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电子生物反馈对老年脑卒中康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何鑫宇 王莹 闫天宇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152-156,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电子生物反馈对老年脑卒中康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脑卒中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不对称性... 目的 探讨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电子生物反馈对老年脑卒中康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脑卒中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不对称性等速肌力锻炼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电子生物反馈训练,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下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LE)评价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脑卒中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价生活质量,比较两组训练前后患侧肘屈/伸动作肌力水平[峰力矩(PT)、到达峰力矩时间(TPT)],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训练后,两组肌力水平中PT伸展、PT屈曲以及FMA、FMA-LE和SS-QOL量表中各维度均较训练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TPT伸展和TPT屈曲均较训练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与电子生物反馈的联合应用,可显著促进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患侧肌力水平提升,使上、下肢功能得到全面改善,并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 电子生物反馈 老年脑卒中 生活质量 上下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对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朱燕 丁莹 +2 位作者 强乙 吴云鹏 秦蓓瑛 《中国康复》 2011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研究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25例,均给予神经促通技术及有氧运动训练;A组配合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即屈肘角速度为210... 目的:研究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25例,均给予神经促通技术及有氧运动训练;A组配合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即屈肘角速度为210°/s,伸肘角速度为60/°s,10个肘屈伸动作为一轮,每日3-4轮,每周3次。治疗前后使用BIODEXⅢ等速仪检测2组患者肘屈伸的各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各生物力学指标2组均有改善,A组明显优于B组(P〈0.05);FMA积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A组高于B组(均P〈0.05);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2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可作为偏瘫患者上肢肌力训练的备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 偏瘫 上肢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大腿等速肌力与步态不对称性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任爽 张思 +2 位作者 于媛媛 敖英芳 黄红拾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0-30,共1页
目的全面分析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伸膝肌、屈膝肌的向心、离心等速肌力的不对称性与步行膝三维运动学与动力学不对称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5例ACL重建患者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7~47岁[(29.4±5.2)岁]。... 目的全面分析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伸膝肌、屈膝肌的向心、离心等速肌力的不对称性与步行膝三维运动学与动力学不对称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5例ACL重建患者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7~47岁[(29.4±5.2)岁]。术后进行标准的康复治疗流程。采集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测试数据。采集受试者步行过程的三维运动学及动力学。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等速肌力的双侧对称指数(LSI)与步态参数LSI的相关性。结果ACL重建术后1年,18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的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R=0.449,P<0.05),6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的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内旋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R=0.421,P<0.05);术后1年180°/s等速向心屈膝肌力的LSI、30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的LSI、60°/s等速离心屈膝肌力的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R=0.462,R=0.415,R=0.536,P<0.05)。结论ACL重建患者1年后大腿等速伸膝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力矩、旋转力矩、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性显著相关,屈膝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性显著相关。提示ACL重建患者1年后仍需进行规律康复训练,提高肌力与运动功能水平,以降低ACL再断裂及继发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屈曲 等速 康复训练 旋转 步态参数 继发损伤 不对称性 屈曲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赵陆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5年第5期101-103,114,共4页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减重平板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减重平板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等速肌力训练。对比两组步行功能、平衡功能、肌力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训练6周后,观察组步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和各项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效果显著,可增强患者肌力水平,改善其步行功能、平衡功能,并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偏瘫 减重平板训练 等速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观察研究
5
作者 如斯旦木江·沙吾提 叶力扎尔·巴合提别克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021-024,共4页
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32例。参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等速肌力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 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32例。参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等速肌力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起立行走能力、最大行走步数、生活能力以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平衡功能(47.85±4.12分)、起立行走能力(14.43±3.57秒)、最大行走步数(63.47±5.48步)、生活能力(57.14±7.52分)以及下肢运动功能(21.71±4.23分)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为其更好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速训练 脑卒中偏瘫患者 下肢运动功能 康复 生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早期量化康复护理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疼痛程度的改善评价
6
作者 陈芒芒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037-040,共4页
探索胫骨平台骨折施以等速肌力训练结合早期量化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遴选在2022年11月-2024年11月就诊于本院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样本量n=40,随机抽取编号法分组,各20例,Ⅰ组、Ⅱ组分别以常规康复护理、等速肌力训练+... 探索胫骨平台骨折施以等速肌力训练结合早期量化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遴选在2022年11月-2024年11月就诊于本院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样本量n=40,随机抽取编号法分组,各20例,Ⅰ组、Ⅱ组分别以常规康复护理、等速肌力训练+早期量化康复护理纳入研究,评估两组效果。结果 疼痛程度对比,Ⅱ组的数值较低(P<0.05);膝关节功能(HSS)对比,Ⅱ组的数值较高(P<0.05);生活、运动能力对比,Ⅱ组的数值较高(P<0.05);膝关节屈曲、伸直受限角度对比,Ⅱ组的数值较优(P<0.05)。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施以等速肌力训练结合早期量化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进一步减轻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生活与运动能力,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等速训练 早期量化康复护理 疼痛 膝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干预对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7
作者 邢立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2期14-16,21,共4页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4年10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等速肌...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4年10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等速肌力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子午流注循经推拿干预。比较两组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平衡功能、患侧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及其比值。结果干预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10 m步行测试速度均快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均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增强下肢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下肢偏瘫 子午流注循经推拿 等速训练 步行能 平衡功能 屈伸
原文传递
下肢康复机器人与动态等速肌力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
8
作者 袁旭芳 杜晓泽 +2 位作者 雷磊 张洁 杨磊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5年第3期392-397,共6页
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与动态等速肌力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4年4月陕西省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下肢康复机器人与... 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与动态等速肌力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4年4月陕西省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下肢康复机器人与动态等速肌力训练)和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平衡能力、综合活动功能能力、下肢肌力及下肢步行能力的差异。结果:相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ASIA分级均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脊髓功能独立性(SCIM)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的时点、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SCIM评分和BBS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伸肌群和屈肌群的峰力矩及力矩加速能、腘绳肌和股四头肌肌力比例、臀大肌肌力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Ⅱ和6 min步行测试结果均提升,10 m步行测试用时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与动态等速肌力训练系统应用于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对其康复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ASIA脊髓损伤,提高下肢肌力与下肢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髓损伤 下肢康复机器人 动态等速训练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足内翻患者踝关节肌张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于海龙 麻聪聪 +1 位作者 冯春燕 李金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被动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足内翻患者踝关节肌张力及其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足内翻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被动等速肌力训练康复疗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被动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足内翻患者踝关节肌张力及其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足内翻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被动等速肌力训练康复疗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踝关节跖屈肌张力、踝关节活动度、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下肢踝关节跖屈肌张力、足内翻角度、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肢的踝关节跖屈肌张力显著下降,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足内翻角度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步行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被动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足内翻能够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肌张力的改善,并加快患者足内翻的纠正,是一种有效的联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内翻 穴位针刺 被动等速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及等速肌力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0
作者 胡敏杰 李志锋 +3 位作者 刘水根 查磊 李晓雅 张艺帆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6期1130-1136,共7页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及等速肌力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采用常规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和研究组(n=60,采用...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及等速肌力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采用常规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和研究组(n=60,采用常规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髋关节活动度,步行功能和下肢肌力。结果:与训练前比较,两组患者训练4周后膝关节和髋关节活动度、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Ⅱ)、6min步行测试(6MWT)、屈肌群和伸肌群峰力矩(PT)、屈肌群和伸肌群力矩加速能(TAE)、腘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率(H/Q)、髋伸肌肌力、髋屈肌肌力、髋外展肌肌力、踝跖屈肌肌力升高(P<0.05),两组患者训练4周后10 m步行时间(10MWT)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训练4周后膝关节和髋关节活动度、WISCIⅡ、6MWT、屈肌群和伸肌群PT、屈肌群和伸肌群TAE、H/Q、髋伸肌肌力、髋屈肌肌力、髋外展肌肌力、踝跖屈肌肌力更高(P<0.05),研究组患者训练4周后10MWT更低(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及等速肌力训练应用于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可改善膝关节、髋关节活动度,提升步行功能和下肢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康复机器人 等速训练 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型加压冰敷袋联合等速髋周肌力训练对踝关节骨折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
11
作者 赵兵 李银华 王静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9期3681-368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型加压冰敷袋联合等速髋周肌力训练在踝关节骨折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编号法将82例2020年3月—2023年3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病人分为对照组(n=41,给予改良型加压冰敷袋联合常规干预,观察组... 目的:探讨改良型加压冰敷袋联合等速髋周肌力训练在踝关节骨折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编号法将82例2020年3月—2023年3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病人分为对照组(n=41,给予改良型加压冰敷袋联合常规干预,观察组n=41,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等速髋周肌力训练),对两组病人的等速相对峰力矩、步态功能、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干预8周后,两组病人髋关节外展、伸展等速相对峰力矩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病人步速、患侧步长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步行周期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病人的Baird-Jackson踝关节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调查表4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型加压冰敷袋和等速髋周肌力训练的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改善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步态功能及踝关节功能,有利于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型加压冰敷袋 等速训练 踝关节骨折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玻璃酸钠腔内注射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
12
作者 李建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2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玻璃酸钠腔内注射治疗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平度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玻璃酸钠腔内注射治疗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平度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腔内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玻璃酸钠腔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的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下肢运动能力、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KOA患者中应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玻璃酸钠腔内注射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提高下肢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玻璃酸钠腔内注射 等速训练 膝关节功能 疼痛程度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安丹蔷 季宇宣 +2 位作者 张瀚之 石狄 肖京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77-381,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至少8周的86例老年脑卒中偏瘫...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至少8周的86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训练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观察分析两组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神经功能、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平衡能力、不良反应。结果训练后,两组NIHSS评分、Rankin评分均较训练前降低,且联合组NIHSS评分、Rankin评分分别为(10.96±1.32)、(2.12±0.24)分,均低于对照组[(15.93±1.79)、(2.65±0.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FAC高分级均较训练前增加,且联合组FAC及Lovett肌力高分级比例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BBS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且联合组BBS评分(45.19±4.83)分,高于对照组[(38.76±4.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及平衡能力,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等速训练 老年 脑卒中偏瘫 神经功能 步行能 Lovett分级 平衡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INK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海霞 林夏妃 +1 位作者 潘晶晶 宋振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2-1105,共4页
目的 探究计算机辅助训练与评估系统(E-LINK)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研究组给予E-LINK训练联合等速肌... 目的 探究计算机辅助训练与评估系统(E-LINK)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研究组给予E-LINK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记录其Fugl-Meyer评定(FMA)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使用IsoMed2000型等速肌力训练系统评定在60、120°/s角速度下屈、伸肌峰力矩(PT)、总功(TW)、平均功率(AP)水平,使用E-LINK训练系统评定最大握力、捏力水平。结果 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FMA、MBI评分、60、120°/s角速度下其屈、伸肌PT、TW、AP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E-LINK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其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增强,手指、肘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最大握力、捏力明显增大,上肢改善情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训练与评估系统(E-LINK)训练 等速训练 脑卒中偏瘫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肌肉训练联合血流限制技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期患者膝关节屈伸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王欢 郑波 +2 位作者 韩季宏 朱子扬 李秀艳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4期19-22,共4页
目的分析等速肌肉训练联合血流限制技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期患者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本体感觉及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于徐州市康复医院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68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分析等速肌肉训练联合血流限制技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期患者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本体感觉及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于徐州市康复医院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68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期使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早期膝关节活动、逐步增强肌力、平衡训练等;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血流限制技术联合等速肌肉训练,均训练4周。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本体感觉及运动协调性。结果与训练前比,两组患者训练后患侧屈伸肌比值(H/Q)和屈膝相对峰力矩(PT/BW)均升高,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与训练前比,两组患者训练后患侧30°、60°位置重现偏差均变小,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与训练前比,两组患者训练后伸展协同收缩率、屈曲协同收缩率均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血流限制技术联合等速肌肉训练不仅可有效提升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期患者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还可以改善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与运动协调性,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限制技术 等速训练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膝关节 屈伸 本体感觉 运动协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会哲 魏艳霞 张文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期85-87,91,共4页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训练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实施悬吊...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训练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实施悬吊运动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训练前后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水平和自理能力[脊髓独立性评定(SCIM)]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BBS评分以及自我照顾能力、呼吸和括约肌管理能力、移动能力等SC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股四头肌、腓肠肌、股二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应用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平衡功能评分、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水平和自理能力评分,效果优于单纯悬吊运动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等速训练 悬吊运动训练 平衡功能 自理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及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17
作者 杨兰 周小云 +2 位作者 许坚 田宇 陈渭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6期11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及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02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及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02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常规训练)和研究组(51例,等速肌力训练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及神经可塑性。结果:与训练前相比,两组患者训练3个月后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UE)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训练3个月后ARAT、FMA-UE评分更高(P<0.05)。与训练前相比,两组患者训练3个月后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各维度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训练3个月后SS-QOL各维度评分更高(P<0.05)。与训练前相比,两组患者训练3个月后斜率不对称指数、cM1-Slope、RMT不对称指数降低,i M1-Slope、cM1-RMT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训练3个月斜率不对称指数、cM1-Slope、RMT不对称指数更低,iM1-Slope、cM1-RMT更高(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可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神经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恢复期 偏瘫 等速训练 上肢康复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手法按摩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鹏云 李晨 +5 位作者 沈茂荣 谢富荣 张辉宇 徐静 梁俊林 刘宁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172-1176,共5页
目的探讨肌筋膜触发点手法按摩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在广西骨伤医院门诊就诊的髌骨软化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非甾体类消炎药口服联合静蹲训练治疗,治疗组予肌... 目的探讨肌筋膜触发点手法按摩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在广西骨伤医院门诊就诊的髌骨软化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非甾体类消炎药口服联合静蹲训练治疗,治疗组予肌筋膜触发点手法按摩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6个月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及HSS评分,两组治疗后1周的治愈率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HSS评分及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及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肌筋膜触发点手法按摩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软化症 筋膜触发点手法 等速训练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平衡反馈训练仪在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虹 张金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3期2461-2464,共4页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平衡反馈训练仪在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平衡反馈训...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平衡反馈训练仪在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平衡反馈训练仪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4周后观察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力水平[伸膝肌峰力矩(PT)、屈膝肌PT]、关节活动度[腕关节活动度(AROM)、踝关节AROM]、本体感觉平均指数(ATE)、肌痉挛[改良Ashworth(MAS)]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评分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伸膝肌PT、屈膝肌PT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腕关节AROM、踝关节AROM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TE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应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平衡反馈训练仪对肌力、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均有明显改善作用,有助于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恢复,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等速训练 平衡反馈训练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陶晓琳 李红 +2 位作者 马将 史万英 赵青青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目的探究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07—2023-07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等速... 目的探究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07—2023-07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2组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患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手力量、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结果训练4周后,2组患者MEP、CMCT较训练前降低,观察组MEP[(14.57±1.25)ms]、CMCT[(8.29±1.03)ms]低于常规组[(15.86±1.32)ms、(8.96±1.06)ms](P<0.05);2组患者握力及MBI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观察组握力[(22.42±2.38)kg]、MBI评分[(62.78±6.33)分]高于常规组[(20.15±2.24)kg及(60.17±6.21)分](均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能够改善运动皮层兴奋性,增强手力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等速训练 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生活自理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