km^(2))、综合发展区(22.97 km^(2))、经济承接发展区(43.01 km^(2))、工业主产区(25 km^(2))、生态重点保护区(24.12 km^(2))和生态限制发展区(558.12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 承载力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适宜性评价 益阳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发展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优化
7
作者 湛睿 霍科成 董程程 《城市学刊》 2024年第6期10-16,共7页
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从地质学角度考虑多元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式,能够为城市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城市开发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核密度分析、欧氏距离分析等方法,对益阳... 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从地质学角度考虑多元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式,能够为城市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城市开发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核密度分析、欧氏距离分析等方法,对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展开实证研究,得出城市发展潜力评价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而通过相交分析将建设用地划分为九种空间类型。建议益阳市中心城区未来用地开发,会龙山、鱼形山两处地段应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以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和规避地质风险;资阳区北侧构造地裂一带等地质风险区域应提高地质工程建设标准;高铁新城东侧及鱼形山南侧应完善各类设施配套;其余建设用地应优先考虑开发建设Ⅴ类、Ⅵ类、Ⅷ类和Ⅸ类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城市发展潜力 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优化 益阳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pley's K(d)函数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边缘校正 被引量:60
8
作者 汤孟平 唐守正 +3 位作者 雷相东 张会儒 洪玲霞 冯益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533-1538,共6页
Ripley's K( d)函数是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最常用的方法 ,边缘校正是此方法的关键问题。传统的边缘校正包括 3种情形 :( i)圆完全包含在样地内 ;( ii)圆与样地的一条边相交 ;( iii)圆与样地的两条边相交 ,并有 2个或 3个交点。实际... Ripley's K( d)函数是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最常用的方法 ,边缘校正是此方法的关键问题。传统的边缘校正包括 3种情形 :( i)圆完全包含在样地内 ;( ii)圆与样地的一条边相交 ;( iii)圆与样地的两条边相交 ,并有 2个或 3个交点。实际上 ,还存在第 ( iv)种情形 ,即圆与样地两条边相交有 4个交点的情形。本文从数学上证明 ,传统边缘校正中 ,当边缘校正属于第 ( iv)种情形时 ,仍按第 ( iii)种情形进行校正 ,必然导致权重估计偏大 ,L( d)值偏高 ,从而影响结果分析。采用我国东北长白山天然云冷杉林样地资料验证了此结论。结果表明 ,天然云冷杉林中 ,3个优势种群林木分布格局特点是 :鱼鳞云杉和臭冷杉的分布格局曲线非常相近 ,而与椴木的差异较大。原因是鱼鳞云杉和臭冷杉具有相似的生态学特性。椴木在小尺度显著聚集 ,因为椴木常在林隙更新。相比较而言 ,建群种云冷杉分布的均匀程度要比椴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 空间分布格局 Ripley’s K(d)函数 边缘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定量化测度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晓军 刘庆生 张宏业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0-265,共6页
选择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作为分析样区,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化测度研究。分析数据显示,其分布与交通干线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交通干线具有一定的“轴向”聚集和辐射效应。
关键词 建设用地 空间分布格局 定量化测度 渐变尺度的空间结构度量 大城市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单中心区域”到“网络城市”——武汉城市圈空间格局优化战略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珺 周均清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2008年第5期88-91,共4页
"一城独大"且城市间缺乏有机分工与合作已成为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文基于对国际学术界流行的"网络城市"理念的剖析以及"单中心区域"与"网络城市"的比较,提出以"网络城市"... "一城独大"且城市间缺乏有机分工与合作已成为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文基于对国际学术界流行的"网络城市"理念的剖析以及"单中心区域"与"网络城市"的比较,提出以"网络城市"的概念模式优化武汉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并从"培育基于互补合作的节点城市"、"形成重要产业廊道"、"加强城市双向水平联系"、"构建基于整体优化的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城市 中心区域 空间格局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心体系构建推动大城市边缘区空间融合——以南京市江宁区东山新市区中心体系规划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袁媛 杨廉 +1 位作者 马晓亚 袁奇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61,共7页
大城市边缘区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地域空间、社会空间、公共设施空间、职住空间分割等问题。基于此,为达到融合边缘区的各类地域和社会空间的目的,南京市江宁区东山新市区中心体系规划通过完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中心体系,选择多核的空间模... 大城市边缘区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地域空间、社会空间、公共设施空间、职住空间分割等问题。基于此,为达到融合边缘区的各类地域和社会空间的目的,南京市江宁区东山新市区中心体系规划通过完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中心体系,选择多核的空间模式,选择区位中心型,明确对内、对外的职能关系等多种规划手段,有效促进边缘区各类地域的空间融合,完善各类功能区的有效配套,以期为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升级、空间融合和功能提升提供有益的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心体系 大城市边缘 空间融合 东山新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中心山地城市住房价格空间格局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梦玮 刘勇 刘秀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3-138,共6页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2014年以小区为单元共5410个样本点的二手商品房房价数据,通过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并运用GWR模型揭示重庆主城二手房住宅价格空间格局和影响因子.研究表明,重庆市主城住房价格空间格局表现出了明显的山地城市多中心结构...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2014年以小区为单元共5410个样本点的二手商品房房价数据,通过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并运用GWR模型揭示重庆主城二手房住宅价格空间格局和影响因子.研究表明,重庆市主城住房价格空间格局表现出了明显的山地城市多中心结构,其中传统的五大商业圈以及在重庆城市规划中提出的多个组团表现明显,次中心的分布与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关联.在运用GWR模型进行住房价格影响因子分析得到:住宅小区到城市商圈的通勤时间为影响住宅价格的主要因素;江景资源扩大了住宅价格峰值的分布,推动了城市次中心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覆盖让区域范围内的住宅价格升高,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全面覆盖,将快速推动城市次中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中心 住房价格 空间格局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经济中心吸引区域的空间格局及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符小洪 黄民生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64-568,共5页
依据福建省 2 3个地、县级市的有关资料 ,运用主成分分析定量地衡量它们的综合实力 ,然后根据省情拟定13个经济中心 ,进而依据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原理探讨了福建省经济中心的强、弱吸引区域 ,并据此来预测区域经济未来的空间变化趋势。
关键词 福建 经济中心吸引区域 空间格局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研究及规划策略探索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思元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8-121,共4页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的地域实体,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承担着城市边缘区的形态建构、社会空间融合、可持续发展维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对城市边缘区及绿色空间进行了释义,总结出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的地域实体,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承担着城市边缘区的形态建构、社会空间融合、可持续发展维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对城市边缘区及绿色空间进行了释义,总结出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的3种类型:"绿环/绿楔""镶嵌式绿块""绿色补丁",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规划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边缘 绿色空间 空间格局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识别与未来演化模拟分析
15
作者 官冬杰 李梦丹 +1 位作者 周李磊 杨文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4期133-146,共14页
城市时空演化特征模拟及驱动因素探究,可为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判别模式、空间扩展特征测度指标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扩展模式,分析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城市时空演化特征模拟及驱动因素探究,可为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判别模式、空间扩展特征测度指标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扩展模式,分析空间格局变化特征,预测未来城市扩展趋势并揭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随着重庆市中心城区各方位扩展分异性缓慢上升,城市破碎化程度加剧,形成“多方向、多扩展翼、多条带”扩展模式,呈现“西快东慢、西南-东北延伸”分布格局;2)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扩展速度和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城市扩展方向由内部和边缘式填充向外部发展,城市形态由逐渐趋于紧凑向逐渐趋于松散、破碎和不规则化分布;3)未来203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仍将向外围扩展,扩展速度有所减缓,扩展方向差异性明显,经济和规划政策因素的影响作用愈发凸显;4)地形、GDP、距水域的距离、距离道路距离和开发区规划是影响重庆市城市扩展快慢的主要驱动力。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多方向、多条带”城市分布格局下,经济、交通、政策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驱动重庆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关键。建议未来充分发挥经济战略的动能作用,完善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模式,响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号召,增强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区县间交通路网,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以提升城市空间内部结构,带动区域发展;同时,考虑重庆市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农耕地保护区域,将市政府生境保护纳入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中,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统筹环境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 空间格局 驱动因素 PLUS模型 重庆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江北新城中心区空间格局构建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俊宴 史北祥 陆小波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5-50,共6页
新城发展中大尺度空间格局的建构往往面临基地、片区乃至城市的重大发展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是规划设计的前提条件及首要目标。江北新城中心区是南京大都市发展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特色品牌、跨... 新城发展中大尺度空间格局的建构往往面临基地、片区乃至城市的重大发展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是规划设计的前提条件及首要目标。江北新城中心区是南京大都市发展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特色品牌、跨江景观联系、滨江景观带塑造等方面探讨其城市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战略性问题,并在理性分析中作出基本判断,将增加其城市设计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重大问题 空间格局 江北新城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安建设苏北中心城市的经济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修松 车云龙 +1 位作者 杨启凡 沈二丫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59-65,共7页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城市中心模型、可达性模型、引力模型研究苏北中心城市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苏北主要中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淮安市建成苏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城市中心模型、可达性模型、引力模型研究苏北中心城市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苏北主要中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淮安市建成苏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区位优势仍低于徐州市;淮安市的区域可达性高于苏北另一个中心城市——徐州市。淮安市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优势与劣势并存,淮安市要真正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必须树立地理中心意识,尽快构建苏北交通中心平台、苏北文化中心平台、苏北物流中心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安 中心城市 空间格局 可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列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23,共10页
文章从国际尺度和国家尺度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格局进行考察,认为1800年前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近代中国则成为欧美制成品的销售地和原材料的来源地,中国由此转变为世界经济的边缘。这种世界经济格局又影响中国内部的经济格局,原来南北... 文章从国际尺度和国家尺度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格局进行考察,认为1800年前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近代中国则成为欧美制成品的销售地和原材料的来源地,中国由此转变为世界经济的边缘。这种世界经济格局又影响中国内部的经济格局,原来南北经济差距转变为东西差距,东部沿海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区,西部则成为中国经济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 经济格局 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中心城区边缘区空间发展规划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春娥 陈新 《城市》 2005年第5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城市边缘 中心城区 天津市 规划研究 空间发展 空间结构 协调发展 城市用地 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空间分异格局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杜春丽 杜子杰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73-82,127,共11页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其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空间分异格局是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制定针对性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研究以中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运用区位熵综合指数和产业集中度指标测度分析了2015—2...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其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空间分异格局是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制定针对性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研究以中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运用区位熵综合指数和产业集中度指标测度分析了2015—2017年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及特征,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已具有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昌区、洪山区、江岸区和汉南区;武汉市文化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具有较强的空间负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局部空间格局以“低-高”型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且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强,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国家中心城市 产业集聚特征 空间分异格局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