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迷失的自我与自我的疗伤——《莎菲女士的日记》再解读兼论新文学作家的身份转变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宜君 张冀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3-78,共6页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前期代表作,颇有再解读的必要。小说讲述了半部“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的古老故事,客观上以其“自我”叙事,对后五四时代的“新青年”盲目用自由恋爱去彰显绝对自我的认知黑洞做了如实描述。“漂泊者”莎菲在...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前期代表作,颇有再解读的必要。小说讲述了半部“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的古老故事,客观上以其“自我”叙事,对后五四时代的“新青年”盲目用自由恋爱去彰显绝对自我的认知黑洞做了如实描述。“漂泊者”莎菲在自我幻想中自由,却又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呈现出个人主义兴起后离家出走的逻辑悖论。她的现实困境,就是迷失的丁玲精神层面的苦闷象征,暗含着作家本人对于个性解放的全然绝望、对于思想启蒙的潜在否定,这是每一个踏上从“自然人”到“革命人”身份转变征途的现代作家自我疗伤的必经之路。因此,真实还原小说文本的叙事图景,有效把握作家丁玲的创作意图,意义尤显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菲女士的日记》 自由恋爱 家庭叛逆 个性解放 “我是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的愤懑和挣扎——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解读 被引量:9
2
作者 蓝棣之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4期64-72,共9页
丁玲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发表于1928年2月《小说月报》)和短篇《我在霞村的时候》(写于1940年,未在延安发表,胡风在重庆编入丁玲创作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6年新知书店出版),以及中篇小说《在医院中》(... 丁玲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发表于1928年2月《小说月报》)和短篇《我在霞村的时候》(写于1940年,未在延安发表,胡风在重庆编入丁玲创作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6年新知书店出版),以及中篇小说《在医院中》(写作日期不详,最初发表于延安出版的《谷雨》,后刊载于重庆出版的《文艺阵地》,1942年8月25日),还有杂文《三八节有感》(写于1942年3月8日三八节清晨,发表于3月9日的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都是举世周知的作品.之所以举世周知,是因为在50年代的反右派政治运动中,“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受到彻底清算,《人民日报》、《文艺报》发表了批判丁玲作品的文章,《文艺报》又出了个“再批判”特辑,把“十五六年前放出来的一批毒草重新发表出来”,当时国家最高领袖还为此写了“重要按语”.当我们今天重新阅读这些作品,不难看出丁玲在其中触及了很重要的问题,然而,重要的是,丁玲所写的并不是什么反党的“八股文”,而是女性的体验和思考,是女性的情欲、理性、拒绝与超越,是深沉的自叙传、血泪书和忏悔录,是女性苦苦挣扎的艺术记录.这些作品敢于直面女性自身的冲突和挑战危难的处境,写出了女性意识最初然而也是最根本的觉醒,可谓女性文学早开的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在霞村的时候》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 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 日记体小说 50年代 “自叙传” 作品 女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重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俐 李家富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73-75,93,共4页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本建构过程中,借助日记体这一私人化的叙述形式,大胆地融入了作者"我忠于我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不加掩饰地袒露了"五四"时代的"莎菲"在传统与...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本建构过程中,借助日记体这一私人化的叙述形式,大胆地融入了作者"我忠于我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不加掩饰地袒露了"五四"时代的"莎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痛苦裂变的灵魂,充分展示了女性"人"的本质力量,自然地流露出了现代自觉的女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菲女士的日记》 生命体验 性别意识 颠覆与反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文本的自我消抹——《莎菲女士的日记》叙事学解读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长中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3-40,共8页
由于丁玲本人的复杂性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的敞开性,该作品自发表以来,以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社会思潮等阐释语境的更迭,关于它的读解不断发生着游移。叙述学中的叙述声音在语法学叙事理论中是形式概念,本身不含内容因素,但在修... 由于丁玲本人的复杂性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的敞开性,该作品自发表以来,以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社会思潮等阐释语境的更迭,关于它的读解不断发生着游移。叙述学中的叙述声音在语法学叙事理论中是形式概念,本身不含内容因素,但在修辞性叙事学、特别是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日记》的双重文本性质,导致莎菲的个人声音无论被解读为启蒙话语、还是女性叙事,最终只是自我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菲女士的日记》 叙述声音 自我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以“五四”小说中的性爱主题为参照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传敏 《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9期133-136,共4页
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感情是欲望性的,它显示了"五四"新文化的性爱解放性质。但是"五四"的人性观、爱情观也包含了"灵"的成分,它不可避免地要对欲望进行限制。对欲望的解放与压抑的倾向在"五四"... 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感情是欲望性的,它显示了"五四"新文化的性爱解放性质。但是"五四"的人性观、爱情观也包含了"灵"的成分,它不可避免地要对欲望进行限制。对欲望的解放与压抑的倾向在"五四"两性关系小说中扭结在一起,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爱情心理与观念就突出展示了这两种线索的矛盾性,这篇作品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对"五四"时期"灵肉一致"的人性观、爱情观的一种拷问与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小说 性爱主题《莎菲女士的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者的“生命流”如何汇入手稿的“生命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上版稿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姜异新 李静宜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3-86,共14页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丁玲的成名作,享有极为重要的文学史地位。随着该作品手稿影印本的出版,我们得以回到这一文学史事件发生的现场。借助书写编校共存的手稿,我们不仅可以辨读作者的书写、修改痕迹,试着探索作者如何将自己的生命流...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丁玲的成名作,享有极为重要的文学史地位。随着该作品手稿影印本的出版,我们得以回到这一文学史事件发生的现场。借助书写编校共存的手稿,我们不仅可以辨读作者的书写、修改痕迹,试着探索作者如何将自己的生命流汇入手稿之中,还可以理清编辑、校对人员的修改痕迹,尝试把握这一文学史事件中多主体的生命合奏。对手稿的进一步研究或可将该作品的价值延展到文学史之外,以之为史料,探析同时期的文学编辑活动和语言文字的历史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手稿 《莎菲女士的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女性个人化叙事 被引量:3
7
作者 廖冬梅 《嘉应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1-66,共6页
在丁玲的小说中,《莎菲女士的日记》最具叛逆性的因子,这在于写作主体自我选择的一种女性个人化叙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女性个人化的创作姿态;第二,日记体的文体选择;第三,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第四,立体真实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女性 个人化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叙事声音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78-81,共4页
《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作品能够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但同时又被僵化解读的原因在于叙事者发出的叙事声音较为复杂。通过对文本叙事声音的女性主义解... 《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作品能够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但同时又被僵化解读的原因在于叙事者发出的叙事声音较为复杂。通过对文本叙事声音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现代女性在主体建立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它包括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声音 男性话语 女性主体 《莎菲女士的日记》 小说 丁玲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觉醒与陷落——《莎菲女士的日记》与《上海宝贝》中女权意识之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明清 《开封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33-35,共3页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卫慧的《上海宝贝》同属于有较强女权意识的典型文本。作者在主观上都企图摆脱男权文化的束缚与影响,但在不自觉中又陷入传统的男权文化之中。只是因价值取向的不同,两部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才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上海宝贝》 女权意识 觉醒 陷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蚀》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形象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桂璐璐 《新余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47-49,共3页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 《莎菲女士的日记》 女性形象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女性日记体小说的叙事与话语策略——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新华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2-35,共4页
随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女性声音也相应出现,在与男性一并参与宏大叙事的同时,女性叙事者也选用日记体小说这一私人性极强的体裁与话语形式,以突出男权强势话语的重围,建构起女性自我的权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 随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女性声音也相应出现,在与男性一并参与宏大叙事的同时,女性叙事者也选用日记体小说这一私人性极强的体裁与话语形式,以突出男权强势话语的重围,建构起女性自我的权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文拟围绕《莎菲女士的日记》探讨"日记体小说"的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日记体小说 叙事 话语 《莎菲女士的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生命美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宏民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19-120,148,共3页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由女性作者以真正女性立场展示女性生命欲望真实状态的作品,小说的生命美学品格在于它对女性爱欲书写的开拓:冲击了传统文化中有关女性的、爱欲的、书写的种种“禁忌;”张扬着一种更具现代内涵的情爱意识;蕴涵...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由女性作者以真正女性立场展示女性生命欲望真实状态的作品,小说的生命美学品格在于它对女性爱欲书写的开拓:冲击了传统文化中有关女性的、爱欲的、书写的种种“禁忌;”张扬着一种更具现代内涵的情爱意识;蕴涵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执著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菲女士的日记》 生命美学 女性爱欲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为镜像的莎菲与丁玲——重读《莎菲女士的日记》兼谈丁玲早期的情感生活
13
作者 宋剑华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1,共9页
《莎菲女士的日记》既是丁玲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她本人情感生活的隐喻性表达。这篇作品虽然产生于“后五四”时期的启蒙语境,并经常被研究者纳入到反封建与反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加以解读,但本质上揭示的却是一种青春期的心理学现象而... 《莎菲女士的日记》既是丁玲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她本人情感生活的隐喻性表达。这篇作品虽然产生于“后五四”时期的启蒙语境,并经常被研究者纳入到反封建与反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加以解读,但本质上揭示的却是一种青春期的心理学现象而非思想启蒙视域中的社会学现象。莎菲内心的“苦闷”“孤独”“忧郁”和“焦虑”以及她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经历,其实都是丁玲在借莎菲以喻自己,进而构成了她们两人精神人格的内在统一性。《莎菲女士的日记》真实地反映了青春少女的情感盲动性。故读懂了莎菲也就读懂了丁玲,乃至读懂了一种永恒不变的生命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 丁玲 情感生活 互为镜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的飞扬与肉的堕落——《莎菲女士的日记》与《上海宝贝》比较分析
14
作者 梁维东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12-13,共2页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卫慧的《上海宝贝》分别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女性文学作品,两篇小说有情节设置、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相似性,也有许多女性心理和写作策略上的相异之处,《莎菲女士的日记》打破了男性为中心的神话,...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卫慧的《上海宝贝》分别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女性文学作品,两篇小说有情节设置、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相似性,也有许多女性心理和写作策略上的相异之处,《莎菲女士的日记》打破了男性为中心的神话,张扬了女性主体意识。相比之下《上海宝贝》只写出了女性的堕落和借此对女性身体的窥视,《上海宝贝》的女性故事只是一场闹剧,而莎菲的故事却带有悲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上海宝贝》 女性意识 女性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的深邃与激情的沉迷——《伤逝》与《莎菲女士的日记》之比较
15
作者 刘希云 《德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12,共4页
《伤逝》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产生在五四落潮之后的两个经典文本。这两部作品在小说主题、叙事风格的抒情化、情感的低沉性方面有相同之处,在叙述立场、叙事模式与作品内蕴上又存在着不同之处。从此我们能发现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对... 《伤逝》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产生在五四落潮之后的两个经典文本。这两部作品在小说主题、叙事风格的抒情化、情感的低沉性方面有相同之处,在叙述立场、叙事模式与作品内蕴上又存在着不同之处。从此我们能发现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莎菲女士的日记》 叙述立场 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创作心态及人物特质
16
作者 张玉秀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36-38,共3页
丁玲曾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开始文学创作时 ,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 ,热切追求自由、民主、科学 ,关注知识女性现实困境和精神困惑 ,《莎菲女士的日记》即是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命运的小说。其代表人物莎菲体现了作家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 丁玲曾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开始文学创作时 ,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 ,热切追求自由、民主、科学 ,关注知识女性现实困境和精神困惑 ,《莎菲女士的日记》即是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命运的小说。其代表人物莎菲体现了作家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是作家女性意识觉醒 ,“人”的尊严的觉醒在文学形象上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创作心态 人物特质 文学评论 小说 女性意识 个性解放 莎菲形象 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 女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菲的战争——重读《莎菲女士的日记》
17
作者 张玉玲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8期118-118,共1页
关键词 《莎菲女士的日记》 矛盾冲突 历史条件 男人 永久性 女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学昭与丁玲的时代女性身份及其另类书写——以《南风的梦》《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18
作者 单元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62-66,共5页
陈学昭与丁玲是20世纪新女性的杰出代表,其特立独行的时代女性身份是她们文学创作最重要的生活素材与灵感之源,她们写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南风的梦》《莎菲女士的日记》是20世纪最早的典型女性主义文本之一。她们的创作不仅在当时对男... 陈学昭与丁玲是20世纪新女性的杰出代表,其特立独行的时代女性身份是她们文学创作最重要的生活素材与灵感之源,她们写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南风的梦》《莎菲女士的日记》是20世纪最早的典型女性主义文本之一。她们的创作不仅在当时对男权社会和男权中心主义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颠覆和反叛,而且有力证明了女性写作是反叛封建传统和男权中心主义的有效方式,也是女性独立自强、进入历史的最佳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学昭 丁玲 《南风的梦》 《莎菲女士的日记》 男权文化 女性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的解析
19
作者 范振华 《文存阅刊》 2023年第13期40-42,共3页
现代作家丁玲的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第一人称视角,深入莎菲的内心意识,记述了一个身患肺病的少女在灰暗的生活中追求理想的爱情而终至失望,陷入生命困境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知识女性内心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学界经典之作。这... 现代作家丁玲的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第一人称视角,深入莎菲的内心意识,记述了一个身患肺病的少女在灰暗的生活中追求理想的爱情而终至失望,陷入生命困境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知识女性内心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学界经典之作。这部小说在现在的社会语境中仍有价值,它呈现了一个有着自我、自觉与女性意识的女性应有的模样。研究莎菲的人物形象,能够启发我们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 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女性自传体小说的读者心理功能——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呼兰河传》、《小团圆》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谭天俊 张慧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68-71,共4页
文章以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萧红《呼兰河传》、张爱玲《小团圆》这三部作品为例,侧重论证读者阅读现代女性自传体小说时产生的心理功能,进而探索由作者、文本、读者三维互动生成的意味世界。
关键词 女性自传体小说 心理功能 《莎菲女士的日记》 《呼兰河传》 《小团圆》 读者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