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谈辞书的“凡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玲 《辞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6-94,共9页
“凡例”为辞书所必需。但长久以来 ,其面孔呆板 ,千篇一律 ;很多读者不习惯在使用辞书之前先阅读“凡例” ;“凡例”的写法既不规范也无创新 ;如何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和不同类型的辞书书写能够吸引读者的“凡例” ,值得思考。
关键词 辞书 “凡例” 创新 规范化 读者对象 体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凡例”的作用论其规范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卫华 《辞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99,共5页
辞书的“凡例”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辞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规范化工作应从重视“凡例”设置、统一“凡例”称谓、完整“凡例”内容、简明“凡例”语言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 辞书 “凡例” 作用 规范化 称谓 语言 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文集要会用“凡例”
3
作者 郑一奇 《编辑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38,共2页
“凡例”是编辑、作者常用的说明文字,亦称“例言”“发凡”,用以说明书籍内容及体例。我与一位业内老友讨论过“凡例”的适用范围,他认为只适用于工具书,我认为工具书以外的文集、选集、全集、汇编、专著等也可以用“凡例”,从讲究图... “凡例”是编辑、作者常用的说明文字,亦称“例言”“发凡”,用以说明书籍内容及体例。我与一位业内老友讨论过“凡例”的适用范围,他认为只适用于工具书,我认为工具书以外的文集、选集、全集、汇编、专著等也可以用“凡例”,从讲究图书编辑体例严谨要求,用“凡例"更好,这是从编辑实践中悟出的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例” 文集 编辑体例 说明文字 书籍内容 编辑实践 工具书 作者
原文传递
“过去的生命”与“大时代”的血——从三则题辞看鲁迅转折期“牺牲”观念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吴丹鸿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93,共8页
在鲁迅写过的两百多篇序跋中,仅序言就包括了“小引”“题记”“引言”“译者的话”“凡例”“题辞”等多种名目。其中“记”“言”“话”在风格和体量上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以记叙或说明的句子写成的序或跋。
关键词 鲁迅 转折期 生命 “凡例” “言” “记” 名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山藏副本》和作者齐周华其人其事
5
作者 周采泉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93-96,共4页
过去文人的著作,认为不便公世的,援用司马迁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而题名为《名山藏》的不乏其人。①明李贽的《藏书》和《续藏书》,也是这个意思。他们希望作品之能传世,以“藏”名书,都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名山藏副本》一... 过去文人的著作,认为不便公世的,援用司马迁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而题名为《名山藏》的不乏其人。①明李贽的《藏书》和《续藏书》,也是这个意思。他们希望作品之能传世,以“藏”名书,都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名山藏副本》一书虽不见于《禁书目录》,但在清代也在“违碍”之列,外地人是不易见到的。本书作者齐周华(1698--1766),天台人,字漆若,号巨山,世称巨山先生。又自号独孤跛仙、惜懂道士、谪仙华阳子、逃禅子、含元子、尚古先生、甚辱居士。他是齐召南之从昆季,诸生,有盛名,当时人将他与召南称为“天台二齐”。他本来是研究宋儒理学的,从被祸以后,浪迹山川,作道家装,寄居武当山,寓琼台观阅藏经八九年,所以后来的许多别号,出入老佛,不再墨守理学了。所著有《名山藏》、《需郊录》、《风波集》、《地舆楼集》等,以后汰选成此“副本”(据“凡例”云此为初集之副本),“副本”二字是他自己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山藏》 副本 作者 《续藏书》 《藏书》 “凡例” 司马迁 外地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研究卷
6
作者 刘皓明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0,共2页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文本的翻译以及与之相伴的研究卷的写作,始于2005年秋。这个研究项目是我长期以来对德意志观念论、德英浪漫派诗歌、乃至西洋古典诗歌和哲学研究的小结。关于文本部分的选录标准和体例安排,我已在文本卷的“凡例...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文本的翻译以及与之相伴的研究卷的写作,始于2005年秋。这个研究项目是我长期以来对德意志观念论、德英浪漫派诗歌、乃至西洋古典诗歌和哲学研究的小结。关于文本部分的选录标准和体例安排,我已在文本卷的“凡例”和‘前言”里作了交代,这里仅就研究卷作些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诗歌 荷尔德林 哲学研究 古典诗歌 选录标准 “凡例” 文本 观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言保存和边界方言的定性、源流问题
7
作者 金智恩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5年第5期124-127,共4页
《蛮话词典》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陶寰副教授主编,著名方言学家潘悟云、郑张尚芳两位先生参与审订,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1月出版。苍南蛮话(又叫平阳蛮话)是分布于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龙港、金乡三镇境内的一种汉语方言。本词典是第一... 《蛮话词典》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陶寰副教授主编,著名方言学家潘悟云、郑张尚芳两位先生参与审订,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1月出版。苍南蛮话(又叫平阳蛮话)是分布于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龙港、金乡三镇境内的一种汉语方言。本词典是第一部对蛮话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介绍的著作。全书的写作体例与李荣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辞典·分卷本》一致,分为“引言”“凡例”“音节表”“词典正文”“义类索引”“首字索引”等几个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学 源流问题 边界 保存 汉语方言 复旦大学 写作体例 “凡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暂缓执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有关规定的通知
8
《四川劳动保障》 2005年第6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基本医疗保险 药品目录 工伤保险 国家 静脉输液 “凡例” 剂型 注射 通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修之总结 续修之指导——读《西樵志语》
9
作者 张景孔 《史志研究》 2003年第4期79-80,共2页
《西樵志语》是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地方志研究所任根珠同志的方志理论新著。去岁春日,我途经太原,拜见任根珠同志。在言谈中,他说将出版个人方志专集。我听了很高兴,并且约定:出版后一定寄本赐读。今年秋季,根珠同志果然寄来了他的... 《西樵志语》是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地方志研究所任根珠同志的方志理论新著。去岁春日,我途经太原,拜见任根珠同志。在言谈中,他说将出版个人方志专集。我听了很高兴,并且约定:出版后一定寄本赐读。今年秋季,根珠同志果然寄来了他的《西樵志语》(以下简称《志语》)。——西樵者,根珠之字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樵志语》 任根珠 山西 地方志 “凡例” 创新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旧家谱凡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邵凤丽 《民俗研究》 CSSCI 2008年第4期136-151,共16页
凡例又称序例、例言等,是说明图书内容及编纂体例的文字,并对全书的编纂起着重要的规范、指导作用。“凡例”一词最早出于唐代杜预的《春秋左传序》,作者云:“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可见,所渭凡... 凡例又称序例、例言等,是说明图书内容及编纂体例的文字,并对全书的编纂起着重要的规范、指导作用。“凡例”一词最早出于唐代杜预的《春秋左传序》,作者云:“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可见,所渭凡例即发凡起例之意。“发凡”即阐明全书编纂的宗旨和目的,而“起例”是对编纂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例” 编纂体例 对比 家谱 图书内容 春秋左传 周公 史书
原文传递
硕果仅存的永乐“修志凡例”的范本《永乐乐清县志》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明猷 《中国地方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63-67,共5页
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朝廷颁布“纂修志书凡例”(以下简称“凡例”),这在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时过570多年,其“凡例”已是吉光片羽,而当年遵照“凡例”纂修的地方志则更为罕见。
关键词 “凡例” 地方志事业 县志 乐清 范本 修志 发展史 纂修
原文传递
百年“春秋笔法”研究述评 被引量:8
12
作者 肖锋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8-186,共9页
“春秋笔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指孔子修订《春秋》诸如“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春秋左传序》)、“直书”、“微言”等相关书写原则,广义上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它亦... “春秋笔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指孔子修订《春秋》诸如“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春秋左传序》)、“直书”、“微言”等相关书写原则,广义上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它亦可称为“春秋书法”、“书例”、“义例”、“凡例”、“义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述评 《春秋》 书写原则 “凡例”
原文传递
唐代进士科“策体”发微——“内容体制”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飞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7-197,共11页
唐代"以文取士",由此形成的"取士文学"具有更强体制性。进士科为最重要的常科,试策为其最重要的试项和文体,然其"内容体制"过去很少受到注意。文献记载与传世文本显示:唐代进士试策具有"体一级"... 唐代"以文取士",由此形成的"取士文学"具有更强体制性。进士科为最重要的常科,试策为其最重要的试项和文体,然其"内容体制"过去很少受到注意。文献记载与传世文本显示:唐代进士试策具有"体一级"关系:总体的"时务策五道"与分体的时务策、商略策、征事策形成"三体二级"的基本结构;(分体)时务策居主体地位;商略策原为进士科策体之一,后世误会为"方略策";征事策亦属"凡例",杜甫改进为"新体"。这样的内容体制具有多方面的成因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士科 体制性 内容 唐代 时务策 文献记载 “凡例”
原文传递
宋代婉约词与六朝诗风之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力坚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7-74,共8页
论词分“婉约”、“豪放”,大致始于明代的张世文,他在《诗余图谱》一书的“凡例”后附识称:“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 论词分“婉约”、“豪放”,大致始于明代的张世文,他在《诗余图谱》一书的“凡例”后附识称:“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约词体以婉约为正。”这种二分法或者会失之笼统,但从“大略”上说,也是可行的。其实,“婉约”与“豪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婉约词 诗风 六朝 宋代 《诗余图谱》 “凡例” 豪放 秦少游
原文传递
《登科记考》之四种“拔萃科”辨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铁民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清徐松《登科记考》的“凡例”说:“宏词试文三篇,拔萃试判三条,是吏部选人之法,原无关于礼闱。惟《册府元龟》、《唐会要》宏词、拔萃皆与制科类序。《文苑英华》诗赋门宏词与省试同载,其《典同度管判》常非月名下注,引《登科记... 清徐松《登科记考》的“凡例”说:“宏词试文三篇,拔萃试判三条,是吏部选人之法,原无关于礼闱。惟《册府元龟》、《唐会要》宏词、拔萃皆与制科类序。《文苑英华》诗赋门宏词与省试同载,其《典同度管判》常非月名下注,引《登科记》‘月’作‘自’,是《登科记》载宏词、拔萃之证。今亦按年序人,以备一代之制。”“试判三条”的拔萃科,全称“书判拔萃”,属于吏部的科目选。据“凡例”,知徐《考》兼载吏部科目选书判拔萃的登科者,凡登科年代可考者,即按年序人。然而徐《考》》载人之“拔萃科”,并非都是“试判三条”的书判拔萃,还杂有其他三种不同的科目与内容,我们如果不加以辨析,很容易造成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科记考》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凡例” 《唐会要》 吏部
原文传递
唐代无所谓博学宏词制科辨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铁民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9-151,共3页
清徐松《登科记考》是一部研究唐五代科举制度史的重要著作,其“凡例”说:“宏词试文三篇,拔萃试判三条,是吏部选人之法,原无关于礼闱。惟《册府元龟》、《唐会要》宏词、拔萃皆与制科类序。
关键词 制科 博学 唐代 《登科记考》 《册府元龟》 科举制度史 《唐会要》 “凡例”
原文传递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札记
17
作者 张福通 《书品》 2014年第2期125-127,共3页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年版,下简称《订补郘目》)乃傅熹年根据傅增湘订补之《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抄本(下简称“傅批本”)整理而成。其“凡例”云:“莫氏原书中,偶有误记书名、卷数、行款处,除明显属于...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年版,下简称《订补郘目》)乃傅熹年根据傅增湘订补之《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抄本(下简称“傅批本”)整理而成。其“凡例”云:“莫氏原书中,偶有误记书名、卷数、行款处,除明显属于传抄致误者外,均不加更动,以存其真,而于[补]条中书其正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订补 书目 传本 札记 2009年 中华书局 “凡例” 傅增湘
原文传递
二十四史点校本档案选4:点校二十四史补例(约1959年初)
18
《书品》 2006年第4期86-90,共5页
本局前拟的“二十四史整理计划”,对于各史的校勘、分段、标点办法已作了概括性的说明。西北大学历史系在校点《汉书》时,又参照这个文件定出了比较详尽的“凡例”。其中有些问题是“整理计划”没有涉及到的。为了使各史的校点办法做... 本局前拟的“二十四史整理计划”,对于各史的校勘、分段、标点办法已作了概括性的说明。西北大学历史系在校点《汉书》时,又参照这个文件定出了比较详尽的“凡例”。其中有些问题是“整理计划”没有涉及到的。为了使各史的校点办法做到基本上一致,现在把它加以整理,并结合《史记》、《后汉书》在校点中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写成“补例”,分送给整理各史的同志参考。其中所谈到的问题,只是补充前一个文件的不足,不是全面的,仍请与“整理计划”附一“使用标点符号示例”参看。如有不同意见,希望提出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史 点校本 档案 标点符号 《后汉书》 《汉书》 西北大学 “凡例” 《史记》 不同意见
原文传递
黑先白先
19
作者 陈祖源 《围棋天地》 2010年第7期102-102,共1页
围棋界普遍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的围棋是白先的,现代的黑先是跟着日本改的。对此我曾经作过一些考证,写过文章,指出中国古代围棋确定为白先起于明万历年间的围棋名家苏之轼(字具瞻、亦瞻),是他在其所著的《弈薮》的“凡例”上... 围棋界普遍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的围棋是白先的,现代的黑先是跟着日本改的。对此我曾经作过一些考证,写过文章,指出中国古代围棋确定为白先起于明万历年间的围棋名家苏之轼(字具瞻、亦瞻),是他在其所著的《弈薮》的“凡例”上首先提出白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历年间 “凡例” 围棋 古代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