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韦伯伦理—经济“理想类型”的历史哲学取向 |
樊浩
|
《伦理学研究》
|
2004 |
2
|
|
2
|
同一实在“理想类型”的多样性 |
唐雄山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3
|
西风东渐:挑战中国传统社会的“理想类型” |
魏光奇
|
《社会学家茶座》
|
2006 |
0 |
|
4
|
调解的“理想类型”及其意义 |
赵蔚
|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5
|
论韦伯的“理想类型”及其晚期运用——社会结构分析和它对认识“转型社会”的一点启示 |
郑杭生
朱晓权
|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
1991 |
8
|
|
6
|
高等学校分类模式的反思与“理想类型”建构 |
陈伟
|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7
|
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党史研究“学术史”概念(上篇) |
吴志军
|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
2021 |
2
|
|
8
|
瓦尔特·欧肯的“理想类型”简介 |
左大培
|
《经济学动态》
|
1985 |
0 |
|
9
|
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党史研究“学术史”概念(下篇) |
吴志军
|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
2021 |
0 |
|
10
|
阐释的路径──兼评刘心武“直面俗世”与“求生理想”的文化选择 |
黄裳裳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1
|
韦伯、米尔斯的“科层制”理论之比较 |
官欣荣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5
|
|
12
|
反思法院制度:意旨、对象与路径 |
左卫民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3
|
必要的分析——从历境主义认识论反思到本土化可能的理论构架 |
马理
|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4
|
身体焦虑与大众传媒 |
武海凤
|
《青年记者》
|
2011 |
1
|
|
15
|
新时期的传媒现实期待——新闻精品建构论 |
孔祥军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6
|
科层组织的恶性循环——读克罗齐埃《科层现象》札记 |
郇建立
|
《社会学家茶座》
|
2006 |
0 |
|
17
|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述评 |
李建立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6
|
|
18
|
一条路线,两种理论:韦伯和舒兹的社会学之比较 |
陆益龙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1
|
|
19
|
关于“雇主导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
|
《职业教育研究》
|
2013 |
0 |
|
20
|
视界观 |
|
《南方电视学刊》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