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疯文学”的模因传播模式与动因研究
1
作者 李晴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19期47-50,67,共5页
为深入了解“发疯文学”的传播机制,研究采用模因论对“发疯文学”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探究其内在的传播模式与动因。研究认为,“发疯文学”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模因效应,呈现出了复制、变异、选择三个演变阶段,在多个网络场景中... 为深入了解“发疯文学”的传播机制,研究采用模因论对“发疯文学”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探究其内在的传播模式与动因。研究认为,“发疯文学”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模因效应,呈现出了复制、变异、选择三个演变阶段,在多个网络场景中被使用、传播,满足了现代网民自我呈现、情感共鸣以及抵抗社会现实的需求,成为了网民进行娱乐化狂欢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因论 网络流行语 “发疯文学” 传播动因 情感发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抖音“发疯文学”短视频传播研究
2
作者 冷东红 陈菲 王奕潼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21期62-66,共5页
通过检索、热度排行等方法筛选出抖音平台综合排名前200名的与“发疯文学”有关的热点视频和话题,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视频的宏观概况、中观层面的话题以及微观语义词频展开调研,认为“发疯文学”视频可以宣泄情绪、缓解... 通过检索、热度排行等方法筛选出抖音平台综合排名前200名的与“发疯文学”有关的热点视频和话题,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视频的宏观概况、中观层面的话题以及微观语义词频展开调研,认为“发疯文学”视频可以宣泄情绪、缓解压力,但可能引发虚无主义价值观。研究提出青年群体需调整思维方式,厘清网络与现实生活,构建独特、健康、有序的青年文化认同,创建清朗健康网络环境,以促进良好的社会文化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 抖音短视频 “发疯文学” 内容分析法 马斯洛需求理论 归属感 虚无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欢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以“发疯文学”为例
3
作者 陈婉琦 《声屏花》 2024年第4期0139-0141,共3页
互联网语境下,流行语“发疯文学”凭借极具自 嘲性、社交性、反叛性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备受关注 并广泛传播,其背后蕴含着对常规语境和社会规范的挑战与 颠覆。本文尝试在狂欢理论框架下解读“发疯文学”,深度 挖掘用户的参与行为... 互联网语境下,流行语“发疯文学”凭借极具自 嘲性、社交性、反叛性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备受关注 并广泛传播,其背后蕴含着对常规语境和社会规范的挑战与 颠覆。本文尝试在狂欢理论框架下解读“发疯文学”,深度 挖掘用户的参与行为,剖析其如何通过语言游戏和情感释放, 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充满戏谑和反叛意味的话语场域,以此 透视网络流行语在当代社会文化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个 体自我表达和群体认同建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疯文学” 狂欢理论 颠覆性 平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青年“发疯文学”:表征、成因及引导之策
4
作者 吴心雨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7-20,39,共5页
“发疯文学”是青年亚文化的又一新变种,以“无厘头式应答”“过激式反抗”“任性式行动”等为表征。“发疯文学”的形成源于社会的加速运转和多元思潮的蔓延;圈层社交的兴起和群体性孤独的泛滥;网络平台的话题助推和算法技术的“信息... “发疯文学”是青年亚文化的又一新变种,以“无厘头式应答”“过激式反抗”“任性式行动”等为表征。“发疯文学”的形成源于社会的加速运转和多元思潮的蔓延;圈层社交的兴起和群体性孤独的泛滥;网络平台的话题助推和算法技术的“信息茧房”的影响。“发疯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情绪宣泄受阻、精神压力过大的现状,表现出他们内在的、与传统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价值取向。为此,要重视青年的“发疯”行为,给予他们关注和爱护并对其进行价值观引导和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疯文学” “青年亚文化” 价值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发疯文学”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章哲涵 赵金红 《新媒体研究》 2023年第3期52-55,共4页
从互动仪式链理论出发,梳理所立足的理论框架,从仪式要素、仪式过程、仪式结果三个方面,分析以社交媒体为互动场的“发疯文学”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动因与传播机制,认为“发疯文学”的传播在经历群体聚焦与边界确立、情感宣泄与集体狂欢... 从互动仪式链理论出发,梳理所立足的理论框架,从仪式要素、仪式过程、仪式结果三个方面,分析以社交媒体为互动场的“发疯文学”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动因与传播机制,认为“发疯文学”的传播在经历群体聚焦与边界确立、情感宣泄与集体狂欢之后,最终形成反馈强化与身份认同,并对“发疯文学”形成的网络“狂欢”现象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疯文学” 互动仪式链 网络社会 青年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迷因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和生成路径——以“发疯文学”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饶丽君 《视听》 2023年第10期135-138,共4页
网络流行语已经衍生出多种形式。作为热门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发疯文学”深受网友的追捧。“发疯文学”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过程中演变出文本、图片和视频三种形式,一定程度上契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形成了相应的迷因效应。其经历了复制、... 网络流行语已经衍生出多种形式。作为热门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发疯文学”深受网友的追捧。“发疯文学”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过程中演变出文本、图片和视频三种形式,一定程度上契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形成了相应的迷因效应。其经历了复制、变异和选择三个演变过程,逐步生成多种类型、适合多种场景下使用的形式,成为网民狂欢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应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信息的辨别能力,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因理论 “发疯文学” 网络流行语 传播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疯文学”的文化批判 被引量:8
7
作者 沈天健 《新媒体研究》 2023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发疯文学”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奇观,经网络平台的培育而流行于青年社群之中。它是由活跃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群体用以抵抗现实压力、纾解精神焦虑而创造并传播的一种语言表达形态,具有独特的网络传播逻辑。与此同时,青年群体通过“发疯... “发疯文学”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奇观,经网络平台的培育而流行于青年社群之中。它是由活跃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群体用以抵抗现实压力、纾解精神焦虑而创造并传播的一种语言表达形态,具有独特的网络传播逻辑。与此同时,青年群体通过“发疯文学”形成身份认同并完成圈层构建,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的反叛性与抵抗性,并呈现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因此,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出发,辩证看待“发疯文学”的传播现象,对亚文化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疯文学” 青年亚文化 模因 网络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玩梗“发疯文学”:“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表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中禹 《新媒体研究》 2023年第13期92-94,共3页
基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归纳“发疯文学”的流行背景及特点,进一步剖析大学生使用“发疯文学”的底层逻辑,探究“00后”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的表演行为。研究认为,“00后”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对于网络变化和新潮思想更加敏感。... 基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归纳“发疯文学”的流行背景及特点,进一步剖析大学生使用“发疯文学”的底层逻辑,探究“00后”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的表演行为。研究认为,“00后”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对于网络变化和新潮思想更加敏感。“发疯文学”持续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大范围地进行传播,掀起了一场以“0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群体狂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疯文学” “00后”群体 青年亚文化 社交媒体 群体互动 自我呈现与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互动理论视域下关于“发疯文学”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韩莹 《数字出版研究》 2023年第S02期137-141,共5页
“发疯文学”凭其易学性、实用性、潮流性等能产属性,在大众传播媒体宣传和社交媒体分享双重助推作用下具备了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发疯文学”在符号互动狂欢中对人们自我的情感构建和身份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厘... “发疯文学”凭其易学性、实用性、潮流性等能产属性,在大众传播媒体宣传和社交媒体分享双重助推作用下具备了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发疯文学”在符号互动狂欢中对人们自我的情感构建和身份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厘清“发疯文学”对理解这类新语词的现实生活意义和社会心理影响有重要启发。依照符号互动理论,利用文献研究、逻辑推理、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符号与情境、自我与角色、社会与身份三个维度分析“发疯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疯文学” 符号互动理论 身份构建 情感构建 情绪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群体的情绪危机与调适:网络“发疯文学”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晏青 郭京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9,共11页
数字媒体时代,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在情绪表达上呈现鲜明的数字性、创意性和能动性。近年,青年群体以“发疯文学”这一文体形式,进行狂欢式情感书写与社会表达。这种负面情绪的网络传播,将模糊了身份与圈层信息的媒介“中间地带”... 数字媒体时代,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在情绪表达上呈现鲜明的数字性、创意性和能动性。近年,青年群体以“发疯文学”这一文体形式,进行狂欢式情感书写与社会表达。这种负面情绪的网络传播,将模糊了身份与圈层信息的媒介“中间地带”视作狂欢情境,突出强调了情绪与状态,而不具备清晰的表意内容和对象,整体给人以“对空言说”之感。青年群体的情绪累积与狂欢化表达,是诸如传统观念束缚下的矛盾与压抑、优绩主义追寻中的压力与焦虑等社会症候的直观体现。同时,“发疯文学”表现了当代青年情绪调节方式的创新:能够向外宣泄以脱离压力源,向内调节以增强掌控力。开放包容的话语环境也为社会情绪裂痕的弥合提供了弹性空间。研究发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青年群体负面情绪生成与传播的内在逻辑,同时也为个体和社会层面开展有效的情绪疏导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传播 青年群体 情绪调节 “发疯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