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衍历》交食计算精度 被引量:6
1
作者 胡铁珠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2-319,共8页
将《大衍历》的日、月食预报方法编成计算程序,以 其分别计算了该历留有记录的书经日食、《诗经》日食、《春秋》日食和《大衍历》使用期 间的全部日、月食,并与现代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历法 《大衍历》 日食 月食 计算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衍历》日躔表的数学结构及其内插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武家璧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38,共11页
《大衍历》日躔表是一份四次差分相等的数表,反映一行对太阳运动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一行调整插值引数为不等间距型,并认为具有降阶作用,因而能够采用二次函数完成四次差分表的插值计算。但一行对插值间距只利用差分方程作了第一次逼近,... 《大衍历》日躔表是一份四次差分相等的数表,反映一行对太阳运动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一行调整插值引数为不等间距型,并认为具有降阶作用,因而能够采用二次函数完成四次差分表的插值计算。但一行对插值间距只利用差分方程作了第一次逼近,没有进行迭代计算,从而影响了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衍历》 日躔表 差分方程 迭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衍历》融通易学的文化阐释
3
作者 黄黎星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73,F0003,共11页
唐代僧一行主持编制的《大衍历》,具有“制历准备充分,注重实测与验证”“旁征博引典籍,进行辩证与精算”“援引《周易》经典,依‘大衍之数’立法”的特色,是古代易、历融通的典型实例。《大衍历》的编制,从总体思想观念到具体数值建构... 唐代僧一行主持编制的《大衍历》,具有“制历准备充分,注重实测与验证”“旁征博引典籍,进行辩证与精算”“援引《周易》经典,依‘大衍之数’立法”的特色,是古代易、历融通的典型实例。《大衍历》的编制,从总体思想观念到具体数值建构,都与易学文化紧密相关,体现出了哲学思想与科技文化交融的传统文化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衍历》 易学 融通 文化蕴涵
原文传递
论《大衍历》与谶纬思想之关系
4
作者 田可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80,共9页
本文通过分析《开元正历握乾符颂》《大衍历议》记载的谶纬思想,揭示出《大衍历》与谶纬思想的密切联系。具体来说:一、《开元正历握乾符颂》将历数周期理论与五德终始学说相结合,通过世轨受命、尧历甲子元等历法思想渲染了《大衍历》... 本文通过分析《开元正历握乾符颂》《大衍历议》记载的谶纬思想,揭示出《大衍历》与谶纬思想的密切联系。具体来说:一、《开元正历握乾符颂》将历数周期理论与五德终始学说相结合,通过世轨受命、尧历甲子元等历法思想渲染了《大衍历》的神圣性;二、《大衍历议》在总结古今历法得失时屡屡称引谶纬,并对历法周期理论详加阐释,与《开元正历握乾符颂》正相呼应。本文认为谶纬思想一方面在世轨受命、五德终始、甲子上元等学说思想层面为《大衍历》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又在四分历周期常数等逻辑技术层面为《大衍历》提供了数理支撑。因此,谶纬中的历数、历元等思想理论成为《大衍历》神圣性得以凸显的思想沃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元正历握乾符颂》 《大衍历议》 谶纬 甲子历元
原文传递
《大衍历》
5
《教学考试》 2020年第44期68-68,共1页
《太衍历》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由僧一行制定的历法。僧一行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历法家、数学家和佛学家,他是历史上实测子午线的第一人,他制定的《大衍历》在世界历学、天文学史上都评价很高,为唐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衍历》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由僧一行制定的历法。僧一行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历法家、数学家和佛学家,他是历史上实测子午线的第一人,他制定的《大衍历》在世界历学、天文学史上都评价很高,为唐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僧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修订历法,从开元十二年起,僧一行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他在全国选择了12个观测点,并派人实地观测,自己则在长安总体统筹指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一行 《大衍历》 天文学史 天文测量 开元年间 子午线 历法 实地观测
原文传递
A Study of Planetary Theory in the Great Expansion System(Dayan li大衍历,727 CE):The Case of Mars 被引量:1
6
作者 TANG Quan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年第1期1-39,共39页
The planetary theory in the Great Expansion System(Dayan li大衍历,727 CE)is investigated,with a detailed example of Mars.In ancient Chinese astrology,the position of one planet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different ... The planetary theory in the Great Expansion System(Dayan li大衍历,727 CE)is investigated,with a detailed example of Mars.In ancient Chinese astrology,the position of one planet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different planets had important astrological significance.Thus,planetary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The Great Expansion System,which was compiled by Yixing一行of the Tang唐dynasty(618–907 CE),provided many innovations in planetary theory.Based on the extant Treatises on Mathematical Harmonics and Astronomy(Lüli zhi律历志)in Chinese official histories,the Great Expansion System was the first Chinese astronomical system to include tables of the planetary equation of center and procedures for correc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lanetary equation of center on the position of a planet.It was also the first Chinese system to design a table of the planetary phases of motion for calculating the mean position of a planet,which was the basis for calculating the true position of the planet.In addition,Yixing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the precession of planetary perihelion and gave the values of the precession of planetary perihel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ancient China.The innovations of the Great Expansion System regarding planetary theory established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stronomical systems.Mars is taken as a cas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planetary theory in the Great Expansion System,including the astronomical constants related to Mars,two important astronomical tables,namely the table of the equation of center and the table of the phase motion of Mars in one synodic period,and the procedures for calculating the position of Mars on any given day using the planetary and solar equations of center.Two questions are addressed.First,how did Yixing corr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equation of center of Mars on the time of mean conjunction and the mean position of Mars?Second,how did Yixing calculate the true position of Mars on any given day?The original text of the Great Expansion System is analyzed to show how Yixing developed the planetary theory in the Sui and early Tang periods and constructed a complete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true positions of planets using the planetary and solar equations of ce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Great Expansion System planetary theory MARS equation of center conj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历法中交食亏复方位研究
7
作者 辛佳岱 吕鹏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40,共14页
交食亏复方位是中国古代历法步交会术中重要的内容,对完整描述交食过程不可或缺,且被作为验证一部历法好坏的标准之一。然而,前人对历代交食亏复方位术文的校勘及理解仍存在不足。本文梳理总结并探讨了传统历法中交食亏复方位判定方法... 交食亏复方位是中国古代历法步交会术中重要的内容,对完整描述交食过程不可或缺,且被作为验证一部历法好坏的标准之一。然而,前人对历代交食亏复方位术文的校勘及理解仍存在不足。本文梳理总结并探讨了传统历法中交食亏复方位判定方法的造术原理和演变过程:曹魏《景初历》最早引入判别亏起方位的方法,讨论了“月在内、外道”和“交”、“会”先后情形下的交食亏起方位,但是术文的描述与实际天象不符,究其原因,或与其制历时所用的粗糙日月轨道图示有关;隋唐及以后的历法家不再考虑“交”、“会”,亏复方位判定方法在《大业历》、《戊寅元历》基础上得以继承发展,至《大衍历》完善。后世历法中的此类方法直到明《大统历》、《回回历法》均与《大衍历》基本无异。与主流方法不同,《皇极历》术文繁杂,或是源于观测,《钦天历》考虑了黄道斜正等更多观测上的影响方位因素,推测其术源于一种完善的日月轨道模型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初历》 《大衍历》 《钦天历》 交食 亏复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对行星盈缩历起点黄经及其进动值的测算
8
作者 唐泉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70,共25页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在《大衍历》中,首次用行星变差来刻画行星盈缩历起点每年相对于冬至点的进动,此后的历法或者沿袭《大衍历》的做法直接给出行星变差,或者将行星变差隐含在相关算法中。本文全面考察了《大衍历》类历法中的行星变差常...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在《大衍历》中,首次用行星变差来刻画行星盈缩历起点每年相对于冬至点的进动,此后的历法或者沿袭《大衍历》的做法直接给出行星变差,或者将行星变差隐含在相关算法中。本文全面考察了《大衍历》类历法中的行星变差常数及其含义,对于未直接给出行星变差的历法,则根据历法中的相关术文,重新构建了这些历法中行星盈缩历起点平均每年进动数值的表达式,并总结了行星盈缩历起点的进动规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行星盈缩历起点并非行星近日点,但是由于外行星盈缩历起点黄经与其近日点黄经相差较小,因此可以将外行星盈缩历起点视为近日点。与此相应,行星变差或盈缩历起点进动并非行星近日点进动,由于各部历法中的行星变差或盈缩历起点进动值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因此历法家很有可能已经具备了通过实测确定行星盈缩历起点的能力,而行星变差或盈缩历起点进动值应该是历法家确定行星盈缩历起点之后,配合上元积年而调整出来的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变差 盈缩历 进动 大衍历 纪元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九服晷影算法 被引量:3
9
作者 曲安京 袁敏 王辉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52,共9页
九服晷影算法从一行《大衍历》(公元724年)起,成为唐宋金元历法计算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九服晷影算法的系统解读,说明该算法的造术方法及特征。一行《大衍历》中采用数表算法,边冈《崇玄历》(公元892年)及其后历法... 九服晷影算法从一行《大衍历》(公元724年)起,成为唐宋金元历法计算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九服晷影算法的系统解读,说明该算法的造术方法及特征。一行《大衍历》中采用数表算法,边冈《崇玄历》(公元892年)及其后历法均采用公式算法。王朴在《钦天历》(公元956年)中利用一行开元年间大地子午线测量结果,构造了独特的九服晷影函数,由此可推导出中国数理天文学史上第一个正切函数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服晷影 正切函数 《大衍历》 《钦天历》 中国 古代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息定数”探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曲安京 王辉 袁敏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2-311,共10页
中国古代晷影漏刻算法的沿革已得以广泛发掘,其精 度也得以仔细分析,但对唐代僧一行在《大衍历》中所给晷影漏刻算法之“消息同率”的内 在本质尚乏深入研究。“消息同率”在后来的历法中又称“消息数”或“消息定数”。一行 在将... 中国古代晷影漏刻算法的沿革已得以广泛发掘,其精 度也得以仔细分析,但对唐代僧一行在《大衍历》中所给晷影漏刻算法之“消息同率”的内 在本质尚乏深入研究。“消息同率”在后来的历法中又称“消息数”或“消息定数”。一行 在将“消息定数”引入晷漏算法的实践中首当其功。借用球面三角方法,建立时角、赤纬、 地理纬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消息定数的造术之源及数理天文学含义。消息定数与太阳视 赤纬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计算晷影、漏刻、昏明与中星的共同基础。《大衍历》以后唐 宋时期的历法在晷漏算法中基本上都使用“消息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息定数 太阳视赤纬 晷漏算法 一行 《大衍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今本《竹书纪年》纂辑考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富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46,共25页
今本《竹书纪年》的原本出于唐代,是开元间整理国家藏书时,由当时所保存的古本《竹书纪年》不完本及历来所积存的一些附录性注释资料,统加整理、改编和增补而纂辑成书的。其年历主要依据僧一行的《大衍历》推排确定,并加入了干支纪年。... 今本《竹书纪年》的原本出于唐代,是开元间整理国家藏书时,由当时所保存的古本《竹书纪年》不完本及历来所积存的一些附录性注释资料,统加整理、改编和增补而纂辑成书的。其年历主要依据僧一行的《大衍历》推排确定,并加入了干支纪年。此即《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竹书纪年》14卷本,而全书实未有定稿。宋代尚存此本,南宋乾道间编制的《中兴馆阁书目》著录为《竹书》,而已复有残缺。驯至明代,整理者合并其卷次,又将原本的附录材料散入本文之下,遂成今本《竹书纪年》2卷。今本的史料多有增改,年代亦多有错误,但它的大部分内容条目还是承古本《纪年》而来的,且并未完全突破古本原载的夏、商、西周年代框架,因此在古史研究和上古年代学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书纪年》 汲冢竹书 《大衍历》 年代学 古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大衍》写《九执》”公案中的南宫说看中唐时期印度天文学在华的地位及其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钮卫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46-51,57,共7页
以南宫说的学术经历和历法知识构成为切入点,探讨了唐神龙元年到开元年间早期天文历算机构主要成员的学术活动、相互关系和他们历法知识中的外来成份,为解读“《大衍》写《九执历》,其术未尽”一案提供了一个丰富、可靠的历史背景,从而... 以南宫说的学术经历和历法知识构成为切入点,探讨了唐神龙元年到开元年间早期天文历算机构主要成员的学术活动、相互关系和他们历法知识中的外来成份,为解读“《大衍》写《九执历》,其术未尽”一案提供了一个丰富、可靠的历史背景,从而阐明了中唐时期印度天文学在官方天文学机构中的重要影响和《九执历》在当时历算学界的强势地位,并说明了瞿昙譔等提出指控的真正原因在于《大衍历》没有完整地“抄袭”《九执历》,最后指出瞿昙譔等提出指控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印度天文学在唐代官方天文学中的地位,并让印度天文学更彻底地融入到中国本土天文学中去,而朝廷对该公案的判决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后中国传统历法对印度历法中先进成份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宫说 瞿昙撰 《九执历》 《大衍历》 印度天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门一行制历因缘探讨
13
作者 吴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58-65,共8页
唐僧一行参与乃至领导了盛唐时期的皇家天文台的工作,编制了著名的《大衍历》,本文从文化角度对沙门一行制历的因缘加以考证,认为促成一行制历的原因:一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二是沙门一行的俗家家世背景,三是沙门一行的宗教身份,且三者层... 唐僧一行参与乃至领导了盛唐时期的皇家天文台的工作,编制了著名的《大衍历》,本文从文化角度对沙门一行制历的因缘加以考证,认为促成一行制历的原因:一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二是沙门一行的俗家家世背景,三是沙门一行的宗教身份,且三者层层递进。其中一行的宗教身份,解释了其复杂知识结构以及《大衍历》域外天文学知识的可能来源,同时一行囊天台宗和律宗的修行身份并入于密教,加上文献材料中所体现出来的道教背景,契合了玄宗朝的宗教政策,是获得玄宗信赖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沙门一行制历的缘由,对于一行宗教背景中的道教成份,也是前贤的研究所忽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一行 张遂 《大衍历》 盛唐天文学 密教 道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曆術、時令、郊社制度與《唐月令》 被引量:11
14
作者 趙永磊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9-162,共24页
在中古時期國家祭祀形成過程中,郊社制度與二十四節氣相應,具有時令性,而國家現行時令多由曆術推算而來。本文聚焦於《唐月令》,以爲《唐月令》約在開元十三年至二十六年(725—738)之間成文,並進而推定《唐月令》日躔中星與曆術之關係,... 在中古時期國家祭祀形成過程中,郊社制度與二十四節氣相應,具有時令性,而國家現行時令多由曆術推算而來。本文聚焦於《唐月令》,以爲《唐月令》約在開元十三年至二十六年(725—738)之間成文,並進而推定《唐月令》日躔中星與曆術之關係,確定《唐月令》日躔中星所據乃《大衍曆》,絶非《麟德曆》。《唐月令》正值唐代國家祭祀轉變的開元時期,在唐人改經風氣之下,唐玄宗據《大衍曆》改定《禮記·月令》日躔中星,增益唐代郊社制度,賦予經典以現實實用性,《唐月令》由此成爲唐宋時期國家郊社祭祀時令,亦爲唐宋時期經典世俗化之顯著標誌。唐玄宗御删《唐月令》,不過是唐玄宗在經典撰述上塑造並强化個人權威的表現之一。結合唐玄宗改定宗廟制度,可知經典及鄭玄經注在唐代禮制實踐上均不具權威性,皇權權威高於經典及經注之上。職此政治環境之下,唐代國家祭祀制度走出經典及禮學家學説的範疇,走向世俗化實用性之路,勢所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月令》 唐玄宗 《大衍曆》 郊社制度 經典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日灭日起源考 被引量:4
15
作者 大桥由纪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3期264-270,共7页
《后汉四分历》(公元85年)中最早出现的没日和灭日,可能是古代印度置闫法传来的痕迹,但当时印度的影响是片断的,它们的意思也含糊不清。唐代一行在《大衍历》中重新定义“灭日”,和印度历中的“缺日”基本上一样了。一行的改变... 《后汉四分历》(公元85年)中最早出现的没日和灭日,可能是古代印度置闫法传来的痕迹,但当时印度的影响是片断的,它们的意思也含糊不清。唐代一行在《大衍历》中重新定义“灭日”,和印度历中的“缺日”基本上一样了。一行的改变也可能是印度天文学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日 灭日 印度历 《后汉四分历》 《大衍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历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薮内清 杜石然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3-410,共8页
文章是薮内清《中国的天文历法》一书第1部分第4章前三节的中文翻译。内容为:(1)隋代历法;(2)唐代历法;(3)《大衍历》及其以后的历法。
关键词 刘焯《皇极历》 李淳风《麟德历》 一行《大衍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张遂 被引量:2
17
作者 是伯元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5年第2期121-122,共2页
张遂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出生于唐高宗永谆二年(公元683年),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曾祖父张公瑾是唐朝开国功臣,深受唐太宗宠信。由于以后家道中落,到张遂出生后更是经济拮据,加上张遂厌恶飞扬跋扈的官僚,不愿... 张遂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出生于唐高宗永谆二年(公元683年),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曾祖父张公瑾是唐朝开国功臣,深受唐太宗宠信。由于以后家道中落,到张遂出生后更是经济拮据,加上张遂厌恶飞扬跋扈的官僚,不愿交结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又伯遭到迫害,便到河南嵩山做了和尚,取法名为“一行”。 五十年代初,莫斯科大学新址落成,校方在会议厅的墙壁上挂世界古今大科学家的画像,中国古代科学家他们选了四位:张衡、祖冲之、张遂、李时珍。只是不知他们从何处考证、居然把我们对和尚的称谓“僧”作为姓,而将张遂的法名“一行”当作名,称张遂为“僧一行”。以致在社会上误传张遂为“僧一行”。如《数坛英豪》一书中著文:“和尚出生的数学家——僧一行”,即是其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家 数学家 《大衍历》 中国古代科学家 内插公式 莫斯科大学 河南省 天文大地测量 河南嵩山 浙江省天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行(Yi Xing,683-727)中国天文学家(Astronomer,China)
18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72-172,共1页
一行,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21岁出家为僧,先后在嵩山、天台山研究佛经和天文历算。曾翻译《大日经》等典籍,一度为密宗大师。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应召到长安,后受命主持编修新历法,开元十五年编成《大... 一行,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21岁出家为僧,先后在嵩山、天台山研究佛经和天文历算。曾翻译《大日经》等典籍,一度为密宗大师。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应召到长安,后受命主持编修新历法,开元十五年编成《大衍历》。修历伊始便着手新天文仪器的制造和天文观测。与梁令瓒一起制成黄道游仪、水运浑象仪。重测150多颗恒星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家 中国 《大衍历》 天文历算 天文观测 天文仪器 南乐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议九道术
19
作者 邓可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21-24,共4页
文章分析了汉代前后"九道术"含义,认为导致对其认识模棱两可的原因主要与古人对交点月周期的模糊认识有关.相反,古希腊对近点月和交点月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讨论.文章以唐代一行《大衍历议·九道议》为依据,结合朱文鑫的中... 文章分析了汉代前后"九道术"含义,认为导致对其认识模棱两可的原因主要与古人对交点月周期的模糊认识有关.相反,古希腊对近点月和交点月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讨论.文章以唐代一行《大衍历议·九道议》为依据,结合朱文鑫的中印历法比较观点,对"九道术"给出一个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道术 东汉刘洪 古希腊近点周 一行《大衍历议·九道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行
20
作者 田园 《河北学刊》 1984年第3期76-77,共2页
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曾出现过一位举世瞩目的天文学家,这就是首次测量出子午线长度的一行和尚。 一行,原姓张,名遂,唐魏州昌乐(今河北魏县一带)人。生于高宗永淳二年(683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出身将门之家。祖父张... 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曾出现过一位举世瞩目的天文学家,这就是首次测量出子午线长度的一行和尚。 一行,原姓张,名遂,唐魏州昌乐(今河北魏县一带)人。生于高宗永淳二年(683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出身将门之家。祖父张公瑾在开国初期屡建战功,封襄州都督,后迁郯国公。父张擅,高宗时官拜武功令。 张遂少年时代博览群书。稍长,对阴阳五行之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尤其热衷于天象、历算的钻研。二十多岁时,便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了较深的造诣。当时京都长安有一位博学的道士尹崇藏书很多,张遂常去尹处借阅书籍。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线长 《大衍历》 玄宗 天文仪器 高宗 日影 天文历法 新历 恒星 十多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