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称褶皱形成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5
1
作者 单家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10,共3页
依据褶皱形成和演化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以下认识:在双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在作用应力与受力体边界相互垂直的状态下,且材料的性质为塑性和脆-塑性,各层大致为等厚度,形成的对称褶皱沿x坐标轴由模型中心向两侧近于对称展布,... 依据褶皱形成和演化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以下认识:在双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在作用应力与受力体边界相互垂直的状态下,且材料的性质为塑性和脆-塑性,各层大致为等厚度,形成的对称褶皱沿x坐标轴由模型中心向两侧近于对称展布,模型最终缩短了初始长度的27%,褶皱核部较两翼有增厚的趋势;但沿x、y、z坐标轴的构造变形是非一致的,浅部变形与深部变形有较大差异,模型下部发育对冲的逆断层,褶皱轴与应力作用边界有大约30°的水平夹角,这一特征与层面的非均匀滑动和材料质点的非均匀位移密切相关。在单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应力由作用边界向无应力作用边界传播,产生反作用力,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变形明显靠近应力作用边界,层的弯曲随着深度的增加由缓变陡,模型下部发育与应力传播方向一致的逆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褶皱 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多通道数据采集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郝昱宇 李树刚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6-1112,共7页
煤与瓦斯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受限于其内部采样点的布置数量,使得实验数据与真实现场相比存在样本点稀疏的问题。研究大型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多通道数据采集技术,实现大量采集点数据同步高精度采集对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 煤与瓦斯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受限于其内部采样点的布置数量,使得实验数据与真实现场相比存在样本点稀疏的问题。研究大型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多通道数据采集技术,实现大量采集点数据同步高精度采集对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问题,文中基于分布式时钟通讯结构实时获取各个采集板卡数据,实现了多板卡数据交换的时间同步要求,为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提供了全面、可靠的监测数据。利用SQL数据库构建数据汇总中心,通过挂载的方式将存储、采集、显示3个单元并行相连,实现了多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交换问题。最终以山西某矿为模拟对象,开展物理相似模拟实验。通过本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多种开采条件下的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获得了开采过程中的覆岩应力变化分布图与采场各个区域瓦斯浓度变化情况。研究成果将为实现瓦斯精准抽采,解决瓦斯灾害事故防治问题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数据采集 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 同步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物理三维模拟实验中传感器布置优化方法研究
3
作者 郝昱宇 李树刚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2-139,共8页
针对煤与瓦斯安全共采大型物理三维模拟实验中传感器布置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找寻瓦斯运移及压应力变化关键信息点,优化传感器布置参数,提高模拟实验相似性与采集效率;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建立瓦斯及压应力分布图谱,通过分析该分... 针对煤与瓦斯安全共采大型物理三维模拟实验中传感器布置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找寻瓦斯运移及压应力变化关键信息点,优化传感器布置参数,提高模拟实验相似性与采集效率;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建立瓦斯及压应力分布图谱,通过分析该分布规律中变化关键点信息;再次根据该位置点信息建立分时段、选择性数据采集方案,自主设计分布式通讯采集板卡,实现了单位时间下动态区域数据采集系统,降低了单位时间下数据采集量;最终通过差值算法对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不同风速对瓦斯运移影响,并对开采至60 m处瓦斯富集区域进行了推断,与此同时,建立了沿煤层走向各个阶段下垂直应力分布图谱。通过将数据与微震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其结果互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布置优化 分布式通讯 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 瓦斯运移 压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CM模型材料在边坡稳定性模拟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来兴平 单鹏飞 +3 位作者 任奋华 曹建涛 苗胜军 张特华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模拟材料的力学性能直接影响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小比例、模拟变质岩等为模型材料研发目的,研制PRCM模型材料,制作标准岩样,对该材料力学参数做进一步的研究,得出PRCM模型材料配比与单轴抗压强度间的定量化关系及水对P... 模拟材料的力学性能直接影响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小比例、模拟变质岩等为模型材料研发目的,研制PRCM模型材料,制作标准岩样,对该材料力学参数做进一步的研究,得出PRCM模型材料配比与单轴抗压强度间的定量化关系及水对PRCM模型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在水厂铁矿高陡边坡稳定性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CM模型材料 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高陡边坡 非线性耦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三维地形条件下滑坡–碎屑流运动与堆积特征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王玉峰 许强 +2 位作者 程谦恭 李艳 张金存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76-1791,共16页
为定量化揭示真实复杂三维地形条件对滑坡–碎屑流运动与堆积特征的影响,基于谢家店子滑坡真实三维地形空间分布形态,设计并建立滑坡–碎屑流三维物理模型实验装置,开展相关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获取复杂三维地形条件下,滑坡–碎屑流运动... 为定量化揭示真实复杂三维地形条件对滑坡–碎屑流运动与堆积特征的影响,基于谢家店子滑坡真实三维地形空间分布形态,设计并建立滑坡–碎屑流三维物理模型实验装置,开展相关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获取复杂三维地形条件下,滑坡–碎屑流运动与堆积特征的图像和定量化数据,并依此观察和分析其流态化运动与堆积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滑坡运动路径上沟谷转折段等复杂地形的展布,可引起碎屑流动能的快速耗散,运动速度陡降,从而减小碎屑流的运动距离;(2)碎屑流运动过程中,颗粒之间的动量传递作用,可明显促进碎屑流的远程运动;(3)运动路径上沟谷两侧缓坡平台的展布,可导致碎屑流的"分流–汇流"运动,并最终在碎屑流表面形成纵向沟状槽;(4)当碎屑流流动至运动路径的开阔地段时,碎屑流进入一种以碰撞为主的无侧限扩离运动状态,在粒间碰撞–推挤力、重力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X"型共轭堆积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滑坡–碎屑流 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复杂地形 运动特征 堆积特征
原文传递
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CO2辅助蒸汽驱技术 被引量:15
6
作者 席长丰 齐宗耀 +7 位作者 张运军 刘彤 沈德煌 木合塔尔 董宏 李秀峦 蒋有伟 王红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9-1177,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采收率和开发效益,以新疆油田J6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分别对全射孔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CO2泡沫辅助蒸汽驱和射开下部油层下半部分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进行了实... 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采收率和开发效益,以新疆油田J6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分别对全射孔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CO2泡沫辅助蒸汽驱和射开下部油层下半部分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蒸汽驱后期CO2辅助蒸汽驱开发技术。室内实验表明:蒸汽驱后期调整射孔后的CO2辅助蒸汽驱形成了注汽井中下部蒸汽腔侧向扩展、生产井顶层蒸汽腔超覆重力泄油的开发模式,高温水、油、CO2能够形成稳定的低黏拟单相乳化流体,且CO2在顶部的蒸汽腔起到隔热作用,在蒸汽腔内部降低了蒸汽分压,有效提高了注入蒸汽热效率。根据新疆油田J6区块CO2辅助蒸汽驱设计和应用效果,调整射孔后,与蒸汽驱相比,CO2辅助蒸汽驱将油汽比从0.12提高到0.16,增长34.0%,阶段采出程度从16.1%提高到21.5%,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6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蒸汽驱 CO2辅助蒸汽驱 蒸汽腔 汽(CO2)腔超覆重力泄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Physical Experiment for Magnetism-Stress Detecting in Oil Casing 被引量:2
7
作者 MENG Fanshun ZHANG Jie +2 位作者 YANG Chaoqun YU Weizhe CHEN Yux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4期669-674,共6页
The casing damage has been a big problem in oilfield production. The current detection methods mostly are used after casing damage, which is not very effectiv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offshore oil i... The casing damage has been a big problem in oilfield production. The current detection methods mostly are used after casing damage, which is not very effectiv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offshore oil industry, the number of offshore oil wells is becoming larger and larger. Because the cost of offshore oil well is very high, the casing damage will cause huge economic losses. What's more, it can also bring serious pollution to marine environment. So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detecting casing damage are required badly. The accumulation of stres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asing damage. Magnetic anisotropy technique based on counter magnetostriction effect can detect the stress of casing in real time and help us to find out the hidden dangers in time.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prevent the casing damage from occurring. However, such technique is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Previous studies mostly go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magnetic signals by physical experiment, and the study of physical mechanism in relative magnetic permeability connecting the stress and magnetic signals is rarely reported. The present paper uses the ANSYS to do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study how the relative magnetic permeability works for the oil casing model. We find that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ss' s variation and magnetic induction intensity's variation is: Δδ =K* ΔB, K = 8.04×109, which is proved correct by physical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casing damage magnetism-stress detecting magnetic anisotrop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physical experiment relative magnetic permeability ANSYS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