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善的治理”:理解市域社会治理的文化驱动逻辑——六尺巷“和”文化的例证
1
作者 林洋 彭凤莲 《上海城市管理》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善治”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归旨。运用嵌入性理论,遵循“文化嵌入—政治嵌入—认知嵌入”分析思路,呈现安徽省安庆市传承六尺巷“和”文化、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的典型个案。研究发现,六尺巷“和”文化倡导谦和礼让... “善治”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归旨。运用嵌入性理论,遵循“文化嵌入—政治嵌入—认知嵌入”分析思路,呈现安徽省安庆市传承六尺巷“和”文化、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的典型个案。研究发现,六尺巷“和”文化倡导谦和礼让,不仅可以调理社会关系,塑造社会秩序,而且对治理理念、制度、实践产生三重驱动,力促市域社会治理“向善”成为可能。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有机统一,丰富了社会治理本土化的实践内涵。立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远景目标,从政党统合、团结社会、聚焦事务、依托技术等向度思考未来进路,推动更多市域的“善治”探索迈向新高度、产生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尺巷“和”文化 市域社会治理 文化治理 善治 嵌入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和”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玉辉 罗文艺 +1 位作者 赵凯维 刘理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009-1011,共3页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道德、政治、信仰等形成的法则,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各文化领域,同时也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和...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道德、政治、信仰等形成的法则,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各文化领域,同时也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和”文化是中医学产生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反映“和”之平衡关系,五行学说反映“和”之和谐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理念。中医学从“和”文化出发,将“和”理念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特别是对中医养生学影响深远。“和”思想既蕴含着深刻的生命认知观,同时指导中医养生实践,并在与中医学不断交融过程中逐渐丰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和”文化 中医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文化与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对外传播
3
作者 王晖 贺琳雅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94-102,共9页
“和”文化是中国非虚构文艺对外传播的重要理念和精神标识。中国非虚构文艺中的“和”文化体现为和谐共生的创作理念、包容并蓄的艺术表达、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等;以“和”文化为准则的中国非虚构文艺对外传播策略主要呈现为尊重文化... “和”文化是中国非虚构文艺对外传播的重要理念和精神标识。中国非虚构文艺中的“和”文化体现为和谐共生的创作理念、包容并蓄的艺术表达、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等;以“和”文化为准则的中国非虚构文艺对外传播策略主要呈现为尊重文化差异、传递中国声音,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推进文化对话、加强相互理解等;在经济全球化和媒介突进的情景之下,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对外传播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提升,在深化受众分析、构建多元传播格局,赓续文化内蕴、提升对外传播效力等方面拓展新的空间,以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凸显其在对外传播中的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创作的高质量发展及其与世界文艺的交流与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非虚构文艺 对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青年在“和”文化建设中的使命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彩萍 张翔 《南方论刊》 2024年第5期79-81,85,共4页
“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饱含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作为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先锋力量,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重任在肩。涵养青年伦理道德观的个人成长需要、塑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文化发展需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 “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饱含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作为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先锋力量,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重任在肩。涵养青年伦理道德观的个人成长需要、塑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文化发展需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进步需要呼唤青年在推动“和”文化建设中践行使命担当。为推动新时代的“和”文化的建设,青年要立于“人心和善”道德之基,强化修养积德行善;要遵循“天人合一”自然之道,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要把握“和而不同”社会之要,促进和谐引领新风;要顺应“协和万邦”国际之势,沟通中外传播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和”文化 青年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农耕文明中的“和”文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齐利平 张芳凝 +1 位作者 郭丽云 王彤梅 《山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99-103,共5页
山西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和”文化对山西农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我关系平和恬淡、形神同一,人与人的关系交流融合、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并且在“和”中存“异”,“融”中有... 山西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和”文化对山西农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我关系平和恬淡、形神同一,人与人的关系交流融合、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并且在“和”中存“异”,“融”中有“通”,达到协调平衡的境界。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发挥“和”文化的底蕴和价值,结合实际情况,树立和谐共生的系统理念,保障天人和合的平衡生态,构建风貌和美的乡村格局,发展人才聚合的新型农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农耕文明 “和”文化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和”文化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价值与功能
6
作者 韩露 石银辉 《三晋基层治理》 2024年第1期13-18,共6页
中华“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与价值支撑。中华“和”文化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将其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与价值支撑。中华“和”文化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将其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中国农村中华文化特质、促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弘扬发展自身的重要价值。为此,要发挥中华“和”文化共生功能,以“尊重自然”为基础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挥协调功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挥导向功能,以“知行合一”的规范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挥凝聚功能,以“共同缔造”的思维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和”文化 和美乡村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和”文化关系刍议
7
作者 唐奎 马静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年第36期75-79,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进行建构的结果,又是中国“和”文化能动内生的结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与“和”文化哲学意蕴相连相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和”文化价值理念相互涵养、养分互润。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进行建构的结果,又是中国“和”文化能动内生的结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与“和”文化哲学意蕴相连相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和”文化价值理念相互涵养、养分互润。要持续加强“和”文化建设,以“和”文化价值理念润养民族团结之花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文化与美学意蕴——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8
作者 冯浩 《晋中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5-70,共6页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文论,全书贯穿着“和”文化的美学意蕴。就谋篇布局的技法层面,文中运用“唯务折衷”的方法进行话语建构。就语言修辞的形式层面,调节声律、对偶、用字等创作技巧使文章展现匀称、平衡的特点。就...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文论,全书贯穿着“和”文化的美学意蕴。就谋篇布局的技法层面,文中运用“唯务折衷”的方法进行话语建构。就语言修辞的形式层面,调节声律、对偶、用字等创作技巧使文章展现匀称、平衡的特点。就审美追求的意蕴层面,彰显“温柔敦厚”的创作风貌和审美特征。“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致思趋向与价值取向,对中国文化体系以及文化心理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文心雕龙》 美学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耕文明“和”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9
作者 齐利平 郝卫红 +1 位作者 郭丽云 王彤梅 《山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耕文明传承。“和”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次赋予乡村建设“和”的内涵。赓续历史文脉,深入挖掘中华农耕文明中“和”文化的丰富内涵,探寻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耕文明传承。“和”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次赋予乡村建设“和”的内涵。赓续历史文脉,深入挖掘中华农耕文明中“和”文化的丰富内涵,探寻其蕴含的时代价值,提出“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对于建设和美乡村和实现农业强国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和”文化 和美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本与开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和”文化特质
10
作者 杨磊鑫 叶荣国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9-24,58,共7页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中国传统“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源。返本开新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和”文化的互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承扬“和”文化精髓,蕴藏“和”文化基因,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植根“政通人和”的民...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中国传统“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源。返本开新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和”文化的互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承扬“和”文化精髓,蕴藏“和”文化基因,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植根“政通人和”的民本情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赓续“贫富弥合”的价值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秉承“心物调和”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蕴“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沿袭“协和万邦”的处世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彰显“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与“和合共生”的整体思维,是对“和”文化的当代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传统“和”文化 返本开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11
作者 刘文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5期4-6,共3页
从“和”文化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与应用路径。通过分析乡村现状与“和”文化的契合点,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以“和”文化为引领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 从“和”文化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与应用路径。通过分析乡村现状与“和”文化的契合点,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以“和”文化为引领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应用路径。这些路径旨在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同时保护并传承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被引量:12
12
作者 孙玉霞 张雅丽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58,62,共5页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和中国传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充分吸收和运用...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和中国传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和”文化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和”文化的理论实质 被引量:8
13
作者 孔宪峰 周秀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40,共5页
"和"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其最高的价值原则。儒家"和"文化蕴涵着"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动力机制、"和实生物"的发展理路、"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qu... "和"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其最高的价值原则。儒家"和"文化蕴涵着"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动力机制、"和实生物"的发展理路、"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终极诉求这样一个逻辑系统,共同诠释其深刻的理论实质。全面把握儒家"和"文化的理论实质,事关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事关对儒家"和"文化的当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和”文化 理论实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和”文化的伦理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10
14
作者 唐海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20-123,共4页
儒家"和"文化是儒家最高的道德精神要义。"和"与"同"、"中"具有深刻哲理关系。儒家伦理意蕴包含"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两个基本方面。即"和"文化包括"天... 儒家"和"文化是儒家最高的道德精神要义。"和"与"同"、"中"具有深刻哲理关系。儒家伦理意蕴包含"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两个基本方面。即"和"文化包括"天人合一"自然价值取向、"和为贵"社会伦理取向以及身心和谐个人价值取向。儒家"和"文化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社会理想图式的丰富思想资源和重要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和”文化 伦理意蕴 和谐 现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和”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蒋常香 江艳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9-181,共3页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本文从分析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初步阐述了其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进而就如何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本文从分析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初步阐述了其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进而就如何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被引量:15
16
作者 郭建宁 《前线》 2005年第2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和”文化 社会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和而不同” 矛盾和斗争 中国文化 小康社会 厚德载物 “天人合一”思想 借鉴和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队文化 隐形的翅膀——也谈教育部科技查新湖南大学工作站的“和”文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雯 罗晓鸣 《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123,共3页
在廓清文化与团队文化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进行团队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教育部科技查新湖南大学工作站的"和"文化,并归纳了其对团队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团队文化 高校 科技查新 湖南大学 “和”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文化与中国茶道 被引量:9
18
作者 牛玉芬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41-43,共3页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和理念,不但代表天人合一的本体世界,代表人文环境的整体和谐,而且代表人性之美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氛围,是一种高尚的格调。而充分体现"和"的这...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和理念,不但代表天人合一的本体世界,代表人文环境的整体和谐,而且代表人性之美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氛围,是一种高尚的格调。而充分体现"和"的这些文化内涵的莫过于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的核心就是"和","和"文化在中国茶道中得到了完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中国茶道 核心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和”文化对《黄帝内经》诊疗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卜菲菲 王键 胡建鹏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2,共2页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形成一些重要的认知原则。由于受到文化轴心期的先秦"和"文化的影响,《黄帝内经》成为中医"和"思想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阴阳和合"&q...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形成一些重要的认知原则。由于受到文化轴心期的先秦"和"文化的影响,《黄帝内经》成为中医"和"思想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医患和合"等诊疗思想,为后世"和"法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和”文化 黄帝内经 诊疗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运与北京的“和”文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建平 《新视野》 CSSCI 2004年第5期69-71,共3页
“和”是北京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神奇而富于魅力的文化因素。本文试图从北京历史文化的视角,特别是通过北京城市的文化遗存来揭示“和”文化的现象和内涵,以便让世界更深刻地了解北京,让北京文化更加和谐地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交... “和”是北京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神奇而富于魅力的文化因素。本文试图从北京历史文化的视角,特别是通过北京城市的文化遗存来揭示“和”文化的现象和内涵,以便让世界更深刻地了解北京,让北京文化更加和谐地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交融。揭示北京“和”文化,还有利于丰富北京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为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做好文化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运会 北京 奥运文化 2008年 “和”文化 “人文奥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