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美玲 杨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型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矫治方式将单一行上颌前牵引的患儿作为牵引组(n=4...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型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矫治方式将单一行上颌前牵引的患儿作为牵引组(n=43),将行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型矫治器治疗的患儿作为联合组(n=49),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颌面部硬组织指标、软组织指标、牙性指标及舌骨位置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上牙槽座角(SNA)、下牙槽座角(SNB)、上下牙槽座角(ANB)、上颌骨位置(A-OLP)、下颌骨位置(Pg-OLP)、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SN)延长线所成角(MP-SN)、与眶耳平面(FH)所成角(MP-FH)及Y轴与FH平面相交内角(Y轴角)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联合组改善情况优于牵引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下唇突点到审美平面距离(LL-EP)、鼻下点、鼻小柱点连线和鼻下点与上唇突点连线夹角(NLA)及面凸角(G-Sn-Pg)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联合组改善情况优于牵引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中切牙长轴、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夹角(U1-NA)、上下中切牙垂直距离(覆[牙合])及上下中切牙切缘投影距(覆盖)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联合组改善情况优于牵引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舌骨最前上点H到Y轴的距离(H-Y),H到X轴的距离(H-X)均较治疗前增大,且联合组高于牵引组(均P<0.05),两组患儿H到下颌平面距离(H-MP)及H到FH距离(H-FH)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上颌前牵引与FRⅢ型矫治器联合用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中,可有效改善患儿牙咬[牙合]关系及凹陷型侧貌,并促使其舌骨位置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牵引 FRⅢ型矫治器 替牙期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软硬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leⅢ患者上颌前牵引矫治时机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2
2
作者 范建谊 叶湘玉 +3 位作者 周洪 陈曦 王爽 陈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 :初步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的矫治时机。方法 :选取 2 0例研究对象 ,分成两组 ,即大年龄组 (9~ 12岁 )和小年龄组 (5~ 8岁 ) ,采用前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 ,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 目的 :初步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的矫治时机。方法 :选取 2 0例研究对象 ,分成两组 ,即大年龄组 (9~ 12岁 )和小年龄组 (5~ 8岁 ) ,采用前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 ,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上颌前牵引对两组患者均产生了良好的矫治效果 :上颌骨前移 ,下颌骨后旋 ,前牙反牙合纠正 ,磨牙关系达到中性 ;两组对比显示小年龄患者的前牵引治疗具有更短的治疗时间、更多的骨骼改变、更少的牙齿改变以及更少的副作用等优点。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Ⅲ 上颌前牵引 矫治 安氏Ⅲ类错He 口腔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牵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谢永建 段玉贵 +2 位作者 王大为 朱双林 卢新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37-239,共3页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牵引对UCLP术后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 :选用 10例生长期UCLP术后患者进行上颌前牵引。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 ,对前牵引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前牵引后鼻尖点、鼻底点及上唇最突点明显前移 ,...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牵引对UCLP术后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 :选用 10例生长期UCLP术后患者进行上颌前牵引。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 ,对前牵引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前牵引后鼻尖点、鼻底点及上唇最突点明显前移 ,软组织面型凸度明显增加 ,治疗前的凹面型侧貌明显改善。结论 :上颌前牵引是改正唇腭裂患者颜面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牵引 唇裂 腭裂 软组织侧貌 UC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牵引联合扩弓对唇腭裂植骨患者上颌骨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铮晰 潘晓岗 陈振琦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7-293,共7页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对前牵引联合扩弓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上颌前牵引联合扩弓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对前牵引联合扩弓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上颌前牵引联合扩弓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完全性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用Ansys12.0软件,分别对植骨前后的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平面成30°的力,大小为5N/侧。同时,在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上各加载5mm的横向水平位移,模拟临床上上颌前牵引方式以及扩弓器的作用对其进行前牵引联合扩弓,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在相同前牵引力作用下,植骨后,上颌复合体患侧、健侧的位移分布较植骨前均匀。无论是植骨前还是植骨后,在前牵引联合扩弓的作用下,患侧健侧各标志点的位移值较不扩弓时均增大,各骨缝的应力值显著大于前牵引力单独作用下骨缝的应力值。结论:对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而言,上颌前牵引联合上颌扩弓治疗,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前牵引效果。若配合植骨术,则可使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趋于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上颌前牵引 上颌扩弓 牙槽突裂植骨术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合结束后2年的软硬组织改变 被引量:20
5
作者 邹敏 叶湘玉 周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1-273,共3页
观察分析使用Delair面具矫治骨性Ⅲ类上颌发育不足者治疗后组织的改变。样本选用14例(男11例,女3例),开始矫治时平均年龄10岁11个月,平均治疗1年。评估治疗前、治疗后及结束后2年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发现:①... 观察分析使用Delair面具矫治骨性Ⅲ类上颌发育不足者治疗后组织的改变。样本选用14例(男11例,女3例),开始矫治时平均年龄10岁11个月,平均治疗1年。评估治疗前、治疗后及结束后2年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发现:①矫治有效地促进了上颌骨的向前生长;上唇及鼻底软组织突度也相应迅速增加,面型改善;②矫治结束后2年上颌骨仍继续向前增长,下颌骨生长量大于上颌骨,相应的软组织改变更多,ANB角减小,颏部软组织突度增加;③所有疗效均不排除生长发育因素。上颌前牵引的效果是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HE 上颌前牵引 软硬组织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牵引联合腭部扩弓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雷勇华 翦新春 任毕乔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过程中,模拟腭部扩弓对上颌骨的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10.0软件模拟上颌前牵引和上颌扩弓,分析比较...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过程中,模拟腭部扩弓对上颌骨的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10.0软件模拟上颌前牵引和上颌扩弓,分析比较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的位移变化。结果:模拟前牵引加腭部扩弓治疗,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向外的增长。有扩弓治疗的水平位移值明显减小。健侧和患侧牙弓均未出现牙弓内缩的变化。结论:上颌前牵引联合应用腭部扩弓治疗唇腭裂患者,有利于全面改善上颌骨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三维有限元 上颌前牵引 扩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牵引对唇腭裂上颌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雷勇华 翦新春 任毕乔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98-905,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的前牵引力,对上颌骨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上颌前牵引,分析比较在相同力...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的前牵引力,对上颌骨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上颌前牵引,分析比较在相同力值,不同牵引方向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结果:前牵引力为500 g/侧,前牵引方向向前下20°-45°之间时,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及向外的位移变化,上颌腭部牙弓形状发生内缩变化。内缩变化程度与前牵引方向有密切关系;前牵引方向与功能牙合平平面夹角越小,牙弓内缩越明显,区域越大,牵引方向与牙合平面夹角越大,内缩程度越轻,区域越小。结论:在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及向外的增长,上颌牙弓形状发生内缩变化,变化的程度与前牵引方向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三维有限元 上颌前牵引 正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牵引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聂萍 朱敏 卢晓峰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评价上颌前牵引矫治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探讨颅颌面结构改变与上气道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上颌矢状向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患者22例,根据矫治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上颈椎发育程度判断,均为生长发育期患者。进行... 目的:评价上颌前牵引矫治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探讨颅颌面结构改变与上气道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上颌矢状向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患者22例,根据矫治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上颈椎发育程度判断,均为生长发育期患者。进行上颌前牵引治疗。采用SAS8.2软件包,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价前牵引疗效,以单因素相关分析评价上气道间隙变化与颅颌面形态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矫治后患者的鼻咽(PNS-ad1,PNS-ad2)及腭咽(PSP-SPPW,P-MPW)气道间隙显著增大(P<0.01),舌咽气道间隙(Tb-TPPW)显著减小(P<0.05),喉咽气道间隙(V-LPW)无显著变化(P>0.05)。PNS-Ba的改变分别与PNS-ad1、PNS-ad2以及V-LPW的改变存在相关性(P<0.05);Hy-H1的改变分别与P-MPW、V-LPW的改变存在相关性(P<0.05);Hy-H0的改变与V-LPW的改变存在相关性(P<0.05),其余颅颌面形态结构的改变与上气道间隙的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上颌前牵引对上气道间隙有一定影响,且颅颌面结构改变与上气道形态改变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牵引 骨性Ⅲ类错[牙合] 上气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的面部软组织改变 被引量:5
9
作者 张京剧 陈扬熙 +2 位作者 肖立伟 黄翠姣 莫水学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3年第4期389-391,I006,共4页
目的:评价上颌前牵引早期矫正上颌发育不足产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后的侧貌美学改变。方法:选取19例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的生长发育期患者,男9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0.5岁,所有病例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口内戴用上颌... 目的:评价上颌前牵引早期矫正上颌发育不足产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后的侧貌美学改变。方法:选取19例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的生长发育期患者,男9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0.5岁,所有病例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口内戴用上颌全基托式活动矫治器,口外采用面具式牵引架进行上颌前牵引矫治,矫正前牙反(牙合),至前牙反(牙合)解除,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矫治完成。测量比较矫治前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改变。结果:前牵引矫治后,软组织面角减小2.4°,H角变小3.65°,上唇沟点前移3.45mm,上唇缘点前移2.85mm,Pgs-VL距离显著减小1.70mm,下面高增加2.95mm,矫治后上唇前移,额部后下移。下唇位置改变不大。结论:上颌前牵引可使Ⅲ类凹面型得到明显改善,后缩的上唇治疗后均显著前移,颏部后下移动,使侧貌更协调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牵引 矫治 早期 骨性Ⅲ类错He 面部软组织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上颌前牵引对SD大鼠颅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玉如 徐芸 +1 位作者 曹真胜 李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9-322,共4页
目的:建立模拟上颌前牵引的动物模型以进行其基础研究。方法:18只生长发育期SD大鼠随机分为 实验加力组、手术对照组、自然生长组各6只,采用自行设计的上颌前牵引装置建立动物模型,X线头影测量分析, 观察施力前及施力4周后上颌骨生... 目的:建立模拟上颌前牵引的动物模型以进行其基础研究。方法:18只生长发育期SD大鼠随机分为 实验加力组、手术对照组、自然生长组各6只,采用自行设计的上颌前牵引装置建立动物模型,X线头影测量分析, 观察施力前及施力4周后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动物模型。大鼠上颌复合体在矢状方向 生长加快,并呈现向前向上的逆时针旋转。模拟上颌前牵引能加速生长发育期大鼠上颌向前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牵引 动物模型 X线头影测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畸形骨支抗上颌前牵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艳丽 赵薇 +1 位作者 张碧莹 安晓莉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12-118,共7页
骨性Ⅲ类错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多因素错畸形。对于生长发育期以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畸形,临床上较常采用的矫形治疗方法是上颌前牵引。随着骨支抗在正畸临床中的广泛应用,骨支抗上颌前牵引在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矫治... 骨性Ⅲ类错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多因素错畸形。对于生长发育期以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畸形,临床上较常采用的矫形治疗方法是上颌前牵引。随着骨支抗在正畸临床中的广泛应用,骨支抗上颌前牵引在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矫治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相较于牙支抗上颌前牵引,骨支抗上颌前牵引所产生的骨性效应显著,可减少甚至消除不利的牙性效应。本文就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骨支抗 上颌前牵引 生长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晓歌 陈扬熙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813-816,共4页
Ⅲ类错畸形是一种与遗传及发育相关的颌面畸形,随生长呈加重趋势。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应用矫形力进行上颌前牵引治疗,可以矫治上颌发育不足产生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改善上颌骨发育,获得较理想的面型。但多年以来,正畸医... Ⅲ类错畸形是一种与遗传及发育相关的颌面畸形,随生长呈加重趋势。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应用矫形力进行上颌前牵引治疗,可以矫治上颌发育不足产生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改善上颌骨发育,获得较理想的面型。但多年以来,正畸医师在其治疗时机的选择,联合快速腭扩展的疗效评价,支抗及长期稳定性评价等方面,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仅就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牵引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式上颌前牵引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前后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临床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毛新霞 邹敏 +2 位作者 邢龙 徐华 王惠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1531-1534,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式上颌前牵引矫治器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的矫治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支架式前牵引矫治器对26例儿童骨性Ⅲ类错患者(7~10岁)进行前牵引治疗。分别在治疗开始(T0)和结束(T1)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支架式上颌前牵引矫治器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的矫治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支架式前牵引矫治器对26例儿童骨性Ⅲ类错患者(7~10岁)进行前牵引治疗。分别在治疗开始(T0)和结束(T1)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分析。结果:①硬组织变化:ANB角增加5.26°(P<0.001),Wit's值增加5.26mm(P<0.01),Ptm-A增加2.28mm(P<0.05),Yaxis增加1.25°(P<0.001);SNB角减小0.67°(P>0.05),Go-Me、Co-Gn分别增加0.72mm和1.56mm(P>0.05),SN-PP减小1.24°,PP-MP增加4.2°(P<0.05),颌凸角增加7.07°(P<0.001),下面高、下面高/全面高分别增加2.47(P<0.05)、0.42(P>0.05)。U1-NA角增加4.57°(P<0.001),L1-NB角减小3.21(P<0.05),Ms6-PP距增加0.45mm(P>0.05)。2)软组织变化:面型角增大5.37°(P<0.01),颏唇角减小2.70°(P<0.05),上唇-E线距增大1.51mm(P<0.01),下唇-E线距减小1.25mm(P<0.05)。结论:支架式上颌前牵引矫治器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可产生显著治疗效果:上颌骨前移,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改善,凹陷型的畸形容貌显著改善,但高角患者慎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牵引 固定支架 安氏Ⅲ类错【牙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植骨患者上颌前牵引矫治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铮晰 潘晓岗 陈振琦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97-202,共6页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骨前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以及植骨区吸收时前牵引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骨前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以及植骨区吸收时前牵引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及植骨吸收,利用Ansys12.0软件,分别对各个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平面呈30°的牵引力,大小为每侧5N(约500g),模拟临床上的上颌前牵引,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结果:相同加载条件下,植骨前患侧的水平位移显著大于健侧,且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不均匀。植骨后,患侧与健侧的位移差值减小,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趋于更均匀。在所观察的骨缝中,应力最大值出现在翼腭缝,其次为颧颞缝、颧颌缝和颧额缝。结论:植骨前对上颌骨进行前牵引,裂隙有扩大化趋势;植骨有利于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更均匀,健、患侧位移变化趋于接近;且植骨不吸收时,上颌前牵引效果最佳。在模拟植骨发生吸收的几种情况中,植骨区上方发生吸收的上颌前牵引效果比植骨区下方发生吸收的前牵引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上颌前牵引 牙槽突裂植骨术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牵引动物模型建立与头影测量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文星 周洪 +1 位作者 邹敏 任战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1-525,共5页
目的:建立模拟临床上颌骨前牵引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生长发育期的家兔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距上切牙约1cm的膜龈联合处安置钛合金钉,做为前颌骨标志点。实验组用自制外置式牵引支架牵引上颌,牵引皮圈连接外置支架和切牙冠... 目的:建立模拟临床上颌骨前牵引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生长发育期的家兔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距上切牙约1cm的膜龈联合处安置钛合金钉,做为前颌骨标志点。实验组用自制外置式牵引支架牵引上颌,牵引皮圈连接外置支架和切牙冠套上的牵引钩,向前持续弹性牵引30d,牵引方向与平面呈向下方30°,力值为3.43N;对照组仅粘固上切牙套冠,不进行牵引。2组于实验前、后进行模型测量和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测量。结果:实验组前颌骨平均前移1.89mm,而对照组为0.11mm;头影测量分析:实验组较对照组上颌骨前移,未见明显旋转发生;上下切牙均有轻度的唇倾。2组下颌骨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用生长发育期兔和自制外置式牵引装置建立的上颌前牵引的动物模型科学、可靠,可以有效地使上颌骨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牵引 动物模型 头影测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前牵引后软组织的侧貌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桦 朱敏 +1 位作者 陈建宇 房兵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评价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经上颌前牵引治疗后的软组织侧貌改变。方法  12例患者接受上颌前牵引治疗 ,根据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上软组织的测量标志点 ,对治疗前后软组织的侧貌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上颌骨前牵引治疗后 ,患者鼻... 目的 评价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经上颌前牵引治疗后的软组织侧貌改变。方法  12例患者接受上颌前牵引治疗 ,根据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上软组织的测量标志点 ,对治疗前后软组织的侧貌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上颌骨前牵引治疗后 ,患者鼻突度有明显改变 ,软组织上颌突度增加了 3.8°(P <0 .0 1) ,代表软组织面突度角也有明显改变 (P <0 .0 1)。而下颌软组织突度矢状方向S Ns SM角减少 1° ,无统计学意义。垂直方向 ,上面高无变化 ,而全面高度增加显著 (P <0 0 1)。结论 上颌前牵引后 ,在矢状方向上软组织突度发生显著变化 ,主要包括轻度的鼻隆起 ,下颌及颏部的后缩也有一定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上颌前牵引 软组织侧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结式上颌前牵引矫治器固位的改进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湘琳 司新芹 范建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6-166,共1页
关键词 上颌前牵引矫治器 固位 生长发育期 口内装置 混合牙列 技术处理 工作模型 临床实践 粘结技术 短牙冠 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上颌前牵引作用下大鼠上颌骨缝TGF-β_1的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玉如 徐芸 李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6-698,共3页
目的:探讨模拟上颌前牵引作用下大鼠上颌骨缝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生长发育期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实验加力组(A)、手术对照组(B)、自然生长组(C)各30只,分别在施加模拟上颌前牵引矫形力3d、7d、14d、21d、28d... 目的:探讨模拟上颌前牵引作用下大鼠上颌骨缝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生长发育期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实验加力组(A)、手术对照组(B)、自然生长组(C)各30只,分别在施加模拟上颌前牵引矫形力3d、7d、14d、21d、28d时各处死6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额颌缝、腭颌缝TGF-β1的表达。结果:各时间点A组额颌缝(除3d外)和腭颌缝TGF-β1的表达强于B、C组(P均<0.01),而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上颌前牵引矫形力促进了上颌骨缝的改建,TGF-β1在骨缝的改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牵引 TGF—β1 上颌骨缝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抗种植体在上颌前牵引中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东伟 高晓辉 王邦康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5年第4期160-163,共4页
目的∶采用种植体支抗直接牵张上颌骨骨缝成骨技术探索颅颌面骨发育不足治疗新方法,观察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支抗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方法:实验选用猕猴4只,分为A(4岁)、B(4岁)、C(6岁)、D(8岁)。采用自行研制的前牵引支抗种植体行种植体... 目的∶采用种植体支抗直接牵张上颌骨骨缝成骨技术探索颅颌面骨发育不足治疗新方法,观察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支抗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方法:实验选用猕猴4只,分为A(4岁)、B(4岁)、C(6岁)、D(8岁)。采用自行研制的前牵引支抗种植体行种植体植入术。位于前鼻嵴下方及颧牙槽嵴上各植入两枚种植体。以种植体为支抗进行牵张延长面中三分之一。牵张后4、6、8、12周分别取材。采用四环素荧光标记和组织学方法对上颌前牵引种植体支抗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牵引过程中稳定,组织学发现上颌前牵引支抗种植体周围有明显新骨形成,骨沉积存在于受到拉应力的一方;胶原纤维与应力方向一致。结论:种植体支抗在牵张过程中也能达到骨结合,成骨主要发生在受到拉应力的一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再生 上颌前牵引 支抗种植体 骨牵张成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牵引矫治器和颏兜治疗Ⅲ类错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志贵 房兵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9年第3期141-145,共5页
上颌前牵引矫治器和颏兜是临床上早期治疗Ⅲ类错的常用装置。这两种矫治器有助于解除前牙反,调整上下颌骨关系及面型,并防止畸形加重。矫治器治疗的远期疗效和稳定性也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方面,本文就上颌前牵引矫治器和颏兜早期治... 上颌前牵引矫治器和颏兜是临床上早期治疗Ⅲ类错的常用装置。这两种矫治器有助于解除前牙反,调整上下颌骨关系及面型,并防止畸形加重。矫治器治疗的远期疗效和稳定性也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方面,本文就上颌前牵引矫治器和颏兜早期治疗Ⅲ类错的疗效及稳定性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类错[牙合] 上颌前牵引矫治器 颏兜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