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基于《伤逝》英译本自建语料库的译者风格比较研究 |
马梓昕
|
《今古文创》
|
2025 |
0 |
|
2
|
从施光南歌剧《伤逝》到改编版室内歌剧《紫藤花》之结构嬗变 |
张宝华
|
《音乐文化研究》
|
2024 |
1
|
|
3
|
歌剧《伤逝》子君唱段《风萧瑟》演唱分析 |
贾睿佳
王佳乐
|
《戏剧之家》
|
2024 |
0 |
|
4
|
“动机簇”理论与鲁迅《伤逝》创作动机阐释难题——兼及《伤逝》研究中的“过度阐释”现象 |
古大勇
|
《学术交流》
CSSCI
|
2024 |
0 |
|
5
|
从“不可靠叙述”比较《伤逝》两个英译本的反讽呈现 |
王毅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6
|
旧式闺秀的婚恋悲剧与现代婚恋的两难困境——《伤逝》《绣枕》的并置研究 |
何霞
祁石刚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7
|
施光南歌剧《伤逝》创作的人文情怀与艺术追求 |
郭克俭
|
《音乐文化研究》
|
2024 |
0 |
|
8
|
旧瓶装新酒的成效——从鲁迅小说《伤逝》到豫剧现代戏《伤逝》 |
王绍凯
|
《新乡学院学报》
|
2024 |
0 |
|
9
|
施光南声乐作品创作分析——以歌剧《伤逝》为例 |
陶艺丹
|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
2024 |
0 |
|
10
|
鲁迅《伤逝》陌生化艺术特征的多重解读 |
潘珺华
|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24 |
0 |
|
11
|
穿越百年的三代“子君”——从《伤逝》到《我的前半生》及其影视改编 |
李宏悦
|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2
|
五四文学与鸳蝴派的爱情悲剧书写:以《伤逝》和《金粉世家》为例 |
赵祎涵
|
《中国民族博览》
|
2024 |
0 |
|
13
|
鲁迅《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韩梅
|
《湛江文学》
|
2024 |
0 |
|
14
|
基于文化社会学视域的文学作品阅读新视野研究——以《伤逝》叙事技巧为例 |
陈宇涵
|
《最小说》
|
2024 |
0 |
|
15
|
论歌剧《伤逝》的结构设计与故事内涵——以鲁迅同名小说为参照 |
赵娜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6
|
歌剧《伤逝》中子君形象的音乐表述--以鲁迅同名小说为参照 |
赵娜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7
|
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的共性分析 |
张艳
程南希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0 |
|
18
|
《伤逝》: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 |
宋剑华
邹婧婧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19
|
涓生的思路──《伤逝》重读 |
罗小茗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8
|
|
20
|
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 |
贾振勇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