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比研究新生儿Ⅱ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治疗中不同的手术介入时机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陈振添 闵筱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052-055,共4页
探究不同的手术介入时机对新生儿Ⅱ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治疗的临床效果影响。方法 共计抽选45例Ⅱ期NEC新生儿参与本次研究,抽选时间为2020年3月-2024年3月,根据手术介入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23例行早期手术的新生儿为实验组,22例行... 探究不同的手术介入时机对新生儿Ⅱ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治疗的临床效果影响。方法 共计抽选45例Ⅱ期NEC新生儿参与本次研究,抽选时间为2020年3月-2024年3月,根据手术介入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23例行早期手术的新生儿为实验组,22例行晚期手术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对比手术效果。结果 实验组新生儿相较于对照组手术优良率高、术后血清学指标水平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6个月不完全性肠梗阻率低、平均体重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新生儿Ⅱ期NEC患儿实施早期介入手术,整体手术效果、远期预后效果均优于晚期手术,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ⅱ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手术介入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期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维琼 张晓敏 +1 位作者 杨冰岩 莫庆仪 《医学文选》 2006年第3期385-387,共3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临床分期与胎龄、体重、预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84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NEC临床分期与患儿胎龄、体重、顸后及外周血WBC...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临床分期与胎龄、体重、预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84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NEC临床分期与患儿胎龄、体重、顸后及外周血WBC、PLT有关(P〈0.01)。结论胎龄、体重、WBC、PLT等指标,对判断NEC患儿的临床分期,进而对决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临床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优质护理方案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SNAP-Ⅱ、SNAPPE-Ⅱ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靳秀花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8年第3期394-396,共3页
目的探究全面优质护理方案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SNAP-Ⅱ、SNAPPE-Ⅱ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患儿均进行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禁食、胃肠减压... 目的探究全面优质护理方案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SNAP-Ⅱ、SNAPPE-Ⅱ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患儿均进行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禁食、胃肠减压以及抗菌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儿则进行全面优质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SNAP-Ⅱ和SNAPPE-Ⅱ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满意度和治愈率三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患者SNAP-II和SNAPPE-II评分都有明显的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脱水、酸中毒、红臀发生率分别为8.3%、12.5%、10.4%,而观察组分别为2.1%、0.0%、2.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全面优质护理方案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住院时间大大缩短,病情恢复好,家长满意程度高,是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的优质护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优质护理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SNAP- SNAP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与粪便S100A12蛋白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申宇站 路勇明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18期46-47,共2页
目的:分析血清与粪便S100A12蛋白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NEC患儿5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黄疸新生儿患儿5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比较两组的血清与... 目的:分析血清与粪便S100A12蛋白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NEC患儿5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黄疸新生儿患儿5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比较两组的血清与粪便S100A12蛋白水平,分析血清与粪便中S100A12蛋白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两组血清和粪便S100A12蛋白检出率及检测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病例组极期的粪便及血清S100A12蛋白浓度明显高于Ⅰ期及恢复期,Ⅰ期的粪便及血清S100A12蛋白浓度高于恢复期,两组粪便及血清S100A12蛋白浓度各期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S100A12蛋白检测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非侵入性的诊断NEC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S100A12蛋白 粪便S100A12蛋白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临床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性 被引量:4
5
作者 胡利霞 方红霞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索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被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NEC患儿124例为观察组(... 目的探索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被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NEC患儿124例为观察组(NEC组),再选择100例健康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不同NEC分期IL-6、TNF-α以及IL-4的差异,并采用16srDNA PCR产物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NEC患儿肠道内菌群丰富度与细胞因子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1)NEC组IL-6、TNF-α和IL-4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15、9.55、6.02,均P<0.01);(2)NEC组各期IL-6、TNF-α、IL-4浓度逐渐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59、10.78、8.22,均P<0.01),其中Ⅱ期高于Ⅰ期(t值分别为5.96、7.81、6.00,均P<0.05),Ⅲ期高于Ⅱ期(t值分别为6.95、5.10、5.01,均P<0.05);(3)TNF-a和IL-6浓度与Shannon指数呈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56、-0.35,均P<0.05),与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0.81,均P<0.05)。结论抗炎或促炎细胞因子浓度与NEC的临床分期及肠道菌群丰富度密切相关,可作为NEC病情诊断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临床分 肠道菌群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姜毅 《继续医学教育》 2006年第17期78-81,共4页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时 消化系统 新生儿学 机械通气 NICU 早产儿 发病率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围手术期的护理
7
作者 陈琪 任燕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8期297-297,共1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结果对照组患儿出现腹痛、感染及休克的人数均较... 目的探究与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结果对照组患儿出现腹痛、感染及休克的人数均较对照组减少,但无明显差异(>0.05)。而对照组患儿出现腹胀的人数较观察组多,多26.66%,<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家属达满意程度以上的人数较对照组多,多3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院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在围手术期采用的综合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围手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围手术期的护理
8
作者 和云开 《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34-235,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术前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液体输入,吸氧维持呼吸功能,行胃肠减压缓解腹胀,置尿管引流尿液,完善准备工作;术后监测生命体征,控制体温,做...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术前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液体输入,吸氧维持呼吸功能,行胃肠减压缓解腹胀,置尿管引流尿液,完善准备工作;术后监测生命体征,控制体温,做好胃、尿管的护理,控制院内感染及营养支持。结果4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因患儿各组织器官功能发育不够成熟,手术耐受力差,风险极大。因此,及时、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儿存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 围手术 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围手术护理 护理措施 胃肠减压 制院内感染 护理并发症 手术耐受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征象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晴 唐文伟 +2 位作者 顾海磊 陆小燕 田忠甫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腹部X线征象与临床分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9例NEC腹部X线平片、临床资料,比较Ⅱ期、Ⅲ期NEC腹部X线征象差异,分析NEC腹部X线征象与治疗方式的关系。结果:NECⅠ期21例,Ⅱ期106例,Ⅲ期12例...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腹部X线征象与临床分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9例NEC腹部X线平片、临床资料,比较Ⅱ期、Ⅲ期NEC腹部X线征象差异,分析NEC腹部X线征象与治疗方式的关系。结果:NECⅠ期21例,Ⅱ期106例,Ⅲ期12例;内科治愈或好转117例,外科手术22例。Ⅱ期NEC肠管扩张、门静脉积气、气腹阳性率均低于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治疗组NEC肠管扩张、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气腹阳性率均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提示,肠管扩张(x_(1))、气腹(x_(4))与是否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关系最密切,拟合方程:y=2.354x_(1)+3.094x_(4)-6.187。结论:X线平片中肠管扩张、门静脉积气、气腹征象对NEC病情进展有提示作用,肠管扩张、气腹征象与外科手术选择关系最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腹部平片 Bell分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林泉 邢晓倩 赵青青 《全科护理》 2023年第22期3162-3165,共4页
目的:分析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262例NEC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预后不同分为良好预后组(158例,治愈)、不良预后组(104例,恶化),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 目的:分析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262例NEC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预后不同分为良好预后组(158例,治愈)、不良预后组(104例,恶化),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喂养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EC患儿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病前口服益生菌情况、非营养性吸吮训练情况、NEC分期、呼吸衰竭情况、机械通气情况、白介素-8(IL-8)及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前口服益生菌、非营养性吸吮训练是NEC患儿预后的保护因素,NEC分期(Ⅲ期)、呼吸衰竭(是)、机械通气(有)、IL-8(≥202.93 pg/mL)、CD14(≥13.69%)是NEC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EC患儿预后受病前口服益生菌、非营养性吸吮训练、NEC分期、呼吸衰竭、机械通气、IL-8、CD14等多种因素影响,根据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检测相关指标,可有效防治NEC,改善NEC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分 预后 益生菌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7例临床分析
11
作者 孙清政 张新伟 于亚军 《黑龙江医学》 1998年第5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临床分析 坏死性肠炎 早产儿 围产并发症 母乳喂养 中毒性休克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肺炎 非手术疗法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腹片评分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邓博引 何华云 +2 位作者 余国容 王佚 华子瑜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2-915,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X线量表评分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中的应用。方法 2012年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日龄<28天的足月儿或者纠正胎龄<42周的早产儿中,222例疑诊或确诊NEC,搜集其临床资料进行... 目的探讨腹部X线量表评分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中的应用。方法 2012年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日龄<28天的足月儿或者纠正胎龄<42周的早产儿中,222例疑诊或确诊NEC,搜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腹部X线量表进行腹片评分。结果 BellⅠ期、Ⅱ期、Ⅲ期患儿腹片评分分别为(3.72±1.634)分,(5.49±1.882)分和(8.84±2.375)分,各期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愈率分别为66.7%(78/117),53.9%(41/76)和20.0%(5/25),Ⅰ期与Ⅱ期治愈率较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提示,Bell分期(χ1)、败血症(χ2)与NEC预后密切相关:y=0.804χ1+1.002χ2-2.940。结论腹部X线量表评分随NEC病情加重而升高,一定程度上量化腹片异常的严重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Bell分 腹部X线量表预后
原文传递
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伴肠穿孔38例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6
13
作者 肖方 曾战东 张宏伟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11期1589-1590,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伴肠穿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8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伴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护理充分准备,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术后给予造口护理...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伴肠穿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8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伴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护理充分准备,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术后给予造口护理、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并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结果所有患儿分别在术后1、3、6个月返院复查,患儿生长发育良好,均治愈。结论对坏死性肠炎伴肠穿孔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和治疗,可提高患儿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对患儿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小儿 肠穿孔 围手术 护理
原文传递
3M敷贴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口的效果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维芹 张杰 +1 位作者 张洁 刘霞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年第6期1371-1372,共2页
目的探讨3M敷贴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口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Ⅳ期手术后造瘘口患儿66例,按住院日期分为软膏组与敷贴组,每组33例。软膏组应用氧化锌软膏涂擦造瘘口及周围皮肤,3次/d;敷贴组应用3... 目的探讨3M敷贴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口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Ⅳ期手术后造瘘口患儿66例,按住院日期分为软膏组与敷贴组,每组33例。软膏组应用氧化锌软膏涂擦造瘘口及周围皮肤,3次/d;敷贴组应用3M敷贴保护造口皮肤。观察两组患儿造口创面皮肤情况及造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软膏组患儿皮肤完整19例(57.58%),敷贴组皮肤完整26例(7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膏组患儿发生造口并发症22例,总发生率为66.67%,敷贴组发生造口并发症10例,总发生率为3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M敷贴代替传统氧化锌软膏涂擦,不但能够减少护理工作量,同时还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效果,尤其适用于皮肤功能较差的新生儿,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围手术 造瘘口 3M敷贴
原文传递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附27例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幼容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87年第2期82-83,共2页
本文分析了2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出发病的年龄、患儿体重及围产期并发症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影响甚大.指出其手术指征为①全身情况恶化,②大量血便,③保守治疗超过48小时腹胀不减轻,④局限性腹膜炎.⑤... 本文分析了2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出发病的年龄、患儿体重及围产期并发症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影响甚大.指出其手术指征为①全身情况恶化,②大量血便,③保守治疗超过48小时腹胀不减轻,④局限性腹膜炎.⑤腹穿镜检有大量脓球,⑥X线表现门静脉积气、肠梗阻及气腹征.其中最关键的指征为腹胀.并主张早期造瘘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BDOMINAL DISTENSION method of TREATMENT mortality rate factors 围产并发症 operation effective 预后影响 预防措施 手术指征 全身情况 临床资料 患儿 腹胀 保守治疗 survival positive
原文传递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一例报告
16
作者 黄美善 李牡兰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7年第4期95-95,共1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时期多种原因引起的小肠、结肠局限性广泛性坏死性炎症,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本文报告一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结合文献提出诊断意见。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时 坏死性炎症 新生儿 诊断意见
原文传递
血清SAA、CRP、SIRT1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进展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欣 王群 +2 位作者 陶旭炜 黄砚屏 曾凌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0期1849-185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进展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诊治的100例...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进展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诊治的10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出生的10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SAA、CRP、SIRT1水平.比较不同修正Bell分期患儿血清SAA、CRP、SIRT1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观察组患儿血清SAA、CRP、SIRT1水平与修正Bell分期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三项指标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SAA、CRP水平明显升高,而SIRT1水平明显下降(P<0.05).不同修正Bell分期患儿血清SAA、CRP、SIRT1水平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正Bell分期Ⅰ期、Ⅱ期、Ⅲ期患儿血清SAA、CRP水平依次升高,修正Bell分期Ⅰ期、Ⅱ期、Ⅲ期患儿血清SIRT1水平依次降低(均P<0.05).修正Bell分期与血清SAA、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修正Bell分期与血清SIRT1水平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三指标联合检测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系数均高于三指标单独检测.结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血清SAA、CRP水平升高,而SIRT1水平下降,且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进展有关,三指标联合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修正Bell分 血清淀粉样蛋白A C反应蛋白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原文传递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91例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朋娜 胡浩 +2 位作者 朱双燕 张焱 李杨方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高危因素与预后,为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91例NEC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Bell-NEC分期将本组病例分为Ⅰ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高危因素与预后,为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91例NEC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Bell-NEC分期将本组病例分为Ⅰ期组、Ⅱ/Ⅲ期组;对两组病例进行包括围生期相关因素、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时间、手术结果及预后等方面的临床资料、感染指标、辅助检查及预后对比分析。结果:NEC的发生率为同期住院患儿的1.86%(291/15645),其中Ⅰ期组180例、Ⅱ/Ⅲ期组111例;早产儿Ⅰ期组34例(18.9%)、Ⅱ/Ⅲ期组54例(48.6%);低出生体质量儿Ⅰ期组30例(16.7%),Ⅱ/Ⅲ期组53例(47.7%);非母乳喂养儿Ⅰ期组73例(40.6%)Ⅱ/Ⅲ期组70例(63.1%);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非母乳喂养儿导致的NEC在Ⅱ/Ⅲ期发生率较高(χ^(2)=28.825、32.534、12.212,均P<0.05);新生儿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9例(13.40%)、凝血功能障碍29例(9.97%)、血糖异常16例(5.4%)、病理性黄疸47例(16.15%)或母亲妊娠期糖尿病12例(4.12%),NECⅡ/Ⅲ期发生率较高(χ^(2)=15.528、5.724、6.722、10.910、5.668,均P<0.05);NEC的首发症状主要为腹胀191例(65.63%),便血56例(19.24%),呕吐47例(16.15%);NEC的治愈/好转247例(84.88%),死亡5例(1.72%),其中Ⅰ期治愈164例(91.11%);Ⅱ期/Ⅲ期治愈/好转83例(74.77%),死亡5例(4.50%)。动态腹部超声检查共201例,对NEC诊疗有一定价值。结论:NEC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动脉导管未闭可能是NEC发生的单一高危因素;NEC最常见首发症状是腹胀;NEC的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分期越高,预后越差;腹部超声动态监测有助于NEC的早期识别及疗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治疗 预后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2例分析
19
作者 李安民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6年第3期527-528,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时 诊断 抢救成功 积极治疗 总结报告 病死率
原文传递
DKC1基因变异致联合免疫缺陷及小肠结肠炎为表现的Hoyeraal-Hreidarsson综合征1例
20
作者 杨昌融 魏庆 +3 位作者 蒋敏 张晓波 张振茜 农光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8-249,共2页
1岁9月龄男性患儿存在胎儿期宫内发育迟缓、小头畸形、小脑发育不良和体格发育迟缓,同时表现为早发的联合免疫缺陷、小肠结肠炎及骨髓衰竭,进而合并严重感染,出现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坏死性视网膜综合征及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经基因检测... 1岁9月龄男性患儿存在胎儿期宫内发育迟缓、小头畸形、小脑发育不良和体格发育迟缓,同时表现为早发的联合免疫缺陷、小肠结肠炎及骨髓衰竭,进而合并严重感染,出现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坏死性视网膜综合征及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经基因检测分析发现DKC1基因半合子错义变异c.146C>T(p.Thr49Met),该变异遗传自母亲,且该变异为Hoyeraal-Hreidarsson综合征已知的致病性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致病性变异 宫内发育迟缓 胎儿 联合免疫缺陷 坏死性 小头畸形 巨细胞病毒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