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Ⅰ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体外受精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帆 安学芳 +2 位作者 赵赫 李丽 肖宇宙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1-357,共7页
目的探索两种I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对于小鼠体外受精的影响并对体外受精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对两种Ⅰ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IFN-αR^-/-、IFN-α/βR^-/-)及背景野生型小鼠(C57BL/6)分别进行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每组超排5只小鼠,3次重复,记... 目的探索两种I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对于小鼠体外受精的影响并对体外受精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对两种Ⅰ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IFN-αR^-/-、IFN-α/βR^-/-)及背景野生型小鼠(C57BL/6)分别进行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每组超排5只小鼠,3次重复,记录相关数据,分析干扰素受体缺失是否对小鼠体外受精存在影响。分别将两种Ⅰ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配子与C57BL/6小鼠配子进行体外受精杂交试验,每组5只小鼠,3次重复,探讨Ⅰ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对雌雄配子体外受精的影响。同时,优化体外受精条件,探索提高受精率技术方法,每组5只小鼠,三次重复。结果两种Ⅰ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平均体外受精率低于背景品系C57BL/6小鼠,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干扰素α受体缺失小鼠体外受精率高于干扰素α、β受体双缺失小鼠体外受精率,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种Ⅰ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的精子与C57BL/6小鼠卵细胞体外受精率均高于其卵细胞与C57BL/6小鼠精子的体外受精率,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通过延长精子获能时间至1 h或在获能液及受精液中加入1 mmol/L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能够提高体外体外受精率,相应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Ⅰ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可能导致相应品系小鼠体外受精率降低,而且对卵细胞的影响较精子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适当延长精子获能时间或改变获能及受精液成分,能够提高体外受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受体 小鼠 体外受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肝炎病毒细胞适应株在Ⅰ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体内的感染特征
2
作者 高敏 马青青 +3 位作者 李剑 阮若彤 秦成峰 赵慧 《军事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9期650-655,共6页
目的研究甲型肝炎病毒(HAV)细胞适应株在Ⅰ型干扰素(IFN)受体缺失的小鼠模型中的感染特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HAV细胞适应株HM175/18f在细胞水平上的病毒蛋白表达以及病毒复制特征进行鉴定。以... 目的研究甲型肝炎病毒(HAV)细胞适应株在Ⅰ型干扰素(IFN)受体缺失的小鼠模型中的感染特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HAV细胞适应株HM175/18f在细胞水平上的病毒蛋白表达以及病毒复制特征进行鉴定。以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将HM175/18f感染缺失Ⅰ型IFN受体的A129小鼠,通过检测病毒血症、粪便排毒、肝脏中的病毒RNA载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脏病理分析和IgG抗体水平,确定HM175/18f在A129小鼠中感染和复制的动态变化及其诱导的机体免疫反应。结果HM175/18f感染的A129小鼠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ALT水平未见明显上调。但病毒RNA在感染小鼠肝脏中可持续存在,直至感染后42 d。感染小鼠肝脏组织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局灶性浸润,但未见局灶性坏死表现。值得重视的是,HM175/18f感染引起了明显的病毒血症和持续的粪便排毒。此外,在A129小鼠中HM175/18f诱导了显著的HAV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结论本研究揭示了HAV细胞适应株HM175/18f在Ⅰ型IFN受体缺失小鼠中的感染性,明确了HM175/18f的减毒特征,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HAV致病机制的理解,也能拓展Ⅰ型IFN受体缺失小鼠模型在甲型肝炎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肝炎病毒 细胞适应株 ⅰ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 小鼠
原文传递
大鼠颈上神经节中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表达及慢性间歇性低氧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魏茜茜 李超红 +2 位作者 赵晨露 唐家萍 刘玉珍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9,共7页
目的观察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5)在大鼠颈上神经节(SCG)组织的表达、定位,及慢性间歇性低氧(CIH)对mGluR1/5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和CIH组(CIH),每组6只,模型制作6周。Western blotting检测CI... 目的观察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5)在大鼠颈上神经节(SCG)组织的表达、定位,及慢性间歇性低氧(CIH)对mGluR1/5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和CIH组(CIH),每组6只,模型制作6周。Western blotting检测CIH对mGluR1/5蛋白水平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检测大鼠SCG中mGluR1/5的表达及分布。结果mGluR1/5表达于大鼠SCG,mGluR1分布于神经元和小强荧光(SIF)细胞,而在卫星胶质细胞(SGCs)、神经纤维和血管不表达;mGluR5主要分布于神经纤维,少量分布于神经元,而在SIF细胞、SGCs及血管不表达;CIH上调mGluR1/5的蛋白水平(P<0.01)。结论mGluR1和mGluR5均表达于大鼠SCG,但其表达部位有所不同,两者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CIH诱导的血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代谢谷氨酸受体 颈上神经节 慢性间歇性低氧 高血压 免疫印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干扰素受体在尖锐湿疣皮损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5
4
作者 宋军 吉玺 +1 位作者 刘雯蓓 马小玲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09-911,共3页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受体(IFNAR)在尖锐湿疣(CA)发病中的可能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CA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及皮损组织中Ⅰ型干扰素受体两个亚型(IF-NAR1及IFNAR2)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进行对比。结果 CA患者皮损...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受体(IFNAR)在尖锐湿疣(CA)发病中的可能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CA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及皮损组织中Ⅰ型干扰素受体两个亚型(IF-NAR1及IFNAR2)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进行对比。结果 CA患者皮损组织中IFNAR1及IFNAR2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包皮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PBMC在二者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AR1及IFNAR2两种亚群在PBMC或CA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均呈显著性正相关(r=0.795,0.870,P均<0.001))。结论Ⅰ型干扰素受体在CA皮损组织中代偿性高表达,是参与防卫HPV病毒感染的重要调节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受体 尖锐湿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干扰素抑制肝纤维化大鼠Ⅰ、Ⅲ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基因表达 被引量:4
5
作者 马红 朱跃科 +2 位作者 马雪梅 贾继东 王宝恩 《肝脏》 2005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观察γ干扰素(γIFN)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模型组(15只)和γIFN预防组(1... 目的观察γ干扰素(γIFN)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模型组(15只)和γIFN预防组(15只)。模型组用0.5%DMN10mgkg体重腹腔内注射,共6周,第1周连续3次,其后每周2次;γIFN预防组大鼠则在用DMN腹腔注射同时,每天皮下注射γIFN105Ukg体重,停止DMN注射后再用药2周,共8周。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于第8周处死大鼠,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羟脯氨酸含量测定;以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ColⅠ、ColⅢ和TIMP1mRNA水平,BioRad凝胶成像系统对电泳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肝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模型组大鼠在第6周停用DMN时,多数大鼠肝纤维化达2~3级,有的大鼠甚至出现腹水,停用DMN后,肝纤维化程度仍持续加重,至8周末所有大鼠肝纤维化达3~4级,且大多数伴有腹水。γIFN预防组病变较轻,最严重肝纤维化只有3级。RTPCR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ColⅠ、ColⅢ、TIMP1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66±0.05、0.59±0.05、0.56±0.04,而模型组则分别为0.92±0.06、0.75±0.07、0.91±0.07,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IFN预防组分别为0.73±0.06、0.66±0.07、0.6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 肝纤维化 胶原 胶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Ⅰ型干扰素受体α链与其配体结合活性的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玉姣 郭永丽 +2 位作者 罗修鑫 高明春 王君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10-2619,共10页
为研究牛Ⅰ型干扰素受体α链(IFNAR1)与其配体结合的生物学性质,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感染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的犊牛原代肾细胞中扩增得到IFNAR1基因,然后构建了表达BoIFNAR1胞外区多肽(BoIFNAR1-EC)的... 为研究牛Ⅰ型干扰素受体α链(IFNAR1)与其配体结合的生物学性质,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感染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的犊牛原代肾细胞中扩增得到IFNAR1基因,然后构建了表达BoIFNAR1胞外区多肽(BoIFNAR1-EC)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BoIFNAR1-EC,在RosettaTM(DE3)pLysS宿主菌中表达出重组蛋白rBoIFNAR1-EC,并以纯化后的rBoIFNAR1-EC作为免疫原制备兔抗牛IFNAR1的多克隆抗体,随后鉴定BoIFNAR1与其配体的结合活性。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克隆得到1 685bp的牛IFNAR1基因,编码560个氨基酸,由24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414个氨基酸组成的胞外区、23个氨基酸组成的跨膜区及99个氨基酸组成的胞内区组成,与其他物种IFNAR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3%~91%,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其与羊的亲缘关系最近。随后构建了含牛IFNAR1胞外区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了重组牛IFNAR1胞外区蛋白rBoIFNAR1-EC,其在大肠杆菌中几乎全部为可溶性表达,经纯化透析后作为免疫原制备了兔抗牛IFNAR1的特异性抗体,抗体效价高达1∶204 800。配体结合试验表明,牛IFNAR1重组蛋白可与牛IFN-αA和IFN-ε结合,其多克隆抗体可阻断牛IFN-αA和IFN-ε与细胞表面的IFNAR1特异性结合,进而阻断牛IFN-αA和IFN-ε的抗病毒信号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受体α链(IFNAR1) 重组蛋白 多克隆抗体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抑制ST细胞Ⅰ型干扰素受体-2表达的研究
7
作者 沈海燕 张春红 +3 位作者 刘志成 孙俊颖 卢宇 张建峰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8-52,共5页
应用RNA干扰技术建立猪睾丸(ST)细胞Ⅰ型干扰素受体-2(IFNAR-2)基因knock down模型。采用FuGENE HD转染剂将pSiCMVE1、pSiCMVE2和pSiCMVE3干扰载体分别转染ST细胞,经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IFNAR2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 应用RNA干扰技术建立猪睾丸(ST)细胞Ⅰ型干扰素受体-2(IFNAR-2)基因knock down模型。采用FuGENE HD转染剂将pSiCMVE1、pSiCMVE2和pSiCMVE3干扰载体分别转染ST细胞,经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IFNAR2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转染干扰载体组均可明显降低IFNA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RNA干扰技术能够有效抑制IFNAR2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IFNAR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可靠的手段,为研究IFNAR2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ST细胞 干扰素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毒素和γ-干扰素对鼠巨噬细胞胆固醇清除受体-β类I型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隋广智 沈若武 +1 位作者 谷方 杜学良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6-359,共4页
目的 :探讨内毒素、γ 干扰素对鼠巨噬细胞胆固醇清除受体 β类I型 (SR β1 )表达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Northernblot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经内毒素和干扰素处理后的巨噬细胞SR β1受体在mRNA转录及蛋白翻译水平的表达。结果 :... 目的 :探讨内毒素、γ 干扰素对鼠巨噬细胞胆固醇清除受体 β类I型 (SR β1 )表达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Northernblot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经内毒素和干扰素处理后的巨噬细胞SR β1受体在mRNA转录及蛋白翻译水平的表达。结果 :用内毒素处理巨噬细胞 8h可使SR β1受体在mRNA转录及蛋白翻译水平均下调 ( 5 4%和5 3 % ) ,而干扰素则可使之下调 5 7%和 5 4% ,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 1 )内毒素、干扰素在mRNA和蛋白双重水平下调SR β1的表达 ,明显降低SR β1调节胆固醇代谢的作用。 ( 2 )内毒素通过降低SR β1的表达及功能 ,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Γ-干扰素 巨噬细胞 胆固醇清除受体-β类 表达 动脉粥样硬化 肝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靶向人Ⅰ型干扰素受体1的负调控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邦涛 王誉雅 彭宜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5,共6页
人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的诱生和应答在机体抗病毒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病毒多可逃逸宿主此类抗病毒免疫,导致感染和致病。Ⅰ型干扰素受体(interferon alpha receptor,IFNAR)是识别及结合IFN-I的一种跨细胞膜蛋... 人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的诱生和应答在机体抗病毒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病毒多可逃逸宿主此类抗病毒免疫,导致感染和致病。Ⅰ型干扰素受体(interferon alpha receptor,IFNAR)是识别及结合IFN-I的一种跨细胞膜蛋白受体,其IFNAR1亚型在干扰素发挥抗病毒效应的启动阶段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IFNAR1蛋白质的表达、降解及其功能等方面,概述病毒以IFNAR1为靶点负调控IFN-I的抗病毒机制,以期为该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抗病毒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干扰素受体1 病毒 磷酸化 泛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肾上皮细胞Ⅰ型干扰素受体1敲除对伪狂犬病毒复制的影响
10
作者 邵科宇 张爽 +6 位作者 段利芳 马英先 郭玉堃 李佳佳 刘晓贺 杜永坤 褚贝贝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1-746,共6页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受体1 (IFNAR1)对伪狂犬病病毒(PRV)复制的影响。方法以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猪肾上皮细胞(PK15)敲除IFNAR1基因的稳定细胞系。运用细胞活力检测、荧光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滴度测定、Real-tim...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受体1 (IFNAR1)对伪狂犬病病毒(PRV)复制的影响。方法以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猪肾上皮细胞(PK15)敲除IFNAR1基因的稳定细胞系。运用细胞活力检测、荧光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滴度测定、Real-time PCR等技术进行IFNAR1功能验证。结果随着PRV感染时间延长,敲除IFNAR1基因可以显著促进PRV-TK mRNA的转录,PRV-gE蛋白的翻译以及子代病毒的毒力。结论IFNAR1在抑制PRV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肾上皮细胞 干扰素受体1 伪狂犬病病毒 基因编辑 免疫印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干扰素对肝纤维化大鼠I、III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萍 胡国龄 +2 位作者 谭德明 刘国珍 汪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 :探讨γ 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机制。方法 :17只正常雄性Wistar大鼠分成 3组 ,除正常对照组外 ,余 2组大鼠肝纤维化造模均采用腹腔注射猪血清 (每周 2次 ,每次 0 .5ml)。γ 干扰素治疗组在造模第 9周每天皮下注射 10万单位的干... 目的 :探讨γ 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机制。方法 :17只正常雄性Wistar大鼠分成 3组 ,除正常对照组外 ,余 2组大鼠肝纤维化造模均采用腹腔注射猪血清 (每周 2次 ,每次 0 .5ml)。γ 干扰素治疗组在造模第 9周每天皮下注射 10万单位的干扰素。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12周处死大鼠 ,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的形成 ,RT PCR检测肝组织中I、III型胶原mRNA的表达 ,免疫组化法观察I、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 :γ 干扰素显著逆转了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 ,与模型组比较 ,γ 干扰素治疗组能明显降解纤维化大鼠肝中的胶原 (P <0 .0 5 )。PT PCR分析可见I、III型胶原mRNA的表达在γ 干扰素治疗组均明显减少。I、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在γ 干扰素治疗组均明显减少。结论 :γ 干扰素能逆转免疫引起的肝纤维化 ,这是由于其能促进肝脏胶原的降解作用 ,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 肝纤维化 、Ⅲ胶原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的Ⅰ型受体在大鼠颈动脉体中的超微定位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曦 王百忍 +5 位作者 贾轶 卢春荣 刘莹莹 焦西英 林爱华 鞠躬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 研究IL 1的Ⅰ型受体 (IL 1RⅠ )在大鼠颈动脉体内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方法 灌流固定的正常大鼠颈动脉体组织 ,用冰冻置换法包埋 ,超薄切片 ,胶体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电镜下观察。 结果 IL 1RⅠ样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存在... 目的 研究IL 1的Ⅰ型受体 (IL 1RⅠ )在大鼠颈动脉体内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方法 灌流固定的正常大鼠颈动脉体组织 ,用冰冻置换法包埋 ,超薄切片 ,胶体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电镜下观察。 结果 IL 1RⅠ样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存在于主细胞 ,胶体金颗粒分布在胞膜、胞浆和胞浆中的细胞器及细胞核。支持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也可见少量免疫胶体金颗粒。 结论 IL 1RⅠ在大鼠颈动脉体特别是主细胞中有较强表达 ,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颈动脉体作为细胞因子化学感受器的可能性提供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 受体 颈动脉体 超微定位 免疫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脾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和海马神经元白细胞介素-1受体Ⅰ型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季颖 尚菲 +3 位作者 孙大宇 单德宏 康廷国 董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8期28-29,共2页
目的观察归脾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海马神经元白细胞介素-1受体Ⅰ型(IL-1RⅠ)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抑郁症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抑郁模型,将40只Wistar雌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盐水组... 目的观察归脾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海马神经元白细胞介素-1受体Ⅰ型(IL-1RⅠ)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抑郁症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抑郁模型,将40只Wistar雌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盐水组、中药组,在第0日和第22日分别进行体重和行为学评分,放免法检测血清IL-1β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IL-1RⅠ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盐水组大鼠的体重、行为学评分、血清IL-1β含量和海马神经元IL-1RⅠ表达均有显著差异,而中药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归脾汤的抗抑郁机制与维持正常的IL-1β分泌和IL-1RⅠ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归脾汤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β及其Ⅰ型受体mRNA在大鼠颈动脉体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曦 张西京 +4 位作者 李鑫 段小莉 李改丽 鞠躬 王百忍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7-680,共4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其Ⅰ型受体(IL-1RI)mRNA在大鼠颈动脉体中的表达。方法原位分子杂交、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原位分子杂交结果显示,IL-1RI mRNA阳性信号出现在颈动脉体球细胞中;免疫荧光双重染色...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其Ⅰ型受体(IL-1RI)mRNA在大鼠颈动脉体中的表达。方法原位分子杂交、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原位分子杂交结果显示,IL-1RI mRNA阳性信号出现在颈动脉体球细胞中;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显示,IL-1β表达在颈动脉体球细胞中;Western blotting结果进一步证明,IL-1β阳性反应条带出现在18 kD处,与其分子量一致。结论大鼠颈动脉体球细胞不仅表达IL-1RI,而且也表达其配体IL-1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受体mRNA 颈动脉体 原位分子杂交 免疫荧光 免疫印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在小剂量氯胺酮保护抑郁大鼠电休克后学习记忆功能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大为 任力 闵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48-1254,共7页
目的·探讨Ⅰ型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groupⅠ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Ⅰ型mGluR)调节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介导的突触可塑性在小剂量氯胺酮保护抑郁大鼠改良电休克(modifi... 目的·探讨Ⅰ型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groupⅠ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Ⅰ型mGluR)调节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介导的突触可塑性在小剂量氯胺酮保护抑郁大鼠改良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shock,MECS)后空间学习记忆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对2~3月龄Sprague Dawley(SD)大鼠,应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建立抑郁模型。取1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C组),另取30只抑郁大鼠随机分为D组、M组、KM组。C组不予实验处理;D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行伪MECS处理;M组腹腔注射丙泊酚,KM组腹腔注射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10 mg/kg),之后分别行MECS处理。应用糖水偏好实验评估抑郁状态;Morris水迷宫检测空间学习记忆功能;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细胞膜NMDAR1、mGluR1、mGluR5蛋白表达。另取36只抑郁大鼠随机分为6组:DE组、m1E组、m5E组,DE'组、m1E'组、m5E'组。DE组、DE'组脑片灌流单纯人工脑脊液;m1E组、m1E'组脑片灌流含有mGluR1阻断剂的人工脑脊液;m5E组、m5E'组脑片灌流含有mGluR5阻断剂的人工脑脊液。检测DE组、m1E组、m5E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以及DE'组、m1E'组、m5E'组NMDAR介导的场电位(fEPSPNMDAR)。结果·实验处理后,与D组比较,M组和KM组糖水偏好百分比升高(P<0.05),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EL)延长(P<0.05),目标象限空间探索时间(space exploration time,SET)缩短(P<0.05);与M组比较,KM组EL缩短(P<0.05),目标象限SET延长(P<0.05)。与D组比较,M组和KM组NMDAR1、mGluR1、mGluR5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M组比较,KM组NMDAR1、mGluR1、mGluR5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DE组比较,m1E组和m5E组LTP降低(P<0.05)。与DE'组比较,m1E'组和m5E'组fEPSPNMDAR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可能通过上调抑郁大鼠MECS后海马组织细胞膜NMDAR和Ⅰ型mGluR表达,增强NMDAR激活状态同时上调LTP,减轻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电休克 学习记忆功能 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突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α/β受体和细胞因子表达与干扰素疗效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生松 汤群 李淑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2-143,145,共3页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及受体水平及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Ⅰ型干扰素受体,并观察α干扰素疗效,以探讨α干扰素与病毒复制消长的关系。方法:采用酶标(ELISA)法检测22例CHB患者治疗前...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及受体水平及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Ⅰ型干扰素受体,并观察α干扰素疗效,以探讨α干扰素与病毒复制消长的关系。方法:采用酶标(ELISA)法检测22例CHB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及受体(IL6,IL2,TNFα,IL8,sIL2R)水平,并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法(SABC)检测α干扰素治疗前患者PBMCs中IFNα/β受体表达。结果:治疗应答者血清IL6,sIL2R水平下降明显,而IL2水平则明显上升。22例CHB患者中,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者7例,其中IFNα/β受体高表达者6例,占85.71%;干扰素治疗无应答者11者,其中IFNα/β受体高表达者3例,占27.27%。两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部分应答者4例,IFNα/β受体高表达者2例。结论:干扰素治疗CHB患者其疗效与细胞膜上IFNα/β受体表达水平和血清细胞因子的调节密切相关。应重视对IFNα/β受体及血清中细胞因子及受体水平的监测,以提高α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肝炎患者 β受体 细胞因子表达 疗效 IFN-α/β α-干扰素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SIL-2R水平 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受体 血清IL-6 IL-2水平 血清细胞因子 受体水平 受体表达 TNF-α PBMCS 链霉亲和素 抗乙肝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联合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蛋白促进2型糖尿病大鼠骨折修复(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振东 钟杰林 +1 位作者 徐诣 苗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6505-6508,共4页
背景:有报道1型糖尿病可导致骨再生与修复障碍,局部注射成纤维细胞因子2可明显促进骨折愈合,但其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蛋白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引起的骨再生... 背景:有报道1型糖尿病可导致骨再生与修复障碍,局部注射成纤维细胞因子2可明显促进骨折愈合,但其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蛋白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引起的骨再生及其修复障碍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材料:选择雄性Zucker糖尿病大鼠(ZDF/Gmi-fa/fa)20只,10周龄,购自美国查尔斯河实验室。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购自美国Orquest公司,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蛋白购自美国Amgen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9/11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②实验方法:检测大鼠体质量,血糖、尿糖和尿酮。1周后,接受左胫骨中上段低能截骨,安置外延长固定架。第2天起开始胫骨延长0.2mm/次,2次/d,共14d。期间治疗组大鼠接受截骨处血肿内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5μg/kg注射1次,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蛋白8mg/kg皮下注射隔日1次,共14d;对照组仅接受载体和生理盐水注射。③实验评估:测定血液生化指标、胫骨延长间隙中新生骨量及增殖细胞数量。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血液生化指标、胫骨延长间隙中新生骨量及增殖细胞数量比较。结果:纳入大鼠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血糖、尿糖、尿酮、血清胰岛素和骨钙素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②治疗组大鼠左胫骨延长间隙内新生骨的面积、密度和骨内膜成骨、骨膜成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大鼠的胫骨牵引间隙中的纤维间区和初始骨基质前沿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及百分比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2型糖尿病可引起骨再生与修复障碍,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蛋白联合治疗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加快牵引成骨速率,有利于2型糖尿病合并骨折的愈合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 糖尿病 2 胫骨骨折 Zuck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Ⅰ型受体在大鼠结状神经节及迷走旁节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曦 王百忍 +2 位作者 段晓莉 刘惠玲 鞠躬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90-93,共4页
为研究迷走神经感受和传递免疫信息的机制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 IL- 1 型受体在正常和免疫激活的大鼠结状神经节和迷走旁节中的表达。结果表明 ,正常大鼠结状神经节和迷走旁节中均存在 IL-1 型受体样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 ,结... 为研究迷走神经感受和传递免疫信息的机制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 IL- 1 型受体在正常和免疫激活的大鼠结状神经节和迷走旁节中的表达。结果表明 ,正常大鼠结状神经节和迷走旁节中均存在 IL-1 型受体样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 ,结状神经节中阳性神经元以中、小细胞为主 ;迷走旁节中几乎所有的细胞均呈 IL - 1 型受体样免疫阳性。细菌内毒素脂多糖 ( 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后结状神经节和迷走旁节中阳性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本文结果为迷走神经的初级内脏感觉神经元和迷走旁节可直接感受 IL- 1刺激的学说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受体 结状神经节 迷走旁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干扰素受体1启动子的多态性以及其对慢性HBV感染的影响
19
作者 杨露绮(编译) 《传染病网络动态》 2007年第4期20-20,共1页
背景与目的:暴露于HBV导致不同的临床过程,部分地与宿主遗传变异有关。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Ⅰ型干扰素受体1(IFNAR1)启动子的多态性以及它们对慢性HBV感染的影响。
关键词 慢性HBV感染 干扰素受体 多态性 启动子 受体1 临床过程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7增效剂咪喹莫特增强Ⅰ型干扰素信号并募集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3的淋巴细胞到局部皮肤
20
作者 Wenzel J. Uerlich M. +1 位作者 Haller O. 李政霄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7期59-59,共1页
Introduction: Imiquimod (Aldara.) is an immune response modifier approved for the topical treatment of external genital and perianal warts which can mediate regression of several cutaneous malignancies basal cell carc... Introduction: Imiquimod (Aldara.) is an immune response modifier approved for the topical treatment of external genital and perianal warts which can mediate regression of several cutaneous malignancies 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Bowen’ s disease, actinic keratosis, and metastasis of malignant melanoma . Recently, it was discovered that imiquimod acts through the toll- like receptor (TLR) 7. We hypothesizethat TLR7- signaling strongly induces the production of interferon (IFN) α , which is able to enhance Th1- mediated cellular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mmunity. Patients and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nalyzed the expression of MxA, a protein specifically induced by type I IFNs during topical imiquimod treatment in several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different cutaneous malignancies (BCC, cutaneous metastasis of melanoma, and breast cancer), and characterized the inflammatory infiltrate, along with the expression of chemokine receptor CXCR3,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Treatment with the TLR7agonist imiquimod induced a significant lesional lymphocytic inflammation, associated with strong expression of MxA, indicating the induction of type I IFN signaling. The extent of lesional MxA staining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infiltrating T lymphocytes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chemokine receptorCXCR3,characteristic for Th1- biased immuneresponses. Discussion: Our in vivo results suggest an important role for TLR7- induced production of type I IFN, which links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and promotes specific Th1- biase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capable of eliminating cutaneous malignancies. MxA appears to be a valuable parameter to demonstrate IFN- type I expression in imiquimod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喹莫特 CXCR3 TLR7 趋化因子受体 干扰素 增效剂 恶性黑素瘤 鲍温病 基底细胞癌 肛周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