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及上升运动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双艳 周顺武 +3 位作者 张人禾 吴萍 李慧 马振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BUV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分别讨论了高原上升运动以及高原臭氧总量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全年处在300~200hPa(100hPa附近)高度,在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长期变化趋势上,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各自对应高度层上的温度存在着密切的反相变化关系,当对流层顶高度偏高(低)时,相应高度上的温度偏低(高)。上升运动有助于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尤其是当高空200(100)hPa附近有上升运动时,有利于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抬升。各季节高原臭氧总量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臭氧含量减少(增加)时,该对流层顶高度将偏高(偏低),近年来伴随着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高原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出现了明显的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层顶高度 季节变化 上升运动 臭氧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年Andrew飓风眼壁区倾斜上升运动发展的可能机制──非线性对流对称不稳定 被引量:25
2
作者 陆汉城 钟科 张大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3-90,共8页
在1992年Andrew飓风数值试验输出高分辨资料的中尺度扰动结构分析基础上,对眼壁区倾斜上升运动进行了动力分析,指出存在一种非线性对流-对称不稳定的发展机理。梯度风不平衡是涡旋大气中提供对称不稳定的物理基础,并用模... 在1992年Andrew飓风数值试验输出高分辨资料的中尺度扰动结构分析基础上,对眼壁区倾斜上升运动进行了动力分析,指出存在一种非线性对流-对称不稳定的发展机理。梯度风不平衡是涡旋大气中提供对称不稳定的物理基础,并用模式资料诊断研究了倾斜上升气流存在的这种发展机理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对流-对称不稳定 梯度风不平衡 倾斜上升运动 飓风 发展机制 扰动结构 涡旋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三次暴雨过程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比较 被引量:17
3
作者 武麦凤 梁生俊 李春娥 《暴雨灾害》 2010年第3期245-250,共6页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6 h再分析资料等,着重从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上对发生在渭河流域的三次致灾暴雨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次暴雨过程具有相似的水汽通量散度场垂直结构,即低层辐合、中层或高层辐散,但低...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6 h再分析资料等,着重从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上对发生在渭河流域的三次致灾暴雨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次暴雨过程具有相似的水汽通量散度场垂直结构,即低层辐合、中层或高层辐散,但低层辐合远大于其上层辐散,低层强水汽通量辐合不仅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水汽,也导致并促使水汽在垂直方向上从低层向高层输送,从而增强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发展;600 hPa(或400 hPa)水汽辐合或辐散突然增强,预示降水强度将增大,其突然减弱,则标志着强降水趋于结束;三次暴雨过程中,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整层上升运动形成前后和450 hPa附近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最快时段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渭河流域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散度 垂直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升运动核心区与霰粒子非感应起电区关系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飞 张义军 郑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4-843,共10页
利用一个三维起电放电云分辨率模式,基于北京地区的一次探空数据,进行了孤立雷暴单体的模拟实验,并对模拟雷暴中上升运动较强阶段(最大上升速度W_(max)>5 m·s^(-1)),霰粒子发生非感应起电区域内的上升运动特点,及其与上升运动... 利用一个三维起电放电云分辨率模式,基于北京地区的一次探空数据,进行了孤立雷暴单体的模拟实验,并对模拟雷暴中上升运动较强阶段(最大上升速度W_(max)>5 m·s^(-1)),霰粒子发生非感应起电区域内的上升运动特点,及其与上升运动核心区(上升速度W>5 m·s^(-1))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感应起电区主要分布在上升运动核心区及其临近区域。出现在上升运动核心区内的非感应起电活动的起电效率通常较高(|非感应起电效率E_(n-charging|>0.1 nC·m^(-3))。上升运动中心也能够发生非感应起电。即使是在雷暴最大上升速度达到峰值时,在上升速度中心的霰粒子仍能发生非感应起电。但过强的上升速度不利于非感应起电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在该模拟雷暴中,效率较高的非感应起电活动多集中发生在W_(max)>5m·s^(-1)的时段内,区域则主要分布在-4~28m·s^(-1)的垂直速度区间内。对于具有更高效率的非感应起电活动(|E_(n-charging)|>0.5 nC·m^(-3)),尽管W_(max)越大,具有更高效率的非感应起电活动区范围就越大,起电效率中心也更靠近上升速度中心,但起电效率中心与上升速度中心并不重合。大部分具有更高效率的非感应起电活动都发生在W<20 m·s^(-1)的上升运动区内。此外,上升速度中心高度在闪电活动的多数时间里与反转温度高度基本一致,可以用来区分霰粒子非感应起电获得不同极性电荷的区域:在分析时段内(第12~23 min)的大部分时间里,霰粒子获得负电荷的区域都出现在该高度附近或以上高度中,而获得正电荷的区域则基本出现在该高度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运动核心区 上升速度中心 非感应起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珥上升运动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桂平 许敖敖 姚若欣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0-166,共7页
本文基于观测日珥上升运动与日冕物质抛射(CME)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我们对日珥动力学特征的理解,探讨了在背景场作用下,日珥上升时其上方盔状冕流的动力学演化规律;分析了1980年8月18日爆发日珥与对应的CME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 本文基于观测日珥上升运动与日冕物质抛射(CME)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我们对日珥动力学特征的理解,探讨了在背景场作用下,日珥上升时其上方盔状冕流的动力学演化规律;分析了1980年8月18日爆发日珥与对应的CME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缓慢上升的日珥只引起盔状冕流缓慢演化;(2)加速上升日珥的加速度和末速度的大小决定形成CME事件的激烈程度;(3)CME事件的能量可能来源于爆发日环释放的磁能.理论分析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珥 上升运动 日冕 物质抛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条上升运动与电场直接加速
6
作者 吴桂平 许敖敖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9-37,共9页
位于活动区磁中性线上方的暗条,随着活动区光球物质运动和磁结构演化,其上升运动规律呈多样性。根据暗条上升运动的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缓慢上升(速度为km·s-1量级),在暗条上升过程中,亚电场加速电子能量... 位于活动区磁中性线上方的暗条,随着活动区光球物质运动和磁结构演化,其上升运动规律呈多样性。根据暗条上升运动的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缓慢上升(速度为km·s-1量级),在暗条上升过程中,亚电场加速电子能量为几十~100keV量级(E << ED,E为暗条表面电场强度,ED为经典Drecier场);第二类为快速上升(速度为几十~几百km·s-1量级),因暗条快速上升在其下方形成X型中性点,暗条回路能量不断传输给电流片口路,通过磁重联产生的强电场加速电子和离子(E >> ED, E为103V· m-1量级),加速粒子的最大能量取决于重联区域的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 暗条 上升运动 耀斑 电场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隋晓霞 王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27,共9页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ITCZω)强度和位置的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气候平均态下西(东)ITCZω在高(低)层最强,低(高)层最弱,其位置随高度不变(偏北)。西ITCZω在8月最强,9月位...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ITCZω)强度和位置的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气候平均态下西(东)ITCZω在高(低)层最强,低(高)层最弱,其位置随高度不变(偏北)。西ITCZω在8月最强,9月位置最北,2月最弱,位置最南;东ITCZω在8、9月最强,9月最北,2、3月最弱,位置最南,但中、高层的ω在11月也很弱。ITCZω强度最强(弱)的时间一般与位置的快速北跳(快速南撤)的时间相对应,并且有位置变化超前强度变化的表现。通过对ω气候值和异常值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发现气候值EOF第一模态能很好的反映ITCZω的基本气候状态,具有准半年周期,第二模态反映了ITCZω的季节变化特征;异常值EOF第一模态空间场呈现东西反位相的特征,时间序列的功率谱分析最明显的周期为4.8 a。西ITCZω强度在厄尔尼诺年偏弱,拉尼娜年偏强;东ITCZω位置在厄尔尼诺年偏南,拉尼娜年位置则偏北。总体上ENSO事件对东ITCZω位置影响较大,而对西ITCZω强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ITCZ区 上升运动 垂直结构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千米至次百米高分辨率模拟的热带气旋眼墙低层极端上升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星阳 吴立广 刘青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观测发现热带气旋(TC)眼墙附近低层(3 km以下)存在着强烈的上升运动,严重威胁低空观测飞机的安全,由于对实际TC观测的样本非常有限,目前对极端上升运动(大于10 m/s)的了解不多。通过三个水平分辨率自次千米(333 m)至次百米(37 m)大涡数... 观测发现热带气旋(TC)眼墙附近低层(3 km以下)存在着强烈的上升运动,严重威胁低空观测飞机的安全,由于对实际TC观测的样本非常有限,目前对极端上升运动(大于10 m/s)的了解不多。通过三个水平分辨率自次千米(333 m)至次百米(37 m)大涡数值试验模拟眼墙附近低层上升运动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TC眼墙附近的最强上升运动主要分布在眼墙处最大风速半径(RMW)内侧,并且主要出现在台风眼墙强对流的一侧。对比不同试验发现,在大涡试验中,随着模式水平分辨率的提高,模式可以模拟出更强的上升运动,且极端上升运动最大频数的分布高度随着水平分辨率的提高而降低。研究表明,与现有观测结果比较,当大涡试验水平分辨率到达111 m时,可以模拟出与实际观测比较相似的极端上升运动空间分布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大涡模拟 极端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二维气泡在粘性液体中上升运动的边界积分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丁志杰 张慧生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8-47,共10页
本文在考虑界面张力的条件下 ,用边界层方法通过把液体粘性对无粘势流的影响化为修改势流在自由面上边界条件的办法 ,导出了数值模拟二维气泡在粘性液体中上升和变形的边界积分方法。边界层近似的误差为 O (δ3 ) =O(Re-3 2 )。数值模... 本文在考虑界面张力的条件下 ,用边界层方法通过把液体粘性对无粘势流的影响化为修改势流在自由面上边界条件的办法 ,导出了数值模拟二维气泡在粘性液体中上升和变形的边界积分方法。边界层近似的误差为 O (δ3 ) =O(Re-3 2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 ,在大气泡 (大Reynolds数 )情形 ,粘性的影响很小。随着气泡尺寸的减小 ,表面张力和粘性的影响都增强 ,但与表面张力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气泡 边界积分 数值模拟 粘性液体 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与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隋晓霞 武冰路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4期54-61,共8页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ITCZω)与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三者在2003、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太平洋ITCZ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其强度的影...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ITCZω)与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三者在2003、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太平洋ITCZ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其强度的影响,对其位置的影响不明显。总体上来说,925 h Pa上各支越赤道气流强度与西北太平洋ITCZω强度的相关性都要好于850 h Pa;ITCZω强度与澳大利亚高压强度的相关只在对流层低层可以通过95%的信度检验。2003、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期间,90°E及以东的越赤道气流偏弱;澳大利亚高压强度也偏弱;对应ITCZω偏弱、偏南;2003、2007年90°E、105°E、150°E附近越赤道气流的强度较多年平均都要偏弱,2007年125°E附近越赤道气流的强度较多年平均也较弱;2007年ITCZω偏弱的程度要大于2003年;2007年南半球冷空气偏弱持续的时间虽然长于2003年,但偏弱的程度却小于200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 越赤道气流 澳大利亚高压 淮河流域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升运动在暴雨宏观物理条件中的作用
11
作者 孙令东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第11期229-229,共1页
暴雨过程的发生要同时满足两个最基本的物理条件:一是有较长的持续时间;二是强烈的上升运动;三是有充沛的水汽。暴雨是多种尺度的天气系统(行星尺度,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及高低层、上下游、中低纬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 暴雨过程的发生要同时满足两个最基本的物理条件:一是有较长的持续时间;二是强烈的上升运动;三是有充沛的水汽。暴雨是多种尺度的天气系统(行星尺度,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及高低层、上下游、中低纬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持续的强烈上升运动与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及高低层天气系统的相互配置密切相关。从天气学角度认为它的形成原因如下:(1)不同尺度系统的叠加作用;(2)上下层系统的叠置作用。(3)下游系统的阻塞作用。(4)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运动 系统叠置 地形抬升 系统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土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董荣泽 于明英 +1 位作者 邱照宁 肖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25,共7页
为了研究地下水对土壤的补给和影响,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恒定地下水位条件下,不同地下水质(钠吸附比SAR和盐分浓度C)对不同粒径沙土中的地下水补给以及水盐运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管水上升高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 为了研究地下水对土壤的补给和影响,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恒定地下水位条件下,不同地下水质(钠吸附比SAR和盐分浓度C)对不同粒径沙土中的地下水补给以及水盐运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管水上升高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毛管水上升速率随时间的增大不断减小最后趋于0;沙土含水率沿着毛管水上升方向不断减小;地下水补给总量随沙土粒径的增大而减小;沙土中盐分的分布情况与溶液的盐分浓度有关,当溶液的盐分浓度较小且取土点与地下水面距离h较小时,沙土各部分的盐分浓度相差不大,h较大时沙土盐分浓度随h的增大而增大;当溶液的盐分浓度较大时,沙土的盐分浓度随h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土 毛管水上升运动 毛管水上升高度 含水率 盐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气泡在粘性液体中上升运动的Euler-Lagrange方法
13
作者 丁志杰 张慧生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6-152,共7页
在考虑界面张力的条件下,用边界层方法通过把液体粘性对无粘势流的影响化为修改势流在自由面上边界条件的办法,导出了数值模拟二维气泡在粘性液体中上升和变形的边界积分方法.势流计算采用Lagrange坐标,粘性修正采用Eul... 在考虑界面张力的条件下,用边界层方法通过把液体粘性对无粘势流的影响化为修改势流在自由面上边界条件的办法,导出了数值模拟二维气泡在粘性液体中上升和变形的边界积分方法.势流计算采用Lagrange坐标,粘性修正采用Euler坐标.边界层近似的误差为δ的三次方量阶(即Re的负二分之三次方量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大气泡(大Reynolds数)情形,粘性的影响很小.随着气泡尺寸的减小,表面张力和粘性的影响都增强,但与表面张力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 数值模拟 粘性液体 E-L法 上升运动
原文传递
均质土壤毛管水上升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尹娟 费良军 程东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94,共4页
针对西北地区因过量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问题,通过室内模拟土柱试验,对地下水埋深较浅(仅为地面以下70 cm)的均质土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毛管水上升高度、地下水毛管补给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毛管水上升高度与地... 针对西北地区因过量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问题,通过室内模拟土柱试验,对地下水埋深较浅(仅为地面以下70 cm)的均质土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毛管水上升高度、地下水毛管补给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毛管水上升高度与地下水补给量之间的关系,探明了地下水毛管上升的运动机理。结果表明,均质土壤毛管水上升高度和地下水补给量与时间之间均为幂函数关系,毛管水上升高度与地下水毛管补给量之间呈明显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质土 上升毛管水 毛管水上升运动特性 GREEN-AMP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地区新构造运动与环境地质灾害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建忠 邹光富 +1 位作者 冯心涛 朱同兴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4年第2期6-10,共5页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环境地质灾害频繁,差异上升运动明显.除第四纪色龙盆地、定日盆地表现为相对下降外,其余均表现为上升,反映在环境地质灾害上,山洪、泥石流在雨季经常毁坏盆地内的公路。冰川后退形成的多达4级冰积埠阶地,佩枯错...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环境地质灾害频繁,差异上升运动明显.除第四纪色龙盆地、定日盆地表现为相对下降外,其余均表现为上升,反映在环境地质灾害上,山洪、泥石流在雨季经常毁坏盆地内的公路。冰川后退形成的多达4级冰积埠阶地,佩枯错水面从67.9万年(P.B.)到12.6万年(P.B.)下降速率为0.021mm/a,从12.0万年(P.B.)到1.8万年(P.B.)下降速率为0.067mm/a,有加速下降的趋势,附近草地沙化严重,说明藏南面临十分严重的干旱形势,这可能与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臭氧层变薄和温室效应等有关。雨季,第四纪盆地易发生洪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则容易产生雪崩。旅游、登山要避开7、8月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环境地质灾害 差异上升运动 沙化 珠穆朗玛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土壤上升毛管水运移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丁 费良军 《地下水》 2009年第1期35-37,66,共4页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进行了层状土与均质土的对比试验,对层状土壤毛管水运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层状土壤毛管水上升高度、速率及地下水补给量与时间的关系,并研究了毛管水上升高度与地下水补给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砂层对毛管...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进行了层状土与均质土的对比试验,对层状土壤毛管水运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层状土壤毛管水上升高度、速率及地下水补给量与时间的关系,并研究了毛管水上升高度与地下水补给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砂层对毛管水上升的高度、速率以及地下水补给量有明显影响,砂层对于水分有着明显的阻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土 上升毛管水运动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中部青白口纪晚期潭头上升雏议 被引量:5
17
作者 廖瑞君 韩仲仁 刘亚光 《江西地质》 1999年第1期13-16,共4页
青白口纪神山组与库里组之间有沉积间断,存在岩相、沉积环境突变界面,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对这一地壳上升运动,命名为潭头上升。
关键词 青白口纪晚期 潭头上升 江西 地壳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图像运动响应特性的参数选择及其测量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康兴 《现代显示》 2008年第5期25-29,共5页
从活动图像运动响应的定义出发,分析种种运动伪像成因,提出描述运动伪像的5个实用参数,阐明选择其中亮拖尾时间和暗拖尾时间作为电视机指标参数的理由,并就它们一种低成本的实用测量方法做了介绍和说明。
关键词 运动响应特性 运动上升时间 运动下降时间 延迟时间差 亮拖尾时间 暗拖尾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县2022年7月12日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
19
作者 周茜 王坤 《南方农机》 2024年第5期89-91,共3页
本研究利用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汶川县2022年7月12日08时—13日08时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就此类大暴雨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提出了气象服务对策。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主要是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本研究利用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汶川县2022年7月12日08时—13日08时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就此类大暴雨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提出了气象服务对策。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主要是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和高原低槽共同影响,低层偏南气流为这次过程提供水汽输送和850 hPa偏东气流在沿山的动力抬升作用,促使对流系统发生发展,产生强降水天气;暴雨天气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因此,各级气象部门应积极通过提前预防暴雨天气、提升暴雨预警预报能力等措施做好暴雨气象服务工作,以保障农业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大暴雨 副热带高压 水汽 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02
20
作者 许爱华 乔林 +1 位作者 詹丰兴 牛星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55,共7页
利用NECP1°×1°的6小时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05年3月10~13日一次全国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及寒潮天气主要成因是(1)西欧上空500hPa强暖平流致使在... 利用NECP1°×1°的6小时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05年3月10~13日一次全国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及寒潮天气主要成因是(1)西欧上空500hPa强暖平流致使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阻塞高压,建立横槽,横槽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超极地冷空气和西路冷空气合并加强;形成了异常强的冷高压、锋区、冷温度中心和冷温度平流。(2)两个短波槽东移侵入阻塞高压,使得横槽两次建立和转为竖槽,导致强冷空气大举南侵。(3)寒潮带来大范围强降温、700hPa西南急流与冷空气交汇、1000hPa以上层气温在0℃以下的垂直分布,为南方大到暴雪提供了动力、水汽和凝结的温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大到暴雪 诊断分析 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