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传统辩证思维探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英粉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3-45,共3页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观念有不同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学术界对"天人合一"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观念有不同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学术界对"天人合一"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现代意义研究较多,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维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思维模式上,揭示"天人合一"观念所蕴涵的"合—分—合"的传统辩证思维。"天人合一"观念从"天"与"人"混元之一的"合"的状态出发,承认"天"与"人"的区别和对立,但没有走向对立、分离,却走向了"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观念对中韩传统建筑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英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6-18,共3页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在中国源远流长。"天人合一"观念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在承认事物之间差别的同时,又强调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协调...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在中国源远流长。"天人合一"观念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在承认事物之间差别的同时,又强调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协调性和整体性,追求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观念追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其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对中韩传统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观念 传统建筑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世界的对话和旁白——初论陈江风《天人合一》的学术特色
3
作者 振翼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125-126,共2页
两个世界的对话和旁白———初论陈江风《天人合一》的学术特色振翼“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向来被看作中国学人的至高学术境界。“天”与“人”是文化哲学世界的两个概念,许多学者力图在这两个概念之间找到相对应的联系,并破译... 两个世界的对话和旁白———初论陈江风《天人合一》的学术特色振翼“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向来被看作中国学人的至高学术境界。“天”与“人”是文化哲学世界的两个概念,许多学者力图在这两个概念之间找到相对应的联系,并破译其神奇的密码,让古老的历史文化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观念 两个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哲学 象天设都 学术特色 旁白 传统文化观念 “天” 文化事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於“天人合一”的讨论
4
作者 于丹 《中国文化》 1995年第1期294-296,共3页
关於“天人合一”的讨论1991年8月,《中国文化)}第4期转刊了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的最後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文中,宾四先生对“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有了全新的“澈悟”,认为“此一观念实... 关於“天人合一”的讨论1991年8月,《中国文化)}第4期转刊了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的最後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文中,宾四先生对“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有了全新的“澈悟”,认为“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中国文化》 季羡林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西方科学技术 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 宗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发展问题与“天人合一”说重估
5
作者 王柯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45-51,共7页
当前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精神、情感、人伦、民政、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几大范畴。以此来重估中国文化的传统主题之一、即“天人合一”学说,其现实意义可从以下六大层面言“合”(和)的角度予以描述。在精神层面上“... 当前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精神、情感、人伦、民政、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几大范畴。以此来重估中国文化的传统主题之一、即“天人合一”学说,其现实意义可从以下六大层面言“合”(和)的角度予以描述。在精神层面上“合”,侧重于人生境界的修练,精神家园的探寻,“安身立命之处”的定位。在审美层面上言“合”,侧重于人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或者在对外物的凝神观照中,使其有限的生命之流回环激荡,进而得以充盈和升华。在社会层面上言“合”,侧重于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全社会的协作精神。在政治层面上言“合”,侧重于完善以民为导向而非以权为导向的政体,最终达到“政通人和”的目的。在环境层面上言“合”,侧重于促使人类重新认识自体在自然界的地位,藉此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加强环境保护举措。在国际层面上言“合”,主要是以“地球村”的形成为背景,从后现代意识出发,强调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促进其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补,消解相互之间的争斗与误解;不消说,这种类型的“合”与“和”并非以一贯之,而是多样统一,“和而不同”。自产业革命以降,人类迄今在物质文明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不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了积累财富或满足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观念 社会发展问题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关系 精神家园 庄子 “人和” 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史 “和而不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天人观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荣海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关键词 天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 比较分析 “天人合一”观念 征服自然 天人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 自然界 工业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天人观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荣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6期5-10,共6页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紊乱,从而为人类未来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现实的迷津往往牵动着人们对历史的文化回视.当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日益升值,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紊乱,从而为人类未来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现实的迷津往往牵动着人们对历史的文化回视.当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日益升值,赞美之声不绝于耳,而对所谓西方“天人相分”、“征服自然”等观念的挞伐之声亦是此起彼伏.面对此景,哲学应该冷静下来,按照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把中西天人观置于较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与时空座标中进行比较性分析,对其内容与意义进行理性廓清.这对于当代条件下新的天人观的确立,对于合理把握传统文化与现实的关系,不乏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相分 比较分析 征服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 天人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天人合一”观的基本意蕴及价值──兼评两种对立的学术观点 被引量:36
8
作者 高晨阳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2-28,共7页
关键词 “天人合一”观念 基本意蕴 天人对立 实践理性 中国文化 认知理性 阴阳五行 学术观 环境危机 道德理性
原文传递
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蕴 被引量:37
9
作者 林少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2-68,110,共8页
人类的服饰,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之一,它既以特定的物质形态为前提条件,又体现着精神文化的深厚意蕴。中国服饰文化,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文化创造,同时也凝结和渗透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深刻精髓,即“天人合一”的哲... 人类的服饰,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之一,它既以特定的物质形态为前提条件,又体现着精神文化的深厚意蕴。中国服饰文化,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文化创造,同时也凝结和渗透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深刻精髓,即“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观念。这种观念在中国服饰文化的起源中初露端倪,质料与色彩上刻意追求,形制观念上严格限定,从而使中国服饰成为了政治伦理观念的承载符号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具象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服饰文化 服饰色彩 “天人合一”观念 中国文化 服饰制度 阴阳五行学说 政治制度 社会角色 “天” 大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武术的道与术 被引量:12
10
作者 乔凤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8-12,15,共6页
道是创造性的根本智慧;武术之道,是人潜在的最为理想的有关武术实践的智慧。道只可体悟而不可认识,对道的体悟与把握,将自然地获得驾驭武术实践的真正的术。传统武术家们所追求的真正的术,其实就是道,而不是外显之术。悟道的方式,决定... 道是创造性的根本智慧;武术之道,是人潜在的最为理想的有关武术实践的智慧。道只可体悟而不可认识,对道的体悟与把握,将自然地获得驾驭武术实践的真正的术。传统武术家们所追求的真正的术,其实就是道,而不是外显之术。悟道的方式,决定了传统武术的经验性质;以实用为标准的传统武术的经验思维,自然可以包容与吸纳已获得实用性证明的现代科学思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想模式,自然是传统经验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经验思维 科学思维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继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4-58,共5页
中国作为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即有相对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本文仅就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形态进行初步的探索,认为其特征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性追求,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作为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即有相对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本文仅就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形态进行初步的探索,认为其特征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性追求,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2)强烈的整体意识,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3)重视院落的空间组合变化,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天人合一”观念 整体意识 院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荒政思想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十洲 《农业考古》 1999年第1期86-96,共11页
关键词 荒政思想 自然灾害 《周礼》 水利工程 古代农业 《管子》 “天人合一”观念 仁政 “天” 忧患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锐生 《中国哲学史》 1998年第2期3-9,共7页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不仅引起政治家的重视,也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我刊在“传统与现代”栏目中,曾发表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得到了读者的好评.今专设这一栏目,希望得到更多作者和读者的关心与支持.正如一些学...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不仅引起政治家的重视,也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我刊在“传统与现代”栏目中,曾发表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得到了读者的好评.今专设这一栏目,希望得到更多作者和读者的关心与支持.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涵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物质过程,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课题,它涉及到文化与哲学、政治与经济、教育与科技、环境生态、伦理道德、规章制度、以及如何站在全球的高度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等各个方面.根据我刊的性质和特点,我们侧重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去探讨.比如,中国传统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国哲学关于自然、杜会、人三者和谐以及如何处理三者和谐的思想和论述,可否经过现代诠释(或转化)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呢?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等等.欢迎踊跃来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 “天人合一”观念 中国古代 “天” 主客二分 天人关系 人与自然 中国传统 道家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荒政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十洲 《中华文化论坛》 1999年第1期45-52,共8页
几千年来,中国农业始终承受着频繁而至的自然灾害的困扰与历炼。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邓拓于三十年代曾做过如下统计:“我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西历纪元前176... 几千年来,中国农业始终承受着频繁而至的自然灾害的困扰与历炼。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邓拓于三十年代曾做过如下统计:“我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西历纪元前1766年(商汤十八年)至纪元后19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政思想 自然灾害 水利工程 “天” 忧患意识 农业技术革命 《周礼》 《管子》 “天人合一”观念 古代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实质及中国文化精神
15
作者 张宗福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58-62,共5页
文化源于人类对严酷生存环境的挑战的回应,文化是人类面临生存威胁和压迫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文化生成和演进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哲学问题,即如何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的... 文化源于人类对严酷生存环境的挑战的回应,文化是人类面临生存威胁和压迫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文化生成和演进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哲学问题,即如何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反对天人关系割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化精神 民族文化 文化实质 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观念 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与超越追求
16
作者 黄志奇 《理论与当代》 1998年第2期12-13,共2页
一般说来,一个社会所一再倡导的价值,往往是这个社会所不易实现的价值。如今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何相互匹配,共同发展的问题。惟其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得要领,这个问题才成了我们社会的焦点话题。两个文明的关系可... 一般说来,一个社会所一再倡导的价值,往往是这个社会所不易实现的价值。如今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何相互匹配,共同发展的问题。惟其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得要领,这个问题才成了我们社会的焦点话题。两个文明的关系可以表现为储多方面,其中最透彻也最现实的表现便是市场经济的功利追求与人的超越的精神追求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功利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 终极关怀 精神文明建设 西方文化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人与自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天人合一”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侯军茶话(三则) 被引量:1
17
作者 候军 《农业考古》 1998年第4期54-57,共4页
关键词 茶文化 日本茶道 大自然 “天人合一”观念 茶话 中国文化 醉与醒 中国文人 “茶禅一味”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度
18
作者 郭景山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4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南联盟 霸权主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克林顿 爱好和平 希特勒 “度” 危害范围 “天人合一”观念 发展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皇家寺庙建筑的形式“取象于天”意识
19
作者 李海涛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42-47,共6页
“为人君者,取象于天”这是华夏先民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以天的至上神为绝对前提条件的.这种“思维方式”恰恰是华夏民族先于中国社会一体化超稳定结构,并催生这一社会体制的内在精神因素.承德外八庙为清帝“康乾时期”的皇家寺庙,其... “为人君者,取象于天”这是华夏先民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以天的至上神为绝对前提条件的.这种“思维方式”恰恰是华夏民族先于中国社会一体化超稳定结构,并催生这一社会体制的内在精神因素.承德外八庙为清帝“康乾时期”的皇家寺庙,其建筑形式与布局寓意着这一古老的意识.本文拟从外八庙建造的历史背景、营建思想、建筑形式及其布局加以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皇家 寺庙建筑 建筑形式 外八庙 象征 北斗七星 “天人合一”观念 避暑山庄 佛教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热”该热在哪里?
20
《前线》 1995年第4期6-6,共1页
“国学热”该热在哪里?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李长莉博士在《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认为目前“国学热”研究有下面两种倾向应注意:一、把少数几个古代、近代国学“学圣”的著述和思想,视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和现状... “国学热”该热在哪里?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李长莉博士在《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认为目前“国学热”研究有下面两种倾向应注意:一、把少数几个古代、近代国学“学圣”的著述和思想,视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和现状。二、把少数几个传统文化命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热 文化重建 “天人合一”观念 《探索与争鸣》 当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国民素质 整体主义 价值组合 当代实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