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子正义》:新疏家模范作品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瑾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35,共6页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岐《孟子章句》,一申其义,二补其注,三正其误,四存其疑。申赵而不盲从;补赵盖属必要之处;正在要处,正之有据;不能断其是者,存疑待考,学...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岐《孟子章句》,一申其义,二补其注,三正其误,四存其疑。申赵而不盲从;补赵盖属必要之处;正在要处,正之有据;不能断其是者,存疑待考,学风可推,乃清代“新疏家模范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正义》 焦循 清代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循《孟子正义》以易释孟平议 被引量:2
2
作者 魏忠强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17,共7页
焦循重视经义的贯通,是他得以形成以易释孟思想体系的基础。焦循《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突出体现在他以《易》学思想对孟子所论的"道"、"性善"、"经权"等思想概念的诠释上。焦循对孟子思想的诠释,使得孟... 焦循重视经义的贯通,是他得以形成以易释孟思想体系的基础。焦循《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突出体现在他以《易》学思想对孟子所论的"道"、"性善"、"经权"等思想概念的诠释上。焦循对孟子思想的诠释,使得孟学呈现易学化色彩,拓宽并深化了后人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然而其中也有牵强之处,偏离了孟子本意。焦循以易释孟背后的依据,应源于他对理学的抵触,反对空疏,试图寻求一条新的途径来诠释《孟子》,尤其体现在他以《易》学之"通变"思想来诠释孟子的"性善"论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焦循 《孟子正义》 以易释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循《孟子正义》的诠释风格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松美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6,共4页
焦循作为综合吴、皖而起的扬州学派的代表,其《孟子正义》把朱熹、戴震“经世致用”的诠释理念提升到“自觉”的理论高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一并实现了实证与创新并重、理论与经世并重的学术路线,使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的穷经、明道、... 焦循作为综合吴、皖而起的扬州学派的代表,其《孟子正义》把朱熹、戴震“经世致用”的诠释理念提升到“自觉”的理论高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一并实现了实证与创新并重、理论与经世并重的学术路线,使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的穷经、明道、救世观,在诠释理论和诠释实践中得到双重落实,也由此而使之以既不乏创新与发挥,更注重实证与贯通的兼容并蓄、博大会通的学术特色,成为超越一般补苴拾掇的纯粹考据的典范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孟子正义》 诠释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焦循《孟子正义》之缺失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瑾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19-122,共4页
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疏证赵注《孟子》,既求真务实,又广博精审,乃"新疏家模范作品"。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仍有门户之见、曲护赵注、繁琐重复、错疏误注之缺失。
关键词 焦循 《孟子正义》 考据学 清代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循《孟子正义》的疏证特色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瑾辉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0-75,共6页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注,申、补、正、存,实事求是,不墨守唐宋旧疏“疏不破注”的成法,“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以相规正”,尽显清学特色。广考博征,融会...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注,申、补、正、存,实事求是,不墨守唐宋旧疏“疏不破注”的成法,“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以相规正”,尽显清学特色。广考博征,融会贯通,精审独到,乃清代“新疏家模范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正义》 焦循 清代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焦循《孟子正义》看清学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6
作者 王玲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8-162,共5页
焦循《孟子正义》是清代考证学的代表作之一,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由此可以窥见清学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概貌及其兴起、繁盛的原因。清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当代借鉴,启示着我们正确看待学术与实用的问题,形成良好的... 焦循《孟子正义》是清代考证学的代表作之一,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由此可以窥见清学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概貌及其兴起、繁盛的原因。清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当代借鉴,启示着我们正确看待学术与实用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处理好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繁荣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正义》 清代考证学 现实意义 焦循 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正义》注释商榷一则
7
作者 李冬鸽 王万飞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年第3期28-28,35,共2页
对于《孟子·告子》中“富岁子弟多赖”的“赖”,焦循《孟子正义》认为不应按照赵歧的说法训作“善”,而应按照阮元的说法训作“懈”。作者认为此处“赖”应训“懈”。
关键词 《孟子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焦循《孟子正义》的训诂方法
8
作者 任坚 张惠强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6期146-148,共3页
文章探究了焦循《孟子正义》所用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几种训诂方法,较全面地总结了《孟子正义》词义训释的特点。
关键词 《孟子正义》 词义 训诂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焦循《孟子正义》的注释方法和精神特色
9
作者 顾迁 《船山学刊》 2007年第1期70-73,共4页
清儒焦循的《孟子正义》不仅对经典和古注都作出了合理详明的考证和解释,而且蕴涵着焦循本人的价值判断和富有想象力的理解。从诠释学角度说,焦循不仅“设身处地”地重构了作者的思想,而且做到了“比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这得益于焦... 清儒焦循的《孟子正义》不仅对经典和古注都作出了合理详明的考证和解释,而且蕴涵着焦循本人的价值判断和富有想象力的理解。从诠释学角度说,焦循不仅“设身处地”地重构了作者的思想,而且做到了“比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这得益于焦疏的博采精收、善于折衷,更反映了扬州学派博通善于发明的学风。本文重点探讨焦疏的注释方法及内在精神特色,并藉以发掘中国传统经典注疏体式的深沉意义和方法论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孟子正义》 体例 精神 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循《孟子正义》词义训释初探
10
作者 任坚 《河西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84-87,共4页
文章指出焦循《孟子正义》词义训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突破“疏不破注”的成法,体现清学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2、因声求义,标示清人训诂所达到的高度;3、征引丰富,释词手法多样,展现训诂的综合性。
关键词 《孟子正义》 词义 训释 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循《孟子正义》训诂研究
11
作者 刘全吉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6年第12期89-90,共2页
焦循的考据学成就突出,在其晚年作品《孟子正义》中有很好的体现,本文从焦循对赵岐注不同内容的不同处理角度研究,得出焦循总体上推崇赵注,但不盲从;对缺略处进行补充,但不离题;驳破赵注证据充足,暂不能断定是非的,存疑待考,较为客观,... 焦循的考据学成就突出,在其晚年作品《孟子正义》中有很好的体现,本文从焦循对赵岐注不同内容的不同处理角度研究,得出焦循总体上推崇赵注,但不盲从;对缺略处进行补充,但不离题;驳破赵注证据充足,暂不能断定是非的,存疑待考,较为客观,体现了焦循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正义》 焦循 训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循《孟子正义》“近时通解”探析
12
作者 吴仰湘 李沛姗 《人文论丛》 2023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焦循《孟子正义》被誉为十三经清人新疏的典范,却因书中数出不穷的“近时通解”,被疵为拘守汉宋门户之见、摒弃理学先儒成果。然而,稽核《孟子正义》诸多“近时通解”的材料来源与呈现方式,发现《孟子正义》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赵... 焦循《孟子正义》被誉为十三经清人新疏的典范,却因书中数出不穷的“近时通解”,被疵为拘守汉宋门户之见、摒弃理学先儒成果。然而,稽核《孟子正义》诸多“近时通解”的材料来源与呈现方式,发现《孟子正义》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赵顺孙《四书纂疏》、张居正《四书集注阐微直解》等历代理学著作之间潜在的源流关系,并窥悉焦循在乾嘉考据风潮下,以模糊、间接的引证方式,积极吸取宋明理学成果、缓解汉宋之争的内心隐秘。这一典型案例揭示出清代诸经新疏普遍存在模糊引证现象,后人不应仅从学术道德角度作苛评,也不必夸大清代考据学中清晰引证的绝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孟子正义》 清代汉学 宋明理学 模糊引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智并显与旁通时行——试论焦循《孟子正义》的人性论和政治思想
13
作者 王沁凌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1,158,共15页
《孟子正义》是清代学者焦循探讨人性论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在书中,焦循根据人可以教以仁义的事实,论证人性本善。人性由本于血气形能的欲、情、知共同构成,三者发用中出现的弊端只能依靠知的向学工夫来补救。仁的彰显扩充依靠知的活动... 《孟子正义》是清代学者焦循探讨人性论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在书中,焦循根据人可以教以仁义的事实,论证人性本善。人性由本于血气形能的欲、情、知共同构成,三者发用中出现的弊端只能依靠知的向学工夫来补救。仁的彰显扩充依靠知的活动,运用知追求“合宜”的生活乃是人道的基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人道经历了不断的通变,圣贤所标举的执中时行、注重日用常行和为民造命等原则代表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方向,对后世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正义》 性善论 旁通 政治思想
原文传递
依违于孟、荀思想的诠释——焦循《孟子正义》心性论探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田富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90,159,共12页
焦循承继了戴震义理思想,将人欲、人情纳入人性的内涵中,成为建构性善论的重要元素:潜藏于欲与情中的价值内蕴,正是论证人性之善的基础;再由人对于现实世界中的声、色、食、嗅皆有所辨别、判断之"知",由此呼应内在于人欲人情... 焦循承继了戴震义理思想,将人欲、人情纳入人性的内涵中,成为建构性善论的重要元素:潜藏于欲与情中的价值内蕴,正是论证人性之善的基础;再由人对于现实世界中的声、色、食、嗅皆有所辨别、判断之"知",由此呼应内在于人欲人情中的理义而识得、悦慕行事时具体的依循准则——孝悌忠信等价值,以"能知故善"一语总括人性之善。在此基础上,考察焦循《孟子正义》一书中心性论的相关诠释,指出其悖离孟子思想脉络以解孟子,且以《易》学变通思维阐发性善之旨,已与孟学理路抵牾;另一方面,焦循由"情"以论人能为善的思考进路,反而是趋向于荀学的理路,甚至对荀子心性论的评论,是将荀学中潜存的道德价值进一步呈显出来。由此来看,焦循的心性论实际上是复兴了长久以来处于边缘化的荀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孟子正义》 孟学 荀学 心性论
原文传递
中华本《孟子正义》点校指瑕(中)
15
作者 李暢然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4年第1期195-216,共22页
本文挑出中华本《孟子正义》比较重要的点校瑕疵三四百条,分断句和普通标点方面的瑕疵、与书名篇名相关的瑕疵、引号方面的瑕疵以及校勘校对方面的瑕疵四个部分加以介绍和分析、总结,以为好读书者之参考。中篇是第二三部分。
关键词 《孟子正义》 沈文倬 点校 古籍整理 引文
原文传递
中華本《孟子正義》點校指瑕(下)——兼評儒藏本《孟子正義》的校勘
16
作者 李暢然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5年第1期153-179,共27页
本文挑出中華本《孟子正義》比較重要的點校瑕疵396例,分斷句和普通標點方面的瑕疵、與書名篇名相關的瑕疵、引號方面的瑕疵以及校勘校對方面的瑕疵四個部分加以介紹和分析總結,以爲好讀書者之參考。下篇是笫四部分。焦循寫《孟子正義... 本文挑出中華本《孟子正義》比較重要的點校瑕疵396例,分斷句和普通標點方面的瑕疵、與書名篇名相關的瑕疵、引號方面的瑕疵以及校勘校對方面的瑕疵四個部分加以介紹和分析總結,以爲好讀書者之參考。下篇是笫四部分。焦循寫《孟子正義》時大量轉據了《經籍籑詁》的材料,本文可以補充例證,又發現焦疏轉據時人周廣業《孟子四考》引《廣韵》之證。本文還提出《孟子正義》寫作之初經注以毛本注疏爲底本,但成書時换爲孔本,由此造成疏文複舉趙注常常存在異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孟子正義》 成書過程 古籍整理 校勘校對
原文传递
中华本《孟子正义》点校指瑕(上)
17
作者 李暢然 王小婷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3年第1期259-272,共14页
本文挑出中华本《孟子正义》比较重要的点校瑕疵三四百条,分断句和普通标点方面的瑕疵、与书名篇名相关的瑕疵、引文起讫方面的瑕疵以及校勘校对方面的瑕疵四个部分加以介绍和分析、总结,以为读者之参考。上篇是第一部分。
关键词 《孟子正义》 沈文倬 点校 古籍整理
原文传递
试论焦循《孟子正义》的典范意义
18
作者 王耐剛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4年第1期329-346,共18页
焦循《孟子正义》是《孟子》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当试从作为清代一部新疏对后学如刘文淇、刘宝楠等修撰其他诸经新疏所产生的影响这一角度论述《孟子正义》在学术史上所发生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体例和... 焦循《孟子正义》是《孟子》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当试从作为清代一部新疏对后学如刘文淇、刘宝楠等修撰其他诸经新疏所产生的影响这一角度论述《孟子正义》在学术史上所发生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体例和修撰过程两个层面。在体例上,焦循《孟子正义》不仅恢复了唐代义疏的形式,又确立了疏可破注与荟萃清代经说的新典范;在修撰过程上,相约著述与纂为长编的模式也深刻影响了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正义》 清人新疏 体例 修撰过程
原文传递
焦循《孟子正義》與周廣業《孟子章指》關係考論
19
作者 楊錦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2年第1期259-277,共19页
焦循《孟子正義》謂“周氏有《疏證孟子章指》一卷,今依用其原文,而稍增損之”,今人多以爲此言焦書之章指以周廣業《孟子章指》輯本爲底本。通過對讀周、焦兩書,知:一、焦循《孟子正義》中章指實以孔繼涵本《孟子趙注》章指爲底本,參考... 焦循《孟子正義》謂“周氏有《疏證孟子章指》一卷,今依用其原文,而稍增損之”,今人多以爲此言焦書之章指以周廣業《孟子章指》輯本爲底本。通過對讀周、焦兩書,知:一、焦循《孟子正義》中章指實以孔繼涵本《孟子趙注》章指爲底本,參考周廣業《孟子章指》、阮元《孟子注疏校勘記》所附章指而成的新版本;二、焦循疏證章指,依用周書校注,多爲暗引,明引者一般爲周廣業成説,偶有出例;三、《正義》對周書的增損,反映了焦循的著述思想和治學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周廣業 《孟子正義》 《孟子章指》
原文传递
《孟子》的历代诠释研究概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宁登国 《管子学刊》 1999年第4期22-27,共6页
一般认为,《孟子》一书直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将其与诸经并列刻石,才始列为经书。到南宋,朱熹将其列入“四书”后,其地位更加提高。在此以前,《孟子》久夷于诸子。《汉书·艺文志》就将孟子列在“诸子略”中,视之为子书。但因... 一般认为,《孟子》一书直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将其与诸经并列刻石,才始列为经书。到南宋,朱熹将其列入“四书”后,其地位更加提高。在此以前,《孟子》久夷于诸子。《汉书·艺文志》就将孟子列在“诸子略”中,视之为子书。但因孟子是“命世亚圣之大才”(赵歧《孟子题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孟子章句》 《孟子字义疏证》 《孟子正义》 朱熹 程朱理学 孟子思想 续修四库全书 焦循 中华书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