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3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半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指标与恢复效果对照研究
1
作者 魏新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4期067-070,共4页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10月-2024年10月我院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B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10月-2024年10月我院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B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术后1月Harris评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临床治疗期间应当根据患者综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手术治疗方法以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半髋关节置换术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手术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接骨架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伏敏睿 史长龙 +6 位作者 成永忠 马明明 牛正麟 孙海翔 高景华 吴钟凯 徐一鸣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探讨中医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论指导下接骨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不稳定型(AO-23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4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CO接骨架组和... 目的:探讨中医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论指导下接骨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不稳定型(AO-23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4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CO接骨架组和内固定组。CO接骨架组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37~56(52.6±11.3)岁;车祸伤7例,跌伤18例;闭合性骨折25例,开放性骨折0例;采用闭合复位CO接骨支架治疗。内固定组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41~59(53.3±13.7)岁;车祸伤8例,摔伤15例;闭合性骨折23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法。评价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缩略版(QuickDASH)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活动范围及握力评估、影像学表现(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关节面台阶、关节内间隙)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均获随访,时间0~24(16.0±3.8)个月。CO接骨架组和内固定组比较,CO接骨架组受伤至手术时间[(2.4±3.3)dvs(7.4±3.7)d]短,手术时间[(56.27±15.23)min vs(74.10±5.26)min]短、失血量[(14.52±6.54)ml vs(32.32±10.03)ml]少、住院时间[(14.04±3.24)d vs(16.45±3.05)d]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QuickDASH评分比较[(9.21±1.64)分vs(7.04±3.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及1、3个月两组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活动范围及握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内固定组影像学比较,CO接骨架组掌倾角[(17.90±2.18)°vs(19.87±3.21)°]更小、关节面台阶[(0.11±0.03)mm vs(0.17±0.02)mm]更少、桡骨长度[(8.16±1.11)mm vs(9.59±1.02)mm]更短(P<0.05);两组尺偏角度数、关节内间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O接骨架组(25例中的23例)和内固定组(23例中的21例)存在允许范围内的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接骨架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均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疗法,且接骨支架术从受伤至手术的等待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耗时更短;钢板内固定术控制桡骨短缩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不稳定型 CO接骨架 钢板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固定方式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蒋健 王昕 +1 位作者 莫国伟 黄悦 《浙江创伤外科》 2025年第3期452-454,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固定方式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U-DRF)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到2024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68例DRF患者,根据不同疗法纳入A组与B组各34例,A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固定方式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U-DRF)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到2024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68例DRF患者,根据不同疗法纳入A组与B组各34例,A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B组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对照分析两组的临床指标(手术时长、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数字评分量表(NRS)、Cooney腕关节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固定物松动、关节僵硬、感染、副损伤、骨折延迟愈合)。结果 B组手术时长、出血量少于A组,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相近,P>0.05。B组的NRS评分低于A组,P<0.05;2组的Cooney评分相近,P>0.05。B组的优良率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不同手术固定方式在DRF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可减少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减轻疼痛,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性与安全性更高,值得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手术 固定方式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疼痛程度 腕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龄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不同术式讨论
4
作者 马宁 董乐乐 《运动科学与健康研究》 2025年第2期40-47,52,共9页
目的:比较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8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T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2年9月~2024年6月收治的64例ITF患者,分为关节置换组和PFNA组,对比两组手术... 目的:比较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8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T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2年9月~2024年6月收治的64例ITF患者,分为关节置换组和PFNA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和功能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别分析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和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1)手术指标:PFNA组手术时间(92.82±8.14 min)、出血量(133.18±44.20 ml)和切口长度(6.85±1.12 cm)均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但PFNA组术后负重时间(4.27±0.52w)和隐性失血量(688.59±38.92ml)均显著高于关节置换组(P<0.05)。(2)功能评分:关节置换组术后1、3、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PFNA组(P>0.05),但1年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3)并发症:关节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20%)显著低于PFNA组(44.1%,P<0.05)。(4)谵妄风险:手术方式和隐性失血量为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隐性失血量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7(P<0.05),具有显著诊断价值。结论:(1)PFNA在手术简便性和创伤性上占优势,而关节置换在早期功能恢复、减少谵妄及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2)隐性失血量是术后谵妄的重要预测指标,临床应重点关注;(3)对于骨质疏松严重且需早期下地活动的患者,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ITF的重要补充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肌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关节置换 隐性失血 术后谵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李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4期059-062,共4页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手术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抽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162例,分析影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预后的因素。结果 162例手术患者存活、死亡为120/42例,没有规律的康复治疗、术后有并发症、TileC...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手术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抽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162例,分析影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预后的因素。结果 162例手术患者存活、死亡为120/42例,没有规律的康复治疗、术后有并发症、TileC骨折分型、骨折复位质量可、差是影响手术效果危险因素(P<0.05)。结论 通过内固定可以促进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更好的恢复,但是患者需要如期的进行康复治疗,做好并发症预防,并且需要重视TileC骨折分型以及骨折复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骨折类型 手术内固定治疗 危险因素 并发症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应用分析
6
作者 韩雪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旨在深挖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实际成效。方法 本研究从我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全体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当中,随机遴选出6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运用随机数表法,遵循1:1的分组原则,把这60例... 旨在深挖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实际成效。方法 本研究从我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全体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当中,随机遴选出6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运用随机数表法,遵循1:1的分组原则,把这60例患者划分成对照组(n=30,采用单一钢板内固定方案)与观察组(n=30,施行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的方式)。后续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指标状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形展开全方位的对比与深度剖析。结果 在治疗效果评估方面,观察组所呈现出的总优良率达到了93.33%(28/30),与之相比,对照组的总优良率仅为66.67%(20/30),经统计学检验,两组的总优良率差异显著(X2=6.667,P=0.010,<0.05);就恢复进程而言,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长以及住院时长均显著缩短,统计学差异确凿无疑(P<0.05),不过,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耗时却明显拉长,该差异同样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再看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67%,而观察组仅为6.67%,显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远远低于对照组,这种差异在统计学层面得到了有力支撑(P<0.05)。结论 联合使用钢板内外固定治疗,可以保证骨盆恢复良好的解剖结构,提高患者的力学能力,改善患者骨组织的生理平衡,促进患者骨骼的重建,防止患者骨骼出现愈合不良的情况。因此,应鼓励联合使用钢板内外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钢板内固定 钢板外固定 并发症 骨折愈合时间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技术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7
作者 宗瑞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4期126-130,共5页
探究损伤控制技术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治疗的可行性,评估其在改善临床预后、缩短诊疗时长、降低病亡率及助力术后康复等方面的应用价值。通过科学研究,明晰该技术在此类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能,为临床实践提供... 探究损伤控制技术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治疗的可行性,评估其在改善临床预后、缩短诊疗时长、降低病亡率及助力术后康复等方面的应用价值。通过科学研究,明晰该技术在此类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撑。方法 本研究在 2023 年 11 月至 2024 年 11 月期间展开,纳入 30 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 15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案,而实验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损伤控制技术,此技术涉及创伤评估、阶段性处理等先进理念与方法。结果 研究数据表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在出血量、并发症、术后康复进程、住院时长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P<0.05)。结果 直观呈现了损伤控制技术在提升治疗效果上的积极作用。结论 损伤控制技术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具有良好可行性与临床意义。合理运用该技术,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周期,推动早期功能恢复。此技术为多发伤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技术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多发伤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
8
作者 朱梓毓 刘畅 +1 位作者 崔梅 李莹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5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考察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80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 目的考察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80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等所用时间、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入院距确定性手术时间及手术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均<0.05)。入院后1 d和行确定性手术时,2组的pH值和体温均高于入院时,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均低于入院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pH值和体温均高于同一时间的对照组,血清PCT水平均低于同一时间的对照组(P均<0.05);2组在行确定性手术时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入院后1 d(P均<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均<0.05)。结论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精细化护理能够有效加快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行确定性手术的进程,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和手术时长,稳定生命体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术后骨折恢复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多发伤 损伤控制理论 精细化护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作业训练在改善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术后病人腕关节功能及活动度中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李强 任珂 刘慧 《全科护理》 2025年第2期326-329,共4页
目的:研究数字化作业训练对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术后病人腕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12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 目的:研究数字化作业训练对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术后病人腕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12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关节活动度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数字化作业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各关节活动度、握力水平。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1、3个月后,患侧与健侧握力比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腕尺偏、前臂旋前、腕背伸、前臂旋后、腕桡偏、腕背曲功能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1、3个月后,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化作业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术后病人骨折愈合,增强患手握力水平,提高各关节活动度,改善腕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数字化作业 腕关节功能 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晗 徐执扬 +3 位作者 吴冯胜 吴飞华 苏新杰 梁喜斌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长钉组(n=42)和标准组(n=41)。长钉组采用加长... 目的探讨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长钉组(n=42)和标准组(n=41)。长钉组采用加长InterTan治疗,标准组采用标准InterTan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暴露时间、术中输血量、尖顶距(TAD)、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结果长钉组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长于标准组,术中出血量多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输血量、T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标准组,Harris评分高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长InterTan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取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效果,促进骨折愈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加长InterTan 髓内钉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11
作者 薛超 强廷会 +4 位作者 杜兴国 牟欢 郭忠尚 华云 赵家瑞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56~82岁,平均73.1岁。跌倒摔伤17例,道路交通伤2例。采用2018年新版AO/OTA骨折分类,A2以上为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其中A2.2型4例,A2.3型8例,A3.1型2例,A3.2型1例,A3.3型4例。患者术前均需行双髋关节正位及患髋侧位X线片,必要时行髋关节CT平扫及三维重建。患者均采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内固定手术治疗。统计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分析患者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5个月。19例患者住院时间10~23 d,平均15.4 d。手术时间0.75~2 h,平均1.2 h,术中显性出血量100~220 mL,平均160.7 mL。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为7~14 d,平均9.8 d。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1个月,无骨折不愈合。术后X线片显示复位好12例,可5例,差2例。术后3个月Harris功能评分68~97分,平均85.4分,其中优12例,良4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术后发生髋内翻2例。结论采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结合小切口钢丝捆扎固定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 加压髓内钉 不稳定型 髋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12
作者 王本玉 张小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076-079,共4页
观察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TF)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为病例搜集范围,计入通化市人民医院40例行高龄不稳定型ITF患者,按... 观察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TF)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为病例搜集范围,计入通化市人民医院40例行高龄不稳定型IT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20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采取骨水泥型HA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据此研究两种方式带来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用时(61.29±8.57)min长于对照组(50.25±4.48)min,出血量(224.15±32.18)mL多于对照组(67.28±12.05)mL,住院及术后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高龄不稳定ITF骨水泥型HA治疗的术后恢复及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并发症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型 半髋关节置换术 高龄不稳定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吴天河 刘亮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2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远端骨折采取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石膏小夹板固...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远端骨折采取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石膏小夹板固定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腕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为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提供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能够帮助加快患者腕关节的恢复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 腕关节功能 活动度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关节置换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对比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睿智 曲强 +3 位作者 崔鹏飞 刘栋 张永涛 王昌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69-1874,共6页
背景: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可以通过闭合复位内固定得到很好的修复效果,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目前没有具有绝对优势的手术方式。目的:通过对比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相关指标,探究关节置换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老年不... 背景: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可以通过闭合复位内固定得到很好的修复效果,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目前没有具有绝对优势的手术方式。目的:通过对比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相关指标,探究关节置换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Gamma3组62例,采用Gamma3内固定系统治疗;关节置换组40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信息、住院情况、髋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Gamma3组和关节置换组在负重时间(P<0.001)、住院时间(P<0.05)、术中出血量(P<0.001),手术时长(P<0.001)方面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关节置换组平均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闭合复位内固定的Gamma3组短;Gamma3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长均优于关节置换组;②两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分项百分制髋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526,0.788,0.228);③提示关节置换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能使患者实现早期负重和功能锻炼;谨慎选择适合的患者和假体类型进行关节置换会使患者获得更大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稳定型 关节置换 骨质疏松 闭合复位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骨髓内钉和切开复位腓骨钢板固定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的对比研究
15
作者 熊远飞 刘晖 +3 位作者 张剑平 徐维臻 张金辉 吴进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918-923,共6页
目的探讨腓骨髓内钉和切开复位腓骨钢板固定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22年1月—202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中青年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18~60岁,... 目的探讨腓骨髓内钉和切开复位腓骨钢板固定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22年1月—202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中青年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18~60岁,平均49.1岁。随机分为腓骨髓内钉组(26例)与切开复位钢板组(26例),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BMI、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腓骨髓内钉组术前等待时间(4.7±1.7)d显著少于切开复位钢板组(7.6±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腓骨髓内钉组的平均手术透视次数(7.9±1.4)次多于切开复位钢板组(4.8±1.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均获10~20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81.4±7.6)min vs.(75.5±6.3)min]、骨折愈合时间[(4.4±1.0)个月vs.(4.1±1.0)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84.8±16.3)分vs.(82.1±19.4)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切开复位钢板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5例,19.2%)和切口并发症发生率(4例,15.4%)均高于腓骨髓内钉组(3例,11.5%和1例,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和P=0.158)。切开复位钢板组术后12例(46.2%)取出内固定,明显多于腓骨髓内钉组的6例(23.1%),P=0.048。结论腓骨髓内钉与切开复位腓骨钢板固定均是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前者并发症更少,但术中透视次数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 腓骨髓内钉 切开复位内固定 功能评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护理对弹性钉加尾帽治疗长度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儿的影响
16
作者 聂维 李立君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1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弹性钉加尾帽治疗长度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32例长度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弹性钉加尾帽进行治疗,均采用综合护理.观察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并发...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弹性钉加尾帽治疗长度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32例长度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弹性钉加尾帽进行治疗,均采用综合护理.观察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患肢康复情况.结果:32例患儿均接受随访,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对患儿患侧肢体行Harris评分,优良率为100%.未发生弹性钉自股骨远端进钉点退出、髋关节活动受限、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等并发症.轻度跛行1例,其余患儿均无患肢疼痛及跛行表现.结论:对弹性钉加尾帽固定治疗长度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儿应用综合护理,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度不稳定型 股骨干骨折 综合护理 弹性钉加尾帽
原文传递
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胜利 黄涛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633-1636,共4页
目的:探析半髋关节置换术(HA)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接收的50例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动力髋螺钉固定术(DHS)治疗的25例纳入对照组,将... 目的:探析半髋关节置换术(HA)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接收的50例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动力髋螺钉固定术(DHS)治疗的25例纳入对照组,将采取HA治疗的25例纳入观察组。比较其手术指标,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牛津髋关节功能量表(OHS)评分、骨密度,记录其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假体松动或滑脱、关节疼痛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液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卧床及患肢恢复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FRS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FR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HS评分低于术前,观察组OH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密度高于术前,观察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采取HA治疗,可提高其骨密度,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进程,促使其患肢尽早恢复负重并开展日常活动,且安全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 不稳定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祥春 温子欢 潘琼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4期35-38,共4页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上饶市立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上饶市立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PFNA内固定,研究组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PFNA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Harris评分量表(HSS)评分时间、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SF-3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联合PFNA内固定能够有效改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富血小板血浆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梁 季烈峰 曹浙标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8期1197-1199,共3页
目的比较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经皮加压钢板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行双极长柄人工股骨... 目的比较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经皮加压钢板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行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B组行经皮加压钢板。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各时间点的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1、3、6个月,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与经皮加压钢板相比,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改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情况及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作用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 经皮加压钢板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适护理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
作者 荆聪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护理中,为其提供舒适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7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5),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目的:探讨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护理中,为其提供舒适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7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5),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舒适程度及心理状态(包括SDS、SAS评分)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舒适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康复中为其提供舒适护理服务可改善其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提高机体舒适度,值得借鉴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护理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生活质量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