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盖骨里的咆哮:贝克特《终局》之空间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士民 何树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5-109,共5页
贝克特依靠游戏、戏剧性、空间转换、外舞台、运动、光明/黑暗、独白等这些与舞台紧密联系的要素,实现了他整个戏剧的"内心转向"。这样,空间在贝克特的戏剧中被逐渐内化,同时成为内心和外舞台空间。对《终局》空间和外舞台的... 贝克特依靠游戏、戏剧性、空间转换、外舞台、运动、光明/黑暗、独白等这些与舞台紧密联系的要素,实现了他整个戏剧的"内心转向"。这样,空间在贝克特的戏剧中被逐渐内化,同时成为内心和外舞台空间。对《终局》空间和外舞台的分析表明,该剧聚焦双目失明、半身瘫痪的主人公的想象空间,戏剧化地表现了"头盖骨里的咆哮"。对贝克特而言,将内心空间视觉化就是在打开被西方父权制历史的主导语言压抑和抹除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缪尔·贝克特 《终局》 空间 外舞台 头盖骨 内心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荒诞派戏剧《终局》的圣经原型 被引量:2
2
作者 邱瑜毅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1期143-145,共3页
作为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代表作之一,《终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其反常规、反逻辑、反审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但从深层次分析,该剧也受到了圣经的影响,在舞台背景、人物形象和中心主题等方面都能找到圣经原型尤其是挪亚... 作为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代表作之一,《终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其反常规、反逻辑、反审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但从深层次分析,该剧也受到了圣经的影响,在舞台背景、人物形象和中心主题等方面都能找到圣经原型尤其是挪亚方舟故事的蛛丝马迹。通过分析和比较《终局》与圣经的联系,既有助于深刻理解贝克特的哲学观,也有利于促进对荒诞派戏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局》 荒诞派戏剧 圣经 原型 挪亚方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等待走向终局——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与《终局》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晓 丁立群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00-103,共4页
《等待戈多》是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剧作,而《终局》是他个人最钟爱的一部剧作。两剧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表现出更多的是不同,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部力作从背景、人物、语言等的比较分析,来阐释《终局》其实是《等待戈多》的继续和发展... 《等待戈多》是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剧作,而《终局》是他个人最钟爱的一部剧作。两剧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表现出更多的是不同,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部力作从背景、人物、语言等的比较分析,来阐释《终局》其实是《等待戈多》的继续和发展,贝克特通过越来越晦涩难懂、荒诞不经的剧作深化了主题,暴露无遗地展示了人类越来越悲惨的处境,让读者和观众在感受到巨大震撼力的同时,不得不对自我的生存现状和生存意义进行长久的、认真的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待戈多》 《终局》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否定辩证法视角下《终局》的再认识
4
作者 杨林 潘卉 《外国语文研究》 2022年第5期20-28,共9页
贝克特在其剧作《终局》(1957)中采用的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曾一度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其荒诞不经的人物对白,混乱颠倒的叙事逻辑让这部剧作被贴上了无意义的标签,使之成为荒诞派的代表作品。然而,对黑色幽默这一形式过分的关注遮蔽了作... 贝克特在其剧作《终局》(1957)中采用的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曾一度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其荒诞不经的人物对白,混乱颠倒的叙事逻辑让这部剧作被贴上了无意义的标签,使之成为荒诞派的代表作品。然而,对黑色幽默这一形式过分的关注遮蔽了作品深层次的内容。为了深入挖掘作品创作背后的逻辑,本文以否定辩证法为切入点,分析贝克特在其作品中是如何通过拒斥人类主体地位,瓦解线性进步时间,重构传统二元构架,最终以“自律艺术”之姿在否定中建构起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局》 贝克特 阿多诺 否定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局》与《活着》及《彼岸》中不同人生观之比较
5
作者 郑凌娟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4-66,共3页
通过对法国当代著名剧作《终局》与中国小说《活着》及戏剧《彼岸》的分析,意在比较作品中反映出的中国与西方世界在遭遇社会剧变时的不同人生态度,并揭示这几部作品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对人类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终局》 《活善》 《彼岸》 人生观 中国 西方国家 人生态度 小说 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剧《终局》中黑色幽默赏析
6
作者 邵义强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年第4期125-126,共2页
戏剧《终局》是爱尔兰伟大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著名作品,最初是于1957年用法语创作的,在1958年由贝克特本人翻译成英语。该剧属于荒诞剧(Theater of the Absurd)的范畴,荒诞剧善于表现人类存在的荒诞性,这也是黑色幽默的主旨之... 戏剧《终局》是爱尔兰伟大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著名作品,最初是于1957年用法语创作的,在1958年由贝克特本人翻译成英语。该剧属于荒诞剧(Theater of the Absurd)的范畴,荒诞剧善于表现人类存在的荒诞性,这也是黑色幽默的主旨之一。本文将探讨该剧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主题与黑色幽默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终局》 黑色幽默 荒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窥破《终局》:论阿多诺的现代主义戏剧观 被引量:3
7
作者 路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9-216,共8页
阿多诺在其美学理论体系中,将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作为具有典范意义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在《文学笔记》中,阿多诺以二战之后欧洲出现的历史和心理危机为背景,从作品形式和哲学意义两方面解读了贝克特的独幕剧《终局》。首先,《终局》中... 阿多诺在其美学理论体系中,将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作为具有典范意义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在《文学笔记》中,阿多诺以二战之后欧洲出现的历史和心理危机为背景,从作品形式和哲学意义两方面解读了贝克特的独幕剧《终局》。首先,《终局》中角色的无意义生存,让阿多诺勾勒出理性时代主体性的衰落历史。其次,阿多诺从《终局》中看到了反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因素,重新阐释了主体和情境的关系,赋予贝克特式的"荒诞"以新的理论内涵。再次,阿多诺认为《终局》戏仿了传统戏剧,这是对理性同一性的背离,也是自律艺术的特征。对贝克特的阐释体现出阿多诺的现代主义戏剧观念:在主体性衰落的战后时代,戏剧人物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形象,情节和语言具有荒诞、偶然的特征。以贝克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戏剧没有主动介入现实的意图,但它正是通过自律的形式,实现对于现实的否定性回应,从而保持了批判性力量,以严肃,乃至殉道的态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终局》 主体性 荒诞 自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局》——又一次纯粹的戏剧体验 被引量:1
8
作者 松石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2,共2页
在一个狭小封闭的地下室里,有这样四个奇怪的人: 一个坐不下去,一个站不起来,还有两个住在垃圾桶里; 他们是父子,是夫妻,是主仆,也是朋友;他们相互依赖,又彼此厌烦; 他们分不开,却又沟通不了;他们没话找话,喋喋不休,是废话,是生活; 他... 在一个狭小封闭的地下室里,有这样四个奇怪的人: 一个坐不下去,一个站不起来,还有两个住在垃圾桶里; 他们是父子,是夫妻,是主仆,也是朋友;他们相互依赖,又彼此厌烦; 他们分不开,却又沟通不了;他们没话找话,喋喋不休,是废话,是生活; 他们共同伴随着各自的希望、梦想,在相互牵扯间走向了一个终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局》 话剧艺术 塞缪尔·贝克特 演员 导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诞之后的涅槃——再评《终局》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勇文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1-22,共2页
"没有一条路带我进戏,也没有一条路带我离开这个戏,看完之后让我感觉莫名其妙!这是我所看过的最糟糕的戏."一个观众在看完这个戏之后这样评价.他没有具体解释,究竟是演员的表演、舞美的设计最糟糕,还是这部戏本身的主题和意... "没有一条路带我进戏,也没有一条路带我离开这个戏,看完之后让我感觉莫名其妙!这是我所看过的最糟糕的戏."一个观众在看完这个戏之后这样评价.他没有具体解释,究竟是演员的表演、舞美的设计最糟糕,还是这部戏本身的主题和意义最糟糕,他所描述的是他的总体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局》 涅槃 荒诞 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触贝克特《终局》的节奏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蔚 《当代戏剧》 2008年第5期47-48,共2页
1956年,50岁的贝克特在创作了《等待戈多》之后。又用法语创作了一部力作《终局》。这是贝克特本人最为钟爱的作品,却是搬演中遭受冷遇较多的作品。《终局》与《等待戈多》等作品相近,都是通过简约的人物设置。彼此间偶尔的冲撞及低... 1956年,50岁的贝克特在创作了《等待戈多》之后。又用法语创作了一部力作《终局》。这是贝克特本人最为钟爱的作品,却是搬演中遭受冷遇较多的作品。《终局》与《等待戈多》等作品相近,都是通过简约的人物设置。彼此间偶尔的冲撞及低语,人与人之间麻木又无助的依赖。传递出人内心深深的孤独与困境。贝克特用戏剧的假定性形式揭示了灰暗枯燥、冷漠残酷的生活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局》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节奏 感触 人物设置 生活现实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局》中的不确定性
11
作者 严红艳 《艺术科技》 2016年第5期199-,204,共2页
塞缪尔·贝克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贝克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终局》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剧中,贝克特用荒诞和重复的手法描绘出了战后人类孤独、空虚以及绝望的精神状态... 塞缪尔·贝克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贝克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终局》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剧中,贝克特用荒诞和重复的手法描绘出了战后人类孤独、空虚以及绝望的精神状态,同时在荒诞性和重复中又体现了该剧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分析《终局》中的荒诞性和重复的手法,来阐述该剧是如何体现不确定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缪尔·贝克特 《终局》 荒诞性 重复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12
作者 李少华 《文教资料》 2011年第20期11-13,共3页
本文旨在结合荒诞剧的特点来解读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终局》,归纳其显著特点和挖掘其隐含意思。
关键词 塞缪尔·贝克特 戏剧《终局》 荒诞派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性:《终局》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13
作者 王姣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第14期159-160,共2页
萨缪尔·贝克特作为荒诞派戏剧大师,一生创作出多部优秀作品。其中《等待戈多》和《终局》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前者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后者却少有学者关注。在《终局》中,人物的模棱两可,主题的模糊不清和语言的捉摸不定,使该... 萨缪尔·贝克特作为荒诞派戏剧大师,一生创作出多部优秀作品。其中《等待戈多》和《终局》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前者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后者却少有学者关注。在《终局》中,人物的模棱两可,主题的模糊不清和语言的捉摸不定,使该剧充满了"不确定性"。人物、主题和语言使文本隐含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局》 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克特及其《终局》
14
作者 林亚光 《外国语文》 1987年第3期80-86,99,共8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剧作家和小说家萨缪尔·贝克特(1906年生)出生于爱尔兰:后来加入法国籍,是西方现代派中的主要流派——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之一。
关键词 贝克特 《终局》 诺贝尔文学奖 荒诞派戏剧 西方现代派 获得者 爱尔兰 小说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局》中的不确定性研究(英文)
15
作者 严红艳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8年第5期53-56,共4页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和荒诞派戏剧大师,塞缪尔·贝克特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出版了众多的作品,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是《终局》。剧中,贝克特借助荒诞和重复的手法,细腻的描绘出战后人们空虚、绝望...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和荒诞派戏剧大师,塞缪尔·贝克特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出版了众多的作品,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是《终局》。剧中,贝克特借助荒诞和重复的手法,细腻的描绘出战后人们空虚、绝望和孤独的状态,并且在荒诞和重复中呈现出了不确定性。通过分析贝克特荒诞和重复的写作方法,文章旨在阐述剧中如何体现了这种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局》 塞缪尔·贝克特 荒诞 重复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局》:语言的断裂与超越
16
作者 曲爽杰 《艺苑》 2014年第3期60-64,共5页
贝克特的剧作《终局》因其文本的开放性从问世以来就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对贝克特写作经历的梳理,我们发现哈姆和克劳夫复杂的关系,与贝克特本人的创作经历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克劳夫的出走象征着贝克特摆脱旧形式... 贝克特的剧作《终局》因其文本的开放性从问世以来就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对贝克特写作经历的梳理,我们发现哈姆和克劳夫复杂的关系,与贝克特本人的创作经历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克劳夫的出走象征着贝克特摆脱旧形式、实现自我超越的艺术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局》 语言转向 无能 匮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局》中塞缪尔的反戏剧文化内涵表达手法透析
17
作者 廖舒晗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111-113,共3页
塞缪尔·贝克特作为近代爱尔兰最伟大的小说、戏剧创造者之一,以其独特的荒诞写作方法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终局》作为塞缪尔的代表作品,其中充满了大量的非逻辑、非理性文学元素,与传统的戏剧创作完全不同,作者通过这种方法成... 塞缪尔·贝克特作为近代爱尔兰最伟大的小说、戏剧创造者之一,以其独特的荒诞写作方法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终局》作为塞缪尔的代表作品,其中充满了大量的非逻辑、非理性文学元素,与传统的戏剧创作完全不同,作者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刻画出了战后人们扭曲的社会价值观与人际关系,以反戏剧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以《终局》为研究方向,分析作者塞缪尔的创作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文学爱好者阅读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局》 塞缪尔 反戏剧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与治疗:《终局》中的创伤研究
18
作者 朱正敏 左银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24-128,共5页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作家,尤以当代戏剧成就最高。基于创伤研究理论分析了贝克特的戏剧作品《终局》,认为战争给人类带来身体、环境等方面的物理性创伤,同时也在人类心中留下了难以恢复的心理性创伤...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作家,尤以当代戏剧成就最高。基于创伤研究理论分析了贝克特的戏剧作品《终局》,认为战争给人类带来身体、环境等方面的物理性创伤,同时也在人类心中留下了难以恢复的心理性创伤印记。在作品中,战后的受创者们只能通过人物间的陪伴、倾诉、发泄以及对外界的回避来治疗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局》 塞缪尔·贝克特 创伤研究理论 戏剧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出普通人的人生真相——读张军的短篇小说《终局》
19
作者 杜德禄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06-107,92,共3页
关键词 张军 短篇小说 《终局》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默的言说——从《终局》看贝克特的静止戏剧艺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子阳 吕佩爱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46,共5页
作为20世纪最具独创精神的文学大师之一,塞缪尔·贝克特在戏剧创作中突破了比利时先锋派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的创作局限,实现了其未能完成的戏剧构想,即静止戏剧的创作。本文以《终局》一剧为例,重新审视贝克特的戏剧作品,... 作为20世纪最具独创精神的文学大师之一,塞缪尔·贝克特在戏剧创作中突破了比利时先锋派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的创作局限,实现了其未能完成的戏剧构想,即静止戏剧的创作。本文以《终局》一剧为例,重新审视贝克特的戏剧作品,从剧本创作与舞台表演两个方面详细阐释贝克特如何将静止戏剧变成可能并推向艺术的高峰,同时进一步分析其静止戏剧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戏剧 塞缪尔·贝克特 《终局》 莫里斯·梅特林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