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曹丕“文气说”文学史意义的历史透视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张振龙
-
机构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0,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魏之际文人风习转型及其文学影响研究"(14BZW043)
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项目
-
文摘
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提出,既是对建安之前文人以"气"阐释文学艺术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前代文人对"气"与文学艺术关系认识的总结,也是对建安时代文人文学创作风习和评论文学风习中"气"与文学艺术关系认识的概括。它不仅表明了曹丕在建构理论形态的文学观念上所达到的新的理论高度,并且还蕴含着他对以前文学观念承继基础上的创新,开启了以文学本身的价值来评价文学的新风尚,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
关键词
曹丕
“文气说”
文学史意义
-
Keywords
Cao Pi
"WenQi Theory"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history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气说”研究综述
- 2
-
-
作者
郭根群
韦志国
-
机构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7-60,共4页
-
文摘
本文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近30年来有关"文气说"研究的渊源论研究,内涵研究,价值论研究,美学意蕴研究,理论演变研究,综论研究等诸多等情况进行了考察、总结和概述,以期为日后曹丕"文气说"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便利。
-
关键词
“文气说”
研究
综述
-
Keywords
literary spirit theory
research
review
-
分类号
I206.78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古代文论中“文气说”辨识
被引量:5
- 3
-
-
作者
陈学广
-
出处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21-24,41,共5页
-
文摘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文气说”以“气”论文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本文论述了“气”从哲学范畴到文论范畴的演变,并从创作主体、创作功能和创作风格三个方面对“文气说”细加辨析。
-
关键词
“文气说”
创作主体
“气”
创作风格
古代文论
《文心雕龙》
《典论·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管子》
“文气”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试论“文气说”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4
- 4
-
-
作者
杨凤琴
-
出处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66-68,共3页
-
文摘
一、文气说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养气说”,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解释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同上)孟子提倡养气主要是强调作家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要以“义”养气。《淮南子》中对气的认识则进一步发展,认为气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视,营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然能分黑白,视美丑,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淮南子·原道训》,这里认为人之所以能“视美丑”、“明是非”是因为有气充实于其中,气使人具有了审美的感觉。真正把气引入文学理论则始于曹丕。他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把“气”视做文学作品的灵魂,并从创作主体所具有的独特的“气”来考察文学气有阴阳,则有清浊,因而文学作品之“气”也有刚柔。文学作品之“气”的产生依据于作家本性,是不能强制使其改变的,曹丕在这里讲的“气”主要指作家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是自然禀赋的,它决定着作家的创作风格。后来,刘勰和钟嵘继承了这种理论。
-
关键词
“文气说”
哲学基础
“气”
文学作品
创作主体
天人合一观
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
“气韵生动”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文气说解读
被引量:4
- 5
-
-
作者
林继中
-
机构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3-89,共7页
-
-
关键词
传统文论
古文论范畴
“文气”说
创生性
超象性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曹丕“文气”说溯源
被引量:2
- 6
-
-
作者
张家钊
-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18-122,共5页
-
文摘
曹丕“文气”说溯源张家钊(一)曹丕《典论·论文》素来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之噶矢,自曹丕起,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曹丕《典论·论文》的中心口号是“文以气为主”,其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话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
关键词
“文气”说
“气”
《乐记》
曹丕
中国文学
元气论
《淮南子》
俗乐
理论渊源
文学批评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谈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
- 7
-
-
作者
廖梦云
-
机构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
出处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3-45,共3页
-
文摘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异于西方文论及现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曹丕首开先河,引"气"而入文论,建立文学主体论。以"气"贯通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体系,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加以完善。
-
关键词
古代文论
“文气”说
发展
-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prose
literary spirit
development
-
分类号
I045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浅论曹丕“文气”说的思想源起
被引量:1
- 8
-
-
作者
蒋振华
-
机构
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1997年第3期14-17,共4页
-
文摘
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原理,汉儒董仲舒关于自然之天的非神论思想,是曹丕“文气”说赖以产生的哲学思想源起。“相如巧为形似之言”,“两班长于情理之说”,则是曹丕“文气”说产生的文学思想源起。
-
关键词
曹丕
“文气”说
自然之天
形似之言
情理之说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试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气说
被引量:1
- 9
-
-
作者
王劦
-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56-63,共8页
-
文摘
以“气”的概念来论述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是中国文艺评论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文学评论中,自曹丕首倡“文气”以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审美鉴赏评论、创作评论与作家论,使“文气”说成为自成体系的重要理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思想。然而,对“文气”这一重要概念,现代学者的解释却颇多分歧,大多认为“文气”即指现代文艺理论所谓的“风格”,如刘大杰、谭家健、炳宸等等。
-
关键词
文气说
“气”
《文心雕龙》
文学作品
“风骨”
文学理论
中国传统
“风格”
风格学
“文气”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苏辙文论的价值及地位——兼论古代“文气”说
被引量:2
- 10
-
-
作者
李凯
-
机构
内江师专中文系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6-130,139,共6页
-
文摘
苏辙文论的价值及地位——兼论古代“文气”说李凯苏辙为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艺思想虽不如其兄苏轼那样丰富全面,但散见于苏辙文集中的文艺思想仍是很丰富和富有特色的。以“养气”说为核心,苏辙的文艺思想涉及到了文学与生活、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
-
关键词
苏辙
文艺思想
“养气”
“文气”说
“气”
中国文学
苏轼
古代文论
文学的社会作用
批评史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文气”说的古典文论价值论析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谢学春
-
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6-18,共3页
-
文摘
“文气”说几乎贯穿中国古典文论的始终。它涉及到文学本体论、文学主体论、文学鉴赏论、和文学风格论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文论价值究竟如何?文章将从“文气”与文学的本原、文学的主体、风格以及文学审美标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
关键词
古典文论
文学批评
“文气”说
文学鉴赏论
文学审美
-
Keywords
The theory of 'Wen-qi'
Classical literature
vaule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曹丕“文气”说新探
- 12
-
-
作者
楚玮娜
-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
-
出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5-36,共2页
-
文摘
曹丕的“文气”说历来受到文学理论界的重视,对于它的阐发已较为丰富和完善,但对于“文气”说和曹丕其他文论观点的联系,却较少有人问津;而追根溯源,“文气”说和《典论.论文》中的其他观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气”说实际上是文人相轻的根源,是建安文人成就功业的支撑,是建安文人不畏“惧时”立德扬名的动力。从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考虑曹丕的文论观,会对曹丕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整体把握。
-
关键词
曹丕
“文气”说
《典论·论文》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论曹丕《典论·论文》与“文气”说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余采颖
-
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
-
出处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第22期117-119,123,共4页
-
文摘
《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独立的文学批评专论,堪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曹丕在高度肯定文学的价值与作用的基础上,论及多位作家、多种文体和多样风格。其中格外值得关注的是他对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阐述,可以说是开创了以“气”论文的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且重点阐释“文气”说这一核心观点,探究曹丕的主要文论思想,并领会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
关键词
《典论·论文》
“文气”说
曹丕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文气”说分期论
- 14
-
-
作者
张有恒
-
出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92-94,共3页
-
文摘
“文气”说分期论张有恒“文气”说,是我国文章学中的一个特有的重要学说。前人甚至把它看作是文章的生命,故有“文以气为主”(曹丕)、“文者气之所形”(苏辙)、“气为干,文为支”(刘禹锡)等等断语。古往今来,关于“文气”之说,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从这...
-
关键词
“文气”说
“气”
文章学
写作学
韩愈
文以气为主
刘锡庆
气盛言宜
孟子
知言养气
-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文气”说
- 15
-
-
作者
马成生
-
出处
《远程教育杂志》
1984年第3期9-9,共1页
-
文摘
我国历来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为什么“文如其人”?曹水在《典论·论文》中已经讲到这个问题。他认为:“文以气为主力。原因就在于:“文”主要由各人的“气”决定。他还以“建安七子”为例加以说明。如孔融则“体气高妙”,徐干则“时有齐气”,至于应场呢,却“和而不壮”,而刘桢又“壮而不密”,等等。总之,人不同,“气”不同,文章风格也不同。
-
关键词
“文气”说
“文如其人”
“建安七子”
文章风格
“气”
“文”
孔融
刘桢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古代文论之“文德”与“文气”说
- 16
-
-
作者
成九田
畅孝昌
-
出处
《殷都学刊》
1990年第4期45-50,共6页
-
文摘
我国古代文论家非常重视为文者的思想品德修养,他们评价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看作家的人品如何,有时甚至将人品置于作品之上。清薛雪《一瓢诗话》云: 著作以人品为先,文章次之,不可以“不以人废言”为借口。 为什么如此重视作家的人品呢?薛雪云:人品既高,具一謦一欬,一挥一洒,必有过人处。这就是说,作家的人品必然深刻地影响作品,人品的高下决定作品的高下;人品既高,
-
关键词
古代文论
“文气”说
“养气”
人品修养
文德
作家
作品
“气”
修德
“德”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对“文气”说的初步探讨
- 17
-
-
作者
刘云峰
-
机构
青海民族师专
-
出处
《秘书之友》
1994年第11期21-22,共2页
-
文摘
我国古人很早就提出了“气”的问题,非常强调“气”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历代文人都对“气”有所阐述,但对“气”认识比较片面狭窄,只局限于音节、语气、文势等方面.孟子说他的长处是“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所谓“知言”,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深厚的修养。
-
关键词
“文气”说
“气”
逻辑力量
音节
《典论·论文》
“零度风格”
“神”
关联词
文势
“气韵生动”
-
分类号
C931.46
[经济管理—管理学]
-
-
题名略论“文气”说
- 18
-
-
作者
黄宗广
-
出处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26-30,共5页
-
文摘
观之洋洋文海.或如长空挟电,或如巨澜倒海,或如山溪呜琴.或如(?)水映月.而致使者何故?曹丕用其文气之说作了解说.曹丕在《典论·论文》云:“文以气为主.气之精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其间,曹丕一言一蔽之,将文所显市风彩之因归于一个“气”字.这便是所谓“文气”.而文气所含又有个方面,一者,文中之气,即作品之气;再者,为文者之气.所谓作者之气.且作者之气.决定着作品之气.尤如一道闪电,曹丕的论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对为文之道作了开创性的揭示.它表明了对文学自主性的认识和高扬.突出了对创作主体的重视,表现出了对阐经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故疲示为魏晋这一文学自觉时期的标志.此后,论文言气者.以气论诗者多矣.刘勰说:“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心雕龙体性》)方东树说:“杜公包括宇宙,含茹古今,全是元气,迥如江河之挟众流,以朝宗于海矣.”“大约飞扬 兀之气,峥嵘飞动之势,一气喷薄,真味盎然,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昭味詹言》卷一)章学成言:“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气积而文昌,
-
关键词
“文气”说
“气”
“养气”
文以气为主
文心雕龙
精神之气
哲学范畴
审美观照
曹丕
《典论·论文》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诗可以兴——古文论范畴的动态结构例说
- 19
-
-
作者
林继中
-
机构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共7页
-
-
关键词
动态结构
古代文论
“文气”说
古代诗学
“兴”“气”
“美刺”说
艺术手法
诗歌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高中生作文文气培养初探
- 20
-
-
作者
孟祥英
-
出处
《青海教育》
2007年第8期33-34,共2页
-
文摘
“文气”说创始于公元二世纪三国时期魏帝曹丕(187—226年),在他的著名文学理论专著《典论·论文》中,明确提出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体”即文气所代表之文章主体——作者。文章气质清浊,全由作者气质之清浊所决定,勉强不来。首次引入“文气”的概念。后来刘勰、韩愈、苏辙等人均继承了曹丕的“文气”说,并有所发展。刘勰认为:“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强调先天禀贼的才气的作用,但又较为重视后天的学习。
-
关键词
“文气”说
高中生
培养
作文
三国时期
文学理论
文气说
清浊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