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47例诊治分析
1
作者 戴向晨 罗宇东 +1 位作者 陈立民 王鹏志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03-304,共2页
关键词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 诊治分析 1998年-2003年 诊断与治疗 回顾性分析 诊断和治疗 外科急症 病情发展 高治愈率 致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溶栓疗法治疗下肢动脉急性缺血26例分析
2
作者 苗新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 抗凝溶栓疗法 治疗 效果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真空抽吸导管与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赵敬熊 李晓强 +3 位作者 李文东 王炜 孙莉莉 陈弘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4期346-350,共5页
目的比较血栓真空抽吸导管(thrombus vacuum aspiration catheter,TVAC)与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cute lower limb ischemia,ALLI)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8月于南... 目的比较血栓真空抽吸导管(thrombus vacuum aspiration catheter,TVAC)与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cute lower limb ischemia,ALLI)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8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的38例ALL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TVAC组(20例)与CDT组(18例)。术后患者随访6个月,以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评估肢体血供变化,以Cooley疗效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TVAC临床技术成功率为95.0%(19/20),CDT为88.9%(16/18)。TVAC组患者住院时间较CDT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5±1.93)d比(11.72±3.78)d,P<0.001]。术后6个月随访,TVAC组有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其余患者无下肢缺血性溃疡、坏死、截肢事件,两组患者TIMI分级及Cooley疗效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VAC治疗ALLI的短期疗效不劣于CDT,可有效缓解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接触性导管溶栓 血栓真空抽吸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殷述刚 戴兵 +2 位作者 黄梅 张松 张楠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急性缺血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制订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天津医院的91例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合并S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急性缺血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制订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天津医院的91例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合并S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切口分泌物样本,培养分离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1例患者的分泌物样本中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78.02%,共检出71株病原菌,其中,53株为革兰阳性菌占74.6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18株为革兰阴性菌占25.35%,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红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株数较多,对利福平、庆大霉素的耐药株数较少。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唑林、环丙沙星的耐药株数较多,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的耐药株数较少。结论革兰阳性菌是导致下肢动脉急性缺血患者SSI的主要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医生应选取敏感性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 手术部位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性分析
原文传递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21例救治报告
5
作者 李忠耀 张忱 +2 位作者 王维君 夏洪波 单志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32-732,共1页
关键词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 动脉栓塞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应用AngioJet的疗效及预后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洋 何春水 +7 位作者 张丽峰 曾伟 林瑶 耿彩娟 王科 王奇奇 黄伟 魏海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分析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疗效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本科收治的74例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其中40例接受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PMT组),34例接受单纯导管接触溶栓治疗(CD... 目的分析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疗效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本科收治的74例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其中40例接受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PMT组),34例接受单纯导管接触溶栓治疗(CDT组),比较两组患者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相关并发症和术后1个月内通畅率及病死率发生情况,SF⁃36评分表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治疗有效率均为100%。CDT组、PMT组的尿激酶用量分别为(137.41±47.02)×10^(4)、(58.35±39.83)×10^(4)U,溶栓时间分别为(35.85±11.60)、(22.30±11.82)h,住院时间分别为(10.31±2.9)、(8.55±2.11)d,住院费用分别为(3.32±1.12)×10^(4)、(5.22±0.89)×10^(4)元,出血及穿刺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7.6%、2.5%,SF⁃36评分中,术后两天躯体疼痛分别为(53.86±13.89)、(63.02±10.39),情感职能分别为(58.04±10.32)、(63.61±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T组两组中术后1个月内通畅率(88.2%vs.90.0%)、病死率(3.0%vs.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中,AngioJet在保证与CDT具有相同疗效的同时,还可以显著减少术后出血以及穿刺点血肿、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AngioJet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敏莉 赵意平 +1 位作者 张皓 张柏根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总结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脉腔内溶栓治疗,其中27例进行导管直接溶栓,6例导管直接溶栓前行血管内球囊扩张,7例导管... 目的总结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脉腔内溶栓治疗,其中27例进行导管直接溶栓,6例导管直接溶栓前行血管内球囊扩张,7例导管直接溶栓后进行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溶栓前后均进行球囊扩张有3例。腔内溶栓治疗无效转而手术取栓13例。结果 30例(69.8%)患者血管再通及肢体保存,但其中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发生脑梗死1例。8例(18.6%)截肢,均为移植物血栓形成。1例肢体坏死但未行截肢。4例溶栓无效但肢体未坏死而最终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结论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总体安全有效,可优先考虑,根据病情的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缺血 急性 溶栓治疗 血管成形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tarex治疗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彬 陈学明 +4 位作者 李晨宇 冯海 于宏志 朱仁明 房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4期266-268,292,共4页
目的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在治疗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经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17例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经下肢动脉彩超或... 目的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在治疗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经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17例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经下肢动脉彩超或下肢动脉CTA诊断明确,行介入手术治疗,行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置管,对下肢动脉病变行经皮血栓切除减容治疗,术中造影评估血运改善情况,术后评估患肢缺血情况,出院后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于术后半年进行门诊及彩超复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全部手术患者缺血症状均得到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技术成功率94.1%,围术期并发症1例,为血管破裂出血,术中经球囊扩张及外部压迫后止血,支架植入率29.4%,合并置管溶栓治疗23.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通畅率100%。结论对于下肢动脉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经皮血栓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是除传统的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外的一种微创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Rotarex 机械减容 经皮血栓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CDT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孙立巍 刘艳 梁增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传统CDT的疗效,以期寻求更为适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普外血管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6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传统CDT的疗效,以期寻求更为适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普外血管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6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CDT组(联合组,n=46)与传统CDT组(传统组,n=40)。术后常规检测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酶和肌酐等生化指标。记录并对比患者耐受情况以及血栓清除率和通畅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和性别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联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传统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情况显示,两组血栓部位及病因和诱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尿激酶用量的比较,联合组所用的尿激酶明显比传统组要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血栓清除率要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耐受情况评分比较,联合组要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CDT的方案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可迅速清除血栓、恢复血供,减少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 导管接触性溶栓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介入溶栓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勾龙飞 吴兵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36期101-101,共1页
目的分析介入溶栓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8月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老年患者62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复发率。结果观察... 目的分析介入溶栓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8月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老年患者62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3.2%;对照组复发率16.1%;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疗效显著,且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老年 介入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garty导管取栓与经皮药物机械碎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章波 任飞 +3 位作者 蓝永荣 李春平 雷云宏 韩涛 《中外医疗》 2018年第36期78-79,116,共3页
目的比较Fogarty导管取栓与经皮药物机械碎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科室收治的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23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B组20例... 目的比较Fogarty导管取栓与经皮药物机械碎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科室收治的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23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B组20例采用经皮药物机械碎栓(Pharmaco Mechanical Thrombolysis,PM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动脉损伤的发生率、远端动脉的栓塞率及围术期死亡率、下肢动脉血管I期通畅率及保肢率。结果两组技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动脉损伤发生率(30.43%)明显高于B组(5.00%)(χ~2=4.57,P=0.03)。Fogarty导管取栓与PMT治疗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患者,在动脉血管的I期通畅率(χ~2=0.10,P=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与PMT,两种治疗方案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都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FOGARTY导管取栓 经皮药物机械碎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1
12
作者 仉玮 黄学阳 +3 位作者 林鸿国 王建春 刘明 傅强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190-2190,共1页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诊治 急性血栓形成 2009年 动脉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志英 刘玲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20期26-27,共2页
对25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及时行小腿切开减压术,并配合心理护理、对症护理以及切开减压手术后护理,结果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正常,无截肢病例,切口愈合良好。提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及... 对25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及时行小腿切开减压术,并配合心理护理、对症护理以及切开减压手术后护理,结果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正常,无截肢病例,切口愈合良好。提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及时观察、准确判断,并辅以耐心细致的护理,才能提高疗效、降低截肢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缺血再灌注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腰麻用于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小平 万磊 丁冠男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12期1031-1034,共4页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用于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6例,年龄64~85岁,ASAⅢ级34例,Ⅳ级12例。选择L2,3或L3,4间隙,蛛网膜下腔穿刺置入微导管,注入0....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用于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6例,年龄64~85岁,ASAⅢ级34例,Ⅳ级12例。选择L2,3或L3,4间隙,蛛网膜下腔穿刺置入微导管,注入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1.0ml,根据阻滞平面决定是否追加上述局麻药。比较麻醉前(T0)和首次给药后1min(T1)、10min(T2)、20min(T3)、30min(T4)、1h(T5)、术毕时(T6)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观察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感觉阻滞平面。与T0比较,MAP在T1—6降低(P〈0.05),SpO2在T1-6升高(P〈0.05),MAP、SpO2在T1-6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各时间点的HR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出现低血压6例(13%),呕吐3例(6.5%),术后随访无头痛和神经并发症出现。结论连续腰麻用于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小,用于该类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连续腰麻 布比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文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7期623-624,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介入溶栓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实验组采用介入溶栓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介入溶栓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实验组采用介入溶栓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介入溶栓后其治疗效果更好,发生急性再狭窄比例更高,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给予介入溶栓的效果更好,可以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介入溶栓 治疗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介入溶栓治疗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跃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9期26-27,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探讨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行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78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公平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患者、对照组39例患者。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采取介入溶栓... 目的通过研究探讨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行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78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公平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患者、对照组39例患者。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2.1%)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4.9%);对照组复发率(17.9%)高于观察组复发率(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疗效更为显著且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溶栓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联合腔内治疗合并动脉硬化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袁晖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9期1529-1530,共2页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腔内治疗对合并动脉硬化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24肢)经手术联合腔内治疗的合并动脉硬化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 24肢中,治疗成功20肢,截肢1例,死亡1例。结论采...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腔内治疗对合并动脉硬化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24肢)经手术联合腔内治疗的合并动脉硬化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 24肢中,治疗成功20肢,截肢1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个体化疗法的手术联合腔内治疗,对合并动脉硬化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高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下肢动脉供血的救治率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动脉硬化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57例回顾性分析
18
作者 潘浩 陈魁 +2 位作者 陈聪 艾鹏 邓超频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总结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L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ALL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性别、疾病分级、预后等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手术治疗组治愈率优于保守... 目的:总结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L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ALL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性别、疾病分级、预后等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手术治疗组治愈率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男性组发病病情较女性组严重(P<0.01),预后较差(P<0.01)。结论:ALLI患者手术治愈率优于保守治疗,如患者可耐受手术,为改善预后,可优先考虑手术治疗。男性患者发病病情往往较女性患者严重,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临床特征 预后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冯毅 梁彦 +5 位作者 邓捷 农昌铭 郑贵雄 岑兴强 曾超 钟宏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793-796,801,共5页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患者凝血功能、纤溶活性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39例ALI患者分为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CDT治疗组(联合组,n=22)与CDT治疗...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患者凝血功能、纤溶活性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39例ALI患者分为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CDT治疗组(联合组,n=22)与CDT治疗组(CDT组,n=17)。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凝血功能、纤溶活性、血管内皮功能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均低于CDT组,住院费用高于CDT组(P<0.05)。两组患者血栓清除率及术后12个月下肢动脉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清APTT、TT、t-PA、eNOS水平均高于CDT组,血清Fbg、D-D、PAI-1、ET-1水平均低于CDT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CDT治疗,有利于减少ALI患者尿激酶用量,缩短溶栓及住院时间,改善凝血功能与纤溶活性指标,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 导管接触性溶栓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凝血功能 纤溶活性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溶栓、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慧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第10期41-42,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溶栓、动脉取栓术两种方法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用介入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动脉取栓术进行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的...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溶栓、动脉取栓术两种方法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用介入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动脉取栓术进行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的有效率、术后血管再狭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观察组的血管再狭窄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介入溶栓和动脉取栓术临床效果各有优势,首选介入溶栓疗法,也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介入溶栓 动脉取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