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导航面具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应用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焦绪华 王美玉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8期46-48,共3页
目的分析3D打印导航面具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对穿刺所需时间及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高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目的分析3D打印导航面具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对穿刺所需时间及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高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DSA引导技术行球囊压迫术,研究组采用3D打印导航面具引导技术行球囊压迫术,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指标(手术开展时间、DSA扫描次数、术中球囊呈“梨形”例数)、术后不同时间段BNI疼痛评分、手术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DSA扫描次数少于对照组、术中球囊呈“梨形”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清醒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BNI疼痛评分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9个月,研究组BNI疼痛评分等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导航面具下实施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能够有效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手术效果及远期疗效较传统治疗更好,患者满意度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 3D打印导航面具 指标 穿刺效果 远期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王冰 陈利军 +1 位作者 蔡建强 赵玉鑫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4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1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1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疼痛感受与睡眠质量、疼痛物质与微炎性反应物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3,P<0.05)。治疗后3 d、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治疗后21 d,观察组患者数量疼痛量表(N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82、4.452、7.765、11.400,P<0.05)。观察组患者血桨疼痛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内啡呔(β-EP)、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22、18.805、8.496、8.535、4.426、2.498,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结论: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睡眠质量,减少其疼痛物质与炎症物质的积蓄,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迫 疼痛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肖铮铮 张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67-70,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将其分为球囊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 目的分析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将其分为球囊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经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微血管组术后1年内复发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囊组(P<0.05)。微血管组的手术时长、总住院时长显著长于球囊组(P<0.05)。术后,微血管组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显著高于球囊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均可取得较佳疗效,但后者较前者的预后效果更佳,而前者较后者的手术应激反应更小,在临床选择中需考虑患者的耐受度与适应证合理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 经皮三叉神经压迫 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围手术期瞬目反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的关系
4
作者 史皓威 郭文昌 +4 位作者 王银占 王永宇 杨嗣徽 李洋 钱涛 《中国医药》 2024年第8期1173-1177,共5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围手术期瞬目反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PBC的15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围手术期瞬目反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PBC的15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第1、3、6、12个月分别进行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量表评分(BNI-P)、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面部麻木评分(BNI-N)评估面部麻木、疼痛情况,并进行瞬目反射检测(涉及传导通路R1、R2及R2′的潜伏期及波幅)。根据患者术后第3年随访结果分为治愈组(120例)和复发组(30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评价模型拟合优度。结果患者术后1 d及术后第1、3、6、12个月BNI-P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 d(均P<0.05)。患者行PBC后,R1、R2、R2′潜伏期总体均呈现降低趋势,R1、R2、R2′波幅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均P<0.05)。纳入最全面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比值比=1.254,P=0.028),病程(比值比=1.072,P=0.008),术前BNI-P(比值比=2.189,P=0.040),术前R1、R2、R2′潜伏期(比值比=3.546、4.165、1.314,P=0.012、0.014、0.038)、术前R1、R2、R2′波幅(比值比=0.933、0.920、0.942,P=0.009、0.003、0.002)均为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P=0.796)。结论对PTN患者行PBC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瞬目反射各项指标均随术后随访时间呈现降低趋势,且与患者面部麻木症状呈现正相关性,患者个体因素及术前BNI-P、瞬目反射指标水平等均对患者术后长期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迫 瞬目反射 长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对三叉神经痛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患者三叉心反射的影响
5
作者 张焕焕 何金华 +3 位作者 张梦 杨歌 张彧 李建立 《中国医药》 2024年第7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三叉神经痛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患者三叉心反射(TCR)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因三叉神经痛行PBC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三叉神经痛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患者三叉心反射(TCR)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因三叉神经痛行PBC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苯磺顺阿曲库铵+丙泊酚;艾司氯胺酮组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苯磺顺阿曲库铵+丙泊酚+艾司氯胺酮。比较2组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前(T_(1))和穿刺卵圆孔时(T_(2))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穿刺卵圆孔时TCR发生率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T_(1)、T_(2)时点的心率、MAP均显著低于T_(0)时点,艾司氯胺酮组T_(1)、T_(2)时点的心率、M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艾司氯胺酮组患者TCR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5.0%(6/40)比45.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5%(9/40)比12.5%(5/40)](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可降低三叉神经痛行PBC患者TCR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艾司氯胺酮 三叉心反射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饮食管理方案在三叉神经痛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曹加静 李雯 王芳 《医药前沿》 2024年第33期89-91,94,共4页
目的:分析早期饮食管理方案在三叉神经痛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在全麻下行PBC的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分析早期饮食管理方案在三叉神经痛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在全麻下行PBC的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饮食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口渴程度、咽喉肿痛及腹胀程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口渴及咽喉肿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腹胀程度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后早期饮食管理可以减轻行PBC患者口渴和咽喉肿痛情况,不会增加患者腹胀、恶心呕吐等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迫 早期饮食管理 腹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
7
作者 黄金金 张萍霞 +2 位作者 朱文静 朱才溢 张梦如 《医药前沿》 2024年第3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BC)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采用PBC治疗的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BC)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采用PBC治疗的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d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出院后随访3个月,记录60例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1个月、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3d,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的VAS评分、PSQI评分和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出现面部麻木10例、咬肌无力9例、眼部不适7例、口唇疱疹3例、听力减退2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痊愈。仅1例(1.67%)复发。结论: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不良情绪,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压迫 睡眠质量 心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33
8
作者 张章 李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Dyna-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Dyna-CT引导下PBC治疗的17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Dyna-CT引导下穿刺,颅底3D-CT重建证实穿刺... 目的探讨Dyna-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Dyna-CT引导下PBC治疗的17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Dyna-CT引导下穿刺,颅底3D-CT重建证实穿刺针抵达卵圆孔。通过穿刺针将带导丝CTZ-14球囊导入Meckel腔,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结果住院时间3~9 d,平均5.6 d。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4例,明显缓解2例,无缓解1例;总有效率为94.2%(16/17)。术后出现面部麻木15例、咀嚼略乏力9例、眼角干涩2例、口角疱疹5例,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Dyna-CT引导下PBC,是针对复发三叉神经痛、高龄、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三叉神经痛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Dyna-CT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DSA双容积重建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石伟忠 唐嘉吕 +1 位作者 陈茂华 巴华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并辅助引导C臂透视下穿刺卵圆孔。抵达卵圆孔后将球囊导管置入麦克氏(Meckel)囊,注入造影剂充盈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相同位置再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利用3D-DSA双容积重建引导调整球囊进行最优位置压迫并评估疗效。结果术后36例疼痛症状治愈,3例明显缓解,1例无缓解,总治愈率97.5%。术中梨形显影38例,显影治愈率100%。术后出现口角疱疹3例,患侧面部麻木2例,咀嚼无力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患者满意度(PSS)评分显示疗效较好(P<0.05)。结论3D-DSA双重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轻微且满意度理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Dyna-CT 3D-DSA双容积重建技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志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8期80-82,共3页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TN)应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T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三叉神经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接受PB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TN)应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T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三叉神经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接受PB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C治疗TN临床效果良好,还可明显减少治疗后并发症,临床可积极推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压迫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金阳 闫丽 +3 位作者 谢文友 黄同亨 吴波 吴玉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9期68-71,共4页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疗效。方法51例PTN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6例)及对照组(2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立体定向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疗效。方法51例PTN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6例)及对照组(2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立体定向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C臂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3.95±0.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2±0.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立体定向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应用于PTN的临床治疗当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疼痛程度轻,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引导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迫 原发性三叉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育意 谭静 《系统医学》 2022年第12期67-71,共5页
目的研究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重庆市东南医院在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n=50)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n=50)采... 目的研究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重庆市东南医院在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n=50)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n=50)采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球囊溶剂、压迫时间、球囊形状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4.0%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6,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球囊溶剂、压迫时间较对照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球囊形状中梨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通过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改善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压迫 三叉神经 疼痛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漆恒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16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前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氧化应激指标(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 d、1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RP、TNF-α、IL-1β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压迫 微血管减压 疼痛 炎性因子 氧化应激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hE、NT-3对唤醒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预后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周启 邓玲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1351-1356,共6页
目的探究乙酰胆碱酯酶(AchE)、神经营养因子3(NT-3)对唤醒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MC)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唤醒麻醉下PMC的三叉神经痛(TN)患者100例,随访至2021年1月... 目的探究乙酰胆碱酯酶(AchE)、神经营养因子3(NT-3)对唤醒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MC)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唤醒麻醉下PMC的三叉神经痛(TN)患者100例,随访至2021年1月,根据预后情况分为不良组(n=30)、良好组(n=55)。比较两组术前血清AchE、NT-3水平及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M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血清AchE、NT-3单独及联合预测PMC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随访至2021年1月,平均随访时间(28.54±6.13)个月,100例患者中15例脱落,最终纳入85例,其中预后不良30例(35.29%),设为不良组,其余55例(64.71%)设为良好组。与良好组比较,不良组责任血管萎缩型压迫构成比及血清AchE、NT-3水平较高,责任血管动脉压迫构成比较低,病程较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长、责任血管萎缩型压迫、血清AchE、NT-3水平高是PM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责任血管动脉压迫是PMC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AchE、NT-3预测PMC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67 U/mL、135.40ng/L,单独及联合预测PMC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665、0.701、0.795。结论AchE、NT-3水平高是唤醒麻醉下PM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对其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唤醒麻醉 三叉神经半月节微压迫 乙酰胆碱酯酶 神经营养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中神经外科机器人应用的效果分析
15
作者 谷佳 张磊 王斌 《系统医学》 2023年第22期118-121,共4页
目的 探究神经外科机器人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 目的 探究神经外科机器人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神经外科机器人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后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6,P<0.05)。观察组术后2、4个月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中应用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且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半月节微压迫 神经外科机器人 治疗效果 疼痛症状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唤醒麻醉联合三维重建影像辅助下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兴可 鲁明 +5 位作者 赵绍云 樊雁峰 卢建侃 顾有明 林德留 邓心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8期500-502,共3页
目的探讨唤醒麻醉联合三维重建影像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例PTN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唤醒麻醉联合三维重建影像辅助下PMC治疗。结果 1... 目的探讨唤醒麻醉联合三维重建影像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例PTN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唤醒麻醉联合三维重建影像辅助下PMC治疗。结果 13例术中球囊压迫的平均时间为3 min,球囊造影剂充盈量平均为0.6 ml。12例术后即刻疼痛完全消失,1例明显缓解;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92.3%。术后发生口角疱疹3例(23.1%)、面部血肿1例(7.6%),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术后均有患侧面部轻微麻木感,未出现角膜反射减弱、角膜溃疡、咀嚼肌瘫痪情况,也未出现颅内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院后随访3~6个月,12例患侧疼痛未复发,1例明显缓解者术后2周疼痛进一步缓解;面部麻木均消失。结论唤醒麻醉联合三维重建影像辅助下PMC治疗PTN效果良好。术中病人的主动参与,以及三维重建影像的应用,对球囊的位置和成形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唤醒麻醉 三维重建影像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微压迫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军 杨昌金 +2 位作者 李世泽 高卫勤 李傲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305-309,共5页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接诊的1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老年患者,采取两种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采取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接诊的1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老年患者,采取两种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采取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A组)治疗80例,采取微血管减压术(B组)治疗7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麻醉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月疗效(以疼痛缓解率为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3个月、第6个月、第9第及第12个月疼痛改善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复发率。结果采取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的患者平均麻醉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微血管减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疗效(疼痛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两组术后第1天、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及第12个月VAS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显著降低;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微血管减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组术后疼痛复发率高于微血管减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减压术均可缓解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术后总缓解率及复发率上无明显差别,但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上明显优于微血管减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微血管减压组,手术操作易于掌握,对于高龄、不能耐受长时间麻醉,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而言,三叉神经节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在基层医院推广该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半月及压迫 微血管减压 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
原文传递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与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老年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
18
作者 潘立业 陈会文 +1 位作者 张宏金 施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79-81,共3页
在老年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临床治疗环节中采取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手术或者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手术,观察探索两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随机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 在老年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临床治疗环节中采取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手术或者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手术,观察探索两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随机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样本观察例数为140例),均分为两个对照小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70例。前者采取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后者采取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对照评估不同手术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后血清炎症因子相关指标水平、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疾病复发概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采取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均具备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后者疗效更佳,能够改善病患血清炎症因子、睡眠质量,缓解疼痛感,降低手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疾病复发,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迫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 老年人 原发性三叉神经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结合图形勾画在进修医师颅底卵圆孔定位教学的应用效果研究
19
作者 何亮亮 赵文星 +3 位作者 王宏岩 窦智 刘京杰 杨立强 《医学教育管理》 2024年第1期74-7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图形勾画在进修医师颅底卵圆孔定位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进修的医生共6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0)和...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图形勾画在进修医师颅底卵圆孔定位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进修的医生共6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在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中实施X射线影像定位颅底卵圆孔教学,试验组采用PBL结合图形勾画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理论考试总成绩、影像成绩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85.8±8.5 vs.69.3±13.7,P<0.001;24.7±3.9 vs.21.8±5.2,P=0.020;35.8±3.7 vs.23.7±6.1,P<0.001)。问卷调查检查结果显示,在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解决困惑迷茫、理解重点难点和满意度评分方面,试验组分别优于对照组(96.7±3.1 vs.80.1±6.9,P<0.001;95.2±4.5vs.76.7±6.2,P<0.001;96.0±4.1vs.72.7±7.9,P<0.001;93.8±5.3vs.69.7±7.4,P<0.001;97.2±3.7 vs.75.0±7.3,P<0.001)。结论在X射线影像定位颅底卵圆孔教学的应用中,PBL结合图形勾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图形勾画 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迫 卵圆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