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腰椎单节段TFC椎间融合术后影像学改变 被引量:5
1
作者 杨雍 王炳强 +2 位作者 李东 赵易 李锦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 了解下腰椎单节段应用Ray -TFC不附加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病变及腰椎不稳症术后影像学改变。方法 以我院应用Ray -TFC不附加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病变及腰椎不稳症 ,术后随访超过两年的 5 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取上述 5 0例患者术前... 目的 了解下腰椎单节段应用Ray -TFC不附加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病变及腰椎不稳症术后影像学改变。方法 以我院应用Ray -TFC不附加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病变及腰椎不稳症 ,术后随访超过两年的 5 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取上述 5 0例患者术前、术后两周、术后两年侧位X线片 ,分别测量病变节段前凸角度、椎间隙中央高度 ,观察椎间融合情况、融合器位置变化、相邻椎间隙退变情况 ,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均为单节段椎间融合 ,腰4~ 5节段病变 3 9例 ,腰5骶1节段病变 11例。术前病变节段前凸角度平均 16 4度 ,术后两周 15 9度 ,术后两年 15 2度。 47例 (94% )前凸角度的变化小于 3度。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中央高度平均 7 6mm ,术后两周 10 1mm ,平均撑开高度 2 5mm。术后两年椎间高度平均 9 3mm ,丢失小于 1mm。TFC植入深度 ,TFC后缘距椎体后缘平均 3 2mm。术后两年X片见到直接骨融合征象者 14例 ,临床骨融合征象者 3 4例 ,TFC周边见到透亮区者 1例 ,TFC位置变化 3例 ,其中 2例侧位片动力位像稳定。椎间融合成功率 96%。病变节段上位椎间隙退变加速 2例。结论 ①下腰椎单节段植入一对Ray -TFC对腰椎生理前凸无明显影响。②TFC植入对撑开病变间隙和维持术后椎间高度有重要意义 ,平均撑开高度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单节段 TFC 椎间融合术 影像学 腰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6 位作者 李松 徐亮 杜长志 邱勇 王斌 朱泽章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6-543,共8页
目的:探讨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行L4/5或L5/S1单节段TLIF患者,共有114例患者纳入... 目的:探讨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行L4/5或L5/S1单节段TLIF患者,共有11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1例,女83例,年龄57.0±11.6岁(31~74岁),随访时间29.8±4.3个月。按照手术的节段不同分为L4/5组(65例)和L5/S1组(49例);根据术后1年CT融合器沉降情况分为沉降组(沉降≥2mm,22例)和未沉降组(沉降<2mm,92例)。在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分别通过术后3月-术前和末次随访-术后三月差值表示手术重建情况以及随访丢失情况,同时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和VAS疼痛评分量表评估生活质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数值变量,同时采用卡方检验对分类变量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L4/5组和L5/S1组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LL、SL及D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L4/5组术后3个月随访时LL(4.8°±1.0°vs 3.2°±0.96°,P<0.001)和SL(2.7°±0.5°vs-0.15°±0.79°,P<0.001)重建明显优于L5/S1组,且在末次随访时的LL(-1.1±1.4 vs-1.7°±1.3°,P<0.05)和SL(-0.53°±0.57°vs-0.84°±0.93°,P<0.05)矫正丢失更小。此外,两组患者DH重建及随访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本研究患者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为19.3%,L5/S1组沉降率高于L4/5,但无统计学差异(15.4%vs 24.5%,P>0.05)。沉降组年龄高于未沉降组(62.1±10.9岁vs 55.8±11.7岁,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及手术重建LL、SL及D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沉降组末次随访LL(-3.5°±1.4°vs-1.1°±0.94°)、SL(-1.11°±0.89°vs-0.33°±0.71°)及DH(-0.98±1.2mm vs-0.39±0.19mm)丢失均显著高于未沉降组(P<0.05)。沉降组年龄与未沉降组之间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ODI、VAS腰痛和VAS腿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腰椎L5/S1单节段TLIF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高于L4/5。融合器沉降导致SL和LL的丢失,但未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单节段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融合器沉降 腰椎矢状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