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0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1
作者 李济民 杨雪丽 陈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2509-251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共110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3D-CTA与3D-DSA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对AN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72,P<0.05),采用3D-CTA检出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检出符合率为100.00%,大脑中动脉66.67%,大脑后动脉为75.00%,前交通动脉为74.12%,后交通动脉为95.65%,颈内动脉颅内段为89.47%;3D-DSA与3D-CTA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D-DSA检查相比,3D-CTA其一致性较高,且对于瘤体不同位置的检出率均表现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的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被引量:3
2
作者 管永靖 凌华威 +2 位作者 缪飞 陈克敏 胡锦清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89-491,共3页
目的 分析和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3D SCTA)对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 (ICA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5例ICAD患者进行 3D SCTA检查 ,其中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3 5~ 70岁 ,平均 5 1.2岁。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表面遮蔽法 (S... 目的 分析和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3D SCTA)对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 (ICA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5例ICAD患者进行 3D SCTA检查 ,其中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3 5~ 70岁 ,平均 5 1.2岁。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表面遮蔽法 (SSD)和虚拟内镜法 (VE) 3种方式重建三维图像。结果 ICAD的 3D SCTA表现 :(1)部位 :椎动脉 2例 ,基底动脉 1例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2例。(2 )范围 :最长者自椎动脉管颅底段达基底动脉起始部 ,约 5 0mm ,最短者约 2 0mm。 (3 )形态 :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呈螺旋状盘绕 ,2例椎动脉呈梭形膨大 ,另 2例为管状增粗并大幅度蜿蜒扭曲 ;(4)钙化 :病变血管钙化 2例 ,其中 1例呈多发性斑片状分布 ,另 1例为单发小片状钙化。结论 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是一项无创、快速、简便的影像学方法。将三维CT血管成像与横断位像源CT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有利于提高螺旋CT检查对ICAD的定位、定性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 诊断 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林惠岚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9期38-40,共3页
目的:研究头颈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检查的112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3D-CTA组和3D-DSA组... 目的:研究头颈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检查的112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3D-CTA组和3D-DSA组,每组有患者56例,3D-CTA组患者采用3D-CTA进行检查,3D-DSA组患者采用3D-DSA进行检查。且所有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确诊。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特异性和诊断敏感性。结果:3D-CTA组5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过介入治疗或者手术治疗进行确诊后,有54例患者被确诊,共计动脉瘤66枚。3D-DSA组5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过介入治疗或者手术治疗进行确诊后,有53例患者被确诊,共计动脉瘤64枚。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在诊断直径小于3毫米的小动脉瘤的诊断特异性和诊断敏感性的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直径大于等于3毫米的非微小动脉瘤上,两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A与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都比较高,在诊断小动脉瘤上,3D-DSA稍具优势,但是差异不明显。在诊断非微小动脉瘤上,3D-CTA稍具优势,但是差异不明显。在具体的诊断中,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联合诊断,保障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颅内小动脉瘤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朝红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7期101-102,共2页
目的:分析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简称SCT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简称CSA)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主体为2016年11月—2019年11月间来院治疗的59例CSA患者(A组)与同期入院治疗的59例非CSA型颈椎病患者。对其进行SCTA诊断,对比诊断效果。结... 目的:分析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简称SCT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简称CSA)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主体为2016年11月—2019年11月间来院治疗的59例CSA患者(A组)与同期入院治疗的59例非CSA型颈椎病患者。对其进行SCTA诊断,对比诊断效果。结果:A组的椎动脉异常率高于B组,硬化狭窄率高于B组(P<0.05)。A组左右两侧的椎动脉直径均大于B组(P<0.05)。结论:SCTA诊断C S A的效果较佳,可鉴别椎动脉异常情况,检出硬化狭窄表现,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 椎动脉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武洪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6年第2期150-153,共4页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武洪林综述卢光明审校螺旋CT血管成像(spiralCTangiography,CTA)是一种损伤性很小的新的血管成像技术,是滑环CT扫描与计算机三维图像重建两种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通过时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武洪林综述卢光明审校螺旋CT血管成像(spiralCTangiography,CTA)是一种损伤性很小的新的血管成像技术,是滑环CT扫描与计算机三维图像重建两种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通过时前静脉快速注射造影剂,在受检者靶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螺旋ct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陈亮 董景敏 +3 位作者 孟红秀 张林 姜兴岳 董立杰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小肠疾病定性、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疑似小肠病变患者226例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小肠疾病定性、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疑似小肠病变患者22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小肠CT造影检查,原始图像0.625 mm传入ADW4.7工作站,重建肠系膜上动脉MSCTA图像。比较MSCTE横轴位图像与MSCTE联合MSCTA图像对小肠疾病定性、定位诊断的正确率。结果经手术病理或小肠镜确诊为空、回肠疾病患者86例,其中肿瘤性病变21例,炎性病变52例,憩室3例,中肠旋转不良7例,Cronkhite-Canada综合征1例,黑斑-息肉综合征2例。MSCTE横轴位图像定性、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81.4%、76.7%,而MSCTE联合MSCTA图像定性、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91.9%、96.5%。两种影像学方法诊断的正确率比较,P<0.05。结论MSCTE轴位图像联合MSCTA能有效地提高小肠疾病定性和定位诊断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小肠疾病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在颅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特点分析
7
作者 严吉来 杨春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脑动脉瘤(CA)诊断中的应用,并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次接受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检查。以DSA...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脑动脉瘤(CA)诊断中的应用,并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次接受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SCTA诊断CA的一致性,对CA分布的诊断符合率、瘤体最大直径及瘤颈最大宽度进行比较。结果180例疑似CA患者,经DSA检查诊断CA 174例,共检出240个动脉瘤;MSCTA检查诊断CA 168例,共检出207个动脉瘤。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A检查诊断CA的敏感度为96.55%,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6.67%,Kappa值为0.651,诊断的一致性好。经MSCTA诊断的分布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床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CA符合率分别为81.82%、83.33%、85.71%、87.50%、86.67%、90.00%和90.00%,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6.25%。MSCTA与DSA检查所得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最大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对CA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与DSA的诊断一致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动脉瘤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影像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陈淞胤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冠心病的应用价值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在睢宁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多层螺旋CTA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冠心病的应用价值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在睢宁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多层螺旋CTA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为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A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对多层螺旋CTA图像质量进行分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影响多层螺旋CTA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7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中54例患者为冠心病,共存在326处血管狭窄病变,其中血管狭窄病变≥50%为114处,血管狭窄病变<50%为212处;多层螺旋CTA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00%、90.74%及87.50%;1级图像为5例(7.14%),2级图像为26例(37.15%),3级图像39例(55.71%);不同分级图像质量患者的心率、体质量指数、呼吸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体质量指数为多层螺旋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多层螺旋CTA对冠心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具有安全、无创等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心率、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应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 图像质量 影响因素 多因素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价值分析
9
作者 李刚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4期778-780,864,共4页
目的:探究CT血管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2023年8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脑梗死和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 目的:探究CT血管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2023年8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脑梗死和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金标准。分析比较CT血管成像、多层螺旋CT单独及联合评估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的结果,并分析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一致性。结果:CT血管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均显著高于CT血管成像或多层螺旋CT单独诊断(P<0.05)。CT血管成像评估侧支循环一致性Kappa为0.512,多层螺旋CT评估侧支循环一致性Kappa为0.507,两者联合诊断评估侧支循环一致性Kappa为0.796,显著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CT血管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中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多层螺旋ct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股骨颈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分型鉴别诊断的价值
10
作者 包佳琪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4期011-014,共4页
股骨颈骨折(FNF)诊断中,行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T-DIT),对其分型鉴别诊断价值予以探究。方法 收录日期节点:起:2023年1月31日;止:2024年1月为31日;类型:疑似FNF;且所选样本均来自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钱清分院放射科;共计样本... 股骨颈骨折(FNF)诊断中,行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T-DIT),对其分型鉴别诊断价值予以探究。方法 收录日期节点:起:2023年1月31日;止:2024年1月为31日;类型:疑似FNF;且所选样本均来自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钱清分院放射科;共计样本数量:67例;全部样本,均行下述检查:MSCT T-DIT、X射线,诊断“金标准”,结果 。统计诊断效能。结果 阳性vs阴性(n)比较:“金标准”中,47vs20;MSCT T-DIT中:46vs21;X射线中:45vs22。阳性检出率:MSCT T-DITvsX射线,未见差异(P>0.05);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均MSCT T-DIT比X射线检查更高(P<0.05)。基底型、头下型、头颈型诊断准确率,三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影像学表现:骨折线不具备规则,骨小梁结构紊乱,骨皮质部分终端,股骨头存在旋转位移,伴随髋周软组织肿胀,部分髋臼、大转子、小转子,能够发现细小骨碎片。结论 FNF诊断中,行MSCT T-DIT,分型鉴别诊断效果良好,具备较高诊断精准度,可以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多层螺旋ct 三维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研究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效能
11
作者 张宇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185-188,共4页
对比分析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 研究选取了120例患者(70名男性,女性50名;平均年龄63.36岁),分别进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磁共振血管成像组的诊断准确率达到... 对比分析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 研究选取了120例患者(70名男性,女性50名;平均年龄63.36岁),分别进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磁共振血管成像组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8.33%,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6.67%,磁共振血管成像组的漏诊率为1.67%,而螺旋CT血管造影组的漏诊率为13.33%,两者间有显著差异,差异的P值为0.003。结论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相比于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和更低的漏诊率,应当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优选检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临床诊断效能 诊断准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
12
作者 连永伟 王海 +1 位作者 林杨皓 潘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观察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使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4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收治的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58例,分别进行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 目的:观察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使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4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收治的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58例,分别进行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诊断结果及不同检查对AD破口、AD真假腔、内膜片、分支受累的检出情况,以及不同重建技术对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98.18%(54/55),特异度66.67%(2/3),准确率96.55%(56/58),Kappa值=0.648,一致性较好。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各病变检出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CPR对AD破口、AD真假腔、内膜片、分支受累的检出符合率高于MIP与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AD进行诊断时,使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且能较为准确地显示病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 多平面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多螺旋CT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分析
13
作者 杨凤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105-108,共4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准确性、特异度和灵敏度。方法 选取224例临床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用MRA和MSCT进行诊断,记录并分析两种方... 本研究旨在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准确性、特异度和灵敏度。方法 选取224例临床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用MRA和MSCT进行诊断,记录并分析两种方法的漏诊率、误诊率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MRA组诊断准确率高达97.32%,仅有2例(1.79%)漏诊,1例(0.89%)误诊。相比之下,MSCT组的准确率为73.21%,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17.86%和8.93%。在评估特异度和灵敏度方面,MRA同样表现优于MSCT,MR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97.06%,而MSCT分别为70.59%。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间在诊断准确性、特异度和灵敏度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MRA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相比MSCT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漏诊率和误诊率较低,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MRA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更具优势。请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提供的数据表格估算并拟写的摘要,详细数据应以实际的研究结果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多层螺旋ct 缺血性脑卒中 诊断准确性 统计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对脑血管畸形病变的诊断价值研讨
14
作者 王丽 周田 刘斯咪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运用于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接诊的70例疑似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并且提供多层螺...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运用于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接诊的70例疑似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并且提供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应用CT多平面重组、三维容积漫游及联合诊断分析诊断效能。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为48.57%,CT多平面重组诊断阳性检出率为42.86%,三维容积漫游诊断阳性检出率为44.29%,联合检查阳性检出率为51.43%。CT多平面重组诊断、三维容积漫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显著高于CT多平面重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维容积漫游诊断、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中,CT多平面重组联合三维容积漫游诊断运用于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诊断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病变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在肺癌诊断及淋巴转移预测中价值分析
15
作者 许庆员 戴守平 《中华养生保健》 2025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诊断及淋巴转移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兰陵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13例疑似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将病理结果作为金...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诊断及淋巴转移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兰陵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13例疑似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诊断价值。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淋巴转移将肺癌患者分为淋巴转移组、无淋巴转移组,比较两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结果,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淋巴转移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113例疑似肺癌患者经病理诊断发现,80例为肺癌,33例为良性肺部占位性病变。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75、0.936。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7.50%(78/80),准确度为97.35%(110/113),阴性预测值为94.12%(32/34)高于常规扫描的灵敏度86.25%(69/80),准确度85.84%(97/113),阴性预测值71.79%(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年随访发现,本研究80例肺癌患者中,2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2.50%(26/80)。有淋巴转移肺癌患者静脉期、动脉期、延时期CT值低于无淋巴转移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静脉期、动脉期、延时期CT值及联合预测肺癌淋巴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759、0.749、0.872,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淋巴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淋巴转移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多层螺旋CT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价值研讨
16
作者 许振东 姜兴茂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183-0186,共4页
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多层螺旋CT的诊断产生的效能。方法 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纳入平度市人民医院期间接诊的60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多层螺旋CT诊断,将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两种方法的临床... 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多层螺旋CT的诊断产生的效能。方法 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纳入平度市人民医院期间接诊的60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多层螺旋CT诊断,将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 标准显示阳性检出率81.67%,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多层螺旋CT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00%和65.00%,两种诊断方式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无较大差异性,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的敏感度93.88%、准确性91.67%、阴性预测值75.00%均高于多层螺旋CT69.39%、66.67%、28.57%,P<0.05。结论 共振血管影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多层螺旋ct 缺血性脑卒中 诊断 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6
17
作者 刘进康 夏宇 +2 位作者 杨迎 王辉 陈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3DS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使用SiemensSo matomPlus 4CT机对 12例肺隔离症患者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灶区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3DS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使用SiemensSo matomPlus 4CT机对 12例肺隔离症患者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灶区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10例为肺叶内型 ,2例为肺叶外型 ;8例位于左下肺 ,4例位于右下肺 ;增强CT显示 11例有血管样条索影自主动脉向病灶内延伸 ;MIP SCTA显示了经手术证实的 14条异常血管中的 13条 ,且清楚地显示了异常血管的起源、走行和形状。结论 MIP SCTA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肺隔离症 诊断 血管牵引学说 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螺旋CT血管造影──动脉系统三维成像初探 被引量:11
18
作者 葛英辉 谢晓东 +2 位作者 宋彬 周翔平 闵鹏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40-43,共4页
探讨螺旋CY肝脏动脉系统三维成像(SCTA-3DA)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肝脏病人作了SCTA-3DAMIP重建。采用100ml造影剂,3ml/sec注射速度,20-22sec延迟扫描。扫描参数采用螺距... 探讨螺旋CY肝脏动脉系统三维成像(SCTA-3DA)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肝脏病人作了SCTA-3DAMIP重建。采用100ml造影剂,3ml/sec注射速度,20-22sec延迟扫描。扫描参数采用螺距1.5,准直3mm或5mm两组。有5例肝细胞性肝癌与DSA成像作了比较。结果20-22sec延迟扫描可使腹主动脉段至肝动脉分支浓密显影。采用准直3mm,重建层厚1.5mm,可使SCTA-3DA达良好效果。良性及恶性病变显示供血肝动脉分级多为Ⅱ级以下管径不粗及Ⅲ级以上伴管径增粗,DSA显示供血动脉均达Ⅳ级以上。结论采用合适扫描及造影技术可使SCTA-3DA重建肝动脉系统,并有助于良恶性质的鉴别。SCTA-3DA较DSA成像空间分辨率差,但具有较好空间定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肝脏 血管造影 动脉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与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6
19
作者 张政 韩剑虹 +2 位作者 李迎春 曹毅 朱剑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κ=0.730,κ=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 256层螺旋CT 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俊峰 郭宏骞 +2 位作者 秦民益 甘卫东 周科峰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924-925,共2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价值。并比较CTA各种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泌尿系患者行CTA成像,其中10例与手术对照,所有横断面图像均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价值。并比较CTA各种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泌尿系患者行CTA成像,其中10例与手术对照,所有横断面图像均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的影像立体感强,很好地反映了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解剖走行。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是有效的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能反应真实的肾血管的解剖。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 三维重建 肾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