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对邻牙合面缺损上颌第一前磨牙修复后抗折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闫玉娟 吴宁宁 周亚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89-492,共4页
目的 比较IPSe.max CAD高嵌体和纤维桩核冠对邻牙合面缺损上颌第一前磨牙修复后对抗折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正畸而拔除的6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n=20),A组、B组样本... 目的 比较IPSe.max CAD高嵌体和纤维桩核冠对邻牙合面缺损上颌第一前磨牙修复后对抗折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正畸而拔除的6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n=20),A组、B组样本牙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制备邻牙合面缺损洞型,分别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A组行IPSe.max CAD高嵌体修复;B组行纤维桩核冠修复;C组为对照组,样本牙不作处理。记录各组折断力值、折断模式,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B组和C组折裂载荷值分别为(781.25±61.23)N、(712.51±54.36)N和(420.28±41.28)N,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2.154,P<0.001),A组的折裂荷载值最高;3组折裂模式均以可修复折裂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邻牙合面缺损上颌第一前磨牙采用IPSe.max CAD高嵌体修复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抗折力较高,且折裂模式主要为可修复性折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嵌体 纤维桩核冠 邻牙合面缺损 抗折力 上颌第一前磨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D/CAM玻璃瓷高嵌体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疗效
2
作者 焉妍 田鸿旭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7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玻璃瓷高嵌体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72例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41例,年龄(38.57...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玻璃瓷高嵌体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72例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41例,年龄(38.57±7.21)岁。所有患牙均于一次性根管治疗1周后采用CAD/CAM技术行玻璃瓷高嵌体修复,修复完成后进行24个月随访。分析患者修复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修复效果及修复后24个月的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修复后3个月,所有患者边缘密合度、修复体缺损、崩瓷、修复体脱落、颜色匹配度、领接关系及牙周发炎均达A级;修复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者不同评价条目B级占比略有上升,但不同时间患者修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3,P=0.702)。修复后24个月,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患者的修复体颜色、修复体外形、表面光滑度及高嵌体边缘适合性满意度分别为86.11%(62/72)、98.61%(71/72)、88.89%(64/72)、97.22%(70/72)。结论CAD/CAM玻璃瓷高嵌体为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根管治疗后有效修复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嵌体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上颌第一前磨牙 大面积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数目和根管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栋华 吴大明 +1 位作者 吴友农 葛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15,234,共4页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数目和根管形态。方法:制备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透明牙标本,记录牙根数目,并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其根管形态。结果:共获得268个透明牙标本,其中单根牙201个(75.00%)、双根牙62个(23.13%)、三根牙5个(1.87%...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数目和根管形态。方法:制备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透明牙标本,记录牙根数目,并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其根管形态。结果:共获得268个透明牙标本,其中单根牙201个(75.00%)、双根牙62个(23.13%)、三根牙5个(1.87%)。单根管、双根管和三根管的发生率分别为3.06%、83.58%和1.87%,其他类型根管发生率为1.49%。侧支根管发生率为25.00%,根尖孔大多位于牙根的侧方。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形态从多到少依次是单根双根管、双根双根管、单根单根管和其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牙根 根管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离体解剖形态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吴娜 郑玉露 +5 位作者 舒毅 孙建勋 雷蕾 蒋兰 吴红 周学东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解剖外形及其根管的形态特点,为牙体牙髓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游标卡尺测量105颗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体各项长度指标;肉眼观察牙根形态;拍摄X线片,观察根管形态及类型。结果牙体各项指标...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解剖外形及其根管的形态特点,为牙体牙髓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游标卡尺测量105颗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体各项长度指标;肉眼观察牙根形态;拍摄X线片,观察根管形态及类型。结果牙体各项指标测量值均呈正态分布,根长和牙长差异较大。冠长-牙长及根长-牙长间存在相关性及直线回归关系,其他指标间也广泛存在。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或融合根居多,占74.3%。根管数目1~3,以两根管(68.5%)居多,主要有Ⅰ型、Ⅱ型、Ⅳ型和Ⅴ型。结论本实验结果可为成都地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上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率较高(71.4%),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牙体测量 根管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形态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郑广宁 孙晓霞 +2 位作者 黄定明 林峰 高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9-491,共3页
目的:利用RVG(radio visio graphy)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测量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解剖形态的相关数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70颗,牙齿发育完全、根尖完整,用RVG数字成像系统分别拍摄近远中向数... 目的:利用RVG(radio visio graphy)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测量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解剖形态的相关数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70颗,牙齿发育完全、根尖完整,用RVG数字成像系统分别拍摄近远中向数字X线片,在图像上测量髓腔形态的相关数值。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颈部髓室的颊腭向厚度(4.34±0.49)mm,颊尖至颊侧髓角之间的距离(5.84±0.58)mm,腭尖至腭侧髓角之间的距离(5.95±0.56)mm;牙尖至髓顶的距离(7.62±0.75)mm,牙尖至髓底的距离(10.38±1.44)mm;髓室高度(2.98±0.98)mm;髓顶至根分叉的距离(7.67±1.79)mm,髓底至根分叉的距离(4.59±1.48)mm。2根管口之间的距离(3.22±0.76)mm,2根管根中1/2之间的距离(3.71±1.43)mm,2根尖孔之间的距离(3.91±2.23)mm。结论:提供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解剖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髓腔形态 RV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峡区充填技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闵艺 马净植 +1 位作者 高原 万新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02-904,共3页
目的:体外研究配合或不配合使用超声冲洗的条件下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技术和冷侧方加压充填技术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及根管峡区的充填质量。方法:选择单牙根双根管的上颌第一前磨牙40颗,根管预备后随机分为4组:A组,侧方加压充填;B组,超... 目的:体外研究配合或不配合使用超声冲洗的条件下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技术和冷侧方加压充填技术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及根管峡区的充填质量。方法:选择单牙根双根管的上颌第一前磨牙40颗,根管预备后随机分为4组:A组,侧方加压充填;B组,超声冲洗+侧方加压充填;C组,连续波热牙胶加压充填;D组,超声冲洗+连续波热牙胶加压充填。充填后拍摄X线片,记录根管类型和峡区发生情况。从根尖方向冠方水平片切牙根,间隔1mm,选择有根管峡区的横断面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其充填质量并进行评分。结果:X线片和横断面上单牙根双根管的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峡区的发生率分别为87.5%和90%。D组根管峡区充填质量优于其它3组(P<0.05),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充填质量最差。结论: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技术配合超声冲洗能显著提高对根管峡区的处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峡区 连续波热牙胶充填 上颌第一前磨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颊舌向弯曲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汪平 谷无畏 +2 位作者 王宇 刘朝娟 屈瑞玲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确定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颊舌向根管弯曲程度和情况。方法 收集115颗离体的上颌第一 前磨牙,拍近远中向的X线片,用Photoshop5.0软件分析根管,用Weine氏法测量根管的弯曲度,测量的角度大于 18°时,则认为根管存在明显的弯... 目的 确定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颊舌向根管弯曲程度和情况。方法 收集115颗离体的上颌第一 前磨牙,拍近远中向的X线片,用Photoshop5.0软件分析根管,用Weine氏法测量根管的弯曲度,测量的角度大于 18°时,则认为根管存在明显的弯曲,根管的构型采用Vertucci分类法。结果 20%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在颊舌向存 在明显的根管弯曲,单根管的牙齿无明显的颊舌向根管弯曲,大多数的颊舌向根管弯曲发生于双根双管的牙齿, 37%的双根牙齿有根管弯曲,根管弯曲的发生部位多为牙根的偏根尖部分。结论 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颊舌向根管 弯曲发生率为20%,多在根尖1/3出现1个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弯曲 上颌第一前磨牙 离体 双根 牙根管 牙齿 X线片 根尖 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颊舌向弯曲情况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大明 吴友农 梁睿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颊舌向的弯曲情况。方法选择100个上颌第一前磨牙为研究对象,开髓并充分暴露根管口后,将1个K型锉插入根管内直至根尖孔处。利用数字成像系统(RVG)拍摄每个牙的近远中向影像,采用Schneider法测量根管的弯曲角...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颊舌向的弯曲情况。方法选择100个上颌第一前磨牙为研究对象,开髓并充分暴露根管口后,将1个K型锉插入根管内直至根尖孔处。利用数字成像系统(RVG)拍摄每个牙的近远中向影像,采用Schneider法测量根管的弯曲角度,计算弯曲半径和弯曲部分长度。结果1)10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共有176个根管,88个根管存在颊舌向弯曲,其中53个位于根尖1/3;21个根管存在“S”形弯曲,其第一弯曲多见于根中1/3,第二弯曲均见于根尖1/3处。2)颊腭侧根管弯曲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S”形根管第二弯曲的弯曲情况更为复杂。3)弯曲角度与弯曲半径无相关关系(r=0.002,P>0.05),但与弯曲部分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489,P<0.01)。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颊舌向弯曲发生率较高,其中“S”形根管的弯曲情况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 弯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临床报道 被引量:13
9
作者 朱笑菲 宋春动 +1 位作者 王倩倩 张成飞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8年第5期284-285,共2页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治疗 临床报道 临床治疗 解剖形态 临床医师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形态的观察 被引量:14
10
作者 程晓莉 翁雨来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25-528,共4页
目的:了解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和根管形态,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42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按性别分组,统计分析各牙根形态出现率;采用透明牙技术观察分析根管形态,根据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各根管形态的出现率;采用SPSS1... 目的:了解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和根管形态,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42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按性别分组,统计分析各牙根形态出现率;采用透明牙技术观察分析根管形态,根据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各根管形态的出现率;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1)422颗标本中,单根牙占57.36%,双根牙占41.47%,三根牙占1.18%。男性组分别为33.58%、62.68%和3.73%。女性组分别为66.67%、33.33%,没有三根牙。2组间有显著性别差异(P<0.01)。(2)415颗透明牙标本中,共观察到9种根管形态。Ⅰ型占10.12%,Ⅱ型占10.60%,Ⅲ型占6.02%,Ⅳ型占56.63%,Ⅴ型占12.05%,Ⅵ型占1.93%,Ⅶ型占0.72%,Ⅷ型占1.45%,Ⅸ型占0.48%。单根管(Ⅰ型)占10.12%,双根管(Ⅱ~Ⅶ型)占87.95%,三根管(Ⅷ,Ⅸ型)占1.93%。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形态多样并有显著性别差异,而且根管形态类型复杂。充分了解其解剖形态,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形态 透明牙标本观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观察江苏地区汉族人群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增龄性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柏彤 韩建国 +1 位作者 王鹏来 刘彬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501-504,共4页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成像系统观察不同年龄段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的变化。方法:收集行CBCT检查的200名患者健康、发育完全的上颌第一前磨牙200个,按年龄分为5组(n=40),A组:14~16岁;B组:24~26岁;C组:34~36岁;D组:44~46...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成像系统观察不同年龄段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的变化。方法:收集行CBCT检查的200名患者健康、发育完全的上颌第一前磨牙200个,按年龄分为5组(n=40),A组:14~16岁;B组:24~26岁;C组:34~36岁;D组:44~46岁;E组:54~56岁。观察并分析不同年龄组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结果:各年龄组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类型主要为Ⅰ型19.5%(39/200)、Ⅱ型30.5%(61/200)、Ⅳ型30.5%(61/200),其次为Ⅲ型13.5%(27/200),Ⅴ型4.5%(9/200),Ⅶ型1.5%(3/200)。各年龄组根管类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髓腔内有继发性牙本质发生,根管形态逐渐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CBCT) 上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形态 增龄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核对牙冠完整的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缪羽 于蕴之 +2 位作者 李婧 邵文俭 刘琰辉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2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采用有限元法比较不同桩核或有无桩核修复牙冠完整的上颌第一前磨牙时牙体组织的应力情况。方法:采用New Tom锥形束CT扫描获取数据,建立四种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偏舌侧45°角的150N力。结果:在桩尖区钴铬合金桩核修复时应力集... 目的:采用有限元法比较不同桩核或有无桩核修复牙冠完整的上颌第一前磨牙时牙体组织的应力情况。方法:采用New Tom锥形束CT扫描获取数据,建立四种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偏舌侧45°角的150N力。结果:在桩尖区钴铬合金桩核修复时应力集中,VoMises应力峰值39.3MPa比对照组14.2MPa增加176.8%;纤维桩核修复时应力均匀,VonMises应力峰值16.7MPa比对照组14.2MPa增加17.6%,钴铬合金桩核修复最大主应力峰值13.4MPa是纤维桩核修复9.3MPa的1.44倍;用树脂材料直接充填时(无桩核)应力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结论:与钴铬合金桩核相比,纤维桩核更适合上颌第一前磨牙修复;在牙冠部有足够牙体组织时,直接由树脂材料充填开髓洞型后行全冠修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桩核冠 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预备前、后管间峡区的结构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丽娜 钱文昊 洪瑾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根管预备前、后的管间峡区出现率及分型,并探讨锥形束CT在管间峡区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66颗离体单根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预备前及预备后,经锥形束CT扫描,记录并比较根管预备前、后管间峡区的出现率及...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根管预备前、后的管间峡区出现率及分型,并探讨锥形束CT在管间峡区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66颗离体单根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预备前及预备后,经锥形束CT扫描,记录并比较根管预备前、后管间峡区的出现率及形态。采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χ2检验分别比较根管预备前和预备后根尖0~6 mm区域内每1 mm区域的管间峡区(完全峡区和部分峡区)出现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根管预备前、后根尖0~6mm区域内的管间峡区(完全峡区和部分峡区)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根管预备前后单根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0~6 mm区域内不同横截面的管间峡区出现率不同(P<0.05),以根尖1 mm处最低,6 mm处最高;部分峡区比例高于完全峡区(P<0.05)。根管预备后,根尖0~6 mm区域内管间峡区的出现率显著减少(P<0.05),但完全峡区所占比例增加。结论:锥形束CT可较精确地观察根管预备前、后管间峡区的结构变化,是研究管间峡区比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间峡区 锥形束CT 上颌第一前磨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前磨牙冠根测量值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大明 吴友农 《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上颌第一前磨牙冠根各测量值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136颗,利用游标卡尺测量牙体的全长、冠长和根长,冠、颈和根1/2的近远中径及颊舌径。利用直线相关分析冠根各测量值的关系。计算显著相关测量... 目的探讨上颌第一前磨牙冠根各测量值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136颗,利用游标卡尺测量牙体的全长、冠长和根长,冠、颈和根1/2的近远中径及颊舌径。利用直线相关分析冠根各测量值的关系。计算显著相关测量值之间的回归方程,并验证其可靠性。结果冠长(根长)和全长,冠颊舌径、颈近远中径、颈颊舌径和根1/2近远中径(根1/2颊舌径)成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计算理论值与实测值相比,差值不超过1mm(P<0.05)的有颈近远中径和根1/2近远中径、颈颊舌径和根1/2颊舌径。结论相关和回归分析可用于研究牙体各测量值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牙体测量 相关 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3根和左下颌第一前磨牙3根融合1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平 董跟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56-156,共1页
患者,男,24岁,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双侧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术前曲面体层片永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左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异常。拔牙术前检查见发现牙冠形态均正常,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阻力均较大,拔除后发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均为... 患者,男,24岁,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双侧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术前曲面体层片永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左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异常。拔牙术前检查见发现牙冠形态均正常,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阻力均较大,拔除后发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均为3根(2个颊根和1个腭根),离体下开髓均为3根管;左下颁第一前磨牙为融合3根,可见明显沟状凹陷;右下颌第一前磨牙为融合双根(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前磨牙 上颌第一前磨牙 双侧 根融合 术前检查 曲面体层片 正畸治疗 拔除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预备后根管壁厚度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宫雁冰 梁宝刚 张延梅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93-93,共1页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预备 根管壁厚度 根管治疗 牙本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学萍 郭静 赵今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27-630,共4页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汉族人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收集100例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口腔锥形束CT(CBCT)扫描图像,分析其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形态、两根管口间的距离、多根牙根分叉和多...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汉族人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收集100例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口腔锥形束CT(CBCT)扫描图像,分析其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形态、两根管口间的距离、多根牙根分叉和多根管分叉位置。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发生率为37.5%,双根发生率为62.5%;双根管发现率为94.0%,其中Ⅳ型为66.5%,Ⅱ型为23.5%,Ⅲ型为2.0%,Ⅴ型为1.5%,Ⅵ型为0.5%,单根管即Ⅰ型发现率为5%,三根管(2-3)型发现率为1%;两根管口间距离集中在2~4 mm,其中距离1~2mm有19颗牙(10.38%),~3 mm有96颗牙(52.46%),~4 mm有64颗牙(34.97%),~5 mm有4颗牙(2.19%)。上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牙根分叉以根中1/3处多见,而根管分叉位置多以根冠1/3处多见。上颌第一前磨牙单双牙根的发生率与性别有相关性(P=0.049),男性双根发生率多于女性,而左、右两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单双牙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复杂,CBCT可为根管系统提供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形态 锥形束CT 新疆地区汉族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峡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红文 耿发云 +3 位作者 耿晓瑞 曾宪涛 姚馨蕙 韩晓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27-431,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冲洗剂对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峡部的清洁效果,运用CT对根管峡部的充填效果进行研究。方法:140颗有根管峡部的上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5组,采用Protaper旋转镍钛锉进行根管机械预备,冲洗液分别用A组5.25%NaOCl,B组5.25%Naocl... 目的:比较不同冲洗剂对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峡部的清洁效果,运用CT对根管峡部的充填效果进行研究。方法:140颗有根管峡部的上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5组,采用Protaper旋转镍钛锉进行根管机械预备,冲洗液分别用A组5.25%NaOCl,B组5.25%Naocl+17%EDTA,C组生理盐水,D组3%H2O2,E组0.5%NaOCl+17%EDTA,根管预备后进行标本电镜扫描,观察根管峡部清洁效果;分别用热牙胶垂直加压及冷牙胶侧方加压充填,根管预备及充填后进行CT扫描,以观察根管峡部的形态及体积变化。结果:扫描电镜下观察B组根管峡部牙本质小管和管间结构清晰,清洁效果好;C组、D组玷污层厚,有不同程度的碎屑残留;A组有明显玷污层,少量牙本质小管暴露;E组多数牙本质小管暴露,少量玷污层。结论:5.25%NaOCl+17%EDTA根管峡部清洁效果好;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率高;根管峡部充填率显著低于主根管充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峡部 扫描电镜 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材料的带桩高嵌体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利军 缪羽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目的:建立三组不同材料设计下的带桩高嵌体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立体模型,研究该类患牙临床上是否适合选择带桩高嵌体修复,以及选择何种材料的带桩高嵌体修复。方法:利用口腔科专用NewTom锥形束CT扫描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获得CT图像数... 目的:建立三组不同材料设计下的带桩高嵌体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立体模型,研究该类患牙临床上是否适合选择带桩高嵌体修复,以及选择何种材料的带桩高嵌体修复。方法:利用口腔科专用NewTom锥形束CT扫描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获得CT图像数据;利用Mimics10.0软件得到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图形;利用SolidWoks2013及其插件SolidWorks Simulation,建立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模型A:氧化锆桩与氧化锆高嵌体组合。模型B:氧化锆桩与聚合瓷高嵌体组合。模型C:氧化锆桩与金合金高嵌体组合。根据得出的应力云图,分析三组修复体及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①不同材料的带桩高嵌体修复后,无论是垂直向还是斜向加载,等效应力主要集中在力量加载部位、牙体舌侧牙颈部桩的桩/嵌体界面,在桩尖区无明显的应力集中;应力峰值低于牙本质抗拉强度的最低阈值;②无论垂直向还是斜向加载,不同材料嵌体的等效应力峰值为:氧化锆>金合金>聚合瓷。结论:①可以采用带桩高嵌体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②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受材料影响,临床上应尽量选择弹性模量与牙本质相近的聚合瓷材料,以避免应力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材料 高嵌体 三维有限元 上颌第一前磨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CT在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中的研究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美娟 邓旭霞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1527-1530,共4页
目的探讨人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孔解剖形态的增龄性变化,为临床对不同年龄患者的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根管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方法收集拔除的30颗有年龄标记的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标记,分成三组(A组:20~39岁,B组:40~59岁,C组:≥60岁)... 目的探讨人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孔解剖形态的增龄性变化,为临床对不同年龄患者的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根管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方法收集拔除的30颗有年龄标记的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标记,分成三组(A组:20~39岁,B组:40~59岁,C组:≥60岁),每组10颗,采用SCANCO MEDICALμ-CT 80显微CT断层扫描,MIMICS 8.0分析软件测量根尖孔的直径,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生理性根尖孔直径平均值为(0.253±0.075)mm,A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前磨牙生理性根尖孔形状圆形占22.45%,椭圆形占61.22%,不规则形占16.33%,3组根尖孔形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前磨牙以单根牙和双根牙多见,三根牙较少见,单根牙和双根牙在三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管类型中单根管(Ⅰ型)发生率为33.33%,双根管(Ⅱ~Ⅶ型)发生率为63.33%,三根管(Ⅷ型)发生率为3.33%。结论上颌第一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复杂,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孔直径在老年组减少,而根尖孔形状无增龄性变化,主要为椭圆形,临床以单根管型和双根管型最为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显微CT 年龄 根尖孔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