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例胸腺瘤切除合并人工上腔静脉置换术后并发气管切开造口感染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
作者 马丽标 杨梅 +1 位作者 潘璐 王佳莹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总结1例胸腺瘤切除合并人工上腔静脉置换术后并发气管切开造口感染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加强气道管理细节;采取气管切开造口的感控策略;实施个性化肺康复训练等措施。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于105 d后康复出院。随访3个... 总结1例胸腺瘤切除合并人工上腔静脉置换术后并发气管切开造口感染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加强气道管理细节;采取气管切开造口的感控策略;实施个性化肺康复训练等措施。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于105 d后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人工上腔静脉置换 气管切开 切口感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中静脉转流方式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斌 王雄 +2 位作者 余海 李崎 张霞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行肺切除合并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期间 ,上腔静脉血转流到下腔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  5 5例肺癌伴上腔静脉侵犯的患者 ,按不同的静脉转流方法分为三组 :弃血组( 2 0例 )、放血组 ( 2 0例 )和外转流组 ( 1...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行肺切除合并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期间 ,上腔静脉血转流到下腔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  5 5例肺癌伴上腔静脉侵犯的患者 ,按不同的静脉转流方法分为三组 :弃血组( 2 0例 )、放血组 ( 2 0例 )和外转流组 ( 15例 ) ,在静吸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肺癌根治性切除以及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监测心电图、平均动脉压、上腔静脉压和血红蛋白。结果 上腔静脉阻断期间 ,外转流组患者平均上腔静脉压力明显低于放血组和弃血组 (P <0 .0 5 ) ,且波动小。弃血组平均动脉压和血红蛋白低于放血组和外转流组 (P <0 .0 5 ) ,输血量明显增多。全部患者手术经过顺利 ,术毕安返监护室 ,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及体征 ,如期出院。结论 在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时体外上下腔静脉转流方法可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较低的中心静脉压 ,有利于大脑的灌注 ,并能明显减少出血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切除术 上腔静脉置换 静脉转流 晚期肺癌 上腔静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腔静脉置换术中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的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棱 余海 +2 位作者 李崎 周清华 刘斌 《华西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311-312,共2页
目的评价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在上腔静脉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2006年我院实施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重建术无神经系统合并症的患者。术中应用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术中持续监测动脉血压、颈内静脉压。于转... 目的评价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在上腔静脉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2006年我院实施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重建术无神经系统合并症的患者。术中应用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术中持续监测动脉血压、颈内静脉压。于转流前、转流后、阻断后5min、15min、40min及开放后5min、1h经颈内静脉、桡动脉同时抽血行血气分析。术毕随访呼唤睁眼时间及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结果术中动脉血压无变化。阻断期间颈内静脉压升高,平均动脉压与颈内静脉压差及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下降。开放后上述三者均迅速恢复至基础水平。所有患者术毕呼唤睁眼,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操作简单、无污染、可控性好,易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改善了脑的血液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保护临床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置换 上腔静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上腔静脉置换术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5
4
作者 马曙亮 顾连兵 +1 位作者 陶园 黄凤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11-211,共1页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上腔静脉置换 麻醉 肿瘤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上腔静脉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成太 陈荣珠 +1 位作者 张红 倪晋萍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20期40-42,共3页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上腔静脉置换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 对8例胸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上腔静脉置换术。结果 8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出血600~2000ml,平均900.0ml;手术时间3~7h,平均4.5h;无术中并发...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上腔静脉置换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 对8例胸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上腔静脉置换术。结果 8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出血600~2000ml,平均900.0ml;手术时间3~7h,平均4.5h;无术中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手术配合。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置换 上腔静脉综合征 非体外循环 手术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大隐静脉螺旋成形上腔静脉置换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三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毅 刘京峰 +1 位作者 武玉兵 袁茂溪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1346-1348,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螺旋成形上腔静脉置换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的外科诊疗经验。方法我科室自2004年始对2例肺癌、1例恶性胸腺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施行肺切除、恶性胸腺瘤切除、上腔静...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螺旋成形上腔静脉置换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的外科诊疗经验。方法我科室自2004年始对2例肺癌、1例恶性胸腺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施行肺切除、恶性胸腺瘤切除、上腔静脉切除、自体大隐静脉螺旋成形上腔静脉置换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6~60岁,平均53岁,术前均获得病理学诊断。3例患者就诊时都出现明显的上腔静脉梗阻症状。术中采用游离出大隐静脉,结扎属支,取出大隐静脉,纵行剖开,螺旋成型。将螺旋成型后的大隐静脉与上腔静脉远端行端端吻合;近心端与右心耳行端侧吻合。将自体大隐静脉螺旋成形置换上腔静脉。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3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未再出现上腔静脉梗阻症状。患者1、2、3年生存例数分别为3例、2例、1例。结论自体大隐静脉螺旋成形上腔静脉置换术,血管管径粗(可根据螺旋成形圆柱的粗细,任意调整管径),组织相容性好,术后无须抗凝治疗,且其医疗费用较人造血管置换低廉,为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大隐静脉 螺旋成形 上腔静脉置换 上腔静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牛颈静脉行上腔静脉置换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7
作者 何庚戌 要彤 +6 位作者 刘俊堂 李海英 周峰 濮仁富 徐昌富 蔡宝松 张雁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牛颈静脉行上腔静脉置换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5月收治胸部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12例,均应用牛颈静脉置换受肿瘤侵犯的上腔静脉。结果本组术后均恢复顺利,术后12~36 ... 目的探讨应用牛颈静脉行上腔静脉置换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5月收治胸部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12例,均应用牛颈静脉置换受肿瘤侵犯的上腔静脉。结果本组术后均恢复顺利,术后12~36 h上腔静脉阻塞症状缓解。术后所有患者接受化疗,2例恶性胸腺瘤术后6个月接受局部放疗。牛颈静脉1年通畅率为100%。1例肺癌术后18个月肿瘤复发未接受治疗,1例肺癌和2例恶性胸腺瘤均于术后24个月死亡。随访期间未见移植的牛颈静脉内血栓形成及钙化。结论应用戊二醛处理的牛颈静脉对胸部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行上腔静脉置换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置换 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上腔静脉置换术的麻醉体会 被引量:1
8
作者 丁顺才 王婷 陈政文 《新疆医学》 2008年第12期112-114,共3页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三例中,男两例,女一例,年龄在47—66岁,右肺上叶中心型肺癌一例,右中上叶肺癌两例,病复均累及上腔静脉并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ASA分级为Ⅱ—Ⅲ级,临床表现为:明显的颈、上肢、胸部肿胀及颜面部水肿...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三例中,男两例,女一例,年龄在47—66岁,右肺上叶中心型肺癌一例,右中上叶肺癌两例,病复均累及上腔静脉并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ASA分级为Ⅱ—Ⅲ级,临床表现为:明显的颈、上肢、胸部肿胀及颜面部水肿。术前肺功能检查:中重度损伤;螺旋CT检查增强扫描:发现SVC均有不同程度侵犯,变窄。手术行右肺上叶切除一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置换 非体外循环 右肺上叶切除 上叶中心型肺癌 上腔静脉综合征 麻醉 螺旋CT检查 ASA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炎性假瘤行上腔静脉置换1例报道
9
作者 徐全 陈艰 +7 位作者 柳阳春 张平 龚南平 胡建明 谢爱民 涂寒剑 杨文凯 林庆 《江西医药》 CAS 2009年第3期294-294,共1页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病人男,41岁,主诉右颈部及右上肢水肿伴疼痛1个月。查体:右颈部及右上肢肿胀,右腋下及右胸壁有下行性浅静脉怒张。胸部CT示右肺尖纵隔旁结节2.3×2.9×2.5cm,分叶状。压迫上腔静脉(附图)。
关键词 上腔静脉综合征 炎性假瘤 上腔静脉置换 纵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腔静脉置换术中上下腔静脉体外转流的临床应用
10
作者 刘亚华 杨峰 钟唯一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75-175,共1页
关键词 上腔静脉置换 静脉体外转流 临床应用 上腔静脉综合征 肿瘤切除术 人造血管置换 静脉切除 上纵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腔静脉置换、肺动脉、支气管双袖状切除治疗肺癌一例
11
作者 王平 桂龙升 +1 位作者 彭俊 毛新 《云南医药》 CAS 2009年第1期118-120,共3页
中心型肺癌常可侵及大支气管和大血管,特别右上肺癌可侵及右肺动脉和/或上腔静脉而致上腔静脉的阻塞,在此情况下大多认为是不可切除的肺癌。近年来国际上多个中心均对侵及上腔静脉的肺癌进行了手术治疗的研究。我院2008年4月17日对l... 中心型肺癌常可侵及大支气管和大血管,特别右上肺癌可侵及右肺动脉和/或上腔静脉而致上腔静脉的阻塞,在此情况下大多认为是不可切除的肺癌。近年来国际上多个中心均对侵及上腔静脉的肺癌进行了手术治疗的研究。我院2008年4月17日对l例右上肺癌同时进行右上叶切除支气管、右肺动脉、上腔静脉切除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置换 中心型肺癌 右肺动脉 支气管 切除治疗 袖状 右上肺癌 不可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巨大纵隔畸胎瘤切除+右全肺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12
作者 王秀军 冯月亮 +1 位作者 高宁 王凤霞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 2010年第1期59-61,共3页
畸胎瘤是最常见的纵隔生殖细胞瘤,其形成原因是遗留于纵隔内的残存胚芽,系迷走的多种组织成分的肿瘤。此类肿瘤一般位于前纵隔,居心脏、大血管的前方,肿瘤生长缓慢,可无症状或很轻微,如肿瘤体积大,则产生压迫与侵犯周围临近组织... 畸胎瘤是最常见的纵隔生殖细胞瘤,其形成原因是遗留于纵隔内的残存胚芽,系迷走的多种组织成分的肿瘤。此类肿瘤一般位于前纵隔,居心脏、大血管的前方,肿瘤生长缓慢,可无症状或很轻微,如肿瘤体积大,则产生压迫与侵犯周围临近组织的症状。如压迫气管、心脏或上腔静脉者,必须尽早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置换 巨大纵隔畸胎瘤 术后护理 全肺切除 纵隔生殖细胞瘤 患者 组织成分 压迫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上腔静脉置换术的护理
13
作者 许庆珍 《中国伤残医学》 2007年第4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上腔静脉置换术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5例肺癌或纵隔肿瘤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行上腔静脉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结果:除1例术后出现人造血管内血栓形成,经抗凝治疗后发生出血,自动出院到地方...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上腔静脉置换术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5例肺癌或纵隔肿瘤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行上腔静脉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结果:除1例术后出现人造血管内血栓形成,经抗凝治疗后发生出血,自动出院到地方医院治疗外均康复出院。结论:肿瘤切除并上腔静脉置换术是新的手术治疗方法,挽救了局部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的严密监护、及时控制并发症,是保证患者平安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上腔静脉置换 护理
原文传递
一例右肺恶性肿瘤行支气管肺动脉袖式成形上腔静脉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14
作者 张玮娜 《天津护理》 2011年第3期169-170,共2页
肺癌累及上腔静脉及其分支是肿瘤的晚期临床表现之一,胸部X线、CT及B型超声波是重要的检查手段〔1〕。在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时操作难度大,应慎重。支气管、肺动脉成形上腔静脉置换术治疗肺癌是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术式,可扩大肺癌切除的... 肺癌累及上腔静脉及其分支是肿瘤的晚期临床表现之一,胸部X线、CT及B型超声波是重要的检查手段〔1〕。在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时操作难度大,应慎重。支气管、肺动脉成形上腔静脉置换术治疗肺癌是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术式,可扩大肺癌切除的适应证,既能切除肿瘤,也避免了全肺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动脉袖式成形 上腔静脉置换 护理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瘤切除并上腔静脉置换术一例的手术配合
15
作者 马红岩 《实用医技杂志》 2018年第7期794-795,共2页
胸腺瘤是前纵膈常见肿瘤,如果侵及上腔静脉和无名静脉,既往曾被认为是手术相对禁忌证,多被在术前和术中放弃了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被主张进行根治、扩大性切除的同时,行受累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重建术。
关键词 上腔静脉置换 手术配合 胸腺瘤 人造血管重建术 外科技术 相对禁忌证 扩大性切除 静脉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上腔静脉置换术后行PICC置管致导管堵塞原因的探讨
16
作者 魏亚芹 李惠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279-280,共2页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尖端最佳位置为上腔静脉的中下1/3[1]。PICC于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得到广泛开展,自20世纪90年带引入我国以来,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成...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尖端最佳位置为上腔静脉的中下1/3[1]。PICC于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得到广泛开展,自20世纪90年带引入我国以来,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成本效益好,被广泛应用于长期输液、肿瘤化疗、全肠外营养等各个领域[2]。PICC可在体内留置12个月,有效的解决了部分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输液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置换 PICC置管 导管堵塞 原因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上腔静脉置换患者经上肢PICC置管的护理 被引量:13
17
作者 徐红霞 封凤 +2 位作者 胥喆 金爱云 王铃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0,共4页
总结1例上腔静脉及双侧无名静脉人工血管置换的患者成功放置PICC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术前多学科合作,团队成员讨论PICC置管可行性,评估置管风险,提出应对措施;术中采用部分导丝外撤法送管,降低人工血管吻合口破裂的风险,使用超声联合... 总结1例上腔静脉及双侧无名静脉人工血管置换的患者成功放置PICC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术前多学科合作,团队成员讨论PICC置管可行性,评估置管风险,提出应对措施;术中采用部分导丝外撤法送管,降低人工血管吻合口破裂的风险,使用超声联合心电图定位技术实时监测导管尖端位置,减少导管异位风险;术后通过局部加压包扎预防局部出血,通过定时定量饮水及握拳运动预防人工血管血栓发生;带管期间定期评估确保导管功能正常。导管成功留置127 d,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完成治疗后拔除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综合征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人工血管 上腔静脉置换 护理
原文传递
人造血管置换上腔静脉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体会 被引量:2
18
作者 匡裕康 蔡锦根 +3 位作者 王东升 黄建 何枝生 朱剑锋 《实用癌症杂志》 2015年第12期1943-1944,共2页
胸部肿瘤累及上腔静脉并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预后极差,自然生存时间仅3个月左右。文献报道,采用联合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积极治疗这类重症病例可获得较好疗效[1-3]。我院从2005年开始采用人造血管置换上... 胸部肿瘤累及上腔静脉并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预后极差,自然生存时间仅3个月左右。文献报道,采用联合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积极治疗这类重症病例可获得较好疗效[1-3]。我院从2005年开始采用人造血管置换上腔静脉技术成功治疗4例胸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置换 人造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巨大纵隔畸胎瘤切除+右全肺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秀军 冯月亮 +1 位作者 高宁 王凤霞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5-66,共2页
畸胎瘤是最常见的纵隔生殖细胞瘤,其形成原因是遗留于纵隔内的残存胚芽。系迷走的多种组织成分的肿瘤。此类肿瘤一般位于前纵隔,居心脏、大血管的前方,肿瘤生长缓慢,可无症状或很轻微,如肿瘤体积大.则产生压迫与侵犯周围临近组织... 畸胎瘤是最常见的纵隔生殖细胞瘤,其形成原因是遗留于纵隔内的残存胚芽。系迷走的多种组织成分的肿瘤。此类肿瘤一般位于前纵隔,居心脏、大血管的前方,肿瘤生长缓慢,可无症状或很轻微,如肿瘤体积大.则产生压迫与侵犯周围临近组织的症状:如压迫气管、心脏或上腔静脉者,必须尽早手术。2008年10月我院胸外科成功完成了1例巨大纵隔畸胎瘤切除+右全肺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手术;畸胎瘤与心脏、大血管和神经关系密切,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因此术后护理至关重要。该患者术后经过精心护理,住院30d后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纵隔畸胎瘤 上腔静脉置换 术后护理 全肺切除 纵隔生殖细胞瘤 组织成分 压迫气管 置换手术
原文传递
正中开胸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的程序化处理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诗杰 刘向征 +1 位作者 黄伟明 李简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51-754,共4页
背景与目的上腔静脉系统受累是局部晚期胸部肿瘤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手术可能获益,但风险极高。本研究针对正中开胸入路,提出一种程序化的手术方案,旨在优化流程,使得这一类以往认为风险极高的手术能够更加安全地实施。方法 35例胸部疾患... 背景与目的上腔静脉系统受累是局部晚期胸部肿瘤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手术可能获益,但风险极高。本研究针对正中开胸入路,提出一种程序化的手术方案,旨在优化流程,使得这一类以往认为风险极高的手术能够更加安全地实施。方法 35例胸部疾患累及上腔静脉系统,经正中开胸进行人工血管置换的患者资料,分期检查明确为局部晚期。包括肺部肿瘤16例,纵隔肿瘤19例。手术方法采用从左至右的单向推进,先游离左无名静脉起始部,阻断后切断,掀起瘤体,打开心包,用人工血管桥接左无名静脉和右心耳。游离上腔静脉近心端未受侵部分后,向尾侧牵拉肿瘤,剪开右侧纵隔胸膜,结扎切断右侧乳内血管,可以充分显露右无名静脉。向左上方牵拉瘤体,于肺门上方结扎切断奇静脉,此时可以阻断右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切除中间受侵的血管,以人工血管行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桥接,完成受侵的上腔静脉系统全部替换。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6例,低氧血症5例,肌无力危象1例,心脏疝1例,真菌感染2例。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5.12%,分别死于心梗和肺部感染。其余33例顺利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日15 d。在10例术前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中,除2例术中即出现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余8例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经程序化的处理,规范治疗的细节,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可降低手术风险,本组病例手术能够安全实施的实践也支持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开胸 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 程序化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