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三角洲相沉积软土动力特性试验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芮 张延军 +1 位作者 李洪岩 倪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5-1120,共6页
针对辽河三角洲相沉积软土,在固定振动频率f=1.0Hz,固结压力为100、200和300kPa3种情况下进行循环荷载的动三轴试验,分析了不同固结压力下动应变εd、动强度σd与荷载循环次数和动剪应变rd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固定振动频率和同一个... 针对辽河三角洲相沉积软土,在固定振动频率f=1.0Hz,固结压力为100、200和300kPa3种情况下进行循环荷载的动三轴试验,分析了不同固结压力下动应变εd、动强度σd与荷载循环次数和动剪应变rd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固定振动频率和同一个固结比K的条件下,动强度σd与载荷循环次数在单对数坐标系中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动剪切模量Gd随动剪应变rd的增大而增大,阻尼比D随动剪应变rd的增大而减小,Gd-rd、D-rd曲线在直角坐标中具有分段性,以应变量在4.0%~5.4%之间出现拐点居多。与其它不同特性的软土相比较,辽河三角洲相沉积软土具有以下特征:(1)动强度指标明显低于其它类软土,(2)阻尼比与剪应变的关系与其它类软土有2个拐点不同,该类软土仅在rd=2×10-3处存在一个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相沉积软土 动应变 动强度 荷载 循环次数 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地震和测井信息的三角洲沉积微相随机建模研究--以扶余油田二夹五区块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晓锋 彭仕宓 +1 位作者 王海江 李佳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37-39,42,共4页
小型三角洲沉积储层厚度薄,砂体的规模小,侧向变化快,主要以砂泥岩间互的形式出现.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具有覆盖面广和采集密度大的优点,以沃尔索相律和沉积微相与地震波阻抗之间的概率关系作为约束,应用序贯指示模拟结合同位协同克里金的... 小型三角洲沉积储层厚度薄,砂体的规模小,侧向变化快,主要以砂泥岩间互的形式出现.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具有覆盖面广和采集密度大的优点,以沃尔索相律和沉积微相与地震波阻抗之间的概率关系作为约束,应用序贯指示模拟结合同位协同克里金的方法融合地震和测井信息,建立了三角洲沉积微相的地质模型.实践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对相变较快的三角洲沉积井间沉积微相的不确定性进行表征,提高了模型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沉积 地质模型 随机建模 同位协同克里金 波阻抗 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以卫星地区泉头组三、四段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薛丹 胡明毅 +1 位作者 邓猛 杨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5期35-42,57,共9页
利用研究区内26口预探井的岩芯精细观察资料以及100多口井的测井、录井资料,系统性地分析了研究区内沉积特征,建立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三、四段地层理想的近似网状式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认为研究区是由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向西南入... 利用研究区内26口预探井的岩芯精细观察资料以及100多口井的测井、录井资料,系统性地分析了研究区内沉积特征,建立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三、四段地层理想的近似网状式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认为研究区是由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向西南入湖而成,泉头组三、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浅湖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决口扇、支流间湾、天然堤、洪泛沉积等微相类型。研究发现,浅水三角洲中多发育较强水动力特征的层理,垂向上出现间断性正、反韵律变化,河道砂多为垂向加积型,形成了"大前缘、小平原"为沉积主体的沉积环境。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整个松辽盆地北部地区近似网状式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岩石测井泉头组三、四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三角洲沉积及其与能源矿产聚集关系研究
4
作者 洪涛 鞠志勇 刘丽莉 《山西焦煤科技》 2011年第1期27-29,56,共4页
海岸带是油气及其他矿产的聚集带,而三角洲则是该带中油气的集中点。油气勘探的需要促进了三角洲的研究。三角洲的沉积作用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在三角洲建设中,一方面河流携带泥沙入海,使河口不断分叉、延伸,海岸线向海推进;另一方面... 海岸带是油气及其他矿产的聚集带,而三角洲则是该带中油气的集中点。油气勘探的需要促进了三角洲的研究。三角洲的沉积作用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在三角洲建设中,一方面河流携带泥沙入海,使河口不断分叉、延伸,海岸线向海推进;另一方面,由于决口扇的发展,又使三角洲平原区域性扩展。我国的三角洲类型可分为潮汐型、河流型、波浪型和冲击扇—三角洲类型等主要类型。我国三角洲主要类型分别有:潮汐型的长江、河流型的黄河、波浪型的韩江、冲积扇—三角洲的滦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沉积体系各亚的特征 油气储存 能源资源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敖南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闫妹娟 翟国 聂逢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5,共5页
通过观察岩心,结合测井、录井资料,运用最新沉积学方法,分析了敖南油田主要研究层姚家组一段(K1y1)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建立了相标志,搞清了不同体系域沉积相、亚相、微相的空间展布。纵向上,研究层段三角洲外前缘较发... 通过观察岩心,结合测井、录井资料,运用最新沉积学方法,分析了敖南油田主要研究层姚家组一段(K1y1)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建立了相标志,搞清了不同体系域沉积相、亚相、微相的空间展布。纵向上,研究层段三角洲外前缘较发育,向上外前缘的面积逐渐增大;平面上,以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在研究区北部和西北部主要发育三角洲外前缘。研究区的主体砂岩为牵引流成因的席状砂、滨湖砂沉积,其典型特征是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灰色薄层砂岩,具有很好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敖南油田 三角洲相沉积 席状砂 沉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崖13—1气田成烃地震相及有机相
6
作者 许红 蔡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9-67,共9页
本文讨论了莺歌海盆地崖13—1气田一套典型三角洲相沉积体系及其地震相模式.提出该气田巨大天然气储量具多源成因和多产层的观点.同时对沉积物有机相,有机质稀化和天然气富集的规律进行探索.最后提出莺歌海成气模式的设想,并认为该盆地... 本文讨论了莺歌海盆地崖13—1气田一套典型三角洲相沉积体系及其地震相模式.提出该气田巨大天然气储量具多源成因和多产层的观点.同时对沉积物有机相,有机质稀化和天然气富集的规律进行探索.最后提出莺歌海成气模式的设想,并认为该盆地具有新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地震 有机 油气勘探前景 三角洲相沉积 模式 三角洲沉积体系 梅山组 沉积物堆积 反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北油田北部馆陶组上段沉积演化
7
作者 邹娟 戴俊生 +2 位作者 冀国盛 吉文辉 田博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6-21,共6页
新北油田北部凹陷众多,成藏条件比较复杂,尤其是馆陶组上段。通过对岩心录井、测井曲线特征等分析,结合前人研究,对新北油田北部馆陶组上段沉积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前3个砂层组划分为12个小层,研究其地层发育特征。并以单井沉积相分... 新北油田北部凹陷众多,成藏条件比较复杂,尤其是馆陶组上段。通过对岩心录井、测井曲线特征等分析,结合前人研究,对新北油田北部馆陶组上段沉积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前3个砂层组划分为12个小层,研究其地层发育特征。并以单井沉积相分析为基础,对新北油田北部馆陶组上段沉积相进行重新分析,认为该段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物源来自北东方向,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决口扇等微相。在馆陶组上段沉积时期,沉积环境整体较稳定,沉积相展布变化不大,仅第二砂层组沉积时期,水体相对较动荡,砂体量、分流河道走向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北油田 馆陶组上段 三角洲平原沉积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粘土的强度特性 被引量:1
8
作者 田金花 张惠英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0年第2期34-42,共9页
本文从湛江粘土的抗剪特性及应力—应变特性两个方面,对雷州半岛下更新世河海三角洲相沉积粘土(湛江粘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湛江粘土(包括杂色、灰色两类)的直剪(快剪)及三轴不排水剪试验结果,均表明各类粘土的非均质性显著,两类... 本文从湛江粘土的抗剪特性及应力—应变特性两个方面,对雷州半岛下更新世河海三角洲相沉积粘土(湛江粘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湛江粘土(包括杂色、灰色两类)的直剪(快剪)及三轴不排水剪试验结果,均表明各类粘土的非均质性显著,两类粘土抗剪强度指标有明显差异。抗剪特性受含水条件、成分组成,结构联结、剪切方向及试验方法等因素影响。湛江粘土的应力—应变曲线主要有峰值型、平缓型两类。土类、含水条件及剪切方向直接影响到曲线的类型及曲线中各阶段变化差异。本文不仅有助于湛江粘土力学性质的全面研究,而且对湛江市工程建筑地基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特性 粘土层 建筑地基评价 三角洲相沉积 应变曲线 不排水剪 土力学性质 抗剪强度指标 非均质 试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状沙脊群和水力田工程构想
9
作者 李敏新 《自然杂志》 1991年第10期761-765,共5页
辐射状沙脊群中蕴藏着巨大的潮汐水动力资源,建设水力田,是开发这一资源的一个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利的构想。
关键词 沙脊 辐射状 水动力 水能开发 风力田 三角洲相沉积 江苏省沿海 沉积类型 纵向坡度 正规半日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ailed sedimentary facies of a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e eastern zone of the Sulige gas field, Ordos Basin 被引量:10
10
作者 LI Yijun ZHAO Yong +2 位作者 YANG Renchao FAN Aiping LI Fupi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6期891-897,903,共8页
Given sustaining exploration, the eastern zone of the Sulige gas field may soon become a key area of exploit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its genesis,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reservoir sandstones in the eastern zon... Given sustaining exploration, the eastern zone of the Sulige gas field may soon become a key area of exploit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its genesis,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reservoir sandstones in the eastern zone of this gas field, we focused in our study on the provenance and detailed sedimentary facies of sandstone of the He8 (the eighth part of the Shihezi formation, Permian system) and Shanxil (the first part of the Shanxi formation, Permian system) members, based on core observations, analyses in petrography, granularity and logg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andstone provenance of Shanxil and He8 in the eastern zone of the Sulige gas field is from the north of the Ordos Basin, characterized by dual directions from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2) The He8 and Shanxil members were deposited in a fluvial-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The He8 was mainly deposited in braided rivers, in- cluding braided channels, channel bars, levee and floodplain sub-environments, whereas the Shanxil Member was deposited in braided rivers and deltas, including braided channels, channel bars, floodplains, tributaries and inter-tributary sub-environments. 3) Sedimentary facies bands migrated in drastic fashion towards the basin from the Shanxil to the He8 Member. Base levels of sedi- mentation generally present a trend of small increases in-amplitude, large decreasing amplitudes and slow and gradual Increases. 4) The continuity of the reservoir sandbodies along the source direc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Compared with Shanxil, both dimensions and continuity of the sandbodies in He8 are better from which we conclude that it is the most fa- vorable part of the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Sulige gas field PERMIAN sandstone reservoir detailed sedimentary fac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subaqueous Changjiang River delt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涛玉 石学法 +5 位作者 王国庆 乔淑卿 杨刚 刘升发 王旭晨 赵泉鸿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1107-1119,共13页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subaqueous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delt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was studied based on lithology and foraminifera analysis for two boreholes, CJK07 and CJK11, along with 14C dating...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subaqueous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delt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was studied based on lithology and foraminifera analysis for two boreholes, CJK07 and CJK11, along with 14C dating. Four sedimentary facies were identified, namely fluvial, tidal flat, offshore, and prodelta facies. The fluvial sedimentary facies is comprised of fluvial channel lag deposits, fluvial point bar deposits, and floodplain deposits, showing a fining-upward sequence in general with no benthic foraminifera. A layer of stiff clay overlies the fluvial deposits in core CJK07, indicating a long-term exposur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During the postglacial sea-level rise around 13-7.5 cal ka BP, the tidal flat facies was deposited in core CJK11, characterized by abundant silt-clay couplets. Euryhaline species dominate the subtidal fiat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while almost no foraminifera was found in the intertidal fiat. The offshore environment was the majo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hen the sea level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around 7.5 cal ka BP, with a maximum accumulation rate of 10 mm/a found in core CJK11. Prodelta sediments have been deposited in core CJK11 since -3 cal ka BP,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The difference in sedimentary facies between core CJK07 and CJK11 is due to their location: core CJK07 was in an interfluve while core CJK11 was in an incised valley during the LGM. Furthermore, AMS 14C dating of core CJK07 shows poor chronological order, indicating that the sediments were reworked by strong tidal currents and that sediment deposited since -7.7 cal ka BP in core CJK07 was eroded away by modem hydrodynamic forces caused by the southward shif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depoce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ubaqueous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delta sedimentary facies Last Glacial Maxim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伸展陆缘地壳减薄背景下的沉积体系响应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9
12
作者 柳保军 庞雄 +6 位作者 王家豪 任建业 刘军 郑金云 向绪洪 蔡国富 吴宇翔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24-138,共15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km迅速减薄至17~18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km迅速减薄至17~18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深水区成藏组合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调研全球典型伸展陆缘盆地的伸展破裂过程、断裂结构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对白云深水区凹陷结构、断裂构造样式、构造沉降史与沉积体系的耦合分析,揭示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特殊的沉积体系响应特征与发育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内脆韧性变形过程产生的大型低角度拆离断裂活动是裂陷期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破裂的主要机制,裂陷期地壳的均衡抬升、断裂带上盘块体的旋转和大型低角度主控断裂转换带的发育导致始新世文昌组—恩平组沉积期深水区具有宽深断陷结构与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响应体系;裂解期的缓慢沉降和丰富的单边物源供给导致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期陆架坡折带的发育,并形成海退型进积层序组合,大型海相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峡谷/深水扇体系分别发育在白云凹陷及其南部凹陷区;裂后热沉降期,台阶式沉降和充足的北侧单边物源体系控制了陆架坡折带由南往北的迁移,并使得陆架坡折带稳定分布在白云北坡,形成海侵加积型层序组合,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体系呈现垂向叠置分布特征。在新生代陆缘地壳拆离薄化背景下,裂陷期宽深断陷结构、裂陷后期台阶式沉降和单边物源体系供给等特征使得陆缘深水区发育裂陷期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到裂后期大型陆架坡折带的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重力流响应体系,最终导致规模烃源岩集中分布、纵向台阶式储-盖组合和两大陆架坡折带控制大型有利油气聚集带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深水区 伸展陆缘 低角度拆离断裂 宽深断陷三角洲—湖沉积体系 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响应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