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象征与存在——《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修辞与意蕴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平 胡古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2-54,共3页
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中国,先锋小说浪潮中,余华、苏童、格非等作家“几乎不约而同地用各种路径探查了我们时代的精神问题,共同承担了为寻找人类的存在出路的痛苦”。这种对生命现象和个体生存的哲理思考带有存在主义意味。而象征化... 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中国,先锋小说浪潮中,余华、苏童、格非等作家“几乎不约而同地用各种路径探查了我们时代的精神问题,共同承担了为寻找人类的存在出路的痛苦”。这种对生命现象和个体生存的哲理思考带有存在主义意味。而象征化创作手法则承担了审美地描述现代感受之变迁的重要任务,借助符号来隐喻人的现世生存和存在状况,使这一隐喻的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而不是被遮蔽着,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真理在艺术中自行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20世纪80年代 修辞 先锋小说 精神问题 共同承担 存在主义 个体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行路上的寻觅者与漂泊者——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与鲁迅《过客》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崔玉香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过客》 余华 漂泊者 鲁迅 寻觅 轰动效应 先锋精神 第一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个成长的寓言 被引量:1
3
作者 萨支山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9-19,35,共2页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许三观卖血记》 寓言 《上海文学》 《北京文学》 川端康成 《活着》 1960年 1987年 创作小说 80年代 先锋小说 《收获》 长篇小说 90年代 张艺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滞重的记忆:再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琼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1-43,共3页
对个体生存经验的复述和对生存状态的摹写,是大多数作家自觉的选择。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在生活中寻找可以把握的素材,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以往生活进行挖掘和改造,他们将个体的生命经验与人类的普遍经验相结合,并内化为独特的... 对个体生存经验的复述和对生存状态的摹写,是大多数作家自觉的选择。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在生活中寻找可以把握的素材,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以往生活进行挖掘和改造,他们将个体的生命经验与人类的普遍经验相结合,并内化为独特的艺术世界,展现给读者一个个浓缩的人生境遇和内在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记忆 生存经验 不自觉 生命经验 艺术世界 人生境遇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叙事冒犯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文辉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11期41-43,共3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最初发表在1987年第1期《北京文学》上。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学语文教育理念几度嬗变,人们终于在文学教育领域接纳了这个颇具先锋色彩的小说。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文》必修3把《十八岁出门远行》放在第一单元,与《... 《十八岁出门远行》最初发表在1987年第1期《北京文学》上。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学语文教育理念几度嬗变,人们终于在文学教育领域接纳了这个颇具先锋色彩的小说。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文》必修3把《十八岁出门远行》放在第一单元,与《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等传统小说并列,显示了文学教育的包容胸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林黛玉进贾府》 《北京文学》 冒犯 叙事 语文教育理念 《老人与海》 传统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追溯、还原——《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
6
作者 张芮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57,共3页
1980年,在宁波,一个十多人住的屋子里一个靠近窗子的上铺,名不见经传的20岁的余华第一次读到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歌女》,发现了一种比伤痕文学那种控诉更有力量的小说表达方式。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伊豆的歌女》 回归 解读 还原 川端康成 伤痕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教学中的个案分析——文化诗学理论下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7
作者 刘玉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11-114,共4页
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个案,论述文学理论教学必须与文学阅读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文学理论教与学的质量。文化诗学理论视野下的文学批评的研究路径首先应从文本的诗意解读入手;其次,从艺术形式背后探究文本传达的审美理想和作者的审... 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个案,论述文学理论教学必须与文学阅读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文学理论教与学的质量。文化诗学理论视野下的文学批评的研究路径首先应从文本的诗意解读入手;其次,从艺术形式背后探究文本传达的审美理想和作者的审美心理;再者,从作者的审美理想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时代文化语境和文化精神。以此为理论观照,解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梦境化的叙事表达、"精神的真实"的审美追求以及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人文主义文化精神。学生在学习文化诗学相关理论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其理论来进行实际的文本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教学 文化诗学 《十八岁出门远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哲学命题:人与现实的对抗关系——《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象征意蕴解析
8
作者 顾乐远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3年第6期117-121,共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语:艾读本》选录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新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先锋作家——余华的成名作。这篇小说创作于1986年底,发表于1987年的《北京文学》。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父亲为“我”整理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语:艾读本》选录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新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先锋作家——余华的成名作。这篇小说创作于1986年底,发表于1987年的《北京文学》。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父亲为“我”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温和地催促“我”:“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象征意蕴 对抗关系 哲学命题 解析 《北京文学》 小说创作 高中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学生主动表达的方法与策略探析——以《十八岁出门远行》的阅读教学为例
9
作者 林汇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第1期47-52,共6页
阅读教学组织有追求答案的倾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被动,且不乏“抄”来的答案或结论。学生表达机械,言语停留于已有水平,言语经验没有改善。高中新课标倡导“自主”“主动”的语言实践,本文以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为例,针对阅读教... 阅读教学组织有追求答案的倾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被动,且不乏“抄”来的答案或结论。学生表达机械,言语停留于已有水平,言语经验没有改善。高中新课标倡导“自主”“主动”的语言实践,本文以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为例,针对阅读教学中学生表达不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阅读教学 教学组织 中学生 语言实践 言语 高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另一种读法——兼与孙文辉老师商榷
10
作者 秦晓华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12期37-40,共4页
近读孙文辉老师《(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叙事冒犯》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1期),非常赞同他“继续使用人物、情节、环境这些传统小说的基本要求来阐释文本,不仅毫无力量,而且容易遮蔽《十八岁出门远行》叙事上的独特性”... 近读孙文辉老师《(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叙事冒犯》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1期),非常赞同他“继续使用人物、情节、环境这些传统小说的基本要求来阐释文本,不仅毫无力量,而且容易遮蔽《十八岁出门远行》叙事上的独特性”这一观点。实际上,从《十八岁出门远行》(以下简称《远行》)人选中语教材,再到用先锋小说理论解释它,从这一孔隙完全可以窥见近年来语文教材观及教学观的嬗变更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老师 孙文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观 读法 传统小说 小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篇别开生面的仿梦小说——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赏析
11
作者 朱威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7年第7期59-60,共2页
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青年作家余华早期成名作,现入选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和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短篇小说 余华 赏析 青年作家 语文读本 语文课本 苏教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良的小无赖——《十八岁出门远行》人物新论
12
作者 王跃龙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10期116-116,共1页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人物形象 无赖 善良 先锋派 余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切入,层层剥笋,化繁为简——《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实践及感悟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建英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2年第9期70-71,共2页
在苏教版必修三的读本上有一篇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笔者认为学生也很快要十八周岁了,就推荐他们去读这篇文章,提前感受一下成年的心理。只是没想到这一举动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困扰。学生读完后,不停来向我诉苦——读不懂,不知... 在苏教版必修三的读本上有一篇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笔者认为学生也很快要十八周岁了,就推荐他们去读这篇文章,提前感受一下成年的心理。只是没想到这一举动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困扰。学生读完后,不停来向我诉苦——读不懂,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基于学生在阅读理解时的苦恼,我就决定引导学生一起来解读这篇文章。在上课前,笔者把文本中呈现的难点梳理了一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学实践 化繁为简 引导学生 感悟 阅读理解 苏教版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顿悟的飞跃——对比《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成长体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燕子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2013年第1期314-322,共9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而《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先锋文学'的典型作品,两者不约而同阐述了'成长'这个主题。本研究试从这两部作品的主旨、写作手法、意象及其现实态度几个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进行比...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而《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先锋文学'的典型作品,两者不约而同阐述了'成长'这个主题。本研究试从这两部作品的主旨、写作手法、意象及其现实态度几个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为了通过剖析揭示两部作品各自所展现的独特艺术魅力,使读者能更好地品读两部作品的文学意味,从而启示青少年如何应对成长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十八岁出门远行》 成长 主旨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象征意蕴解析
15
作者 缪建红 《语文教学研究》 2013年第10期12-14,共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三)选录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新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先锋作家余华的成名作。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父亲为“我”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温和地催促“我”:“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三)选录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新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先锋作家余华的成名作。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父亲为“我”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温和地催促“我”:“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当“我”欢快地冲出家门、兴高采烈地奔跑于漫漫长途时,“我”才知道前路的孤独与茫然。“我”拼命地走啊走啊,奇怪的是,“我”既没有找到旅店,也没能遇到汽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象征意蕴 解析 “我” 先锋作家 语文读本 影响力 苏教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辨性阅读视域下的青春底色——《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手记 被引量:1
16
作者 陶兴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3年第11期104-110,共7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读本·选择性必修(下册)入选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以下简称《远行》)这一带有浓厚现代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确实可以给予学生全新的阅读体验与深度思考,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形式往往都是为表达...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读本·选择性必修(下册)入选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以下简称《远行》)这一带有浓厚现代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确实可以给予学生全新的阅读体验与深度思考,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形式往往都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剥离开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与语言特色的欣赏之外,小说主题的辨析依然是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思考 立德树人 阅读体验 语文读本 《十八岁出门远行》 育人目标 现代主义色彩 小说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伪的形式”下的人性悲歌——《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深层解读
17
作者 周海燕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12期87-88,共2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无论从全文的情节发展、人物行为的特征而言,还是从作家本人的创作理念、创作实践而言,都充分说明了名份与事实、概念与现实的脱节,突出了余华小说常用的“虚伪的形式”,咏叹了一曲人...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无论从全文的情节发展、人物行为的特征而言,还是从作家本人的创作理念、创作实践而言,都充分说明了名份与事实、概念与现实的脱节,突出了余华小说常用的“虚伪的形式”,咏叹了一曲人性之恶的悲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十八岁出门远行》 “虚伪的形式” 人性悲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18
作者 于海涛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1-23,共3页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语言风格 背景资料 阅读比较 文学现象 自读课文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人生第一课——从三个遭遇谈《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本质性阅读
19
作者 郭成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小说 高中 语文 阅读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岁出门远行》主题解读
20
作者 汤文生 《学语文》 2007年第4期8-9,共2页
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情节极不合情理,而语言新奇独特、别具一格。他以“仿梦”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 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情节极不合情理,而语言新奇独特、别具一格。他以“仿梦”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强烈的碰撞,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解读 故事情节 别具一格 审美张力 青年人 小说 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