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代的镜像:早期现代英国书信文化与《李尔王》中的书信叙事
1
作者 汤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9,233,234,共14页
书信在早期现代英国有非常广泛的使用,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书信文化。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中,书信不仅作为道具出现,更是时代的镜像。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全面展现了书信这一言语媒介与戏剧艺术的完美相融,其中《李尔王》是书信出现次... 书信在早期现代英国有非常广泛的使用,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书信文化。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中,书信不仅作为道具出现,更是时代的镜像。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全面展现了书信这一言语媒介与戏剧艺术的完美相融,其中《李尔王》是书信出现次数最多、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部。剧中8封书信耦合15个主要场景,制造了情节上的悬念、突转,使故事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这些书信巧妙联结了以国王李尔悲剧为主、大臣葛罗斯特悲剧为辅的两条并行线索,精心编织了个人与群体事件,整合了多线叙事结构,构筑了充斥真实与虚构张力的戏剧空间,展现了剧作家高超精湛的书信叙事技巧。莎翁充分利用当时英国社会广泛存在的书写字体相似性及信件在公共空间传播的不稳定特点,以书信作为核心人物书写欲望、建构主体性话语的重要物质媒介,塑造了性格鲜明的经典形象。书信从言说自我的私人文本在流通过程中转变成影响广泛的社会文本,使个人命运、家庭纽带与社会政治权力、伦理道德、性别话语紧密相联,生动再现了早期现代英国社会的真实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现代英国社会 书信文化 莎士比亚 《李尔王》 书信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与《李尔王》的互文性研究
2
作者 崔子涵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77-81,共5页
英国当代著名推理小说家P.D.詹姆斯的代表作《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通过引用和暗示等手法显示出与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互文性。小说吸收了《李尔王》中考狄利娅形象的主要特征,将其改造为一个具有聪明才智、性格冷静、行事果敢... 英国当代著名推理小说家P.D.詹姆斯的代表作《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通过引用和暗示等手法显示出与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互文性。小说吸收了《李尔王》中考狄利娅形象的主要特征,将其改造为一个具有聪明才智、性格冷静、行事果敢的现代职业女性,创造出了侦探小说史上独一无二的女侦探科迪莉亚·格雷,并通过表现不负责任的父亲和在男性主导的领域赢得一席之地的女性形象实现了对原文本的颠覆与反叛。这一书写策略反映出詹姆斯在亲子关系和性别问题上的伦理诉求,即对平等的亲子关系和支持女性追求事业的社会环境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 《李尔王》 科迪莉亚·格雷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妙喻与洞察——浅析相似修辞格在《李尔王》中的体现
3
作者 成敏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中有一个貌似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傻瓜”,一直忠诚地跟随在李尔左右,以戏谑的口吻,一针见血地指出后者的昏悖,毫不掩饰地发表着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的看法。其言语浅显易懂而寓意深刻,... 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中有一个貌似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傻瓜”,一直忠诚地跟随在李尔左右,以戏谑的口吻,一针见血地指出后者的昏悖,毫不掩饰地发表着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的看法。其言语浅显易懂而寓意深刻,充满艺术性与思想性;他对隐喻、类比、拟人、明喻等相似修辞格的运用,不但是对语言技巧的良好把握,更是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这一形象的塑造,显示出莎士比亚对底层人民的真切同情以及对黑白颠倒的社会的深深控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妙喻 洞察 威廉·莎士比亚 《李尔王》 “傻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与“没有”之间——解读《李尔王》的存在哲学
4
作者 章乔毓 肖剑(指导)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79-81,共3页
“Nothing can come of nothing”作为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深刻地绘就了早期李尔的精神底色。“无中不能生有”这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自从被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后,便为后世的西方哲学家所普遍讨论。在《李尔王... “Nothing can come of nothing”作为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深刻地绘就了早期李尔的精神底色。“无中不能生有”这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自从被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后,便为后世的西方哲学家所普遍讨论。在《李尔王》的英文原著中,“nothing”具有多元的内在含义。“有”与“没有”的讨论涉及了亲情、爱情多个方面,主人公观念中两者二元关系的转变也演绎着关于“真人”的成长故事。不论是对个体存在状态的呈现还是对人与自然动态关系的思考,《李尔王》都极具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的哲学价值。《李尔王》在双线索的交织中塑造出一众个性迥异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有”与“没有”之间,暗含着“爱”的形式与本质之争,藏匿着“真人”成长蜕变的隐性轨迹。透过失势、战争、死亡、赎罪,我们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审视社会关系的复杂,收获深沉的人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存在哲学 人的自我发现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体剧场的美学探索 评邓树荣导演形体剧场《李尔王》
5
作者 张宇阳 《上海戏剧》 2024年第1期34-35,共2页
导演邓树荣率全女班演绎了形体剧场《李尔王》,剧中所有角色均由女性扮演,以“无言肢体剧”的呈现形式,向观众展现了别开生面的现代剧场样貌。通过对身体语言和全女性表演的探索,观众在场与演员共同完成了一场自我表达与探索。
关键词 呈现形式 《李尔王》 自我表达 身体语言 美学探索 剧场 别开生面 肢体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亲情书写探究
6
作者 彭一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6期10-12,共3页
目的:《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作者使用了双线交织的情节发展模式,呈现出两条互为补充、相互照应的亲情关系叙事线。这种亲情书写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个人、家庭与时代面貌充分展示了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展现... 目的:《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作者使用了双线交织的情节发展模式,呈现出两条互为补充、相互照应的亲情关系叙事线。这种亲情书写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个人、家庭与时代面貌充分展示了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展现了英国新历史时期伦理纲常的破灭、人与人天然关系的异化以及人性的张扬与堕落。文章旨在研究《李尔王》剧作中的亲情书写,揭示生活的本质,诉说和评判现实生活,阐述人与人之间天然关系的破灭,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方法:通过分析《李尔王》亲情书写背后的内涵、成因以及价值,揭示莎翁对“人性善恶”这一永恒命题的关怀,以及剧作深远的社会启示意义。结果:分析亲情书写的内涵不难看出,《李尔王》中由两种亲情关系所呈现的对家庭伦理、王权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错误定位与要求,是导致剧中人物悲剧的主要原因。伦理关系对亲情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和王权伦理、社会伦理都推动着亲情的异化。结论:将家庭叙事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通过对亲情悲剧的刻画,以异化、变质、扭曲的亲情关系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恐惧,引发人们对家庭、亲情、人生等的深入思考,使其重新审视现实生活,探索生命与生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亲情书写 人性 善恶 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莎士比亚经典悲剧《李尔王》如何在当代舞台上重新焕发光彩
7
作者 李佳颖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3期20-23,共4页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李尔王》一直被认为是艺术造诣颇深的一部经典戏剧。该剧呈现出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情感,能够跨越种族文化的差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这部作品至今仍被反复地搬演,在当代舞台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李尔王》一直被认为是艺术造诣颇深的一部经典戏剧。该剧呈现出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情感,能够跨越种族文化的差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这部作品至今仍被反复地搬演,在当代舞台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剧中那个充满纷争与混乱的年代,但经典之作如何“常演常新”,在当代舞台上重新“焕发光彩”仍然值得探索。本文通过分析多种版本《李尔王》的演出,阐释了《李尔王》的经典性,探讨了《李尔王》呈现于当代舞台的方法及其“焕发光彩”的具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莎士比亚悲剧 经典性 当代改编 跨文化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爱的真情呐喊——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李尔王》
8
作者 李璇 《文教资料》 2024年第10期26-29,共4页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本文旨在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这一剧本,通过梳理《李尔王》中的两条伦理主线,即权力、财产的争夺以及父女、父子之间伦理关系的混乱,立足当时特定的伦理环境,结...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本文旨在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这一剧本,通过梳理《李尔王》中的两条伦理主线,即权力、财产的争夺以及父女、父子之间伦理关系的混乱,立足当时特定的伦理环境,结合人物的伦理身份,剖析《李尔王》悲剧的形成过程及原因,以及莎士比亚想要借助这一著作传达出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莎士比亚 文学伦理学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戏剧语言到影像言语——以英国国家剧院版《李尔王》为例
9
作者 胡缘梦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3期46-48,共3页
笔者将使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在语言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的视角下将2017剧院版《李尔王》与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版《李尔王》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版《李尔王》因其制作格式、放映场所等原因不能被视为剧院版的完全代替品... 笔者将使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在语言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的视角下将2017剧院版《李尔王》与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版《李尔王》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版《李尔王》因其制作格式、放映场所等原因不能被视为剧院版的完全代替品,莎士比亚戏剧因性质使然也不能很好兼容这种媒介转换。因此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应该被视为新诞生的后现代独立媒介的一种,结构化其对于剧场而言的“缺陷”,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它在莎剧之外所能为观众带来的积极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莎士比亚 媒介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性”关注与“人文性”延续——电影《陌上伊人》与莎剧《李尔王》的对话建构
10
作者 潘清文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期82-84,108,共4页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既可运用于具体的文学叙事分析,又涵盖了庞杂深邃的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在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领域,“对话理论”强调了不同媒介的叙事转换中创作者对“他性”的关注。由乔瑟琳·摩豪斯执导的1997年版电影《陌...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既可运用于具体的文学叙事分析,又涵盖了庞杂深邃的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在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领域,“对话理论”强调了不同媒介的叙事转换中创作者对“他性”的关注。由乔瑟琳·摩豪斯执导的1997年版电影《陌上伊人》以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为故事原型,将人物和场景重置于后现代美国,与原剧展开多重跨时空对话,呈现了巴赫金强调的“他性”关注,延续了莎剧的“人文性”光辉,完成了一场经典文学文本和当代光影艺术的对话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瑟琳·摩豪斯 莎士比亚 《陌上伊人》 《李尔王》 对话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对立形式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 被引量:13
11
作者 华泉坤 张浩 《外语研究》 2003年第6期66-72,共7页
悲剧《李尔王》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以二元对立结构原则的广泛运用而不同于其他戏剧。文章试图从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以及E M福斯特人物性格塑造等相关理论出发,通过对《李尔王》中情节、反讽、人物间及人物自... 悲剧《李尔王》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以二元对立结构原则的广泛运用而不同于其他戏剧。文章试图从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以及E M福斯特人物性格塑造等相关理论出发,通过对《李尔王》中情节、反讽、人物间及人物自身性格中二元对立原则的结构方式进行多元的评析,揭示莎翁是如何在这三个方面成功地运用二元对立的结构原则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全面真实地反映现实、深化主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二元对立 情节 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伦理层面的异化:在人与非人之间--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伟民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7,共7页
从道德伦理层面对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进行分析,看到了在父权和王权的双重作用下,在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君王对道德伦理的选择方面,《李尔王》表现出对人性美的赞扬,对非人性的批判。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李尔王》 道德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尔王》中的弄人和他的“跷跷板” 被引量:3
13
作者 华泉坤 吴佳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102-106,共5页
本文对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李尔王》中弄人这“最神秘的人物”进行了探讨。作者评析了弄人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语言方式,并藉此论述了莎翁如何运用弄人“跷跷板”机制的独特视角和他那破碎的镜子般的语句揭示莎士比亚时代人与社会的... 本文对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李尔王》中弄人这“最神秘的人物”进行了探讨。作者评析了弄人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语言方式,并藉此论述了莎翁如何运用弄人“跷跷板”机制的独特视角和他那破碎的镜子般的语句揭示莎士比亚时代人与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这个主题。文章从心理、道德、社会和人类情爱世界四个方面阐述了“跷跷板”机制所起的作用,从而强化了《李尔王》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弄人形象 莎士比亚 戏剧 悲剧 英国 社会批评 心理 道德 社会 情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剧《李尔王》中的意象评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华泉坤 田朝绪 《外语研究》 2001年第3期55-59,64,共6页
本文对莎士比亚在其伟大的悲剧《李尔王》中运用的艺术手段———意象———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者指出 :《李尔王》中的视觉意象 ,动物意象 ,正义意象 ,以及神明的意象无一不超凡脱俗 ,新颖独特。它们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生活在那混乱社... 本文对莎士比亚在其伟大的悲剧《李尔王》中运用的艺术手段———意象———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者指出 :《李尔王》中的视觉意象 ,动物意象 ,正义意象 ,以及神明的意象无一不超凡脱俗 ,新颖独特。它们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生活在那混乱社会中的人的本性和伦理道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李尔王》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尔王》中的“孝”与“爱”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伟民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7-59,共3页
在中国的《李尔王》研究中,有一些学者从伦理的角度曾经对《李尔王》译文中大量使用“孝”字与莎剧《李尔王》的演出中有意无意地突出“孝悌”提出了疑义和否定。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西方有没有类似中国... 在中国的《李尔王》研究中,有一些学者从伦理的角度曾经对《李尔王》译文中大量使用“孝”字与莎剧《李尔王》的演出中有意无意地突出“孝悌”提出了疑义和否定。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西方有没有类似中国的“孝”?回答是否定的。我们知道,“在艺术中戏剧是最接近哲学的。……剧作家是最接近哲学家的”。这种接近造成了隐含在戏剧中的哲学和伦理的倾向。况且,中国戏曲的伦理性特点非常突出。受此影响,我们在翻译、演出、评论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的时候。自然就在自己的脑海里用“孝”与“不孝”来理解剧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孝” “爱” 中西方文化 中国戏曲 哲学家 伦理性 莎士比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爱的真切呼唤——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基督教倾向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伟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共6页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在世界和中国都有广泛的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李尔王》深受《圣经》和基督教的影响。莎士比亚在宗教的层面上展现了《李尔王》中爱的内涵。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李尔王》 基督教 《圣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尔王》的“利维坦”式新政治教育——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被引量:5
17
作者 娄林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54,共5页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处理了一个与君主教育相关的问题:继位君主的德性,并由此而触及政制延续这一亘古的政治难题。但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个难题又呈现出新面貌,总体看来,《李尔王》中高纳里尔的僭政和埃德蒙的自然颂,不仅仅是道德...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处理了一个与君主教育相关的问题:继位君主的德性,并由此而触及政制延续这一亘古的政治难题。但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个难题又呈现出新面貌,总体看来,《李尔王》中高纳里尔的僭政和埃德蒙的自然颂,不仅仅是道德上为恶,他们所寻找的哲学根基以及寻找哲学根基这种行为本身,都已经表明了新时代的马基雅维利式特征。一方面处理高纳里尔新的政治统治具有的"利维坦"特征,另一方面分析了埃德蒙的自然颂中为这种统治奠立的哲学根基。但是,他们在《李尔王》中最终失败的哲学与政治行为,却成为现代政治生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利维坦 政治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千英亩》:美国当代文化批评语境下的《李尔王》重述 被引量:4
18
作者 段宇晖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1-204,共4页
小说《一千英亩》是在文化研究领域对莎士比亚经典剧作《李尔王》进行多重解读的基础上的互文性写作。作品借助女性主义的叙事、生态批评解析、新历史主义批判——解构美国梦等不同层面的文化批评策略颠覆传统权力话语,并赋予文本新的意... 小说《一千英亩》是在文化研究领域对莎士比亚经典剧作《李尔王》进行多重解读的基础上的互文性写作。作品借助女性主义的叙事、生态批评解析、新历史主义批判——解构美国梦等不同层面的文化批评策略颠覆传统权力话语,并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从而在这个美国中西部农业家庭的历史叙事中蕴含了对当今人类发展状态的强力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千英亩》 《李尔王》 女性主义 生态批评 解构美国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尔王》——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 被引量:13
19
作者 谢劲秋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1期18-21,共4页
莎士比亚在其杰出悲剧<李尔王>中,充分运用悖论这一手法,通过在情节、人物、对话等方面匠心独运的矛盾设置,深刻地揭示出人的神性和兽性的对抗与冲突,鞭挞了兽性,弘扬了神性,实现了永恒的"诗的正义".
关键词 《李尔王》 悖论 莎士比亚 英国 戏剧文学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主体、存在:《李尔王》中疯癫意象新解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金海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8-141,共4页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具争议的一部。对李尔王这一人物的解读无法绕开疯癫这个构成李尔王性格主要特征的话题。然而,人们对李尔王疯癫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哀叹他的悲惨命运或批评他的性格弱点等层面,而忽略了疯癫与李尔王作...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具争议的一部。对李尔王这一人物的解读无法绕开疯癫这个构成李尔王性格主要特征的话题。然而,人们对李尔王疯癫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哀叹他的悲惨命运或批评他的性格弱点等层面,而忽略了疯癫与李尔王作为个体的命运之间所具有的深层联系。借助现代哲学关于权力、主体、存在的相关理论对李尔的疯癫进行深入的剖析,我们才能在李尔愤怒的咆哮中分辨出莎士比亚对我们的劝诫。这正是《李尔王》对现代人的意义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疯癫 权力 主体 存在 斯多葛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