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
1
作者 卢中辉 王昊文 +1 位作者 周开艳 陈锦灵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内在需求.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0—2022年...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内在需求.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均值增加1倍多.生态子系统增幅较低且日趋收敛,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增幅较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分异显著:生态发展呈以洪泽区为分割点的“工”字型分布态势,经济发展由全域低值渐次迈向东高西低的分布模式,社会发展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均值增加较大,区域整体由勉强协调迈入中级协调层级.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格局.耦合协调发展格局是地区经济结构效益、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明显提升了耦合协调度.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统筹机制协调发展,可促进该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江淮生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2
作者 向征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5年第2期33-38,共6页
为探索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文章以贵州省为研究区,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二者2013—2022年的协调性开展综合评价和障碍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由于研究区10年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水资源利用水平... 为探索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文章以贵州省为研究区,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二者2013—2022年的协调性开展综合评价和障碍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由于研究区10年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水资源利用水平,二者的协调性尽管呈现上升趋势,但始终处于严重失调的状态,其中人口密度、亩均灌溉用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为主要的障碍因子。研究可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社会经济 协调 障碍因子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评估
3
作者 田琨 庄定裕 +1 位作者 白雪冬 卜祥松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4-88,98,共6页
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的耦合关系,构建3系统耦合协调作用的评估体系。结果表明,2013—2022年海南省3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稳定发展趋势,仅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出现过下降的趋势。2... 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的耦合关系,构建3系统耦合协调作用的评估体系。结果表明,2013—2022年海南省3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稳定发展趋势,仅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出现过下降的趋势。2013—2022年,海南省18个市县的耦合度呈上升趋势;2022年海口市和三亚市的耦合度均超过了0.40。除保亭县、昌江县、琼海市、临高县和乐东县的耦合协调度在某些年份出现下降趋势外,海南省其他市县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2022年海口市、文昌市和三亚市进入中级协调阶段,白沙县、儋州市、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定安县、琼海市、万宁市、保亭县属于勉强协调阶段。临高县、屯昌县、澄迈县、琼中县、陵水县、五指山市属于初级协调阶段。海南省18个市县的发展虽然不均衡,但总体上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社会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模型 综合发展水平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服务的耦合协调性
4
作者 刘慧君 吴鹏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9,共12页
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其实质是认定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服务之间未协同发展,但是这一结论的提出缺乏论证和判据。基于此,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与全国性老龄调查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 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其实质是认定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服务之间未协同发展,但是这一结论的提出缺乏论证和判据。基于此,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与全国性老龄调查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在区域层面系统考察中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服务的耦合协调性,从而鉴别和揭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论断的现实图景。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服务两两之间、3系统之间,均达到勉强协调水平,但不同区域和省际层面具有显著异质性。这说明中国整体上虽无需过度担忧“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问题。但是3系统间协调关系的区域和省际差异仍然需要重点关注,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及其东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经济发展 健康老龄化服务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
5
作者 刘文翔 魏诗强 《黑龙江科学》 2025年第5期1-5,共5页
建立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的指标体系,对海南省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1—2022年,海南省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逐步提升,但呈现“东高中西部低”的区域差异。影响耦合协调... 建立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的指标体系,对海南省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1—2022年,海南省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逐步提升,但呈现“东高中西部低”的区域差异。影响耦合协调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均公共预算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及空气质量等。建议充分发挥海口、三亚、儋州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及促进就业公平等措施提升海南省的人口素质,进而持续提升海南省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人口素质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结构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性研究
6
作者 韩思伟 董鹏 《科技促进发展》 2025年第1期24-35,共12页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关注的重要话题。探寻三者间协调发展的发生逻辑、运行机制,厘清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增长对于三者...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关注的重要话题。探寻三者间协调发展的发生逻辑、运行机制,厘清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增长对于三者间协调发展的潜在影响,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相关要素协调性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相关要素是一个彼此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过程;其协调性水平的高低受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显著影响。因而,提升三要素间协调性需要关注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发展成果如何惠及人民以及在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结构 农业可持续发展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吕铖 吕素冰 +3 位作者 焦天一 赵衡 王富强 邵薇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河南省黄河流域2011-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心带动周边,边缘发展缓慢”、“上游优于下游,西南优于东北”的空间非均衡格局;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显著,各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区域齐升,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演化特征;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人居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交互类型呈现向“非线性增强”转化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为深入剖析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赋能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寿奎 帅昕言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4-50,共7页
异质性环境规制是驱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动态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采用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PSR模型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对... 异质性环境规制是驱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动态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采用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PSR模型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水平的空间溢出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水资源-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命令型环境规制对其存在倒“U”形影响,而市场型呈“U”形变化趋势。②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模仿、警示和污染避难所效应对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空间溢出作用,在区域和产业结构差异约束下表现出显著的多重异质性效应。因此,应有效发挥各类环境规制的正向实施效果,持续提升环境规制对“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赋能效应,以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社会经济 异质环境规制 耦合协调发展 空间溢出效应 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超 张月 +1 位作者 安贝贝 张秀 《环境影响评价》 2024年第4期48-51,共4页
本文根据重庆市近十年生态环境质量数据与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构建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分析模型,探究各要素环境质量与人口、经济、交通、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等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 本文根据重庆市近十年生态环境质量数据与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构建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分析模型,探究各要素环境质量与人口、经济、交通、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等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识别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新时期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社会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县域生态-经济协调性评估及可持续发展分区
10
作者 施金里 徐丽萍 +3 位作者 李晓航 高志玉 席芸芸 李智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94-1804,共11页
基于当量因子法估算2000—2020年南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应用生态-经济协调度(Ecological-economic harmony,EEH)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南疆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协调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通过生态贡... 基于当量因子法估算2000—2020年南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应用生态-经济协调度(Ecological-economic harmony,EEH)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南疆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协调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通过生态贡献率模型揭示各县域ESV变化主要贡献因子,并结合其ESV损益状况和生态-经济协调水平进行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分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疆地区ESV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总量缩减167.99×10^(8)元;草地和水体的ESV占总量的70%以上,单项ESV调节服务(57.1%)>支持服务(27.5%)>文化服务(10.0%)>供给服务(5.4%);草地和农田是多数ESV实现增益(减损)县域的主导地类。(2)2000—2020年南疆地区37个县域ESV均有不同程度减损,ESV实现增益县域共计9个;约80%的县域为生态-经济初始恶化区,其余县域表现为生态-经济协调稳定状态。(3)南疆地区整体呈轻度生态-经济不协调状态,少数生态-经济协调稳定县域主要分布于南疆中、东部地区。综合分析将南疆县域划分为林草生态-经济不可持续区、农田生态-经济不可持续区、水体生态-经济不可持续区、林草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区和农田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区5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经济协调 EEH模型 可持续发展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交通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想 《中国市场》 2024年第2期69-72,共4页
公路系统是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公路交通环境能够有效地缩短跨区交易时间、节省商业成本,从而提升经济发展效率。通过做好公路安全管理工作,可提升交通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出现道路堵塞等问题,使货物运输更加顺畅,从而... 公路系统是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公路交通环境能够有效地缩短跨区交易时间、节省商业成本,从而提升经济发展效率。通过做好公路安全管理工作,可提升交通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出现道路堵塞等问题,使货物运输更加顺畅,从而提高货物的及时性和安全性。此外,可靠的公路安全保障可改善旅游业经营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减少交通出行事故发生概率,从而发挥旅游经济对地方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文章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公路交通安全发展现状与成因,指出了公路交通安全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内在协调性与关联性,总结了维护公路交通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交通安全 区域经济 协调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12
作者 曾艳 廖成浩 +1 位作者 罗强煌 樊童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5,共8页
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基础,构建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呈现“N”型发展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结构... 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基础,构建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呈现“N”型发展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结构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指数显著增加,表明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上游丘陵地区,热点区集中在下游平原地区。赣江流域的耦合协调度首要障碍因素历经了生态、经济和医疗的变迁,社会经济系统的低水平发展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最大掣肘。应进一步强化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激活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社会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耦合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冉 王保盛 张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080-6096,共17页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分析基础上,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维度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0—2020年四川省183个县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各县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探究了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分析基础上,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维度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0—2020年四川省183个县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各县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探究了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综合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改进管理学中的多要素权衡模型来计算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量化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内部不同系统之间的耦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先后经历了振荡期(2000—2011年)和迅速攀升期(2011—2020年),在此过程中,自然维度指数整体上比社会经济维度指数更高,但同时也表现出了更强的不稳定性;(2)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高值区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其周围丘陵区和川南少数区县,从两个高值中心向四周延伸,高质量水平逐渐下降,川西北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相较于广大平原和丘陵区域仍相对滞后;(3)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作用下,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低值不协调向低值协调,再到高值不协调的转变,不同时期的耦合不协调区域及其面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短板差异显著;(4)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数之间存在复杂交错的相互作用关系,且这种关系在不同地貌类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山地县表现得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自然-社会经济系统 耦合协调 地貌类型 四川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毛球推广策略与成德眉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联研究
14
作者 刘彦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 2024年第6期0165-0168,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羽毛球推广策略与成德眉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深入分析该地区羽毛球推广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采取的策略,本文揭示了羽毛球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羽毛球推广策略与成德眉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深入分析该地区羽毛球推广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采取的策略,本文揭示了羽毛球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有效的羽毛球推广策略不仅能够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健康生活方式,还能带动体育用品销售、旅游业发展,提高地区的国际形象和吸引力。面对资金不足、公众兴趣不足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加强教育体系整合、提升社区参与度、利用媒体宣传与企业合作等策略。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成德眉资地区有望通过羽毛球推广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球推广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成德眉资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四水四定”统筹推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征及规律认识
15
作者 李原园 李云玲 +1 位作者 马睿 何君 《中国水利》 2024年第24期21-25,共5页
我国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以及土地等资源不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核心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科学处理水资源与城市... 我国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以及土地等资源不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核心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科学处理水资源与城市、土地、人口、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水资源基本形势基础上,探讨了以“四水四定”统筹推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规律,从优化时空格局、强化要素调控、实施风险调控、加强质量管控等方面阐述了以“四水四定”统筹协调发展的总体调控思路,提出合理优化城市布局规模、因水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公平合理水事服务、促进工业产业适水发展等调控策略,以期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四定” 水资源 水资源承载能力 经济社会要素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演变的生态流量阈值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钰 张翔 +3 位作者 闫少锋 刘浩源 邓梁堃 付湘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65,共10页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考虑高效节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等调控措施及未来天然来水的不确定性,设置9种情景模拟2022—2035年研究区高、中、低3种生态流量阈值下的水资源供需及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结果表明:高效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均有利于缓解因生态流量阈值增大而引起的区域水资源用户间的冲突问题;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建议研究区丰水年(P=2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30%~50%,平水年(P=50%)和枯水年(P=7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10%~30%;增大生态流量阈值的同时应采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措施。研究结果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出发分析河流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为复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统 “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 生态流量阈值 适宜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资源系统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65
17
作者 陈长杰 马晓微 +1 位作者 魏一鸣 傅小锋 《系统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39,共6页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发展是基础 ,协调是关键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实现经济的永续、协调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 PREEST系统模型 ,首先构建中国经济、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 ,...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发展是基础 ,协调是关键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实现经济的永续、协调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 PREEST系统模型 ,首先构建中国经济、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 ,初步评价中国经济、资源系统在 1 980~ 2 0 0 0年期间的综合发展状况。同时 ,通过回归拟合和协调指数计算 ,对中国经济、资源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最后 ,基于实证研究 ,就中国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经济-资源系统 协调 经济发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娇 陈海 +1 位作者 王佳宇 白晓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55,共13页
在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城镇化等多因素驱动下,恢复力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经济、生态3个子系统,综合考虑系统的脆弱性与应对能力构建指标体系,通过集对分析法对陕西省107个... 在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城镇化等多因素驱动下,恢复力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经济、生态3个子系统,综合考虑系统的脆弱性与应对能力构建指标体系,通过集对分析法对陕西省107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测度,根据恢复力测度结果,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元(社会-经济、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及三元(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从区域层面揭示其2000—2020年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引入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进一步探究二元与三元子系统协调发展度变化的数量及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陕西省社会、经济恢复力增长显著,生态恢复力呈微弱的下降趋势,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由0.303上升至0.779。(2)子系统协调发展度均呈上升趋势,社会-经济子系统南高北低的协调发展差异减弱,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子系统形成中部低南北高的协调发展格局,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维持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二元子系统协调发展变化在数量及空间上与三元子系统协调发展变化有较大的正向关联性,以高-高、低-低类型评价单元在省域北部、中部的集中分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协调发展 双变量相关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要素流动与经济协调发展
19
作者 陈丽娴 阳扬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9,共10页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提高是否有助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相互协调和高效配置,进而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探究区域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提高是否有助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相互协调和高效配置,进而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探究区域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区域对外服务能力通过提高区域间劳动力要素流动和资本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正向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中西部地区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均为倒“U”型,且不存在组间差异;区域对外供给高端服务要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效果显著大于区域对外供给低端服务要素的作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 劳动力要素流动 资本要素流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 地理位置 生产服务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发展研究 被引量:31
20
作者 彭博 方虹 +2 位作者 李静 尤怀墨 方思然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3-47,75,共6页
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于区域系统各方面的众多因子相互动态耦合过程中,存在一定可遵循的演变规律。耦合协调度作用机理对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将耦合协调理论引入经济、社会、环境区域发展这... 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于区域系统各方面的众多因子相互动态耦合过程中,存在一定可遵循的演变规律。耦合协调度作用机理对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将耦合协调理论引入经济、社会、环境区域发展这一研究领域,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通过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各省份2008—2014年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进行测度和评价,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模型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