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3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辞《九歌》的诗体特征与屈原的独特贡献
1
作者 赵敏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9,共12页
楚辞《九歌》的产生,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诗体发展的一大飞跃。它以其独特的句式组合与章法结构,形成一种有别于《诗经》四言诗完全不同的诗体,展现了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楚辞《九歌》是楚国王室的祭祀乐歌,诗人屈原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 楚辞《九歌》的产生,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诗体发展的一大飞跃。它以其独特的句式组合与章法结构,形成一种有别于《诗经》四言诗完全不同的诗体,展现了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楚辞《九歌》是楚国王室的祭祀乐歌,诗人屈原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了《九歌》的创作,并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修养,将其提升到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辉煌的艺术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九歌》 诗体特征 屈原 艺术独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荷珠新配》到《九歌》:兰陵剧坊的兴起与衰落
2
作者 张佳棻 《南大戏剧论丛》 2024年第1期170-181,共12页
兰陵剧坊是中国台湾现代戏剧的重要象征。它的兴衰和1980年代台北的“小剧场运动”重合,并与1920年代北京的“国剧运动”有着类似的轨迹:由留学纽约的知识分子推动,希望以西方最新的戏剧知识结合中国戏曲及文学遗产,创造具有国族特色的... 兰陵剧坊是中国台湾现代戏剧的重要象征。它的兴衰和1980年代台北的“小剧场运动”重合,并与1920年代北京的“国剧运动”有着类似的轨迹:由留学纽约的知识分子推动,希望以西方最新的戏剧知识结合中国戏曲及文学遗产,创造具有国族特色的新戏剧。然而,其陈义过高,远非业余的审美与技术水平所能支持,虽然一度引发热潮,最后却不了了之。本文拟透过兰陵的发展史,以《荷珠新配》(1980)与《九歌》(1985)两个作品为其上升和下降的节点,重探台湾地区1980年代的戏剧运动在中华文化溯源与“二度西潮”的影响下生成、变化及衰落之原因,并且为欧美戏剧知识(格洛托夫斯基客观戏剧)在台湾地区的传布与接受留下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 兰陵剧坊 《荷珠新配》 《九歌》 格洛托夫斯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歌》神话原型的英译问题研究
3
作者 曲樊樊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2期971-977,共7页
《九歌》是《楚辞》的第二篇,是一组关于中国上古神话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楚辞》相关研究中,《九歌》因其神话色彩备受中外译者青睐。本文将选取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Hawkes, D.)、国内译者许渊... 《九歌》是《楚辞》的第二篇,是一组关于中国上古神话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楚辞》相关研究中,《九歌》因其神话色彩备受中外译者青睐。本文将选取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Hawkes, D.)、国内译者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为例,探讨《九歌》中神话原型的英译问题及相关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神话原型 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实践观念在先秦诗歌中的融合——以《九歌》为例
4
作者 曾琢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9期15-19,共5页
在先秦时期,文化环境为《九歌》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流派繁多,其中道家的自然哲学和儒家的人文精神对《九歌》有着深远影响。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在《... 在先秦时期,文化环境为《九歌》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流派繁多,其中道家的自然哲学和儒家的人文精神对《九歌》有着深远影响。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在《九歌》中表现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崇;而儒家则注重礼乐教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伦理的范畴,在作品中体现为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敬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先秦诗歌 中国古代文明 礼乐教化 实践观念 天地万物 社会伦理 祭祀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歌》中的“灵”字——兼谈与“巫”的关系
5
作者 周心月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7期48-50,68,共4页
《九歌》是一组与祭祀有关的诗歌,其中的“灵”字很多,共有14例,对“灵”字的理解关系着对《九歌》的理解。很多学者都认为“灵”与“巫”有关,通过对“灵”字与“巫”字字源的梳理与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两者的关联之处。《九歌》... 《九歌》是一组与祭祀有关的诗歌,其中的“灵”字很多,共有14例,对“灵”字的理解关系着对《九歌》的理解。很多学者都认为“灵”与“巫”有关,通过对“灵”字与“巫”字字源的梳理与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两者的关联之处。《九歌》中的“灵”字含义也可从字源中找到答案,从字形上看,“灵”本来与求雨后下雨相关,在《湘君》与《国殇》的“灵”字意思和此基本一致。“灵”字与“神”“巫”都有联系,在《九歌》的其余篇目中,则代表了一个亦神亦巫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灵” “巫” 字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歌》祭祀性质辨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兰甲云 陈戍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5-77,共3页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九歌》 屈原 祭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被引量:16
7
作者 葛晓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4-131,共8页
《离骚》和《九歌》虽然看似两种不同的句式类型, 但通过《离骚》几种基本句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包含三种基本节奏音组, 与《九歌》的基本节奏结构相同。楚辞以虚字作为句腰, 主要原因是为了改造从《诗经》延续下来的以单音节词前置的... 《离骚》和《九歌》虽然看似两种不同的句式类型, 但通过《离骚》几种基本句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包含三种基本节奏音组, 与《九歌》的基本节奏结构相同。楚辞以虚字作为句腰, 主要原因是为了改造从《诗经》延续下来的以单音节词前置的散文构句方式, 解决诵读节奏和词组自然顿逗不一致的问题。其三种节奏音组中的虚字大部分都不是为构成散文句的需要, 而是为诗歌节奏的需要而添加。以“兮”字连缀二言、三言等词组以加长句子的做法, 与虚字为句腰的节奏结构乃至语法意义都相同, 这种句式是在春秋战国以来韵语体普遍要求加长句式的趋势中出现的。屈原顺应当时语言的发展, 借鉴诗经体的节奏构成原理, 发现并提炼了以基本节奏音组为主导来结构诗行的规律, 这是楚辞体继《诗经》四言体之后兴起的基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体 节奏结构 《离骚》 《九歌》 《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祭祀诗反映的南北文化——以《周颂》、《九歌》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9
8
作者 高婉瑜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1期82-87,共6页
古人云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祭祀和征战 ,反映两个现实层面问题 :直接的交战 ,决定国家存亡 ;间接的祭祷 ,透露生活安定的愿望。祭祀 ,是种古老的仪式行为 ,它的形成 ,与环境的挑战有密切关系。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 ... 古人云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祭祀和征战 ,反映两个现实层面问题 :直接的交战 ,决定国家存亡 ;间接的祭祷 ,透露生活安定的愿望。祭祀 ,是种古老的仪式行为 ,它的形成 ,与环境的挑战有密切关系。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 ,环境的一切变化 ,他们只能抱持慎惧的心态 ,进而产生崇拜、祈求自然的行为。不论是华夏民族 ,抑或蛮夷狄戎 ,均曾处于对世界无知的蒙昧阶段。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 ,为南北文学的代表 ,两书收集许多祭祀诗歌。祭祀诗除了文学价值以外 ,承载的文化意涵更不容忽视。本文以《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为范围 ,透过祭祀仪式的探索 ,一窥南北文化体现的歧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诗 《周颂》 《九歌》 音乐 舞蹈 文化 文学研究 思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歌》楚颂说 被引量:6
9
作者 韩高年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1期68-73,共6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分析《离骚》《天问》中“九歌九辩”的含义入手 ,结合《惜往日》中关于屈原修明礼乐的记载 ,探讨了屈原作《九歌》的动因 ,得出结论认为 ,《九歌》在舞容、功用上与《商颂》《周颂》是一脉相承的。《九歌》...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分析《离骚》《天问》中“九歌九辩”的含义入手 ,结合《惜往日》中关于屈原修明礼乐的记载 ,探讨了屈原作《九歌》的动因 ,得出结论认为 ,《九歌》在舞容、功用上与《商颂》《周颂》是一脉相承的。《九歌》确实是楚国王室的祀典 ,《九歌》的创作 ,就是希望能以颂诗仪式 ,借祭祀先祖 ,从而起到团结宗族的作用。屈原博闻强记 ,明习经典 ,他创作《九歌》 ,动机在于改革礼乐 ,推行文治 ,同时也显示了楚人远依于夏族的文化优越感 ,及意欲与列国在文化上争短长的时代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创作动机 楚国之颂 礼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狂与理智——试论《九歌》独特的审美趋向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长文 《中州学刊》 CSSCI 2001年第3期96-99,107,共5页
屈原这位历史人物 ,其人格构成具有双重性 ,是巫与圣两种文化的结合体 ,这种人格主体特征直接影响了《九歌》的艺术创作。屈原在对《九歌》素材的提炼过程中 ,注意将巫觋的迷狂转换为诗兴的迷狂 ,将宗教体验转换成艺术形式或审美感受 ,... 屈原这位历史人物 ,其人格构成具有双重性 ,是巫与圣两种文化的结合体 ,这种人格主体特征直接影响了《九歌》的艺术创作。屈原在对《九歌》素材的提炼过程中 ,注意将巫觋的迷狂转换为诗兴的迷狂 ,将宗教体验转换成艺术形式或审美感受 ,在这种艺术观照的同时 ,又融入现实理性的思考。这样 ,使作品表现出 :其中有情感的酣畅 ,但不一味地狂热 ;有精神的自由 ,但却不无休止地放纵 ;有向神灵抛舍的过程 ,但却没有陷入“原罪”的深渊。这种迷狂与理智相融并存的独特审美趋向 ,正是《九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楚辞 《九歌》 宗教 迷狂 理智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歌》源于黄河流域考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龙辉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29,共6页
河伯在《九歌》组曲中出现 ,是判定《九歌》源自黄河流域的最直接证据。“九歌”作为曲名自夏至周在黄河流域长期流传 ,当属中原文化范围。《九歌》原来只有 9首歌曲 ,传入沅湘流域后 ,与当地土著信仰结合 ,增加了《湘君》《湘夫人》 ,... 河伯在《九歌》组曲中出现 ,是判定《九歌》源自黄河流域的最直接证据。“九歌”作为曲名自夏至周在黄河流域长期流传 ,当属中原文化范围。《九歌》原来只有 9首歌曲 ,传入沅湘流域后 ,与当地土著信仰结合 ,增加了《湘君》《湘夫人》 ,变成 11首 ,从而造成了文不对题的现象。《九歌》中还保留了东皇太一、东君、昆仑等其他不少中原文化信息。《九歌》这一文化现象当发端于母系社会末期 ,是中国早期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很有影响力的主流文化的体现。不过《九歌》传到沅湘之间的时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黄河流域 考证 屈原 楚辞学 祭祀文化 宗教习俗 篇章结构 河伯信仰 中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战国楚墓祭祀竹简看《九歌》的属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泽强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778-782,共5页
望山一号、天星观一号及包山二号三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占卜、祭祀竹简载录了楚国人信仰的数十种神祗。通过对这些神祗的考察,我们认为《九歌》确实属于沅湘民间祭歌,而不是楚国王室的祀典。
关键词 楚简 《九歌》 神祗 民间祭歌 王室祀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国殇》与《九歌》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凤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6-61,共6页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 ,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 ,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的恭敬、赞美和依恋 ,《九歌》中的神、巫、人...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 ,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 ,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的恭敬、赞美和依恋 ,《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 ,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殇》 《九歌》 屈原 楚辞 巫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萧云从传《九歌》 浩浩姑熟写《太平》——萧云从艺术探微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稳苓 郑文宏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19-124,共6页
“姑熟画派”在明清之际的中国画坛上,曾以“古淡奇高、清疏秀润”的格调而名震朝野,扬名四方。其画派创始人萧云从画师以沉厚的艺术功力和渊博的文史学养以及冷寂炽热的爱国情感,绘写出一幅幅卓尔不凡的艺术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一批批恪... “姑熟画派”在明清之际的中国画坛上,曾以“古淡奇高、清疏秀润”的格调而名震朝野,扬名四方。其画派创始人萧云从画师以沉厚的艺术功力和渊博的文史学养以及冷寂炽热的爱国情感,绘写出一幅幅卓尔不凡的艺术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一批批恪守“遗民情结”的隐逸画家,影响了他们清逸淡雅之画风的形成。滚滚长江日夜流,黄山姑熟风云依旧。再吟萧氏诗句;又忆故国春秋;展读尺木画作清疏逸致多多!传《九歌》之神韵,写《太平》之气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云从 姑熟画派 艺术成就 影响深远 《九歌》 《太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屈原《九歌》源于巴巫歌看屈原与巴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9-431,共3页
作为楚文化精神代表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同时也是巴文化的代表。屈原的作品是巴楚文化交流的结晶。这一事实惜乎论者关注不够。本文仅从屈原《九歌》源于巴巫歌这一角度看其与巴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屈原 《九歌》 巫歌 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歌》性质研究辨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潘啸龙 陈玉洁 《长江学术》 2006年第4期64-70,共7页
本文评述了《九歌》性质研究中新起的“楚郊祀歌”说、“楚王室祀典”说、“非祠神所歌”说及“赋咏祭事”说,在与作品本文、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资料的对照辨析中,指出诸说论据不足的缺失,确认《九歌》乃楚国沅湘民间带有巫风特点的祭歌... 本文评述了《九歌》性质研究中新起的“楚郊祀歌”说、“楚王室祀典”说、“非祠神所歌”说及“赋咏祭事”说,在与作品本文、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资料的对照辨析中,指出诸说论据不足的缺失,确认《九歌》乃楚国沅湘民间带有巫风特点的祭歌,屈原的改作并未改变它原先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性质 楚墓竹简 沅湘祭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歌舞剧《九歌》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士吉 黄鹤 《大连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54-57,共4页
从屈原《楚辞·九歌》产生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特定环境以及后代的流传情况,又从文学角度,即从《九歌》本身提供的东西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九歌》的体裁问题。
关键词 古代 歌舞剧 《九歌》 《楚辞·九歌》 '兮'字 屈原 独唱体诗歌 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歌》与黔中傩文化再探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永堂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九歌》 傩文化 原始宗教 图腾崇拜 黔中 《周礼·地官》 《归藏》 王国维 少司命 大司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九歌》文学与图像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继恒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125,共7页
《九歌》文本语象丰富的视、听、味、嗅觉元素,触发了读者的感官联想,使诗歌呈现出极强的画面感,激发了历代画家的创作热情。《九歌》图像按其所绘内容可分为有景界、无景界、摘取情节和"二湘"图像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图像... 《九歌》文本语象丰富的视、听、味、嗅觉元素,触发了读者的感官联想,使诗歌呈现出极强的画面感,激发了历代画家的创作热情。《九歌》图像按其所绘内容可分为有景界、无景界、摘取情节和"二湘"图像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图像与文本的契合度各不相同,但都忠实地反映了画家对《九歌》的接受与感悟,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画家在创作《九歌》图像时,既参照了历代楚辞评注,也于图像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评注与图像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九歌》的传播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文学 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歌》文体新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高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3,共5页
《九歌》文体性质问题历来争议较大,学者各执一端,讫无定论。根据祭祀仪式"仪式诗歌"在文体上多表现为"混合性艺术"的一般规律,对《楚辞·九歌》文体进行新的界定,认为《九歌》为"大文体",其中包孕&q... 《九歌》文体性质问题历来争议较大,学者各执一端,讫无定论。根据祭祀仪式"仪式诗歌"在文体上多表现为"混合性艺术"的一般规律,对《楚辞·九歌》文体进行新的界定,认为《九歌》为"大文体",其中包孕"小文体"。而且将《九歌》认定为"混合性艺术",对深入探讨楚辞体的发展形成过程、屈原《离骚》《九章》等作与《九歌》在文体上的渊源关系等重大学术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九歌》 文体 混合性艺术 大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