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锐《旧址》与《银城故事》对“革命”的文学性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辉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0-12,共3页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组织她的几位博士生就“历史中的个人”为话题所进行的一次笔谈。它试图通过对一些历史文本的阅读 ,发现并阐释隐含其中的历史真理。在笔谈作者们看来 ,无论是历史和现实社会中 ,还是文学文本和浩如...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组织她的几位博士生就“历史中的个人”为话题所进行的一次笔谈。它试图通过对一些历史文本的阅读 ,发现并阐释隐含其中的历史真理。在笔谈作者们看来 ,无论是历史和现实社会中 ,还是文学文本和浩如烟海的史料中 ,真理都是存在的 ,不过 ,我们缺的不是真理 ,而是对真理的发现和认知 ,并且 ,真理仅靠“方法”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 ,笔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的“历史中的个人”便处在“使真理借以显现自身的方式”和通向真理的非方法“大道”的交叉口。也就是说 ,“历史中的个人”作为一个切入点 ,一种观察、阐释历史的视角 ,将会使许多被我们习焉不察和茫然不知的真理从重重遮蔽中彰显出来。因为“历史中的个人”这个话题 ,抓住了历史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和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问题。它将启示读者去重新领悟、解读历史 ,重新认识人在历史中是什么和可能是什么 ,并重新寻找个人在历史上的位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锐 《旧址》 《银城故事》 “革命” 文学性解读 残酷性 边缘性 蒙蔽性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历史与“新历史”之间——论李锐小说《银城故事》历史叙事的困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跃庭 沈月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58-62,共5页
当代作家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最初发表于《收获》杂志2002年第1期,现有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小说历史叙事的复杂性,论述也流于浅近和抽象。在"新历史小说"这一创作潮流的视野中审视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 当代作家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最初发表于《收获》杂志2002年第1期,现有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小说历史叙事的复杂性,论述也流于浅近和抽象。在"新历史小说"这一创作潮流的视野中审视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以及其叙事的"偶然性"和宿命感等问题,可以探寻作品的意识形态蕴涵及其历史观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城故事》 “新历史小说” 历史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心滑向边缘——论李锐《旧址》和《银城故事》对“革命”的文学性解读
3
作者 王辉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89-92,共4页
革命作为用暴力改变社会结构的社会行为 ,既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破坏性、残酷性。在民间社会中 ,革命不断被边缘化。对民众的革命启蒙始终具有蒙蔽性 ,民众参加革命的动机和目的含有朴素的意义 ,对革命的信仰表现... 革命作为用暴力改变社会结构的社会行为 ,既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破坏性、残酷性。在民间社会中 ,革命不断被边缘化。对民众的革命启蒙始终具有蒙蔽性 ,民众参加革命的动机和目的含有朴素的意义 ,对革命的信仰表现出某种朦胧特征。在社会历史发展中 ,革命与改良是两种基本的道路 ,虽然不可否认革命的积极意义 ,但革命比起改良 ,对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破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锐 《旧址》 《银城故事》 新历史主义小说 革命 文学性 本真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生命意识的去蔽与敞亮——《银城故事》的历史观透视
4
作者 胡全章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73-75,共3页
在众多的以辛亥革命前夕的清末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创作中,李锐的《银城故事》既不“古典”,也不赶“新潮”,然而,它却在历史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历史小说及新潮新历史小说的双重超越,不仅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下对历史的绝对主义阐释... 在众多的以辛亥革命前夕的清末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创作中,李锐的《银城故事》既不“古典”,也不赶“新潮”,然而,它却在历史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历史小说及新潮新历史小说的双重超越,不仅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下对历史的绝对主义阐释,而且超越了流行一时的对历史的一种私人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表述。《银城故事》立足于个体生命意识,透视出无理性的历史之残酷、血腥与反人性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城故事》 历史观 个体生命意识 李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之后的当代革命叙事——以《银城故事》《人面桃花》《花腔》和《圣天门口》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肖敏 张志忠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3-27,共5页
在中国百年文学中,革命一直就是叙事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语词,“革命”寄寓着一个后发现代国家在面临西方强势文明所做出的痛苦选择。在这种救亡图存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后面,有关革命的文学话题层出不穷。从晚清“小说界革命”、“诗界革... 在中国百年文学中,革命一直就是叙事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语词,“革命”寄寓着一个后发现代国家在面临西方强势文明所做出的痛苦选择。在这种救亡图存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后面,有关革命的文学话题层出不穷。从晚清“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中所表述的开启民智的革命诉求,到鲁迅的立人说、借摩罗诗倡导个人解放思想,一直到左翼文学的现代革命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叙事 《人面桃花》 《银城故事》 新历史主义 《花腔》 “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民族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洞的焦虑——李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的基本命题 被引量:3
6
作者 叶开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102,共11页
关键词 李锐 长篇小说 《银城故事》 焦虑 文学评论 象征 抽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性视野中的历史景观——评李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春林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2-68,共7页
一 虽然《旧址》与《银城故事》都是言说发生于银城的历史故事的,但其中却也有着十年之久的距离,这长达十年之久的时间距离也就意味着《银城故事》相对于《旧址》所必然发生的变化.与《旧址》相比,《银城故事》的变化首先在于叙事时间... 一 虽然《旧址》与《银城故事》都是言说发生于银城的历史故事的,但其中却也有着十年之久的距离,这长达十年之久的时间距离也就意味着《银城故事》相对于《旧址》所必然发生的变化.与《旧址》相比,《银城故事》的变化首先在于叙事时间的明显缩短,《旧址》的时间跨度差不多有一个世纪之长,而《银城故事》的时间跨度则只是公元1910年农历中秋节前后大约只有短短的十天左右时间.其次,在《旧址》中,李锐有着初次面对遥远的历史往事时一种难以自抑的激情,这种浓烈外露的情绪贯穿于小说的字里行间,对每个阅读者的心灵世界都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城故事》 《旧址》 长篇小说 叙事时间 李锐 智性 言说 时间距离 时间跨度 相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生活与文学化的表达从——李锐的《银城故事》说到现时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政保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3-106,126,共5页
关键词 历史生活 李锐 《银城故事》 小说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历史失败与启蒙者的话语悖论——论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 被引量:1
9
作者 顾明霞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长篇小说 《银城故事》 李锐 《旧址》 革命历史小说 小说类型 中国当代文学 启蒙者 书写 中国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拒绝合唱”:《旧址》《银城故事》的新历史主义语境考察
10
作者 褚旭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8期115-118,共4页
李锐擅长用多元的创作手法和叙述模式彰显作品主旨,并以"拒绝合唱"的姿态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旧址》和《银城故事》将独特的历史意识渗透创作之中,在创作主题、内容选择及叙事模式上既不评判历史,也不临... 李锐擅长用多元的创作手法和叙述模式彰显作品主旨,并以"拒绝合唱"的姿态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旧址》和《银城故事》将独特的历史意识渗透创作之中,在创作主题、内容选择及叙事模式上既不评判历史,也不临摹历史,而是以平和冷静的笔法反映社会现象,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凸显小说对历史细腻而又深刻的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锐 新历史主义 《旧址》 《银城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历史的建构与困境——论李锐的《银城故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露洋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77-81,共5页
李锐始终坚定地追求历史的真实,探求历史的意义。在《银城故事》中,李锐通过三个方面的努力完成了对人文历史的建构:首先,对民间生活的诗意抒写,张扬民间生活中的人文精神;其次,对英雄形象进行去革命化处理,凸显人文精神的力量;最后,以... 李锐始终坚定地追求历史的真实,探求历史的意义。在《银城故事》中,李锐通过三个方面的努力完成了对人文历史的建构:首先,对民间生活的诗意抒写,张扬民间生活中的人文精神;其次,对英雄形象进行去革命化处理,凸显人文精神的力量;最后,以普世化的人文精神关照历史中的人,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在建构新的人文历史与消解革命正史的双向运动中,也展示了新历史主义作家在书写革命历史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写作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锐 《银城故事》 人文历史 写作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城故事》(长篇小说)
12
作者 汪成法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7-147,共1页
关键词 《银城故事》 李锐 长篇小说 境遇 后记 历史意识 创作 中都 题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城故事》(长篇小说)(李锐,《收获》2002年第1期)
13
作者 张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5-145,共1页
像做了一道精确完美的数学题一样,写出了这样一部小说。经营之良苦,运思之周密,近年罕见。显而易见,此作非高手而不能为。
关键词 《银城故事》 长篇小说 周密 李锐 运思 完美 精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赶下神坛的“革命”——从李锐《旧址》和《银城故事》中“革命”与革命者的关系看“革命”的消解
14
作者 陈崇正 《文教资料》 2013年第34期12-13,共2页
在“十七年”文学中,革命与革命者的关系是定型的,革命具有天然的神圣性,革命者也都是笼罩着光环的英雄。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特别是在李锐的《旧址》和《银城故事》中,革命和革命者不再是单一的关系模式,而是处在多重的牵制和悖... 在“十七年”文学中,革命与革命者的关系是定型的,革命具有天然的神圣性,革命者也都是笼罩着光环的英雄。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特别是在李锐的《旧址》和《银城故事》中,革命和革命者不再是单一的关系模式,而是处在多重的牵制和悖反之中,这种多重的关系最终使黏附于那些被扭曲的“革命”中的神圣,崇高,正义被消解。鲁迅的《药》可引发更多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址》《银城故事》革命 革命者 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反讽与对话——读李锐《银城故事》
15
作者 刘熹 林颖颖 《中文自学指导》 2005年第2期77-78,共2页
罗兰·巴尔特说过:“历史的话语不按内容只按结构来看,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想象的产物。”而柯林伍德则干脆认为历史学家首先就是一个讲故事者。然而,文本中由想象和虚构所讲述的历史故事是否可以看作对... 罗兰·巴尔特说过:“历史的话语不按内容只按结构来看,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想象的产物。”而柯林伍德则干脆认为历史学家首先就是一个讲故事者。然而,文本中由想象和虚构所讲述的历史故事是否可以看作对历史话语的一种重构?这种历史话语必然区别于文献中所谓“真实”的历史,却仍然具有历史本身的逻辑性,并且提供了一种与文献不同的,也许更接近事实真相的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话 《银城故事》 反讽 李锐 罗兰·巴尔特 话语 想象 历史 文献 事实真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死亡观照历史——对《温故一九四二》《银城故事》《花腔》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英群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3-106,共4页
历史如逝水忘川一去不复返,而人又无法穿越时空的阻隔回到历史的现场并再现一段历史的真实,这就注定了人永远无法对历史全知全能,历史只能靠文本化才能在书写和解读的双向交流之中死而复生。
关键词 观照历史 《温故一九四二》 《银城故事》 《花腔》 解读 死亡 全知全能 双向交流
原文传递
辛亥革命的三种演义方式——《死水微澜》、《大波》与《银城故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永兵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1-149,共9页
李劼人建国后将创作重点放在《大波》的修改上,修改后的《大波》从人物塑形、结构方法以及细节处理等各个环节与《死水微澜》、旧版《大波》等都有着质的区别,《死水微澜》和旧版《大波》处处体现人物与历史并重的思想,力图从生活和思... 李劼人建国后将创作重点放在《大波》的修改上,修改后的《大波》从人物塑形、结构方法以及细节处理等各个环节与《死水微澜》、旧版《大波》等都有着质的区别,《死水微澜》和旧版《大波》处处体现人物与历史并重的思想,力图从生活和思想的变化来体现社会与历史的变化,从个体生活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呈现出历史的"真相"。新版《大波》则是遵照革命历史主义的逻辑,站在革命的立场,以革命史代替个体生活史与心灵史;李锐的《银城故事》同样也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李锐在揭示历史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之后,将关注视角转向普通人的生活与生命。因此,三个版本的辛亥革命正是历史的一派为三,从《死水微澜》、《大波》到《银城故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一个作家/不同作家在不同时段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想象方式的变化,及其背后不同的历史思维逻辑与不同的主体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水微澜》 《银城故事》 《大波》 辛亥革命 历史主义 生活状态 长篇历史小说 生命方式
原文传递
神圣光环下的魅影——论李锐小说中的“革命” 被引量:2
18
作者 翟永明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60,共5页
在李锐的小说中,尤其是《厚土》之后的作品,“革命”的影子不断地浮现于各种故事的叙述中。《厚土》、《黑白》以及《无风之树》都是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革命”成为一个隐遁于后台却又操控着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而... 在李锐的小说中,尤其是《厚土》之后的作品,“革命”的影子不断地浮现于各种故事的叙述中。《厚土》、《黑白》以及《无风之树》都是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革命”成为一个隐遁于后台却又操控着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旧址》及《银城故事》中,革命更成为直接的表现对象,小说在对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描述中彰显了革命的整个进程。这些各具形态的“革命”的表现,不仅体现了李锐对“革命”的全面认识,而且也反映了他对整个20世纪历史进程的反思与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小说 李锐 《银城故事》 “文化大革命” 神圣 《无风之树》 《厚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惑与超越——评李锐的《太平风物》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阿兵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4期118-120,共3页
关键词 李锐 《无风之树》 长篇小说 《银城故事》 《厚土》 多重主题 评论者 新奇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人心的拷问与探索——评李锐的长篇小说《人间:重述白蛇传》 被引量:4
20
作者 董春风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4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长篇小说 白蛇传 李锐 拷问 人心 《无风之树》 《银城故事》 《万里无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