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析《诸病源候论》对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1
作者 赵小月 姜婧 +6 位作者 汪子栋 方洋 余如霞 吴国庆 王湫澄 王越 李志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34-3039,共6页
本研究以元刊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论总论》为底本,以丁光迪主编的《诸病源候论校注》为校本,以“忘”“善忘”“喜忘”为检索词,挖掘《诸病源候论》中与痴呆的核心症状-善忘相关的内容,分析其病因病机。经分析,《诸病源候论》认为善忘... 本研究以元刊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论总论》为底本,以丁光迪主编的《诸病源候论校注》为校本,以“忘”“善忘”“喜忘”为检索词,挖掘《诸病源候论》中与痴呆的核心症状-善忘相关的内容,分析其病因病机。经分析,《诸病源候论》认为善忘多由情志变化、瘀血内阻、脏腑功能损耗、精气血亏虚、脑髓失养、特殊疾病如脚气病、盲目地服用寒食散、麻风病病久不治、积聚病等所引起,说明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诸病源候论》的学术思想仍对当今临床防治痴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了中医学对痴呆的理论认识,为痴呆的防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善忘 痴呆 病因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腹诊探析
2
作者 俞丹丹 裴静波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168-1172,共5页
[目的]探析《诸病源候论》之中医腹诊的学术特色。[方法]通过筛选整理《诸病源候论》中有关腹诊条文,结合历代医家研究成果,试从历史溯源、腹诊手法、诊察要点、现代发展四方面,回顾腹诊发展过程,分析腹诊具体手法要领,探析腹诊诊察及... [目的]探析《诸病源候论》之中医腹诊的学术特色。[方法]通过筛选整理《诸病源候论》中有关腹诊条文,结合历代医家研究成果,试从历史溯源、腹诊手法、诊察要点、现代发展四方面,回顾腹诊发展过程,分析腹诊具体手法要领,探析腹诊诊察及鉴别关键,并探究《诸病源候论》腹诊的现代医学新进展。[结果]从《黄帝内经》开创到《伤寒论》辨证时期,腹诊手法长期以按、扪为主,直至隋代腹诊手法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手法方面,《诸病源候论》创新了抑按、切按、推移、揣摩、动摇、转动等腹诊手法,并详细阐述其动作要领和特点。诊察方面,《诸病源候论》描述了腹力、腹温、拘急、动悸、疼痛、包块等诊察要点,对掌握病因病机,判断虚实寒热、缓急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学者基于《诸病源候论》腹诊手法,结合临床经验,拓宽腹诊应用范围,并在疾病诊疗过程中获得可观的疗效。[结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不仅创新了腹诊手法,还详细地描述了腹诊的诊察要点,同时将腹诊延用至内外妇儿多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腹诊 诊法 手法 中医诊断学 文献研究 理论研究 历史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载万安方》引《诸病源候论》探微
3
作者 李彤迪 王育林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12期1410-1413,共4页
《覆载万安方》因其所引文献时间和内容跨度都很广,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覆载万安方》中有十四类疾病的内容对《诸病源候论》内容有所参引,其中通过《幼幼新书》参引的儿科内容为主要部分;其他各类疾病中的... 《覆载万安方》因其所引文献时间和内容跨度都很广,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覆载万安方》中有十四类疾病的内容对《诸病源候论》内容有所参引,其中通过《幼幼新书》参引的儿科内容为主要部分;其他各类疾病中的明确引用都在十次以内,较多的有妇人、血证和泻药门类。通过将《覆载万安方》中引用《诸病源候论》情况与今本《诸病源候论》做文献对比,发现了未见于元刊本《诸病源候论》之内容2例,异于元刊本《诸病源候论》之内容10例。这些存异之处,为后世学者做文献和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为今人探寻古籍原貌的工作提供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覆载万安方》 病源 医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心方》引《诸病源候论》同义替换现象举隅
4
作者 李彤迪 王育林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1580-1587,共8页
[目的]对《医心方》引《诸病源候论》条文中的5组同义替换词进行发展演变分析,以期为《诸病源候论》的文献研究做出补充,为隋朝的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语料。[方法]以《医心方》引《诸病源候论》条文中的5组同义替换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共... [目的]对《医心方》引《诸病源候论》条文中的5组同义替换词进行发展演变分析,以期为《诸病源候论》的文献研究做出补充,为隋朝的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语料。[方法]以《医心方》引《诸病源候论》条文中的5组同义替换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研究视角,通过文献对比法和总结归纳法,对每组替换词的词义差异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结果]隋以前的医籍中,“少腹”的词频远远高于“小腹”;“荣”与“营”的使用情况不相上下;“剧”字的使用频率远不及“极”字;《针灸甲乙经》之前只有“胃脘”之说,自《脉经》起,始见“胃管”。至隋代,“小腹”“少腹”两词沿用情况不分伯仲,互用情况多见;“营”“荣”两词沿用情况已出现很明显的分化情况;“胃管”“胃脘”两词互用情况不多,但“胃管”一词逐渐开始被广为沿用;“极”字较“剧”字优势更显。“暖”字由于词性的限制,其使用范围有所局限,相比之下,“温”字得以被古人更广泛使用。[结论]《医心方》引《诸病源候论》条文,与《诸病源候论》原文相异之处颇多。作为研究《诸病源候论》的重要材料,《医心方》具有非常珍贵的文献价值,可为今本《诸病源候论》的研究提供语料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医心方》 隋朝 异文 同义替换 词义 隋前医籍 日本医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胃痛导引法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陶晓雁 陶源 +6 位作者 李媛 于雁鸿 陈婧 叶超 郎松 刘桐华 刘天君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12期56-58,共3页
从《诸病源候论》157候、289法中精选8个导引动作,介绍胃痛导引法。其动作简捷、易学易练、安全有效,对临床实践有所裨益,以导引法治疗胃痛,彰显中医治疗常见病的特色。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导引法 胃痛 气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 被引量:15
6
作者 乔文彪 孙理军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843-2844,共2页
以历代史志以及医籍的记载为依据,对《诸病源候论》的作者及版本流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据,对现代研究《诸病源候论》的版本源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对古代气功学的贡献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健 刘天君 《陕西中医》 2009年第6期759-760,共2页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气功学 古代 气功疗法 辨证施功 辨证施治 《内经》 导引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不同呼吸形式对中脘皮温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峰 张海波 +1 位作者 刘天君 黄晓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46-1648,1656,共4页
目的:以《诸病源候论》所载一条调理脾胃的导引法为研究对象,以中脘穴区皮温作为检测指标,观测不同三调技术搭配方案对中脘部位皮温的改变。方法:首先,在综合分析该书导引三调特征基础上,根据其文字描述分别还原出可能的三调操作技术,... 目的:以《诸病源候论》所载一条调理脾胃的导引法为研究对象,以中脘穴区皮温作为检测指标,观测不同三调技术搭配方案对中脘部位皮温的改变。方法:首先,在综合分析该书导引三调特征基础上,根据其文字描述分别还原出可能的三调操作技术,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发现不同呼吸形式对皮温的影响。结果:吸气后屏气上举与安静态比较,皮温变化的波动幅度更小,具有规律性,其穴区均温、穴点温度、穴区最高温度和穴区最低温度的波动幅度与安静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心和调息操作标准一致前提下,吸气后屏气操作,中脘穴区温度波动幅度更小,容易产生温热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导引法 呼吸形式 中脘穴 皮温 红外热像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六字气诀”治疗五脏病候探析 被引量:6
9
作者 何兰娟 田永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6-967,共2页
六字气诀即吹、呼、嘻、呵、嘘、呬,是古人留下来的一种传统养生方法。《诸病源候论》认为肝病候可用呵治疗,心病候可用呼吹治疗,脾病候可用嘻治疗,肺病候可用嘘治疗,肾病候可用呬治疗。六字气诀可以治疗五脏病候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可以... 六字气诀即吹、呼、嘻、呵、嘘、呬,是古人留下来的一种传统养生方法。《诸病源候论》认为肝病候可用呵治疗,心病候可用呼吹治疗,脾病候可用嘻治疗,肺病候可用嘘治疗,肾病候可用呬治疗。六字气诀可以治疗五脏病候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可以宣畅五脏气机,疏通脏腑经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六字气诀 五脏病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辨治糖尿病肾脏疾病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琦 曲晓璐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47-49,共3页
《诸病源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医病因证候学专著,本文立足于《诸病源候论》对糖尿病肾病相关证候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分析其主要病机为肾脏气、阴两虚,治疗当以补气滋阴为主,此书为我国现代中医研究糖尿病肾脏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糖尿病肾脏疾病 消渴候 虚劳病诸候 水肿病诸候 气阴两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的论治特色及对推拿学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继红 柴铁劬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3-614,共2页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推拿学 论治特色 “不治已病治未病” 五官科疾病 推拿治疗 学术思想 手法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现代研究概况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青青 赵京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70-1472,共3页
《诸病源候论》集隋以前医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对后世影响极大,其现代研究成果丰富。因其著作性质、研究视角大多集中于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运用方面,但结合《病源》成书时代背景及针灸相关内容方面研究稍显薄弱,可... 《诸病源候论》集隋以前医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对后世影响极大,其现代研究成果丰富。因其著作性质、研究视角大多集中于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运用方面,但结合《病源》成书时代背景及针灸相关内容方面研究稍显薄弱,可在此思路上进一步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现代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面部官窍望诊理论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松 张玉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1-492,500,共3页
《诸病源候论》是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因和证候的专著。从该书所载的病证等方面的内容来看,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对诊法的应用已经达到全面周到、分析透彻的程度。本文试总结《诸病源候论》中有关面部官窍望诊法理论内... 《诸病源候论》是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因和证候的专著。从该书所载的病证等方面的内容来看,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对诊法的应用已经达到全面周到、分析透彻的程度。本文试总结《诸病源候论》中有关面部官窍望诊法理论内容,包括目诊、耳诊、口诊、唇诊、齿诊、鼻诊等,以丰富中医面部望诊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追溯其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面部望诊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整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虹 刘小斌 《吉林中医药》 2010年第2期178-180,共3页
对《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进行辑录整理。整理后发现:书中描述了瘴气候,提出青草瘴、黄芒瘴的病因和岭南伤寒的用药特点及病程发展;指出山瘴疟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详细描述了脚气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和养生导引方法,明确... 对《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进行辑录整理。整理后发现:书中描述了瘴气候,提出青草瘴、黄芒瘴的病因和岭南伤寒的用药特点及病程发展;指出山瘴疟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详细描述了脚气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和养生导引方法,明确指出因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导致脚气病多发;论述"蛊毒病诸候""猘狗啮候""蜞蜍着人候"等岭南各种常见传染病证候。书中收录与岭南相关的医药文献资料,证明岭南医学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青草瘴 黄芒瘴 温瘴 岭南伤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千金方》舌象特点探讨和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邹世洁 邹外一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88-490,共3页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千金方》 舌象特点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诸病源候论》的相关记载思考“伤寒”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文喆 张再良 苏中昊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10期28-31,共4页
从《诸病源候论》的相关记载思考伤寒,从疾病的角度整体认识伤寒,从证候的角度具体把握伤寒,从现代知识的角度深入探讨伤寒并和《伤寒杂病论》互看、互补、对照,以深入理解伤寒的疾病本体与临床证治和不同时代医著的传承关系。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调理脾胃导引法操作特点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峰 刘天君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10期25-27,共3页
分析研究《诸病源候论》中导引法调理脾胃功能的相关条文,结合练功体会,归纳《诸病源候论》调理脾胃导引法中的六个操作特点,即三调合一、腰背适度紧张、腹部放松、躯干往复运动、重视呼气、一症一方。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脾胃 导引法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诸病源候论》中“脚气病脉缓弱侯”的导引法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道建 顾一煌 《针灸临床杂志》 2008年第4期7-8,共2页
通过对《诸病源候论》中"脚气病脉缓弱侯"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导引疗法的特点,指出其导引法通过对内脏功能的调节,对"脚气病脉缓弱侯"起到治疗作用,且充分体现了中医气功的三个要素。在现代康复保健倍受重视的今天,... 通过对《诸病源候论》中"脚气病脉缓弱侯"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导引疗法的特点,指出其导引法通过对内脏功能的调节,对"脚气病脉缓弱侯"起到治疗作用,且充分体现了中医气功的三个要素。在现代康复保健倍受重视的今天,其导引疗法值得我们去做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导引 脚气病脉缓弱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对睡眠医学的贡献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艳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2-57,共6页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睡眠疾病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中医外科病症特点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兴兰 和中浚 《四川中医》 2012年第5期15-17,共3页
在回顾隋以前外科病症概况的基础上,对《诸病源候论》外科病症的特点进行讨论。认为该书外科病证名称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了病症的分类统属,对病症的病因病机及病症特征记载较前代更为详细准确。不少病症系其最早记载,对病症的病因病机从... 在回顾隋以前外科病症概况的基础上,对《诸病源候论》外科病症的特点进行讨论。认为该书外科病证名称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了病症的分类统属,对病症的病因病机及病症特征记载较前代更为详细准确。不少病症系其最早记载,对病症的病因病机从虫、毒、不同体质等方面有新的认识和发展,是有关外科病症的重要医学文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外科病症 病因病机 病名 病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