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碛砂藏》随函音义与汉文佛经校勘
1
作者 谭翠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78-81,共4页
《碛砂藏》是现今流传较广的宋元刊刻佛经,其随函音义作为附于佛经函末或卷末的一种音义形式,不仅对佛经中的字词进行注音、释义,还分辨佛经异文,可借以考察佛经在传刻过程中因版本众多、异文数量庞大而产生的讹误字,判定其异文、解释... 《碛砂藏》是现今流传较广的宋元刊刻佛经,其随函音义作为附于佛经函末或卷末的一种音义形式,不仅对佛经中的字词进行注音、释义,还分辨佛经异文,可借以考察佛经在传刻过程中因版本众多、异文数量庞大而产生的讹误字,判定其异文、解释致误原因并提供异文材料,对校读《大正藏》和汉文佛经的校勘整理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碛砂藏》随函音义 《大正藏》校勘记 汉文佛经 佛经校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唇音演变中的链式音变——由《碛砂藏》随函音义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广宽 《励耘语言学刊》 2023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碛砂藏》随函音义相关音类之间的混切差异往往反映语音历时演变的脉络,从中可以看到轻唇音的动态发展轨迹:奉母清化走在微母擦音化之前。语音史中的这两项音变实际上构成了一种链式音变,v>f,留下v空格,然后ɱ>v,填补v空格。ɱ之... 《碛砂藏》随函音义相关音类之间的混切差异往往反映语音历时演变的脉络,从中可以看到轻唇音的动态发展轨迹:奉母清化走在微母擦音化之前。语音史中的这两项音变实际上构成了一种链式音变,v>f,留下v空格,然后ɱ>v,填补v空格。ɱ之所以要继续演变,去填补v空格,大概与自身发音的辨识度不够高有关,也是音位系统调整的结果。保留全浊声母的吴方言不构成链式音变,奉母没有清化,但微母已经并入,奉微合一,读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唇音 链式音变 《碛藏》 随函音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碛砂藏》随函音义庄组三等字的洪音化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广宽 《语言学论丛》 CSSCI 2024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碛砂藏》随函音义中,庄组三等字在其常用字较多的韵中反切改良非常普遍,切下字大量改用本组字,且庄组三等字只作本组字的切下字,反映了这类字失去价音,读为洪音。音变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正齿音两组声母组成的音节结构格局中存在许多空... 《碛砂藏》随函音义中,庄组三等字在其常用字较多的韵中反切改良非常普遍,切下字大量改用本组字,且庄组三等字只作本组字的切下字,反映了这类字失去价音,读为洪音。音变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正齿音两组声母组成的音节结构格局中存在许多空格,二是庄组卷舌音声母对的同化。这一音变导致庄章两组的组合关系发生变化,并引发音系结构调整、两组合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碛砂藏》随函音义 庄组三等字 反切改良 洪音化 音变原因
原文传递
《碛砂藏》随函音义所见宋元语音 被引量:1
4
作者 谭翠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0-74,共5页
宋末元初南方私刻大藏经《碛砂藏》附载有大量随函音义,其中有许多音切是宋元时音或方音的流露。对这些音切进行考察分析,从中可以窥探出宋元时期一些语音演变现象和规律。
关键词 《碛砂藏》随函音义 宋元时期 时音 方音
原文传递
从《碛砂藏》随函音义看唐宋时期知庄章三组声母的演变路径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广宽 陆燕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60,共7页
关于唐宋时期知庄章三组声母的演变路径,多数材料反映庄章先合再与知合,少数反映知章先合,或知二庄、知三章分别合流。《碛砂藏》随函音义知庄章三组声母相混反映了若干音变细节,由此来思考少数反例,可以得到新的结论。
关键词 随函音义 唐宋 知庄章 演变路径
原文传递
《碛砂藏》随函音义研究价值发微 被引量:3
6
作者 谭翠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37,95,共6页
现存汉文佛教大藏经卷末存有大量随函音义,在汉语史和文献学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学界鲜有人关注。我们在对《碛砂藏》随函音义进行全面调查和校录的基础上,着重揭示这类音义四个方面的价值:探知时音变化;辨析异体俗字;提供丰富释... 现存汉文佛教大藏经卷末存有大量随函音义,在汉语史和文献学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学界鲜有人关注。我们在对《碛砂藏》随函音义进行全面调查和校录的基础上,着重揭示这类音义四个方面的价值:探知时音变化;辨析异体俗字;提供丰富释义;纠正传本讹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函音义 佛经 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