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0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情感-制度”:参与式治理共同体的解释框架
1
作者 马瑜寅 《社会建设》 2025年第1期121-141,共21页
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如何构建参与式治理共同体是其中重要的理论与现实议题。L社区的案例表明,构建参与式治理共同体是一个过程:首先从构建“被需要的社区”出发,让社区重回居民生活的“主场”,催生出从被动到主动的“个体参与... 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如何构建参与式治理共同体是其中重要的理论与现实议题。L社区的案例表明,构建参与式治理共同体是一个过程:首先从构建“被需要的社区”出发,让社区重回居民生活的“主场”,催生出从被动到主动的“个体参与”样态;其次以构建“熟人社区”为目的,通过搭建“居民—居民”“居民—居委”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交往参与”的样态;最后以达成共识为目标,将社区参与行为转变为有效的治理行为,塑造出“协商参与”的样态。“个体参与”样态背后是以技术赋能的逻辑来扩大参与对象、以成果共享激发参与活力;“交往参与”是以情感累积逻辑拓展参与网络,并依托关系共建网络将个体参与动能转化为群体参与潜能;“协商参与”是以制度引领逻辑规制参与行动,以有序、有效且可持续的目标推动事务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治理共同体 技术赋能 情感累积 制度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式教学在现代园艺植物研究方法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2
作者 彭婷 王敏 +2 位作者 戴文珊 陈道宗 钟八莲 《高教学刊》 2025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现代园艺植物研究方法与技术是面向园艺学专业一年级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园艺植物科学试验研究的共通性基础知识和方法、试验设计、精密仪器设备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 现代园艺植物研究方法与技术是面向园艺学专业一年级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园艺植物科学试验研究的共通性基础知识和方法、试验设计、精密仪器设备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和多维教学评价中,可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 研究生 园艺植物 研究方法与技术 应用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何以产生基层治理“负能”?——基于“技术-制度-组织”的分析框架
3
作者 娄文龙 王晓萌 王晓慧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82,共14页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政府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形态,但是也导致了治理的“负能”。基于“技术-制度-组织”的分析框架,通过B市C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案例,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产生基层治理“负能”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层原因。研究发...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政府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形态,但是也导致了治理的“负能”。基于“技术-制度-组织”的分析框架,通过B市C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案例,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产生基层治理“负能”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基层治理“负能”表现为技术规制下的“重压”、制度运行中的“重负”以及组织执行中的“重忧”,使得数字技术未能取得预设的效果。而治理“负能”的生成机理在于数字技术未能匹配原有的治理制度和组织要素,导致了基层治理场景适配的技术洼地、数字治理适应性调整的制度短板和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组织瓶颈。基于此,应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适配,推动基层治理的制度改革,以及推动组织执行与治理效能同步提升,从而推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数字治理 技术洼地 制度短板 组织瓶颈
原文传递
技术嵌入、要素互动与制度反哺: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的分析框架
4
作者 张文礼 屈郎郎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17,100,共14页
城市数字治理创新是通过系统化的数字技术引入与治理理念植入从而改变既有的城市治理格局的综合过程,对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城市数字治理创新这一核心主题,构建“技术嵌入—要素互动—制度反哺”的分析框架,系统探讨... 城市数字治理创新是通过系统化的数字技术引入与治理理念植入从而改变既有的城市治理格局的综合过程,对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城市数字治理创新这一核心主题,构建“技术嵌入—要素互动—制度反哺”的分析框架,系统探讨了城市数字治理创新过程中技术与制度间的互构逻辑。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分别在宏观的组织结构层面、中观的职责体系层面与微观的组织理念层面的嵌入共同驱动城市数字治理的组织创新。数字技术嵌入城市治理过程亦持续性地与传统的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制度以及价值目标等治理要素发生互动。制度引领是实现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保障,未来我国城市数字治理要统筹推进、加强制度监管与规则重构以共同构建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的制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数字治理创新 技术嵌入 要素互动 制度反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任的力量:普遍信任、制度信任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
5
作者 刘飞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2,共8页
志愿服务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其参与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是解决当前参与度提升难题的关键。针对现有研究中社会信任对志愿服务影响的不一致结论,通过利用CSS数据进一步检验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的作用,我们发现... 志愿服务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其参与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是解决当前参与度提升难题的关键。针对现有研究中社会信任对志愿服务影响的不一致结论,通过利用CSS数据进一步检验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的作用,我们发现中国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受到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的共同作用。对于正式志愿服务而言,个体普遍信任度的提升会显著增强其参与意愿,而社区层面的普遍信任规范则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个体和社区层面的制度信任都能促进正式志愿服务,而且其影响大于普遍信任。但是在非正式志愿服务领域中,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此外,在两种类型的志愿服务中,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均仅具有独立的影响,并无显著的交互效应。这意味着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致力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深化居民之间的协作与信任,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社会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信任 制度信任 志愿服务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AI教育落地的多案例溯因分析--基于教师愿景、学生参与和课堂技术集成的三维分析框架
6
作者 柳晨晨 王欣颖 +2 位作者 倚杨莹 王佑镁 汪琼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2期35-45,共11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有效赋能课堂教学,是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议题。为探求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实现路径,文章首先构建了包含教师愿景、学生参与、课堂技术集成三个分析维度的GenAI赋能课堂教学的三维分析框架,以指导GenAI...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有效赋能课堂教学,是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议题。为探求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实现路径,文章首先构建了包含教师愿景、学生参与、课堂技术集成三个分析维度的GenAI赋能课堂教学的三维分析框架,以指导GenAI赋能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之后,文章采取探索性的多案例研究方法,挑选7个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案例,围绕“教师愿景何以实现?”“学生参与因何激活?”“智能技术如何接入?”三个问题展开了GenAI赋能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结果显示:教师愿景通过提高学生能力、发挥Gen AI赋能的作用和防范伦理风险得以实现,学生参与通过行为、情感、认知三方面的人机协同被有效激活,智能技术经历从赋能到变革的渐进应用逐步接入课堂。文章的研究不仅为GenAI在中小学课堂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范例,对推动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AI 课堂教学 教师愿景 学生参与 课堂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民治理参与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宗族因素分析——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实证研究
7
作者 范佳瑞 杜海峰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5-95,共11页
宗族作为传统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层面,不仅深刻影响村民自治的进程,对乡村经济发展及乡村全面振兴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对调研获取的农村居民详尽数据报告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宗族对村... 宗族作为传统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层面,不仅深刻影响村民自治的进程,对乡村经济发展及乡村全面振兴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对调研获取的农村居民详尽数据报告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宗族对村民治理参与意愿、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乡村经济发展产生的互动作用.寻求现代乡村治理的有效机制及村庄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为推进乡村民主化进程,实现“三治融合”,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开展积极的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参与 农村经济发展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宗族 村庄凝聚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环境、价值认知与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来自黄河流域1998份微观农户的证据
8
作者 刘欢 孙自来 阮俊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依托社会嵌入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境因素理论构建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研究框架,剖析制度环境与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逻辑,以黄河流域1998份微观农户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价值认知对农户精准... 依托社会嵌入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境因素理论构建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研究框架,剖析制度环境与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逻辑,以黄河流域1998份微观农户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价值认知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机制,并探讨制度环境对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技术采纳意愿的调节效应,揭示不同禀赋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价值认知、经济价值认知、技术风险感知、技术推广示范制度、技术推广监管制度、技术推广信贷支持和市场激励制度均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农户的经济、生态价值认知与技术风险感知对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会受到技术推广监管制度、技术推广示范制度、技术推广信贷支持和市场激励制度的调节作用;不同耕地规模、资金丰裕度、务农年限以及代际农户的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政府应提升黄河流域地区农户的价值认知,全面优化制度环境,健全政策保障体系,设计差异化的技术推广与实施方案,以促使农户采纳精准农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认知 制度环境 社会嵌入理论 情境因素理论 精准农业技术采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郭宏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年第2期122-125,共4页
本研究旨在研究互动式教学法在高中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成效及对学生学习热情与技能提升的促进作用。在信息技术迅猛进步的当下,过往的教育模式已显不足以迎合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互动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正逐步受到认可。通过... 本研究旨在研究互动式教学法在高中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成效及对学生学习热情与技能提升的促进作用。在信息技术迅猛进步的当下,过往的教育模式已显不足以迎合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互动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正逐步受到认可。通过对信息技术课堂进行研究,本文分析了参与式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挑战。研究表明,参与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参与式教学还促进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深入理解,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如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够、课堂管理的挑战等。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优化等,以期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 信息技术 高中教育 学习积极性 教师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市场中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治理逻辑--基于制度体系和市场设计理论的分析
10
作者 安涌洁 胡贝贝 王赫然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3,共13页
高标准建设技术市场是促进创新资源高效流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明确要求。文章基于制度体系视角和市场设计理论,从市场厚度、市场流畅度、市场安全性3个维度构建政府和市场的互动框架。采用政... 高标准建设技术市场是促进创新资源高效流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明确要求。文章基于制度体系视角和市场设计理论,从市场厚度、市场流畅度、市场安全性3个维度构建政府和市场的互动框架。采用政策量化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北京地区技术市场为例,将技术市场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从历史演进视角研究技术市场中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治理逻辑。研究发现,政府对技术市场的治理是一个整体性的、向着尊重市场规律方向渐进性改革的过程;市场内部形成熟人社会框架的路径依赖,社会资本发挥正向功能抑制市场低效率锁定;技术市场形成“强有为政府”和“弱有效市场”的结合;政府和市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结合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高标准建设技术市场提供有益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市场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政策量化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与制度的双向赋能: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数字化水平
11
作者 许欢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2,共11页
数字化发展为传统应急管理范式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为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数字技术的引入不仅优化了应急管理流程,更深层次地重塑了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和行为模式。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存在效率与公平、规范与创新、... 数字化发展为传统应急管理范式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为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数字技术的引入不仅优化了应急管理流程,更深层次地重塑了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和行为模式。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存在效率与公平、规范与创新、控制与自主等多重张力。鉴于此,应从评估机制、数字模型、授权机制、孵化机制和培育体系等方面推动基层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重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应急 政府治理 数字化 技术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居民协商参与能力提升的制度逻辑
12
作者 李杰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3期98-103,共6页
在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社区协商民主发挥着独特的优势,而居民的积极参与是社区协商民主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然而,当前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实践中却面临着居民协商参与能力不足的困境,制约协商治理效能的发挥。新制度主义... 在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社区协商民主发挥着独特的优势,而居民的积极参与是社区协商民主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然而,当前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实践中却面临着居民协商参与能力不足的困境,制约协商治理效能的发挥。新制度主义理论从制度的规制性、规范性以及文化-认知性三个维度解释了制度对行动者的建构作用,本文基于此理论视角分析居民的协商参与能力,从意识、动力与行为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实现居民协商参与能力的有效提升,推动社区协商民主持久高效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治理 城市居民 协商参与能力 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与乡村公益事业参与的空间延展——以N市D村村务微信群为例
13
作者 任贵州 《科技和产业》 2025年第3期71-77,共7页
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乡民对乡村公益事业的“集体在场”“价值认同”“行动选择”直接影响着各类项目建设的实际效果。伴随社会变革,乡村共同体呈松散化发展趋势,乡民个人的原子化游离不利于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持续推进。借助数字技术... 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乡民对乡村公益事业的“集体在场”“价值认同”“行动选择”直接影响着各类项目建设的实际效果。伴随社会变革,乡村共同体呈松散化发展趋势,乡民个人的原子化游离不利于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持续推进。借助数字技术的应用,村务微信群在破除时空阻隔、塑造价值共识、聚合集体行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参与主体、参与意识、参与行动的重新组织,村务微信群的应用推进着乡村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空间的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乡村公益事业 参与机制 空间延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X”证书制度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14
作者 苏清照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5年第3期187-189,共3页
文章阐述“1+X”证书制度的内涵,分析“1+X”证书制度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并基于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提出有效的建设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 职业教育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课证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X”证书制度下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5
作者 黎嘉诚 刘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5年第1期029-032,共4页
“1+X”证书制度的推行,是对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对于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结合物联网智... “1+X”证书制度的推行,是对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对于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结合物联网智能终端开发与设计“1+X”证书制度试点,对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基于“1+X”证书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和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在指导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 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技术与正义:国际水话语权生成逻辑与中国建构
16
作者 任婷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47-53,共7页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为了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力充分转化为现代话语权力的应然之举。其中跨界水资源开发日益增长的需求同国家“水话语权”不足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尝试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背景...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为了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力充分转化为现代话语权力的应然之举。其中跨界水资源开发日益增长的需求同国家“水话语权”不足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尝试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背景下构建“水话语权”,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制度、技术、正义三个维度的挑战。中国“水话语权”应遵从平等主权观下的协商对话、以正确义利观形成共同发展的理念指引、以层级空间平等与制度科学性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多层次参与以进行全方位合作的建构逻辑。就建构中国水话语权的进路来说,中国需立足于自身实际,增强设置议程的能力,并通过“前置软法—中心硬法—外围软法”的法治路径积极推进中国周边流域的制度规则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跨界水资源开发与治理技术标准、规则,并积极推动跨界河流环境评估体系的形成,打造“周边水命运共同体”,以发挥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话语权 跨界水资源 正义性话语权 制度性话语权 技术性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协同共治模式下农村垃圾治理的制度及技术参与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17
作者 温宁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5期95-98,共4页
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垃圾治理存在制度不完善、技术落后、农户参与度低等诸多问题,以河南省农村垃圾治理为例,探讨环境协同共治模式下的制度及技术参与。提出一系列创新性制度安排和技术方案,如“三次四分”制度、“四化协同”制度、“五... 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垃圾治理存在制度不完善、技术落后、农户参与度低等诸多问题,以河南省农村垃圾治理为例,探讨环境协同共治模式下的制度及技术参与。提出一系列创新性制度安排和技术方案,如“三次四分”制度、“四化协同”制度、“五共融合”制度,破解分类难题,对收处过程进行链式管控,建立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引进智能分类设备、无人机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效率;鼓励政府和农户参与,建立多元化治理机制。通过创新性的制度安排和技术方案,有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协同共治 农村垃圾 垃圾治理 制度安排 技术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促进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机制——基于技术执行框架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杨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9,共10页
乡村数字治理实践中,技术应用对村民参与的促进机制有待深入探索。借鉴技术执行框架,通过一个乡村数字治理的典型案例研究发现,在数字平台建设中,乡镇政府融合了包括场景映射、技术容纳和便利互动的技术应用创新,以及利益兑现、治理整... 乡村数字治理实践中,技术应用对村民参与的促进机制有待深入探索。借鉴技术执行框架,通过一个乡村数字治理的典型案例研究发现,在数字平台建设中,乡镇政府融合了包括场景映射、技术容纳和便利互动的技术应用创新,以及利益兑现、治理整合和角色归位的制度创新。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共同面向参与的动力、行动与有效性,构成了按参与“分配”、功能集成,以及权能塑造的村民参与促进机制。作为启示,对乡村数字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应当关注数字技术执行阶段,注重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村民参与 乡村治理 技术应用 制度创新 技术执行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组态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 被引量:6
19
作者 贾建锋 刘伟鹏 +2 位作者 杜运周 赵若男 蒋金鑫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9,I0010,I0011,共11页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制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兼顾“绿色”和“创新”内涵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并使用数据包...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制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兼顾“绿色”和“创新”内涵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制度组态视角分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在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方面发挥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首先,单个制度因素并不构成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但社会监督在促进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上发挥较为普适的作用;其次,存在“市场—社会推动型”“政府—社会监管型”和“政府—市场—社会协同促进型”三种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制度组合;最后,在缺少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即使政府充分发挥了监管和支持的作用,也不能导致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说明政府制度发挥作用存在限制条件。这些发现对于推进我国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 制度组态 定性比较分析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清廉感知如何影响其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政府信任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志 陈汭 刘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0-289,共20页
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决策科学化、社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序政治参与即制度化政治参与。在此背景下,探究影响人民制度化政... 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决策科学化、社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序政治参与即制度化政治参与。在此背景下,探究影响人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制度化政治参与会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清廉感知水平作为人民对政府作风形象的直接评价、政府信任程度作为政府公信力的体现与人民政治生活的心理基础,均可能对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产生影响。为此,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SS)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试图探究清廉感知对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内在影响机制,具体包括:清廉感知与政治参与作用路径;政府信任是否是路径中的一环;人民对于各级政府的信任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在路径中发挥有差异性的作用。通过运用SPSS及Process插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清廉感知水平正向影响人民政治参与行为;(2)清廉感知水平正向影响政府信任水平;(3)政府信任水平正向影响人民政治参与行为;(4)政府信任水平在清廉感知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5)我国存在差序政府信任,自地方到中央,人民的信任水平依次升高;(6)在政府信任的完全中介作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央政府信任。据此,本研究进一步从拓宽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增进公众了解、宣扬反腐成效、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几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完善参与的各个链条,进而提升公民对于反腐倡廉的实感,拉近政民距离,促进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进而推进我国新时代政治民主化建设进程。本研究从反腐与民主的两大宏观议题着手,从微观个体层面探究清廉感知、政府信任与政治参与的关系,在学理上,是一种新尝试,丰富了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研究视角,完善了其路径建构;在实践上,是一个新的落脚点,为切合实际的科学决策与民主化政治建设提供了一定启示性建议;在现实意义上,对反腐与民主的宏观议题的内在逻辑构建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两者共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廉感知 政府信任 以人民为中心 制度性政治参与 差序政府信任 计划行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