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杨六一 朱正斌 柯旭 《河北医学》 2025年第2期270-273,共4页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采用DSA 2D技术引导下介入手术,研究组(n=...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采用DSA 2D技术引导下介入手术,研究组(n=68)采用DSA 3D技术引导下介入手术。检测对比两组动脉瘤检出率、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清晰度、栓塞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动脉瘤检出率、栓塞成功率较高,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清晰度(-)占比较低,(++)占比较高(P<0.05)。结论:DSA 3D技术在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提高栓塞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3D技术 颅内动脉瘤 介入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导引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中的效果
2
作者 张为 范恒亮 周志明 《海军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 探讨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导引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患者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VA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 目的 探讨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导引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患者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VA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3):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2.10±3.62)岁;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52.47±3.85)岁。2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取3D旋转DSA导引下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100%(30/30)与对照组96.97%(32/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4,P=0.336)。术前、术后3个月,2组患者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椎动脉起始段的血流动力学水平、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循环卒中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2例(占比6.67%)发生再狭窄,对照组有9例(占比27.27%)发生再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31)。结论 采取3D旋转DSA导引下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能有效降低狭窄率和再狭窄发生率,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旋转数字血管造影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药物球囊预扩张 裸金属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邓明 林翠君 +1 位作者 秦忠宗 黄春榆 《中国数字医学》 2017年第12期41-43,84,共4页
目的:探析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200例,先后给予患者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检查,比较分析... 目的:探析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200例,先后给予患者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检查方式对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及准确性。结果:对疑似脑血管疾病的200例,经3D-DSA检测,检出动脉瘤131例,检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动静脉畸形21例,烟雾病4例,脑肿瘤2例,其检出率为(186/200)93.0%;经2D-DSA检测,检出率为(160/200)80.0%;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疑似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高,能够弥补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的不足,优势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 血管疾病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图像对比度的关联研究
4
作者 刘国伟 赵幼平 +1 位作者 何淑韫 李汝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7期2981-298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图像质量和对比度的关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2年10月我院影像科行3D-DSA检查的疑似颅内血管病变患者93例临床资料,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液,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分为...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图像质量和对比度的关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2年10月我院影像科行3D-DSA检查的疑似颅内血管病变患者93例临床资料,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液,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分为<3.0mL/s(26例)、3.0~4.0mL/s(48例)、>4.0mL/s(19例),对比3种对比剂注射速率下的容积数字减影图像、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成像(MIP)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3种对比剂注射速率下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大脑前动脉垂直段(A2)、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大脑中动脉脑岛段(M2)数字减影图像的CT值。结果:<3.0mL/s、3.0~4.0mL/s、>4.0mL/s对比剂注射速率下的数字减影图像、VR及MIP图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1、M1段数字减影图像CT值在<3.0mL/s、3.0~4.0mL/s、>4.0mL/s对比剂注射速率下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2段的CT值在<3.0mL/s与>4.0mL/s对比剂注射速率下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M2段CT值随对比剂注射速率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A1、A2、M1段增强显影效果与对比剂注射速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625、0.286、0.527,均P<0.05);线性回归显示:A1、A2、M1段增强显影效果与对比剂注射速率呈显著线性特征(R^(2)=0.545、0.197、0.428,均P<0.05)。结论:3D-DSA检查中,1.80~4.68mL/s碘海醇注射液注射速率下,A1、A2、M1段脑动脉数字减影图像客观对比度随对比剂注射速率上升呈现显著增强,但M2段数字减影图像客观对比度与对比剂注射速率无显著增强关联。鉴于3D-DSA检查中,对于管腔较小的脑动脉显影,需谨慎采用提升对比剂注射速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对比剂注射速率 图像质量 图像对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测量左心耳开口与左心耳封堵术成功植入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
5
作者 杨晓敏 刘博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92-99,共8页
目的 探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3D-TEE)成像、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2D-TEE)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 目的 探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3D-TEE)成像、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2D-TEE)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测量左心耳开口内径与成功植入左心耳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3日至2020年1月25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LAAO)的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患者,术前分别采用2D-TEE和3D-TEE评估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采用DSA进行术中左心耳造影并测量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比较3种影像学方法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和最终植入的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80例患者,年龄(68.25±9.15)岁,男性112例(62.2%)、女性68例(37.8%),CHA2DS2-VASc评分(3.56±1.76)分,左房前后径(46.00±6.31)mm。18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最终植入的封堵器直径为(28.1±3.2)mm。术前3D-TEE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为(24.67±2.67)mm,显著高于2D-TEE的测量值[(20.95±2.91)mm, P<0.001]和DSA的测量值[(23.91±2.79)mm, 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3D-TEE、2D-TEE和DSA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与最终植入封堵器大小均正相关(r=0.862、0.614、0.656, P<0.001)。结论 3D-TEE通过三维容积成像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显著高于2D-TEE和DSA测量的数值,且与成功植入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数字血管造影 左心耳封堵术 非瓣膜性房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6
作者 李济民 杨雪丽 陈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2509-251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共110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3D-CTA与3D-DSA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对AN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72,P<0.05),采用3D-CTA检出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检出符合率为100.00%,大脑中动脉66.67%,大脑后动脉为75.00%,前交通动脉为74.12%,后交通动脉为95.65%,颈内动脉颅内段为89.47%;3D-DSA与3D-CTA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D-DSA检查相比,3D-CTA其一致性较高,且对于瘤体不同位置的检出率均表现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7
作者 孙超 郁兆勇 +5 位作者 赵艳梅 孙迎迎 仝永红 戚谦 孔波 徐文慧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9期83-85,89,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m,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睢宁县人民医院神经介入... 目的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m,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睢宁县人民医院神经介入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手术过程中给予DSA辅助检查、治疗,观察组采用3D-CTA辅助检查、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均达到图像精确融合,高于对照组24例融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5);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对照组5例患者由于无法配合操作放弃治疗。观察组造影剂剂量(68.94±4.61)mL、接受射线照射剂量(910.98±32.69)mGy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59、94.605,P<0.05)。观察组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A用于神经介入手术中能在将射线的辐射量降低的同时减少造影剂的使用量,降低手术风险,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 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造影随访测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残余的临床比较
8
作者 姜兴丰 刘璋 黄娜 《当代医学》 2024年第9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随访测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残留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宜春新建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患者均常规行3D-DSA与MRA检查,并对患者...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随访测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残留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宜春新建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患者均常规行3D-DSA与MRA检查,并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残余中的测量效果,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3D-DSA检查显示:完全闭塞45例,颈部闭塞28例,残留动脉瘤14例;MRA检查显示:完全闭塞47例,颈部残留30例,残留动脉瘤10例,不同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3、0.81)。3D-DSA检查显示2例(2.30%)发生并发症;MRA检查无并发症发生;3D-DSA检查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1例患者检查过程中出现血管重叠;MRA检查图像清晰,4例伴有轻微干扰,未对结果产生影响。3D-DSA与MRA检查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后动脉(PCA)血管显示平均分支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3D-DSA与MRA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残余测量中均能实现病灶分级,且二者联合检查诊断效能较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栓塞残留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术中的价值观察
9
作者 陈京翔 吉盛超 +1 位作者 叶黛西 耿承军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960-964,共5页
目的 探讨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176例行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通过CT血管造影术提示颅内动脉... 目的 探讨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176例行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通过CT血管造影术提示颅内动脉瘤存在,且均行2D-DSA及3D-DSA检查。记录比较2种检查对患者介入治疗后远端血管及分支的显示情况、不同形态动脉瘤的检出情况、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的显示情况及动脉瘤穿通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2D-DSA与3D-DSA技术在远端血管及分支显示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D-DSA检查中,检出动脉瘤157例,检出率为89.20%;在3D-DSA检查中,检出动脉瘤175例,检出率为99.43%。3D-DSA动脉瘤检出率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3D-DSA检查中普通囊状动脉瘤检出率(66.86%)高于2D-DSA检查(4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D-DSA检查中,共108例(61.36%)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不明确,高于3D-DSA检查(13.64%);共有68例(38.64%)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明确,低于3D-DSA检查(8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D-DSA检查中,未检出穿通血管,而在3D-DSA检查中,共检出20例(11.36%)穿通血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技术应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术可提高动脉瘤检出率,对动脉瘤形态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神经介入术 3D-数字血管造影 载瘤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Innova-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在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复查中的应用
10
作者 杜丹 胡茂能 +3 位作者 祁磊 王国亮 周丽芬 姚亮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701-705,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复查时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Innova-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影像学表现对患者术后评估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颅...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复查时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Innova-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影像学表现对患者术后评估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复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3D-DSA和Innova-CT扫描,由两名神经介入医师对重建后的图像从术后颅内动脉瘤栓塞程度、支架打开情况及重建图像的质量方面进行评估。结果104例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复查患者均通过3D-DSA联合Innova-CT检查获得了精确、全面的术后评估。两名神经介入医师对术后颅内动脉瘤栓塞程度、颅内动脉瘤支架打开情况的评估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nova-CT图像支架金属丝显影清晰,弹簧圈金属伪影不明显,图像质量显著提高。3D-DSA和Innova-CT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结果显示,两名神经介入医师评估术后颅内动脉瘤栓塞程度、支架打开情况、铂金标记点、镍钛金属丝、弹簧圈金属伪影的Kappa值均≥0.75,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Innova-CT在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复查中,特别是在支架打开情况的显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作为3D-DSA的补充检查方式,使检查更加完善,对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复查情况的评估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计算机断层扫描 3D-数字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老年脑动脉瘤的价值研究
11
作者 王克枢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4年第8期186-189,共4页
目的分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老年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淄博市淄川区医院收治的95例疑似老年脑... 目的分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老年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淄博市淄川区医院收治的95例疑似老年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3D-CTA、DSA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老年脑动脉瘤的诊断效能。结果95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脑动脉瘤81例。3D-CTA联合DSA诊断为准确度为97.89%(93/95)、灵敏度为98.77%(80/81)、特异度为92.86%(13/14),均高于3D-CTA的78.95%(75/95)、81.48%(66/81)、64.29%(9/14)和DSA的82.11%(78/95)、86.42%(70/81)、57.14%(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26、12.695、14.036,P均<0.05)。结论3D-CTA在老年脑动脉瘤诊断中有较高临床价值,但与DSA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 数字血管造影 老年脑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尹立刚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9期52-53,共2页
目的: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行2D-DSA及3D-CTA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目的: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行2D-DSA及3D-CTA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对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及不同直径的颅内动肿瘤的诊断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采用2D-DSA及3D-CTA检查,均能够提高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数字血管造影 三维CT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血管造影和二维、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比较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加源 曹杰 +3 位作者 许卫国 程光森 李记华 彭秀斌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99-1702,共4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疑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52例,按瘤体大小分两组:A组,瘤体>3 mm,B组,瘤体...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疑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52例,按瘤体大小分两组:A组,瘤体>3 mm,B组,瘤体≤3 mm;对比分析DE-CTA与2D-DSA、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结果 (1)对脑动脉瘤检出情况,DE-CTA与2D-DSA对两组诊断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检出动脉瘤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空间结构的显示情况,DE-CTA与2D-DSA对A组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B组患者,3D-CTA与2D-DS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两组患者,3D-DSA与DE-CTA及2D-DSA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动脉瘤瘤体长径及短径测量上,DE-CTA与2D-DSA测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D-DSA分别与DE-CTA、3DDSA在动脉瘤瘤颈横径测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空间结构显示方面,3D-DSA要明显优于DE-CTA及2D-DSA;DE-CTA对于瘤体较大患者要优于2D-DSA;在瘤颈横径的测量上3D-DSA及DE-CTA要优于2D-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 CT 血管造影 二维数字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珑 刘建民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张鑫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 13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的 3DDSA与二维 (2D)DSA图像进行比较 ,分析颈动脉的形状、狭窄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必要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支...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 13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的 3DDSA与二维 (2D)DSA图像进行比较 ,分析颈动脉的形状、狭窄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必要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支架的选择。结果 与 2DDSA相比 ,3DDSA能更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形状及程度 ,能提供最佳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 ,使用 3DDSA能正确决策支架的选择。结论  3D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能提供许多 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珑 刘建民 +6 位作者 洪波 许奕 王永春 赵文元 黄清海 张鑫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13-1315,共3页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 10 5个动脉瘤的 3D DSA与 2 D DSA图像进行比较 ,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 10 5个动脉瘤的 3D DSA与 2 D DSA图像进行比较 ,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 结果 :与 2 D DSA相比 ,3D DSA能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 ,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 ,能提供多个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 ,使用 3D DSA能正确选择第一枚弹簧圈大小 ,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结论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能提供许多 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剑秋 陈莉 +1 位作者 姚开情 吕发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1-693,共3页
目的对比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74例,男31例,女43例,平均72.3岁。均行VCTDSA和3D-DSA检查,两位评价者分析此两项检查的影像资料,记录动脉瘤... 目的对比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74例,男31例,女43例,平均72.3岁。均行VCTDSA和3D-DSA检查,两位评价者分析此两项检查的影像资料,记录动脉瘤检出的个数、部位及大小,并评价VCTDSA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及两种技术诊断动脉瘤的一致性。结果 3D-DSA检出动脉瘤94个,VCTDSA检出93个(评价者A检出93个,评价者B 92个);评价者A检出全部动脉瘤以及检出<3 mm动脉瘤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较评价者B高,而两者检出≥3 mm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在检出动脉瘤个数、部位和大小三方面,3D-DSA和VCTDSA有很好的评价者间的一致性。结论 VCTDSA的动脉瘤检出效能与3D-DSA相当,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容积CT数字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程钢戈 朴龙松 +7 位作者 董连强 杜庆广 张晖 武琛 刘智良 马宏伟 黄永安 张宝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30-1131,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方向、瘤颈、动脉瘤清晰度、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分支的立体解剖图像,将旋转DSA及三维影像与普通二维DSA结果比较。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动脉瘤36个(30例),其中7例动脉瘤的方向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3例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5例未见明显动脉瘤染色。加摄旋转DSA并行三维重建后,又发现3例微小动脉瘤,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39个(33例),2例仍未见动脉瘤。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宽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旋转DSA可从270°旋转视角更清晰地连续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呈立体解剖影像,既提高了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的灵敏度,降低了漏诊率,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颅内动脉瘤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8
作者 林拥华 章宝燕 +5 位作者 李新丰 刘德鑫 周志平 洪本祖 叶超平 黄启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851-854,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raphy,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肝癌患者分别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然后将所得旋转DSA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使用多种后处理软件,...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raphy,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肝癌患者分别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然后将所得旋转DSA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使用多种后处理软件,显示患者的血管和病灶,并与常规DSA图像对比。结果:52例患者中,旋转DSA配合三维重建技术均能够较清晰地显示肿瘤和供血血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角度;而常规DSA检查结果中,有12例患者无法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其中2例患者在主病灶周围还存在较小子病灶,但是常规DSA检查无法清晰显示子病灶的供血动脉,两种方法肿瘤和供血血管显示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采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清晰显示肿瘤和供血动脉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的角度,是对常规DSA检查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介入治疗 旋转数字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比较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慧 王夏红 赵建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7-349,共3页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 数字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与C臂CT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郭强 于加省 +3 位作者 何跃 陈如东 李振强 胡威 《中国医药》 2012年第7期855-856,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与C臂CT结合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规DSA、旋转DSA及3D-DSA和其中8例需急诊开颅手术患者的C臂CT资料,通过对47例患者进...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与C臂CT结合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规DSA、旋转DSA及3D-DSA和其中8例需急诊开颅手术患者的C臂CT资料,通过对47例患者进行术前模拟手术人路,均行翼点入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将术前DSA模拟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动脉瘤夹闭术,术前3D-DS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瘤顶指向、瘤颈宽窄,有元仔瘤、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和骨性结构的关系,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8例术前行C臂CT患者中6例显示不同程度脑积水及脑室内出血。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39例,4分6例,3分1例,1分1例。结论3D-DSA技术及必要的C臂CT检查和手术模拟对成功夹闭脑动脉瘤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 数字 三维重建 体层摄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