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帝逊位诏书》的思想渊源及其历史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丹丹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1-226,共6页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以“和平统一”的方式结束了君主专制体制。但《清帝逊位诏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清朝《大义觉迷录》所凸显的“华夷一家”理念发展进程中的顶峰,对于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及“中华民族”的形成曾发...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以“和平统一”的方式结束了君主专制体制。但《清帝逊位诏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清朝《大义觉迷录》所凸显的“华夷一家”理念发展进程中的顶峰,对于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及“中华民族”的形成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肯定清王室舍弃“一姓尊荣”的同时,《清帝逊位诏书》的思想渊源及历史价值,亦是须深思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帝逊位诏书》 华夷一家 禅让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帝逊位诏书》的“中国观”探析
2
作者 张丹丹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9,共9页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虽意味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但其中“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一句所表述的“中国观”,不但继承了《大义觉迷录》的“中国”认同与“民族”认同,而且在维护清朝领土完整的同时,更从法理...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虽意味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但其中“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一句所表述的“中国观”,不但继承了《大义觉迷录》的“中国”认同与“民族”认同,而且在维护清朝领土完整的同时,更从法理层面赋予了“中华民国”承继这一领土的合法性。这对此后中国人的“中国认同”以及“中华民族”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唯此,所有中国版图内的人民对于自身“中国人”的定位,开始成为无须赘言的自明前提,《清帝逊位诏书》的重要历史意义由此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帝逊位诏书》 中国观 中华民族 历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天下”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对接——对《清帝逊位诏书》宪法意义的反思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杰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关于《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法意义,目前学界已有诸多讨论。不可否认《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在形式上结束了中国传统"天下"的秩序模式,从而开启了"民族国家"时代,但这只是历史的表面。20世纪初的清王朝已无力控制时局... 关于《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法意义,目前学界已有诸多讨论。不可否认《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在形式上结束了中国传统"天下"的秩序模式,从而开启了"民族国家"时代,但这只是历史的表面。20世纪初的清王朝已无力控制时局,真正的军政大权落到了以北洋军为后盾的袁世凯手里,清帝的逊位与其说是禅让政权,倒不如说是以禅让自保从而换取些实在的优惠(优待)条件罢了。中国历史上不乏以《逊位诏书》的形式实现天命流转的事例,这种流转的真实性就好像是"皇帝的新装",无论彼时的君臣,还是当今的我们,都明了其中的荒唐与讽刺。故而《清帝逊位诏书》是否真的完成了政权的转让,赋予了中华民国存在的正统性,我们应慎重言论,同时亦应抑制住动辄将"清帝逊位"打上西方模式烙印的冲动,而致力于建构我们自己的理论话语和民族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帝逊位诏书》 天下 民族 民族国家 宪法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表达——从《大义觉迷录》到《清帝逊位诏书》 被引量:26
4
作者 韩东育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79,共16页
作者以《大义觉迷录》和《清帝逊位诏书》为线索,勾勒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认为这一过程,既让清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转变并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同时以"华夷一家"... 作者以《大义觉迷录》和《清帝逊位诏书》为线索,勾勒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认为这一过程,既让清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转变并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同时以"华夷一家"为核心的"中华大义"还进一步演变为蒙古、新疆、西藏及西南诸民族等"非汉世界"认同"大中华"价值的共同依据,为实现文化和疆域意义上的"中华"最大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理念冲击下不但未被肢解,反而引发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回应等事实,既彰显了清朝内部凝聚之功,亦突出了《清帝逊位诏书》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这两份首尾呼应的历史性文献,构成了嗣后中国政府表达国家主权和领土诉求的主要法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义觉迷录》 《清帝逊位诏书》 非汉世界 中华大义 华夷一家 五族共和
原文传递
从《清帝逊位诏书》解读看国家建立的规范基础 被引量:7
5
作者 凌斌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9-173,180,共15页
关于民国建立的规范基础的讨论,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革命建国论和契约建国论。契约建国论者的立论根据,是将《清帝逊位诏书》解读为一份转让主权的"宪法契约",并以此作为现代中国建国的规范基础。但是,这一理论既未能澄清所谓... 关于民国建立的规范基础的讨论,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革命建国论和契约建国论。契约建国论者的立论根据,是将《清帝逊位诏书》解读为一份转让主权的"宪法契约",并以此作为现代中国建国的规范基础。但是,这一理论既未能澄清所谓"宪法契约"的宪法性质,也未能充分论证其契约形式。契约建国论以"天下为私"为前提,而中国古典的革命建国论以"天下为公"作为国家建立的规范基础。古典革命建国论主张"天命变革"和"天下为公",强调国家建立的规范基础在于天命人心的公共选择。应当回归古典革命建国论的基本观念,以"天下为公"作为国家建立的规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立国 宪法契约 革命建国论 契约建国论 《清帝逊位诏书》
原文传递
在特定时空坐标中探寻历史脉络
6
作者 叶敬宝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1年第3期64-66,共3页
一、问题的由来笔者在研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一文时,发现了教科书中几个耐人寻味的时间节点,相关表述如下:……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月15日,南... 一、问题的由来笔者在研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一文时,发现了教科书中几个耐人寻味的时间节点,相关表述如下:……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参议院 临时大总统 中外历史 北洋军阀 时空坐标 袁世凯 辛亥革命 《清帝逊位诏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