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7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伤逝》英译本自建语料库的译者风格比较研究
1
作者 马梓昕 《今古文创》 2025年第2期106-109,共4页
本文基于鲁迅小说《伤逝》的两个英译本自建语料库,研究发现二者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与词长、高频词、总句数、平均句长等方面均有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杨戴译本倾向于直译,语言更加凝练简洁;莱尔译本则呈现归化和显化翻译的特征。... 本文基于鲁迅小说《伤逝》的两个英译本自建语料库,研究发现二者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与词长、高频词、总句数、平均句长等方面均有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杨戴译本倾向于直译,语言更加凝练简洁;莱尔译本则呈现归化和显化翻译的特征。风格差异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翻译理念与时代背景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风格 语料库 鲁迅 《伤逝》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施光南歌剧《伤逝》到改编版室内歌剧《紫藤花》之结构嬗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宝华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53-63,共11页
在鲁迅诞辰100周年之际,施光南创作了抒情-心理歌剧《伤逝》(1981)。为了纪念歌剧《伤逝》创演三十周年、鲁迅诞辰130周年,“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在2011年根据施光南手稿及其生前录制的《紫藤花》唱片,将原本四幕、时长近120分钟、双... 在鲁迅诞辰100周年之际,施光南创作了抒情-心理歌剧《伤逝》(1981)。为了纪念歌剧《伤逝》创演三十周年、鲁迅诞辰130周年,“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在2011年根据施光南手稿及其生前录制的《紫藤花》唱片,将原本四幕、时长近120分钟、双管编制的《伤逝》,节编整理为三幕、90分钟、室内乐队编制(长笛、钢琴、小型弦乐队)的《紫藤花》。对于歌剧《伤逝》可供改编的前提,以及两部歌剧在戏剧结构、曲式结构、调式-和声结构和音色-音响(配器)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光南 《伤逝》 《紫藤花》 结构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剧《伤逝》子君唱段《风萧瑟》演唱分析
3
作者 贾睿佳 王佳乐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3期21-23,共3页
歌剧唱段《风萧瑟》是作品《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演唱的一首咏叹调,曲式结构自由开放,音乐旋律真挚动人,唱词富含诗意,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激烈的情感变化。分析探讨该唱段艺术特色,把握演唱的技巧,对声乐演唱者和研究者而言,具有积... 歌剧唱段《风萧瑟》是作品《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演唱的一首咏叹调,曲式结构自由开放,音乐旋律真挚动人,唱词富含诗意,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激烈的情感变化。分析探讨该唱段艺术特色,把握演唱的技巧,对声乐演唱者和研究者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歌剧唱段《风萧瑟》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从曲式结构、音乐旋律、唱词内容等不同方面,分析该唱段的风格特色,最后有针对性地探索演唱该唱段时采用的技巧,希望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合理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表演 《伤逝》 演唱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机簇”理论与鲁迅《伤逝》创作动机阐释难题——兼及《伤逝》研究中的“过度阐释”现象
4
作者 古大勇 《学术交流》 CSSCI 2024年第5期168-181,共14页
学术界对《伤逝》创作动机(意图)的解读难以取得共识。运用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动机簇”理论解决这一阐释难题,是一种思路。第一,《伤逝》的创作是由“动机簇”完成的,“动机簇”是由多个创作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因此《... 学术界对《伤逝》创作动机(意图)的解读难以取得共识。运用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动机簇”理论解决这一阐释难题,是一种思路。第一,《伤逝》的创作是由“动机簇”完成的,“动机簇”是由多个创作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因此《伤逝》的创作动机不是单一的,而具有多元并存的特征,其中至少包含一个“外部动机”和一个“内部动机”。第二,在《伤逝》的“动机簇”结构中,存在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显明性创作动机和潜隐性创作动机的区别。第三,《伤逝》的创作动机虽然表现为多元化的“动机簇”现象,但并非没有限制的,创作动机数量的有限性决定了不能对《伤逝》的创作动机进行随意的、脱离作者或文本实际的“过度阐释”,而这种“过度阐释”现象在《伤逝》研究史上屡见不鲜,值得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机簇”理论 鲁迅 《伤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不可靠叙述”比较《伤逝》两个英译本的反讽呈现
5
作者 王毅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小说的反讽意蕴往往体现在对不可靠叙述的解码中,但这一暗藏的叙事机制在翻译中却极易被忽视。研究聚焦鲁迅小说《伤逝》特有的叙事结构,分别从感知、价值和事件三个维度分析阐释不可靠叙述在两个译本中的再现形式以及最终达成的反讽效... 小说的反讽意蕴往往体现在对不可靠叙述的解码中,但这一暗藏的叙事机制在翻译中却极易被忽视。研究聚焦鲁迅小说《伤逝》特有的叙事结构,分别从感知、价值和事件三个维度分析阐释不可靠叙述在两个译本中的再现形式以及最终达成的反讽效果,以期为反讽在英译中的达成路径提供更多的参考。分析发现,译者对于情节中矛盾与反常要素的发掘与保留是再现不可靠叙述的前提,并有助于反讽效果的最终达成。反之,对其过多的介入或合理化会压制甚至破坏隐含在原文中的不可靠叙述线索,进而销蚀反讽效果,削弱作品固有的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讽 不可靠叙述 英译 《伤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式闺秀的婚恋悲剧与现代婚恋的两难困境——《伤逝》《绣枕》的并置研究
6
作者 何霞 祁石刚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5-105,共11页
鲁迅的《伤逝》与凌叔华的《绣枕》均发表于1925年,在展现“旧式闺秀”这一特殊群体的婚恋选择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如果作相关并置研究,可以揭橥其蕴含的更加内在、丰富、深入的意义空间。两篇小说一定程度上互为互文文本,通过旧式闺秀人... 鲁迅的《伤逝》与凌叔华的《绣枕》均发表于1925年,在展现“旧式闺秀”这一特殊群体的婚恋选择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如果作相关并置研究,可以揭橥其蕴含的更加内在、丰富、深入的意义空间。两篇小说一定程度上互为互文文本,通过旧式闺秀人生取向的破灭、逼仄的女性活动空间、时空意义上封闭的叙事结构,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旧式闺秀难逃的悲惨命运。两部作品都具有“类自叙传式”的气质,浸淫着鲁迅与凌叔华深刻的生命体验,是作家生活理性的具象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绣枕》 旧式闺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光南歌剧《伤逝》创作的人文情怀与艺术追求
7
作者 郭克俭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56-64,M0003,共10页
歌剧《伤逝》系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首演于1981年秋季。四十多年来,歌剧《伤逝》业已成为全国各地音乐歌剧表演团体及高等音乐专业院校等长期搬演于国内歌剧舞台、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歌剧《伤逝》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作曲与编剧密切... 歌剧《伤逝》系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首演于1981年秋季。四十多年来,歌剧《伤逝》业已成为全国各地音乐歌剧表演团体及高等音乐专业院校等长期搬演于国内歌剧舞台、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歌剧《伤逝》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作曲与编剧密切配合的相得益彰,艺术家们依循歌剧“戏剧性的音乐、音乐化的戏剧”艺术规律,别出心裁地创设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四季”分场歌剧结构形式,以及“奏鸣曲原则”的音乐戏剧展开方式和表现手法,真正做到了歌剧艺术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的舞台呈现和审美实践,为世界歌剧发展贡献了中国艺术家的智慧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光南 歌剧《伤逝》 音乐创作 形象塑造 艺术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瓶装新酒的成效——从鲁迅小说《伤逝》到豫剧现代戏《伤逝》
8
作者 王绍凯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2-34,51,共4页
按照百余年前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打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的倡议,豫剧显然属于要被打倒的“旧文学”范畴,新文学家鲁迅的白话小说则亟需“建设”。而百余年后的今天,根据鲁迅小说《伤逝》改编的同名豫剧现代戏《伤逝》,发挥... 按照百余年前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打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的倡议,豫剧显然属于要被打倒的“旧文学”范畴,新文学家鲁迅的白话小说则亟需“建设”。而百余年后的今天,根据鲁迅小说《伤逝》改编的同名豫剧现代戏《伤逝》,发挥戏曲的优长,较好地演绎了涓生与子君的人生故事,为普及名著作出了贡献,也为当代豫剧的革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新旧文学再次融合在一起,昭示出丰富的文艺内涵。当然,任何一种文体都有自身的长短,跨文体之间的艺术改编也难免存在一些艺术上的缺憾或难题,豫剧《伤逝》也不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豫剧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光南声乐作品创作分析——以歌剧《伤逝》为例
9
作者 陶艺丹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2期132-134,共3页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的代表性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演唱风格突出,文章具体从歌剧《伤逝》为切入,对施光南的声乐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其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创作风格以及演唱技巧,分析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艺术表现力,以求成为代...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的代表性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演唱风格突出,文章具体从歌剧《伤逝》为切入,对施光南的声乐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其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创作风格以及演唱技巧,分析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艺术表现力,以求成为代表作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光南 声乐作品 创作分析 《伤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伤逝》陌生化艺术特征的多重解读
10
作者 潘珺华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3期57-59,共3页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锋人物,为推动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伤逝》这部作品的陌生化艺术特征十分突出,显示了具有多层次解读的可能性。以该作品为中心,从语言、意象、人物、叙事视角、主题多重角度,对《伤逝》的陌生化艺...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锋人物,为推动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伤逝》这部作品的陌生化艺术特征十分突出,显示了具有多层次解读的可能性。以该作品为中心,从语言、意象、人物、叙事视角、主题多重角度,对《伤逝》的陌生化艺术效果进行剖析,发现陌生化形式背后更多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陌生化 多重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百年的三代“子君”——从《伤逝》到《我的前半生》及其影视改编
11
作者 李宏悦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1-45,共5页
作为独立女性符号代表的“子君”,百年来经历了鲁迅《伤逝》的初步塑造,亦舒《我的前半生》和同名影视改编的两次重塑。“子君”行走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香港地区以及21世纪的上海,构建起三代女性在面临婚姻变故时的选择、... 作为独立女性符号代表的“子君”,百年来经历了鲁迅《伤逝》的初步塑造,亦舒《我的前半生》和同名影视改编的两次重塑。“子君”行走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香港地区以及21世纪的上海,构建起三代女性在面临婚姻变故时的选择、出路与归宿,为我们考察三个不同时期的独立女性生存现状提供了范本。从经济、社会及文化三个维度对“伤逝子君”“亦舒子君”与“影视子君”进行对比研究,挖掘“子君”这一形象背后的独立女性出走之路,能够对当下独立女性出路的探寻提供现实思路,以期将文本的书写转换成对现实问题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君 《伤逝》 《我的前半生》 影视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文学与鸳蝴派的爱情悲剧书写:以《伤逝》和《金粉世家》为例
12
作者 赵祎涵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22期5-8,共4页
在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的启蒙思想传播开来,在五四文学精英作家和通俗作家的作品当中都有所体现,青年追求自由爱情和不被限制的人生也成为常见的写作内容之一。然而这种爱情故事常常都是悲剧,通过比较鲁迅五四时期的爱情小说《伤逝》和... 在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的启蒙思想传播开来,在五四文学精英作家和通俗作家的作品当中都有所体现,青年追求自由爱情和不被限制的人生也成为常见的写作内容之一。然而这种爱情故事常常都是悲剧,通过比较鲁迅五四时期的爱情小说《伤逝》和张恨水的通俗小说《金粉世家》,分析五四文学与通俗文学在悲剧爱情观中的异同点,从古典美、现代性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研究这种爱情悲剧书写的特点和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鸳鸯蝴蝶派 爱情悲剧 《伤逝》 《金粉世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13
作者 韩梅 《湛江文学》 2024年第4期0032-0034,共3页
小说《伤逝》是鲁迅于1925年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写作背景是五四运动刚刚结束的中国,文章围绕男主人公涓生的内心独白展开,讲述了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伦理束缚,追求爱情并建立起家庭,但最终爱情消散,涓生抛弃子君致使其亡故的悲剧爱情故... 小说《伤逝》是鲁迅于1925年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写作背景是五四运动刚刚结束的中国,文章围绕男主人公涓生的内心独白展开,讲述了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伦理束缚,追求爱情并建立起家庭,但最终爱情消散,涓生抛弃子君致使其亡故的悲剧爱情故事。该作品与日本作家森鸥外的《舞姬》在情节、叙事手法上有着相似之处,鲁迅在日本学习的经历也为其作品增加了灵感。《伤逝》从男主人公的叙事角度出发,抒发了失去爱人的悲痛情感。文章从时代背景、性格特点方面出发,具体分析涓生与子君的人物形象,并探讨了其形象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人物形象分析 女性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社会学视域的文学作品阅读新视野研究——以《伤逝》叙事技巧为例
14
作者 陈宇涵 《最小说》 2024年第3期19-21,共3页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可以看出《伤逝》这篇小说从整体上看,表达了反抗封建家长专制、女性自我解放等主题;从纵向上看,展现出人物从彷徨到成长的过程。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形式,配合倒叙的手法,无论是小说主题、内容情节,还是叙事结构...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可以看出《伤逝》这篇小说从整体上看,表达了反抗封建家长专制、女性自我解放等主题;从纵向上看,展现出人物从彷徨到成长的过程。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形式,配合倒叙的手法,无论是小说主题、内容情节,还是叙事结构都有巨大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文学作品 《伤逝》 叙事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歌剧《伤逝》的结构设计与故事内涵——以鲁迅同名小说为参照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娜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4-126,共3页
歌剧《伤逝》从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学界以往对其的研究时常忽略以原著为参照进行分析,而是单纯的以音乐本身为对象,继而忽略了原作者对于故事情节设计、故事人物塑造的初衷。同时,作为二度创作的作品,作曲家和改编者又是如何以通过... 歌剧《伤逝》从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学界以往对其的研究时常忽略以原著为参照进行分析,而是单纯的以音乐本身为对象,继而忽略了原作者对于故事情节设计、故事人物塑造的初衷。同时,作为二度创作的作品,作曲家和改编者又是如何以通过音乐赋予了人物不同于原著的风貌,也是研究中应给与考虑的内容。因此本文将以鲁迅原著为参照,通过对歌剧《伤逝》的结构、音乐设计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阐释故事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伤逝》 小说《伤逝》 歌剧结构 音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剧《伤逝》中子君形象的音乐表述--以鲁迅同名小说为参照
16
作者 赵娜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107,共3页
本文以鲁迅同名小说为参照,对歌剧《伤逝》中子君形象的塑造、子君唱段的结构安排、以及期间呈现出的美学特征和文学意涵进行了阐释,作曲家和编剧对于原著的"二度创作"和"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进行了分析。文章以"... 本文以鲁迅同名小说为参照,对歌剧《伤逝》中子君形象的塑造、子君唱段的结构安排、以及期间呈现出的美学特征和文学意涵进行了阐释,作曲家和编剧对于原著的"二度创作"和"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进行了分析。文章以"两个子君"的对比为研究切入点,进而展开对歌剧《伤逝》如何用音乐呈现子君的形象、衬托涓生的性格,如何音乐地表述子君这一角色之于歌剧《伤逝》的意义,进而满足作曲家、原著作者、歌剧剧本改编者对于子君、及其生存时代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伤逝》 小说《伤逝》 子君 子君唱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的共性分析
17
作者 张艳 程南希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81-83,共3页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在结构上均可用奏鸣曲...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在结构上均可用奏鸣曲式的音乐结构来诠释,其音乐的陈述与小说的叙事方式相吻合,在爱情主题的描绘中,抓住了小说中的"紫藤花"这一物象特征,进行了音乐主题创作。文章旨在将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进行对比,发掘二者的共性,从而达到细致而完整地演绎歌剧女主人公子君的形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整部作品,把握其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伤逝》 小说《伤逝》 共性 紫藤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逝》: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 被引量:8
18
作者 宋剑华 邹婧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96,共6页
《伤逝》是鲁迅小说创作当中题材独特、寓意深刻的作品文本。作者通过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作了形象生动的深刻反省。《伤逝》具有明确的自我批判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它对以"恋爱自由"为中心话语... 《伤逝》是鲁迅小说创作当中题材独特、寓意深刻的作品文本。作者通过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作了形象生动的深刻反省。《伤逝》具有明确的自我批判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它对以"恋爱自由"为中心话语的五四精神,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强烈质疑;并借助涓生灵魂忏悔的痛苦追忆,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希望"与"绝望"、"寂寞"与"虚无"的真实心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思想启蒙 恋爱自由 反抗叛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涓生的思路──《伤逝》重读 被引量:28
19
作者 罗小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22,共12页
关键词 涓生 《伤逝》 子君 重读 手记 女性觉醒 五四 灭亡 专制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 被引量:29
20
作者 贾振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27,共5页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娜拉 女性神话 出走 《伤逝》 鲁迅小说 接受者 表现性语言 审美价值 独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