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缘数字高程剖面及其对晚新生代河流下切深度和下切速率的约束 被引量:48
1
作者 李勇 A.L.Densmore +3 位作者 周荣军 M.A.Ellis 张毅 黎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6-243,共8页
文章利用数字高程剖面将青藏高原东缘分为4个大尺度地貌单元,即青藏高原地貌区、龙门山高山地貌区、山前冲积平原区(成都盆地)和四川盆地东部隆起区。根据数字高程剖面中的最高海拔高程点剖面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剖面之间的高差,定量计算... 文章利用数字高程剖面将青藏高原东缘分为4个大尺度地貌单元,即青藏高原地貌区、龙门山高山地貌区、山前冲积平原区(成都盆地)和四川盆地东部隆起区。根据数字高程剖面中的最高海拔高程点剖面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剖面之间的高差,定量计算了该地区河流下切深度;结合成都盆地岷江最古老冲积扇沉积物提供的青藏高原东缘河流形成的时间(3.6M aB.P.),定量计算了河流下切速率为1.29mm/a;在约束局部侵蚀基准面和气候变化对河流下切速率控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河流下切速率与表面隆升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河流下切速率约为表面隆升速率的4倍。基于龙门山在表面隆升速率和下切速率等方面均大于青藏高原内部,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边缘山脉是剥蚀隆升和构造隆升两者叠加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数字高程剖面 河流下切深度 河流下切速率 表面隆升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R年代的川西高原河流下切速率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志军 刘勇 +3 位作者 陈晔 张茂恒 舒强 李才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0-165,172,共7页
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查明了川西高原大渡河泸定段、鲜水河炉霍段的阶地序列,并应用ESR法测定了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结果表明:这些河流阶地序列均形成于更新世以来,由阶地拔河高程及形成年代确定的大渡河泸定段、鲜水河炉霍段更新世以... 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查明了川西高原大渡河泸定段、鲜水河炉霍段的阶地序列,并应用ESR法测定了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结果表明:这些河流阶地序列均形成于更新世以来,由阶地拔河高程及形成年代确定的大渡河泸定段、鲜水河炉霍段更新世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分别为0.38,0.39 mm/a,与杂谷脑河理县段下切速率0.39 mm/a一致,也与(U-Th)/He低温热年代学反映的下切速率一致,这也反映出川西高原更新世以来构造抬升的整体性.这些河流下切速率比由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得出的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所夹的三角区域的隆升速率(>2.6±0.7 mm/a)要小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ESR测年 下切速率 川西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河段下切速率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彬 杨达源 +3 位作者 韩志勇 李徐生 王鹏 葛兆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6-412,共7页
长江三峡河段的阶地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和长江支流河口部位。文章通过对阶地堆积物沉积相的分析和TL测年,计算出了三峡河段不同地点的下切速率:重庆河段为84.56 cm/ka,涪陵河段为93.9 cm/ka,丰都河段为69.8 cm/ka,忠县河段为77.65 cm/ka... 长江三峡河段的阶地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和长江支流河口部位。文章通过对阶地堆积物沉积相的分析和TL测年,计算出了三峡河段不同地点的下切速率:重庆河段为84.56 cm/ka,涪陵河段为93.9 cm/ka,丰都河段为69.8 cm/ka,忠县河段为77.65 cm/ka,万州河段为75.1 cm/ka,奉节河段为83.8 cm/ka,宜昌三斗坪河段为74.2 cm/ka。整个三峡河段的平均下切速率为81.2 cm/ka。分析得出:1)三峡河段不同地点的下切速率相近;2)近0.4M a以来,长江三峡河段的下切速率有越来越快的趋势,这表明该地区在此期间发生了构造隆升而引起河流下切加剧;3)长江三峡河段的下切速率与金沙江下段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河段 阶地 下切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叶尔羌河上游全新世阶地的释光年代与河流下切速率 被引量:5
4
作者 刘进峰 陈杰 王昌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21-429,共9页
采用细颗粒石英简单多片再生法对新疆叶尔羌河上游阶地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并在不同实验室进行了等效剂量对比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测年结果显示,该阶地沉积形成于距今4.3~7.3ka,自阶地形成以来,河流下切(27±5)m,下切速率(6.3±1... 采用细颗粒石英简单多片再生法对新疆叶尔羌河上游阶地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并在不同实验室进行了等效剂量对比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测年结果显示,该阶地沉积形成于距今4.3~7.3ka,自阶地形成以来,河流下切(27±5)m,下切速率(6.3±1.2)mm/a。塔什库尔干河中上游河流的快速下切可能与慕士塔格山穹窿的快速隆升或第四纪冰川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光释光测年 叶尔羌河 下切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极短周期内剥蚀速率、下切速率及地表隆升速率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郑月蓉 李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3-517,共5页
通过河流输沙量计算出三峡地区短周期的剥蚀速率为0.084mm/a,将剥蚀速率、下切速率以及隆升速率对比研究,确定了长江流域三峡段极短周期内下切速率与地表隆升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得出侵蚀基准面及气候变化的约束系数大约是0.4。基于... 通过河流输沙量计算出三峡地区短周期的剥蚀速率为0.084mm/a,将剥蚀速率、下切速率以及隆升速率对比研究,确定了长江流域三峡段极短周期内下切速率与地表隆升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得出侵蚀基准面及气候变化的约束系数大约是0.4。基于前人对三峡地区一级阶地的数据,计算出一级阶地的下切速率约为3.025mm/a。现代地壳变形测量和GPS测量结果,发现黄陵穹隆现今地表相对于周边地区其地表隆升速率最大可达5~10mm/a。取其平均值7.5mm/a作为三峡地区极短周期的地表隆升速率,对比分析三峡地区剥蚀速率、下切速率与隆升速率,结果该区隆升速率大于剥蚀速率,大约是剥蚀速率的89倍;下切速率也大于剥蚀速率,大约是剥蚀速率的36倍;隆升速率同样大于下切速率,大约是下切速率的2.5倍。三峡地区隆升大于剥蚀,也大于下切速率,三峡地区地表仍然在不断地升高;而地表剥蚀速率小于下切速率,地表切割进一步加深,因此地貌出现高低起伏、山高谷深的形态,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极短周期 剥蚀速率 下切速率 隆升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河流下切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小丰 刘洪春 +1 位作者 李保雄 范兵 《高原地震》 2011年第3期50-54,66,共6页
基于河流阶地高度和阶地形成年代数据,通过二者的线性拟合方法得到了渭河不同河段及其支流的下切速率,结果表明河流在陇西盆地的下切速率明显高于渭河盆地,可能反应了西秦岭北麓构造活动西高东低的特点。
关键词 河流下切速率 构造活动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中晚更新世以来河流下切速率研究
7
作者 武梅千 《四川有色金属》 2017年第1期11-13,43,共4页
本文通过分析汇总大量的河流阶地拔河高度和测年资料,对青藏高原东缘中晚更新世以来河流下切速率进行了计算,并绘制了河流下切速率等值线图,以反映河流下切速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的东部端、东南端以及龙门山一带下切速率... 本文通过分析汇总大量的河流阶地拔河高度和测年资料,对青藏高原东缘中晚更新世以来河流下切速率进行了计算,并绘制了河流下切速率等值线图,以反映河流下切速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的东部端、东南端以及龙门山一带下切速率较快。将此结果与活动断裂的分布和现代GPS速度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河流下切速率较快的地方与活动断裂分布地区及GPS速度发生突变地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更新世 河流阶地 下切速率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造山带地区河流阶地与下切速率及其时空分布样式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金玉 刘静 +2 位作者 王伟 唐茂云 李占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4-219,共16页
河流下切带动区域地貌的演化,因此河流下切速率及其时空分布样式是解析构造、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之间广泛相互作用的关键切入点之一。根据阶地的保存状况,利用河流阶地的累积下切量和下切时间可以直接测得千年到百万年时间尺度的下切... 河流下切带动区域地貌的演化,因此河流下切速率及其时空分布样式是解析构造、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之间广泛相互作用的关键切入点之一。根据阶地的保存状况,利用河流阶地的累积下切量和下切时间可以直接测得千年到百万年时间尺度的下切速率。鉴于此河流下切速率是链接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地貌侵蚀速率的关键所在,并具有较精细的时空分辨率。计算河流下切速率时,累积下切量上限是阶地基座的拔河高度,下界最优选择是低级阶地基座,而累积下切时间的最佳约束是尽量靠近阶地基座的冲洪积物的沉积时间;运用河流下切速率获得岩石抬升速率和区域构造变形量时,通常假定区域地貌处于均衡状态,河流下切速率代表着岩石抬升速率。但是由于气候变化,河流下切过程具有较强的时空不稳定性,导致这些假设经常失效。此外,河流加积和下切的转换与第四纪冰期一间冰期的变化并不一定存在时间上的一一对应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河流裂点的溯源迁移以及河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与强度存在差异。因此,实际工作中需要多方面获得不同时空尺度和分辨率的构造变形、气候变化以及地表过程的基本信息,借助地貌数值模拟程序,定量解析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之间的广泛而复杂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下切速率 时空展布 构造与气候 瞬时性
原文传递
晚第四纪中秦岭下切速率与构造抬升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非 胡玉台 +2 位作者 李红春 王非 朱日祥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3期1032-1036,共5页
中秦岭更新世以来间歇式隆升作用使得流经此地的乾佑河谷两侧发育多层溶洞.应用230Th铀系法测定了3层溶洞中位于古潜水面位置附近的12个碳酸岩样品,年龄结果表明这3层溶洞开始抬升并接受沉积的最早时间分别为358±38,247±28和1... 中秦岭更新世以来间歇式隆升作用使得流经此地的乾佑河谷两侧发育多层溶洞.应用230Th铀系法测定了3层溶洞中位于古潜水面位置附近的12个碳酸岩样品,年龄结果表明这3层溶洞开始抬升并接受沉积的最早时间分别为358±38,247±28和118±19ka,结合高差得出河谷下切速率在358~247ka期间为0.23±0.02mm/a,在247~118ka期间为0.19±0.03mm/a,晚更新世以来(118ka至今)的下切速率高达0.51±0.08 mm/a.这表明中秦岭358ka以来构造隆升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秦岭 溶洞 晚第四纪 ^230Th年龄 下切速率 抬升速率 间歇式降升作用
原文传递
山西离石断裂南段区域河流地貌指数和阶地下切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兴奥 何仲太 +2 位作者 雷璇月 李林林 赵俊香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730-741,共12页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野外河流阶地测量和光释光(OSL)测年,对离石断裂带南段坡度、地形起伏度(RDLS)、面积高程积分(HI)和河道陡峭指数(Ksn)指标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对穿过断裂的黄河支流中垛河进行了下切速率的蒙特卡洛模拟。研究结...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野外河流阶地测量和光释光(OSL)测年,对离石断裂带南段坡度、地形起伏度(RDLS)、面积高程积分(HI)和河道陡峭指数(Ksn)指标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对穿过断裂的黄河支流中垛河进行了下切速率的蒙特卡洛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河流地貌指数指示,各河流流域地貌指标均呈低值分布,河流地貌发展总体上处于发育或成熟阶段,离石断裂南段构造活动性较弱。根据中垛河河流阶地和断层的断错关系,结合阶地测年结果认为,该断裂带至少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不活动。利用各级阶地拔河高度和年代数据,中垛河T1—T4年龄分别为(2.08±0.19)ka、(5.63±0.5)ka、(10.22±0.62)ka和(41.22±2.33)ka,42 ka以来中垛河流下切速率线性拟合的结果为0.78 mm/a,全新世以来的下切速率为1.89 mm/a,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石断裂南段 河流地貌指数 河流下切速率 蒙特卡洛模拟 断裂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第四纪以来巴曲河填充-下切及驱动机制
11
作者 张浩 黄伟亮 +2 位作者 项闻 杨虔灝 刘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0-588,共19页
晚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隆升加剧,导致该区域河流大幅下切并在河谷两侧形成了多层叠置的阶地地貌,这些地貌面是定量化认识高原隆升过程及气候变化的关键。巴曲河巴塘段地处金沙江中游纵谷地带,谷底开阔,河床平缓,钻探及浅层... 晚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隆升加剧,导致该区域河流大幅下切并在河谷两侧形成了多层叠置的阶地地貌,这些地貌面是定量化认识高原隆升过程及气候变化的关键。巴曲河巴塘段地处金沙江中游纵谷地带,谷底开阔,河床平缓,钻探及浅层地震勘探揭示河谷内第四纪地层最厚处为108m,且至少经历了2次重要的加积阶段,2次加积事件分别起始于距今318ka和143ka,对应于MIS 10~9及MIS 6~5的冰川消融阶段。河谷内部发育4级河流阶地,其中T1—T3为堆积阶地,T4为基座阶地。结合光释光、^(14)C和宇宙成因核素等年代学方法,确定T1—T3形成于距今1~5ka之间,T4约形成于距今62ka,与古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T1—T3的下切时间分别与气候由冷向暖的转换有关。而基于阶地的年代和拔河高度计算,在晚更新世—全新世中期,巴曲河的下切速率为(1.5±0.3)mm/a;全新世中期至今,下切速率增加至(5.5±0.8)mm/a,增强的下切速率与现今的地壳垂向形变速率匹配,表明全新世以来地壳隆升的加剧可能是驱动河流快速下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金沙江下切速率 气候变化 地壳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堰塞坝溃口溃决速率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建华 黄尔 罗利环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11,共4页
针对影响堰塞坝溃口发展的主要因素制定了试验方案,采用刻度纸以及摄像机全方位地记录不同工况下溃口的横纵断面形成、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以此来分析入库流量、堰塞坝物质组成、坝后坡度、坝顶长度和坝顶开槽宽度等因素对堰塞坝溃口变... 针对影响堰塞坝溃口发展的主要因素制定了试验方案,采用刻度纸以及摄像机全方位地记录不同工况下溃口的横纵断面形成、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以此来分析入库流量、堰塞坝物质组成、坝后坡度、坝顶长度和坝顶开槽宽度等因素对堰塞坝溃口变形平均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堰塞坝的粗沙含量、坝顶长度、坝顶开槽宽度与溃口下切、展宽平均速率最大值呈反相关关系;堰塞坝坝后坡度与溃口下切、展宽平均速率最大值呈正相关关系;上游入库流量与溃决过程初始时段下切平均速率呈正相关关系,与展宽平均速率最大值呈反相关关系,但在整个溃决过程中变形平均速率最大值对入库流量敏感性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坝 溯源冲刷 溃口变形 下切平均速率 展宽平均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黏性堤防溃口发展过程计算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文刚 刘备 黄卫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5,共9页
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溃决将可能带来严重灾害损失,明确堤防溃口发展速率与水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预测堤防溃决过程和洪水演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系列非黏性沙质堤防溃决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到溃口垂向下... 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溃决将可能带来严重灾害损失,明确堤防溃口发展速率与水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预测堤防溃决过程和洪水演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系列非黏性沙质堤防溃决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到溃口垂向下切速率、横向展宽速率与溃口流量、溃口单宽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堤防溃口发展主要存在垂向冲刷、横向扩展2种形式;溃口发展速率与溃口流量呈正相关,但受入流流量影响,没有适用于所有工况的关系表达式;溃口发展速率与溃口单宽流量间的关系基本不受入流流量影响,下切和展宽速率与溃口单宽流量呈现指数关系;基于此关系,构建了以溃口单宽流量为参数的溃口发展过程计算模型,并对溃口垂向下切、横向展宽发展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模拟情况与真实的溃口发展过程吻合较好,说明所提出的计算模型科学合理,且计算过程简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黏性堤防 溃口流量 溃口单宽流量 下切速率 展宽速率 溃口发展过程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及其对川西高原隆升的响应 被引量:26
14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孟晖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1-339,共9页
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地形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观察,研究了川西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地形地貌特征,认为岷江河谷晚新生代的下切历史分为2个阶段.早期下切作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时期,下切深度大于2 000m,平均下切速率为770m/Ma;晚期下切作... 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地形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观察,研究了川西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地形地貌特征,认为岷江河谷晚新生代的下切历史分为2个阶段.早期下切作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时期,下切深度大于2 000m,平均下切速率为770m/Ma;晚期下切作用发生在中、晚更新世时期(0.8Ma以来),沿岷江上游形成典型的'V'型谷地,河谷平均下切速率南段为1 875m/Ma,中段为1 620m/Ma,北段为375~750m/Ma.岷江深切河谷地貌的形成是对川西高原新近纪-第四纪快速隆升的响应,为高原隆升历史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的地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深切河谷 下切速率 高原隆升 晚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怒江峡谷构造地貌的演化:阶地宇宙成因核素定年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26
15
作者 顾兆炎 许冰 +2 位作者 吕延武 A.Aldahan D.Lal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3-294,共2页
关键词 构造地貌 怒江峡谷 演化历史 宇宙成因核素 河流地貌 定年 阶地 构造抬升 下切速率 侵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三堆子-乌东德河段阶地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胥勤勉 杨达源 +2 位作者 葛兆帅 陈德基 薛果夫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9-615,共7页
中更新世晚期,古金沙江曾在金坪子河段发生堵江,使得金坪子河段成为金沙江发育的局部侵蚀基准点,并影响着三堆子-乌东德河段的河流下切速率。金坪子、凹嘎、龙街和鱼夤乍的平均下切速率分别为196—217、145~172、257~305、82~97cm... 中更新世晚期,古金沙江曾在金坪子河段发生堵江,使得金坪子河段成为金沙江发育的局部侵蚀基准点,并影响着三堆子-乌东德河段的河流下切速率。金坪子、凹嘎、龙街和鱼夤乍的平均下切速率分别为196—217、145~172、257~305、82~97cm/ka。凹嘎河段和鱼蚱河段在河谷地貌形态和阶地堆积物形成年代上都有很大差异,其原因为金沙江河谷中存在着多级构造裂点或岩性裂点,两河段性质存在差异,所以该河段不宜做传统的阶地位相分析。金沙江三堆子-乌东德河段的阶地沉积物的重矿物种类较多,以磁铁矿、赤褐铁矿、绿帘石、石榴石为主,并含有稳定矿物锆石、金红石和白钛石,以及十字石、兰晶石等典型的变质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晚期 金沙江 局部侵蚀基准 下切速率 重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阶地形成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再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许刘兵 周尚哲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2-677,共6页
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在内因(河流内部动力变化)和外因(低频和高频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基准面变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受单一气候变化制约的河流阶地发育模式可以解释由于沉积物通量和径流量变化引起的河流堆积-侵蚀过程,但它难以解释形成... 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在内因(河流内部动力变化)和外因(低频和高频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基准面变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受单一气候变化制约的河流阶地发育模式可以解释由于沉积物通量和径流量变化引起的河流堆积-侵蚀过程,但它难以解释形成多级阶地的逐步(或间歇性)下切过程。多级阶地的形成可能同时受到构造抬升和周期性气候变化的制约。由于下切过程的滞后效应,侵蚀和冰川均衡抬升、河谷的侧向侵蚀过程等影响,山地的构造抬升与河谷的下切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应当慎用河谷的下切速率来代表山地的抬升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气候变化 构造抬升 下切速率 构造抬升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南缘第四纪以来的隆升作用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樊光明 张智勇 +2 位作者 顾延生 张海峰 冯光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9-394,共6页
祁连山东南缘隆升是来自印度板块挤压的远程效应与该区周边地块的存在及其活动的相互制约作用而产生的挤压隆升、伸展隆升和左旋走滑隆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志性构造及主应力分析表明 ,自早更新世以来 ,隆升动力机制不断发生转换 ,在早... 祁连山东南缘隆升是来自印度板块挤压的远程效应与该区周边地块的存在及其活动的相互制约作用而产生的挤压隆升、伸展隆升和左旋走滑隆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志性构造及主应力分析表明 ,自早更新世以来 ,隆升动力机制不断发生转换 ,在早更新世早期以北东 -南西向挤压为主 ,中更新世早期至全新世早期以北东 -南西向拉张、近东 -西向的拉张为主 ,全新世晚期以北西 -南东向左旋扭动为主 .根据湟水河阶地有关数据估算出的不同时段河谷下切速率为 :1.4 1× 10 3 ~ 36 .4ka间平均速率较慢 (0 .11mm/a) ,36 .4ka至今较快 (1.5 4mm/a) ,其中 10 .5~ 3ka间最快 (2 .2 7~ 2 .80mm/a) ,显示该区自 1.4 1Ma至今构造隆升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变化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东南缘 第四纪 下切速率 隆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TCN)在地表过程与构造活动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安林 张国伟 +3 位作者 孙延贵 张成立 柳小明 王建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3-138,共6页
大地构造、气候变化和地表过程间的耦合作用被视为今后10年内六大地学新课题之一,而从事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有效途经便是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的研究和应用。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实践来看,经常使用的是3He1、0Be1、4C2、1Ne2、6Al和36Cl... 大地构造、气候变化和地表过程间的耦合作用被视为今后10年内六大地学新课题之一,而从事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有效途经便是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的研究和应用。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实践来看,经常使用的是3He1、0Be1、4C2、1Ne2、6Al和36Cl核素,其中石英的26Al和10Be的配合使用最为普遍。通过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TCN)方法基本原理的阐释,并结合当今国际上该领域利用10Be和26Al在暴露年龄与侵蚀速率、沉积物埋藏年龄以及河流下切速率等方面的工作实例,介绍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以及地表过程与构造活动相互关系研究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TCN) 侵蚀速率 暴露年龄 埋藏年龄 下切速率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江上游下切深度、速率及它们对下切过程控制因素的约束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浩 董廷旭 +1 位作者 李勇 文星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57,F0002,共6页
【目的】对涪江上游下切过程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流域地貌演化对内、外力因素的响应机制。【方法】以ArcGIS水文分析模块为技术平台,以涪江上游干流河道为中心线提取宽度为10km的条带剖面,据此将涪江上游流... 【目的】对涪江上游下切过程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流域地貌演化对内、外力因素的响应机制。【方法】以ArcGIS水文分析模块为技术平台,以涪江上游干流河道为中心线提取宽度为10km的条带剖面,据此将涪江上游流经区域划分为岷山山脉区、川西高原区、盆地周缘低丘平坝区等3个地貌单元。分别计算不同地貌单元河流的切割深度和切割速率,以此为基础,将侵蚀基准面下降、气候转湿等外力因素对涪江下切过程的控制作用约束为一个常量。【结果】虽然不同地貌单元隆升速率存在较大差异,但内、外力因素对整个涪江上游河段下切过程的贡献比值较为一致,即涪江上游干流河道对流经区域地表的切割,大致28%为构造隆升所贡献,72%为侵蚀基准面下降、气候转湿等外力因素所贡献。【结论】应用条带剖面提取法对涪江上游下切深度及内、外力因素对涪江下切过程的贡献比值进行标定,可为河流地貌发育机制的定量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江上游 下切深度 下切速率 控制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