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5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菌性上颌窦炎误诊为牙髓炎临床探讨
1
作者 冯亚梅 杨鹏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分析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误诊原因,总结防范误诊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师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曾误诊的2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右上颌后牙疼痛2个月,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口腔科考虑16、17牙髓炎,... 目的分析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误诊原因,总结防范误诊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师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曾误诊的2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右上颌后牙疼痛2个月,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口腔科考虑16、17牙髓炎,予以开髓术、封多聚甲醛失活剂治疗,甚至拔除16、17牙,疼痛未见缓解。进一步检查、分析、结合既往病史及磁共振成像、鼻窦CT,考虑“右侧上颌窦、筛窦炎,疑为合并真菌感染”,于上级医院行鼻内镜下右侧上颌窦开放+鼻腔鼻窦新生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术后随访6个月,预后良好,症状无复发。1例无明显诱因左侧上组牙痛及麻木感2个月,曾2次就诊于当地某口腔诊所,考虑“牙髓炎、三叉神经痛”,予以根管治疗及口服卡马西平治疗,但疼痛未改善,甚至加重,严重影响睡眠。进一步行曲面断层X线、鼻窦CT检查考虑“真菌性上颌窦炎”,于上级医院行鼻内镜下左侧上颌窦鼻内开窗加窦内病变清除术,术后病理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术后随访1年症状无复发。结论以疑似牙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按牙髓炎对症治疗后无效时,应提高警惕性,考虑到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可能,同时及早行磁共振成像、鼻窦CT检查,以降低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上颌窦炎 误诊 牙髓炎 牙痛 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 鼻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骨质破坏的单侧慢性细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杨敬 邵辉 +4 位作者 张丽萍 马政 王浩 李鹏 侯丽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16-920,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骨质破坏的单侧慢性细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4例伴有骨质破坏的单侧慢性细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电子鼻咽镜下特点、影像学特点、细菌... 目的探讨伴有骨质破坏的单侧慢性细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4例伴有骨质破坏的单侧慢性细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电子鼻咽镜下特点、影像学特点、细菌培养结果等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4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与其他鼻窦炎相比无特殊性。镜下所见患侧鼻腔中鼻道向内膨隆、黏膜水肿、大量白色脓涕潴留并脱向鼻咽部。影像学特点,CT表现为单侧上颌窦腔内均匀低密度影填充,上颌窦口周围有骨质破坏,其中钩突尾端破坏最显著;MRI表现为T1窦壁黏膜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患侧上颌窦腔内呈均匀低信号,增强后无强化,T2患侧上颌窦腔内见囊液性信号填充,中心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影,窦壁黏膜呈结节样增厚。在结构上,与健侧相比,患侧筛泡截面积比健侧大(P<0.05),鼻窦炎在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狭窄侧比宽敞侧多(P<0.05);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7.27%(34/44)。共分离出9种细菌,排在前3名的菌种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0.91%(18/44)、草绿色链球菌31.82%(14/44)和星座链球菌9.09%(4/44)。结论单侧慢性细菌性上颌窦炎的骨质破坏仅限于上颌窦口周围,以钩突尾端破坏为主;患侧筛泡肥大、鼻中隔偏向患侧可能是窦口阻塞的影响因素;葡萄球菌与链球菌可能是此类鼻窦炎的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 窦炎 上颌窦炎 细菌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牙源性上颌窦炎患牙拔除后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修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朱韵莹 刘芸 +4 位作者 徐婷 刘珍珍 曹少萍 王张嵩 武东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3期202-208,共7页
目的探讨伴有牙源性上颌窦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患牙拔除后因骨量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 目的探讨伴有牙源性上颌窦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患牙拔除后因骨量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价值且确诊为OMS,拔牙后6~8个月骨高度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种植45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随机纳入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价值但未诊断为OMS,拔牙后6~8个月因种植区域骨高度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种植48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部分上颌窦底骨质不连续及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共13例,其余32例行穿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对照组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共8例,其余40例行穿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术后6~8个月行二期修复治疗。种植术后21 d、3个月、8个月及修复后每6个月进行随访,修复后24个月比较2组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gain,SBG)、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apical bone height,ABH)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loss,MBL)情况。结果研究组45例种植术前上颌窦黏膜厚度均值(1.556±0.693)mm,大于对照组(1.229±0.4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上颌窦底提升术均无上颌窦黏膜穿孔。修复后24个月,研究组SBG、ABH和MBL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OMS的患牙拔除后,上颌窦炎症减退、缺牙区骨质高度和密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及种植修复,可以达到与非OMS患牙拔除后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同样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上颌窦炎 拔牙术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 穿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 种植修复 上颌窦黏膜厚度 上颌窦内成骨高度 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 种植体边缘骨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球型蝶窦炎和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征比较
4
作者 廖佳利 张印 +1 位作者 罗通勇 徐开伦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833-837,共5页
目的分析真菌球型蝶窦炎和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30例真菌球型蝶窦炎患者以及同期收治的126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的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两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 目的分析真菌球型蝶窦炎和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30例真菌球型蝶窦炎患者以及同期收治的126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的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两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征。结果真菌球型蝶窦炎和真菌球型上颌窦炎均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病程均以半年内最常见,CT特征性表现均为钙化灶及骨质增生。与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相比,真菌球型蝶窦炎的头痛、眼胀、溢泪更多见(P<0.05);与真菌球型蝶窦炎相比,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面部不适更多见(P<0.05)。结论真菌球型蝶窦炎和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CT特征均为钙化灶、骨质增生。头痛是真菌球型蝶窦炎常见且相对特征性的临床症状。眼胀和溢泪是真菌球型蝶窦炎相对特征性的临床症状,面部不适是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相对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球型蝶窦炎 真菌球型上颌窦炎 临床症状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分析
5
作者 胡铁阳 李胜 吴红艳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4期642-644,共3页
目的探讨70°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NIFRS)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2年11月笔者主刀的60例NIFRS患者,根据不同角度的鼻内镜治疗划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在30°鼻内镜... 目的探讨70°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NIFRS)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2年11月笔者主刀的60例NIFRS患者,根据不同角度的鼻内镜治疗划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在30°鼻内镜下手术治疗NIFRS。观察组在70°鼻内镜下手术治疗NIFRS。比较两组术中窥清病灶全貌并确认清除病灶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3个月的疗效及术后12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窥清病灶全貌并确认清除病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观察组治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对照组复发6例,观察无复发。结论70°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治疗NIFRS是一种能彻底治愈NIFRS的方法,疗效优于30°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治疗NIF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 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 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尖周炎对上颌窦黏膜厚度影响的锥形束CT分析
6
作者 贾彤彤 殷戬 侯本祥 《北京口腔医学》 2025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研究慢性根尖周炎对上颌窦黏膜厚度的影响,探讨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的CBCT图像,测量根尖病变(AP)组和正常(NAP)组上颌窦黏膜厚度,以... 目的运用锥形束CT研究慢性根尖周炎对上颌窦黏膜厚度的影响,探讨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的CBCT图像,测量根尖病变(AP)组和正常(NAP)组上颌窦黏膜厚度,以及根尖周病变大小、病变边缘与窦底距离、根尖至窦底距离等指标,分析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影响因素。结果AP组黏膜平均厚度为(4.47±3.22)mm,高于NAP组(1.87±2.76)mm(P<0.05);上颌窦黏膜厚度和年龄呈弱负相关(r=-0.17,P<0.05);和根尖到窦底距离相关性极弱(r=0.03,P<0.05);和病变直径呈弱正相关(r=0.18,P<0.05);和病变边缘到窦底距离呈中负相关(r=-0.54,P<0.05)。结论上颌窦炎的严重程度可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变边缘到窦底的距离,边缘距上颌窦越近,黏膜厚度受根尖周炎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黏膜 慢性根尖周炎 牙髓源性上颌窦炎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手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选择与疗效 被引量:6
7
作者 董明 徐帅 +5 位作者 何晓霞 曾奇 刘运春 孙小龙 刘贤立 李玉晓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2-102,106,共2页
目前,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g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在我国普遍开展,鼻外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1]。对慢性上颌窦炎的治疗多倾向于单纯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但笔者临床观察,对上颌窦内黏膜纤毛功能进行监测,纤毛功能... 目前,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g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在我国普遍开展,鼻外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1]。对慢性上颌窦炎的治疗多倾向于单纯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但笔者临床观察,对上颌窦内黏膜纤毛功能进行监测,纤毛功能丧失者,行下鼻道联合开窗明显优于单纯开放上颔窦自然口,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炎(maxillary Sinusitis) 内窥镜检查(Endoscopy) 黏膜纤毛清除(Mucociliary Clear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射治疗与上颌窦炎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王雅棣 王军 +2 位作者 周道安 高献书 韩春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9-70,共2页
目的 评价超分割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患者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从 1995年 1月至 1997年 1月 ,经过面颈联合野治疗的鼻咽癌患者 4 8例 ,其中 31例患者采用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总量为 6 5~ 75Gy。另外 17例患者采用常规分割照射 36Gy... 目的 评价超分割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患者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从 1995年 1月至 1997年 1月 ,经过面颈联合野治疗的鼻咽癌患者 4 8例 ,其中 31例患者采用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总量为 6 5~ 75Gy。另外 17例患者采用常规分割照射 36Gy后 ,又给予超分割照射 ,即 1 5Gy 次 ,每日两次 ,再给 30~ 36Gy。病人均于疗前、疗终及治疗结束 3个月及以后行CT检查。结果 治疗结束后 ,常规照射组上颌窦炎的发生率为 2 2 6 % ,而常规 +超分割组为 35 3% ,但是 3个月后常规分割组上颌窦炎的发生率为 32 3% ,而常规 +超分割组为 11 8%。结论 上颌窦受照体积越大 ,其上颌窦炎发生时间越早 ,程度越重。但随时间延长两者差异越来越不明显。超分割照射对正常组织有保护作用 ,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上颌窦炎 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鼻内镜手术1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高静 刘存山 +1 位作者 郑东淑 陈乌娜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6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反张咬钳和钩突刀两种钩突切除方式对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单侧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64例,A组采用70°鼻内镜下反张咬钳由后向前咬除钩突中部;B组采用0... 目的探讨反张咬钳和钩突刀两种钩突切除方式对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单侧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64例,A组采用70°鼻内镜下反张咬钳由后向前咬除钩突中部;B组采用0°鼻内镜下钩突刀切除钩突的方法,显露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清除并冲洗上颌窦内的分泌物.结果与钩突刀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的方法相比,采用反张咬钳手术的患者术腔上皮化相对较早,术后上颌窦口再狭窄发生率较低.结论采用鼻内镜下反张咬钳咬除钩突中部,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的手术方式,组织损伤小,恢复快,鼻窦黏膜功能保留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上颌窦炎 内窥镜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治疗毛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骆文龙 刘世喜 +3 位作者 洪苏玲 周翠英 刘阳 曹前 《华西医学》 CAS 2002年第3期306-307,共2页
目的 :探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术 (FunctionalEndoscopicSinusSurgery,FESS)治疗毛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 (mucoraceaenon -invasivemaxillarysinusitis,MNIMS)及相关因素。方法 :1997年~ 2 0 0 1年我科对 44例真毛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 目的 :探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术 (FunctionalEndoscopicSinusSurgery,FESS)治疗毛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 (mucoraceaenon -invasivemaxillarysinusitis,MNIMS)及相关因素。方法 :1997年~ 2 0 0 1年我科对 44例真毛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行FESS治疗。本研究主要对手术径路及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的使用对疗效及转归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 :44例在术后不同时间内均获治愈。复合术式 (经上颌窦前壁开孔加上颌窦自然开口 )的术后愈合期 3 81± 2 11周 ,而经上颌窦自然开口术式的术后愈合期为 8 5 7± 3 45周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两种术式术后各分为两组 ,分别使用氟康唑和 /或 0 9%生理盐水冲洗术腔 ,氟康唑Ⅰ组愈合所需时间为8 40± 3 76周 ;对照Ⅰ组愈合所需时间为 8 33± 3 88周。氟康唑Ⅱ组所需时间为 4 32± 2 77周 ;对照Ⅱ组愈合所需时间为 4 2 9± 2 98周。将结果行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t检验 ,P >0 0 5 )。结论 :FESS是治疗MNIMS的有效方法 ;经上颌窦前壁开孔加上颌窦自然窦口复合术式的疗效比单一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术式好 ;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冲洗术腔对疗效无影响 ;术后坚持在鼻窦内窥镜下换药 ;换药时间不少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鼻内窥镜术 毛霉菌 上颌窦炎 氟康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上颌窦炎患者红细胞免疫与免疫复合物的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速勤 王通义 +2 位作者 葛绳德 郭峰 戴益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用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技术,观察了36例(44侧)慢性上颌窦炎上颌窦粘膜中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及各种免疫球蛋白(Ig)生成细胞数量,并对慢性上颌窦炎患者血中红细胞免疫牯附功能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滴度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本病患者CIC滴... 用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技术,观察了36例(44侧)慢性上颌窦炎上颌窦粘膜中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及各种免疫球蛋白(Ig)生成细胞数量,并对慢性上颌窦炎患者血中红细胞免疫牯附功能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滴度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本病患者CIC滴度升高,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上颌窦粘膜,从而揭示了慢性鼻窦炎与Ⅲ型变态反应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炎 红细胞免疫 免疫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窦口阻力与慢性上颌窦炎及窦口粘膜病变 被引量:18
12
作者 萧璧君 王海青 +1 位作者 刘惠敏 陆书昌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182-182,共1页
上颌窦窦口阻力与慢性上颌窦炎及窦口粘膜病变萧璧君王海青刘惠敏陆书昌慢性上颌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多发病,通过测定窦口的阻力变化情况,可以了解窦口粘膜的病变程度,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近10年... 上颌窦窦口阻力与慢性上颌窦炎及窦口粘膜病变萧璧君王海青刘惠敏陆书昌慢性上颌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多发病,通过测定窦口的阻力变化情况,可以了解窦口粘膜的病变程度,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近10年我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鼻炎和上颌窦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炎 上颌窦口 阻力 窦口粘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粘合蛋白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安万新 张慧杰 +2 位作者 王世泰 戴径捷 王国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4-26,共3页
纤维粘合蛋白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研究116001大连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安万新,张慧杰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王世泰,戴径捷,王国梅纤维粘合蛋白(fibronectin,Fn),存在于血浆及细胞的表面,是细胞与细胞外的纤维、基质... 纤维粘合蛋白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研究116001大连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安万新,张慧杰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王世泰,戴径捷,王国梅纤维粘合蛋白(fibronectin,Fn),存在于血浆及细胞的表面,是细胞与细胞外的纤维、基质间的一种联接介质[1]。Fn能与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粘合蛋白 治疗 上颌窦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4
作者 马庆林 宋照营 +1 位作者 金红军 杨东海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10-11,共2页
目的 :观察射频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孤立性上颌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组 97侧 (5 6例 ) ,在鼻内窥镜下使用微波电极对上颌窦自然口周围 7mm内软组织进行多点凝固。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口扩大术... 目的 :观察射频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孤立性上颌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组 97侧 (5 6例 ) ,在鼻内窥镜下使用微波电极对上颌窦自然口周围 7mm内软组织进行多点凝固。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口扩大术组 12 9侧 (78例 ) ,在鼻内窥镜下行钩突切除上颌窦口扩大术。结果 :射频治疗组治愈 94侧 (96 .9% ) ,好转 3侧 (3 .1% )。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口扩大术组治愈 12 1侧 (93 .8% ) ,好转 8侧 (6 .2 % )。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疗效肯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窥镜 上颌窦炎 射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扫描在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价值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峰 杨明思 林齐鸣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43-144,共2页
目的探讨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病例中,19例CT扫描结果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团块状或线样钙化斑;4例表现为上颌... 目的探讨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病例中,19例CT扫描结果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团块状或线样钙化斑;4例表现为上颌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未见钙化斑及明显骨质破坏;2例CT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密度增高影,部分上颌窦壁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硬化,内侧壁多见。结论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中具有特异性,且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炎 真菌 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提升术与上颌窦炎相关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6
作者 朱卓立 宫苹 焦锡葳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4年第6期467-469,共3页
摘要上颌窦炎是上颌窦提升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本文就上颌窦的解剖形态、术前是否存在病理改变、提升过程的手术操作以及所用的植入材料等因素与上颌窦炎发生的相关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上颌窦炎 上颌窦提升术 相关性研究 并发症 解剖形态 病理改变 手术操作 现状 过程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黄连粉针剂窦内灌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立平 贾桂馨 庄艳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479-479,共1页
双黄连粉针剂窦内灌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临床观察王立平,贾桂馨,庄艳玲1994年1月~1995年9月采用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窦内灌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疗效满意,并以庆大霉素灌注治疗同类患者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双黄连粉针剂窦内灌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临床观察王立平,贾桂馨,庄艳玲1994年1月~1995年9月采用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窦内灌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疗效满意,并以庆大霉素灌注治疗同类患者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参照《耳鼻咽喉科诊断学》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炎 慢性 双黄连粉针剂 窦内灌注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上颌窦炎窦口阻力与粘膜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萧璧君 王海青 +2 位作者 陆书昌 魏新邦 刘惠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00-301,共2页
为了寻求慢性上颌窦炎的较为客观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曾有人提出以窦口粘膜病理学改变作为客观依据。为了找出更为简便易行的方法,我们曾采用自制的测压仪对上颌窦自然口的阻力与粘膜病变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关键词 慢性上颌窦炎 粘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上颌窦置管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领波 李红英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35-436,共2页
上颌窦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建立上颌窦的通气引流和进行窦腔的抗生素冲洗至关重要[1]。为此,我们自制上颌窦置管器应用于上颌窦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上颌窦炎(maxillary Sinusitis) 穿刺术(Punctures) 引流术(Drain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实验性上颌窦炎模型的制备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疗效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锋 周水淼 +1 位作者 张速勤 许月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52-354,i003,共4页
目的 探讨实验性上颌窦炎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扩大兔上颌窦自然开口对慢性上颌窦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 6组 :空白对照组 (5侧 ) ,假手术对照组 (10侧 )、窦口阻塞组 (13侧 ) ,仅注入细菌组 (10... 目的 探讨实验性上颌窦炎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扩大兔上颌窦自然开口对慢性上颌窦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 6组 :空白对照组 (5侧 ) ,假手术对照组 (10侧 )、窦口阻塞组 (13侧 ) ,仅注入细菌组 (10侧 )窦口阻塞加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组 (2 0侧 ) ,窦口阻塞加注入肺炎链球菌组(2 2侧 ) ;将鼻窦炎模型再分为窦口开放和窦口扩大两组 ,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的窦腔脓性分泌物和细菌培养情况。结果 对照组 (空白对照组 +假手术对照组 )细菌培养阳性率为 13.3% (2 / 15侧 ) ,窦口阻塞组为 84 .6 %(11/ 13侧 ) ,仅注入细菌组为 10 .0 % (1/ 10侧 ) ,窦口阻塞加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组均为 10 0 .0 %(2 0 / 2 0侧 ,2 2 / 2 2侧 )。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对实验性上颌窦炎的有效率达 80 .8% (2 1/ 2 6侧 ) ,开放上颌窦窦口对实验性上颌窦炎的有效率达 5 0 .0 % (8/ 16侧 )。结论 窦口阻塞加注入细菌的方法可成功制造实验性上颌窦炎模型 ,窦口扩大术对实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较窦口开放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炎 制备 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 疗效观察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