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设文学理论新体系——评童庆炳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
1
作者 蒋孔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1-142,共2页
关键词 童庆炳 《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 书评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文学本质 系统因果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维度和文学史维度的立体建构——评贺仲明《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兼及其他
2
作者 赵普光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11期98-107,共10页
乡土小说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与此前多侧重于社会文化和主题研究等趋向不同,贺仲明新著《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对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审美变迁进行系统讨论,在纵向变迁考察、横向审美分类研究... 乡土小说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与此前多侧重于社会文化和主题研究等趋向不同,贺仲明新著《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对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审美变迁进行系统讨论,在纵向变迁考察、横向审美分类研究,以及宏观理论和微观个案结合等多方面做出了综合的建构。该著既是建立在坚实的文学史基座上的乡土小说批评论,又可以视为由经典批评构成的乡土小说审美史论。在对审美问题的聚焦中,著者批评家气质与乡土文学史家意识的融合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乡土小说 审美变迁 文学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与左翼文学叙述的审美维度(1930-1937)
3
作者 陈红旗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政治潜能,不但在于其思想、语言对读者的直接影响,还在于其审美形式本身。左翼知识分子将根本变革现存体制的诉求和对统治阶级的否定,以明白直述或曲笔暗示以及运用语言和形象的方式表现在左翼文学作品中,这些想...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政治潜能,不但在于其思想、语言对读者的直接影响,还在于其审美形式本身。左翼知识分子将根本变革现存体制的诉求和对统治阶级的否定,以明白直述或曲笔暗示以及运用语言和形象的方式表现在左翼文学作品中,这些想象和叙述是左翼文学自身的感性、理性和反抗维度,即由审美形式构成的维度。在反帝反封建、反强权反专制的过程中,左翼文学的审美形式强化了其作为意识形态的认识功能,展现了它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力。左翼文学对现存现实及其经验的超越,打开了现存社会关系中物化和异化劳苦大众的精神枷锁,触动了反抗者的主体性潜能的复苏和再生,并以审美形式为本体开启了新的体验层面。依托审美形式上的正确性,左翼文学有效地反映了劳苦大众在专制体制下被奴化、被损害的状态和渴望自由求解放的政治诉求,这些诉求将激起人们征服苦难和释放主体性潜能的冲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 “左联” 主体性 审美形式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
4
作者 燕世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1-194,共4页
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摆脱蒙昧走向文明即产生理性,二是具备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三是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只有进入文明社会,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真正的审美活动。
关键词 审美活动 时间 理性 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论的品格与审美的维度——读胡德才教授的《中国现代喜剧文学史》
5
作者 朱华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99-100,共2页
关键词 史论 品格 审美 《中国现代喜剧文学史》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文学出版的审美维度
6
作者 郝丹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海量信息的漫游时代。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文学出版存在着严重的"审美"缺陷。文学出版的"审美"内涵包括文学出版的文化理性和文学出版的装帧艺术两个层面的内容。出版从业人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应...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海量信息的漫游时代。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文学出版存在着严重的"审美"缺陷。文学出版的"审美"内涵包括文学出版的文化理性和文学出版的装帧艺术两个层面的内容。出版从业人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应对当下文学出版的"审美危机",其具体策略一是要努力规范和开拓文学畅销书市场,二是要加大对严肃文学的出版和宣传力度,三是要优化文学图书的装帧设计,四是要挖掘文学新人和文学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文学出版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历史维度中进行文学的审美研究——陈国恩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逸云 陈国恩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第6期5-13,共9页
陈国恩,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江汉论坛》《学习与探索》《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其《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一书,从20世... 陈国恩,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江汉论坛》《学习与探索》《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其《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一书,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上梳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脉络,探讨其流变规律,致力于理论创新,颇受学界同行的好评,称其"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张力,做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历史评价与审美评价的相互交融","是一部富有创见和文采的优秀著作,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层次"。本文是其博士研究生杨逸云与导师之间关于现当代文学研究学科前沿以及当下文学研究所应坚持的治学方法等话题的一次深度访谈。对于现代文学的"五四起点说"、审美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文学研究的独特性,以及"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陈恩国教授在此都作出了认真的回答,同时也侧面呈现出其独到的理论思考以及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现当代文学研究 博士研究生 审美研究 历史 文学院教授 陈国恩 学界同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审美维度与市场接受
8
作者 冯源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6期28-33,共6页
中国文学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就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尤其在九十年代以后更是出现了令人们眼花缭乱的多元创作态势。在这样的态势中有一个在以往的文学创作中所完全没有的非常显著的特点,即文学的审美维度与市场接受变得越来越紧密... 中国文学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就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尤其在九十年代以后更是出现了令人们眼花缭乱的多元创作态势。在这样的态势中有一个在以往的文学创作中所完全没有的非常显著的特点,即文学的审美维度与市场接受变得越来越紧密,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的左右。对此,作为文学批评与研究不可能不对之作出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本文就试图从文学的审美维度与市场接受的双向互动上予以分析和研究,旨在正确而全面地加以把握这种文学现象,引导其健康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审美 市场接受 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洛丽塔》揭示文学改编电影审美维度的转向
9
作者 赵伟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17年第4期62-64,共3页
文学改编电影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的二次创造过程,只是维度存在差异。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系统,同样,电影也有其别具一格的语言表意系统。电影无法完全忠实文学作品,《洛丽塔》就是如此。这部作品曾被两度改编为电影,一部是1962... 文学改编电影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的二次创造过程,只是维度存在差异。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系统,同样,电影也有其别具一格的语言表意系统。电影无法完全忠实文学作品,《洛丽塔》就是如此。这部作品曾被两度改编为电影,一部是196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洛丽塔》,另一部于1997年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这两部电影之间对比鲜明,也促进了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审美维度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丽塔》 文学改编电影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和审美: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维度
10
作者 罗琦 《丝绸之路》 2016年第22期38-40,共3页
文学教育总是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启迪和滋养着人类。无论从何种维度来看,文学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文学为基础和后盾的文学教育,在内容和途径上都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是人学... 文学教育总是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启迪和滋养着人类。无论从何种维度来看,文学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文学为基础和后盾的文学教育,在内容和途径上都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具有人文性;文学是艺术,所以文学具有审美性。培养的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关键在于文本的阐释、美读和注重写作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育 人文精神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全球化视域里的中国性别诗学研究导论(1985-2005大陆)(上) 被引量:7
11
作者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45,共5页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 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 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 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 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 为。它将侧重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B.西方性剐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剐诗学的基础性工 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 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 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 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诗学 中国性别诗学 审美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研究与思考的精神维度--刘中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12
作者 张学昕 张博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3-201,共9页
二00八年的冬天,在母校吉林大学的礼堂,我们参加刘中树老师从事文学研究和执教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刘中树三卷本《文学论集》的首发式。当时,在极其热烈的场面中,我看到刘中树面对如此众多前来祝贺的朋友、同... 二00八年的冬天,在母校吉林大学的礼堂,我们参加刘中树老师从事文学研究和执教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刘中树三卷本《文学论集》的首发式。当时,在极其热烈的场面中,我看到刘中树面对如此众多前来祝贺的朋友、同行和弟子们时,他的眼角湿润了,一向谦和的、透露慈祥的目光,现出真切和特别的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刘中 精神 《文学论集》 吉林大学 庆祝活动 首发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人性维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重中之重
13
作者 周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0年第8期61-62,共2页
面对丰富多元的语文教材文本,怎样让文学的“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都是滋养年轻心灵的‘细沙’,可以‘熔成合金’,锻造出年轻一代的健康强健人格”(... 面对丰富多元的语文教材文本,怎样让文学的“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都是滋养年轻心灵的‘细沙’,可以‘熔成合金’,锻造出年轻一代的健康强健人格”(前苏联·巴鸟斯托夫斯基语)。解渎作品,尽管有许多审美元素和审美视角需要我们去探究和挖掘,但人性维度,却是超越其他,衡量、评价一部作品的重要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材 文本解读 人性 文学 审美元素 教材文本 审美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神对话:构建中国文学价值体系的新维度——读谭桂林《百年文学与宗教》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豪杰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4年第5期241-247,共7页
因其始源意义上的同体共生性,文学与宗教的深层联系不言自明。尽管此后二者分途发展,但相互之间的借重与影响仍清晰可见。宗教借重干文学之审美特性,使其宣教活动具象、感性和通俗,因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文学受宗教形上内涵之融... 因其始源意义上的同体共生性,文学与宗教的深层联系不言自明。尽管此后二者分途发展,但相互之间的借重与影响仍清晰可见。宗教借重干文学之审美特性,使其宣教活动具象、感性和通俗,因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文学受宗教形上内涵之融渗,则具有了追问灵魂的深邃和究极本来的境界,因而提升了品味和力度。“五四”以降,现代世界各大宗教及带有地域性的民间信仰对中国作家都存在程度不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文学与宗教》 价值体系 中国文学 谭桂林 对话 审美特性 “五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言语实践活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维度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娟 《新校园》 2022年第4期27-29,共3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开展指向明确的言语实践活动应该是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性质的重要体现。在“新课标”建构的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开展指向明确的言语实践活动应该是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性质的重要体现。在“新课标”建构的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助力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根基,都应该是以高中语文学科的言语实践活动为基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国语言文字 言语实践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评价 文化根基 高中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学 审美情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作品探究性学习的两个维度
16
作者 康菲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06年第3期20-20,共1页
主题解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固定的作品主题,直接由教师发掘出来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文学接受学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语文阅读鉴... 主题解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固定的作品主题,直接由教师发掘出来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文学接受学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语文阅读鉴赏活动中,尊重中学生生活阅历、知识水平、个性特征等差异因素,在把握原主题的前提下启发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主题探究,才符合文学理论揭示的接受规律,且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 文学作品 探究性学习 作品主题 文学理论 中学生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文学接受 鉴赏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生态电影批评的建构维度及其发展趋向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眉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当代西方生态电影批评既来自生态批评、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美学和电影学等学科的支撑和经验积淀,同时也在建构自身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和突破,呈现出对电影生态和整个人类文化发展态势的自觉关注,显示出极大的活力。在剖析西方生态... 当代西方生态电影批评既来自生态批评、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美学和电影学等学科的支撑和经验积淀,同时也在建构自身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和突破,呈现出对电影生态和整个人类文化发展态势的自觉关注,显示出极大的活力。在剖析西方生态电影批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面对当下中国生态电影批评研究纷繁错杂、缺乏体系的状况,对当代生态电影批评理论资源的梳理,以及对其建构维度、发展趋向的考察,皆能为夯实中国生态电影批评的基础及进一步建设具有当代性的理论话语提供一定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电影批评 生态文学批评 文化 审美 电影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本多元解读的四个维度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相成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2年第4期39-42,共4页
多元解读指的是不同读者在阅读同一文本和同一读者在不同环境和阶段阅读同一文本时.由于理解的角度、层面、背景、心理、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认知和审美、意义生成与建构的方式和结果等所呈现出的多元差异。... 多元解读指的是不同读者在阅读同一文本和同一读者在不同环境和阶段阅读同一文本时.由于理解的角度、层面、背景、心理、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认知和审美、意义生成与建构的方式和结果等所呈现出的多元差异。多元解读能够充分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质.最大限度地彰显文本的审美价值:又能够使读者在求新、求异、求变的阅读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激起探究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解读 文本 阅读兴趣 审美价值 意义生成 阅读活动 探究欲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维度间的冲突与选择
19
作者 邵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7-573,共7页
审美维度与社会维度的价值碰撞与对话贯穿于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代批评而言尤其突出。作为现代审美批评代言人的京派,不但捍卫了批评的审美性,而且启示批评如何在审美与社会、政治的冲突对话中确立自身无可回避的存在意义和个... 审美维度与社会维度的价值碰撞与对话贯穿于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代批评而言尤其突出。作为现代审美批评代言人的京派,不但捍卫了批评的审美性,而且启示批评如何在审美与社会、政治的冲突对话中确立自身无可回避的存在意义和个性倾向,同时,不断反思与尝试文学批评双重维度间的平衡与定位,最终以属于文学的方式兼容社会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社会 京派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间节庆食品的符号功能与信息维度
20
作者 赵建民 金洪霞 乔玉双 《饮食文化研究》 2005年第2期54-66,共13页
食品与人类文明、文化进程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民俗文化事像,是人类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而成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过程。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流行于民间节日期间的种种节庆食品。各种节庆食品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功能,可以说是整... 食品与人类文明、文化进程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民俗文化事像,是人类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而成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过程。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流行于民间节日期间的种种节庆食品。各种节庆食品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功能,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她是一种能够多维度、全方位的展示民族文化的载体,她既具有时间与空间的符号传承播布作用,又具有人类情感与多重文化蕴含的符号传递延伸功能。因而,形形色色的节庆食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地位。在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以自己习以为常的种种节庆食品为载体,赋予众多节庆食品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其中,在至今尚流传的富有民族特征的各种带有典型礼仪含义与民俗符号功能的“节庆食品”,其品种数量之众,文化内涵之厚,流传播布之广,几乎在整个世界民族之林中,无一能出其右者。全面、深入地探讨研究这些节庆食品的符号功能与文化内涵,以及探研形成节庆食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对于全方位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并藉以了解华夏民众的意识形态、心理活动、审美情趣等等内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功能 食品 民间 信息 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 人类文明 民俗文化 节日期间 文化功能 延伸功能 历史进程 华夏民族 社会功能 民族特征 品种数量 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 意识形态 心理活动 审美情趣 全方位 代表性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