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五个维度——以《三颗枸杞豆》为例 |
杨定胜
杜红蓉
|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
2010 |
0 |
|
2
|
《三颗枸杞豆》教学实录 |
崔益林
|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
2016 |
0 |
|
3
|
播种的艺术——《三颗枸杞豆》与《钓鱼的启示》对比赏读 |
丁宏斌
王书月
|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4
|
预设之外的精彩——《三颗枸杞豆》教学片段与思考 |
张卫慧
|
《语文天地(初中版)》
|
2012 |
0 |
|
5
|
一抹永恒的落日余晖——《三颗枸杞豆》三叔形象品析 |
徐德湖
徐梅华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6
|
《三颗枸杞豆》教学实录 |
丁卫军
|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7
|
另类人生导师“怪叔叔”——《三颗枸杞豆》教学实录及自评 |
陈书桂
|
《语文知识》
|
2017 |
0 |
|
8
|
《三颗枸杞豆》学案编制、应用和思考 |
陈永红
|
《学语文》
|
2007 |
0 |
|
9
|
《三颗枸杞豆》中的“我”是谁 |
顾建
|
《语文天地(初中版)》
|
2015 |
0 |
|
10
|
情感与理趣的交融 饱满与畅宕的契合——《三颗枸杞豆》与《我们家的男子汉》比较赏析 |
肖同元
|
《湖北教育》
|
2007 |
0 |
|
11
|
《三颗枸杞豆》教学设计 |
许龙祥
|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
2015 |
0 |
|
12
|
抓住要点 突破瓶颈 提高能力——《三颗枸杞豆》教后感言 |
司中会
|
《陕西教育(教学)》
|
2009 |
0 |
|
13
|
在反思中成长——《三颗枸杞豆》教后记 |
梁德辉
|
《教育情报参考》
|
2008 |
0 |
|
14
|
关于《三颗枸杞豆》单元主题的思考 |
吴昌生
|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
2016 |
0 |
|
15
|
因理解而引起的深情——对《三颗枸杞豆》教材处理的一点感想 |
黄新囡
|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
2008 |
0 |
|
16
|
《三颗枸杞豆》课堂教学实录 |
崔益林
|
《江西教育(教学版)(B)》
|
2017 |
0 |
|
17
|
生态语文课堂的情态:快乐·从容·成长——小说《三颗枸杞豆》教学例说 |
蒋俭学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
2016 |
1
|
|
18
|
为什么是“三颗枸杞豆”? |
吴健
|
《语文天地(初中版)》
|
2012 |
0 |
|
19
|
初中小说纵深化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以《三颗枸杞豆》《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
张玲
|
《语文学习》
|
2017 |
1
|
|
20
|
不可小看《三颗枸杞豆》中的“三” |
刘文静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北大核心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