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估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古再丽努尔·热合曼 关丽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5期1-3,共3页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目前,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是评估斑块不稳定性最合适的技术,在早期评估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指导临床积极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受多...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目前,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是评估斑块不稳定性最合适的技术,在早期评估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指导临床积极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综述了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评估不稳定斑块的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这些特征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不稳定斑块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血流动力学 超声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MRI的影像组学技术识别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
2
作者 刘汉卿 朱世元 +2 位作者 王东琳 李林坤 于文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50-52,59,共4页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在颈动脉高分辨MR诊断不稳定斑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由我院临床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18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3D slicer软件基于增强扫描T1WI序列勾画患者病灶并生成三维感兴趣体积,对每个感兴趣体积提...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在颈动脉高分辨MR诊断不稳定斑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由我院临床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18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3D slicer软件基于增强扫描T1WI序列勾画患者病灶并生成三维感兴趣体积,对每个感兴趣体积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曼惠特尼U检验及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及降维。采用交叉验证按7:3比例划分数据集,在训练集中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和XGBoost分类器构建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中绘制ROC曲线评价模型效能。结果181例患者中,不稳定斑块90例,稳定斑块91例。最终得到14个特征用于模型构建,LR模型、RF模型、SVM模型、XGBoost模型在验证集AUC分别为0.851(95%CI:0.803~0.899)、0.807(95%CI:0.729~0.885)、0.845(95%CI:0.787~0.903)、0.829(95%CI:0.779~0.879),delong检验显示四种模型的ROC曲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高分辨MR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可有效识别颈动脉不稳定斑块,LR、RF、SVM、XGBoost四种模型中,LR模型的分类效能最佳,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二萜制剂联合胞磷胆碱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效果
3
作者 杨会杰 焦书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7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制剂联合胞磷胆碱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ACI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制剂联合胞磷胆碱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ACI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胞磷胆碱治疗,观察组给予银杏二萜制剂联合胞磷胆碱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C)、过氧化氢酶(CA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银杏二萜制剂联合胞磷胆碱治疗老年ACI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效果较好,不仅能改善神经功能,还能调节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情况,增强抗氧化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银杏二萜制剂 胞磷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关系
4
作者 崔敏 杨超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88-491,共4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关系。方法 选择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脑梗死30例(脑梗死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关系。方法 选择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脑梗死30例(脑梗死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低于脑梗死组(P<0.05)。Logtis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随着斑块面积增大,血清尿酸水平升高(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关系密切,血清尿酸水平是患者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早期监测血清尿酸水平,可更好地评估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为疾病早期诊治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清尿酸水平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化痰通脉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临床观察
5
作者 杨进平 袁磊 王敏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8期105-108,共4页
目的 观察补肾化痰通脉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明确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予... 目的 观察补肾化痰通脉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明确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予西药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补肾化痰通脉颗粒。观察每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性斑块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指标水平以及评定中医证候积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最大斑块大小明显改善,但两组间的最大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脂水平均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肾化痰通脉法可能通过改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水平,控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肾虚痰瘀证 补肾化痰通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世雨 张星 胡文立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9-54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TIA和慢性脑缺血)患者,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TIA和慢性脑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Lp(a)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的斑块回声特征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以Lp(a)正常范围上限(30 mg/dL)为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a)升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此外,以LDL-C水平1.8 mmol/L为界值,分析不同LDL-C水平下,Lp(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74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6(58~72)岁,其中男性484例(6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以及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卒中病史者所占比例更高,Lp(a)、Hcy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a)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65,95%CI 1.02~2.68,P=0.04)。亚组分析发现,LDL-C<1.8 mmol/L时Lp(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 1.41,95%CI 0.34~5.93),但LDL-C和Lp(a)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无交互作用。结论Lp(a)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相关,但在低LDL-C水平下,Lp(a)升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颈动脉斑块 不稳定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 慢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斑块的中西医结合认识现状及研究思路 被引量:53
7
作者 张京春 陈可冀 +1 位作者 张文高 史大卓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69-871,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S)稳定斑块向不稳定的转变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密切相关,如何稳定AS斑块成为现代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粥样斑块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参与的漫长复杂的过程,炎性反应在不稳定斑块形成及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 动脉粥样硬化(AS)稳定斑块向不稳定的转变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密切相关,如何稳定AS斑块成为现代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粥样斑块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参与的漫长复杂的过程,炎性反应在不稳定斑块形成及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轻的特点,应该在稳定AS斑块方面具有潜在的疗效优势。本文就近年来学者们进行的不稳定斑块中西医结合的相关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并结合作者进行的相关课题研究,提出了关于“毒、瘀致不稳定斑块”的设想,且正在运用解毒活血的方法进行不稳定斑块干预的研究。相信通过这一探索性研究工作,会为稳定AS斑块中医药治疗方法学提供客观的实验及临床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 中西医结合 炎性反应 毒瘀理论 解毒活血 不稳定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AS) 认识现状 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段绍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9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对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92例(111个斑块)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对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92例(111个斑块)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取得病理结果。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斑块内部回声、表面形态、新生血管形成分级的检查情况;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造影检出斑块内部回声均匀24个,不均匀87个,超声造影对斑块内部回声的检查优于常规超声(P<0.001)。超声造影检出表面规则型18个、表面不规则型和溃疡斑块型93个,超声造影对斑块表面形态的检查优于常规超声(P<0.001)。超声造影检出斑块内新生血管0级4个、1-3级107个,超声造影对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分级的检查优于常规超声(P<0.001)。病理检出不稳定斑块破裂85例,超声造影检出不稳定斑块破裂81例,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6);超声造影诊断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95%、86.75%。结论超声造影对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 不稳定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血管内超声识别不稳定斑块及其性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吕栋 张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4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requnce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及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识别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并识别其性质的成像差异。方法收集2014年01月~2015年0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requnce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及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识别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并识别其性质的成像差异。方法收集2014年01月~2015年0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接受左主干介入手术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介入手术前后分别运用FD-OCT和(或)IVUS成像,判断是否存在不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破裂并识别斑块性质。结果FD-OCT检测出不稳定斑块6处,不稳定斑块破裂2处,支架内不稳定斑块破裂1处,IVUS未能对不稳定斑块及斑块破裂进行识别。FD-OCT识别纤维斑块13处、脂质斑块7处、钙化斑块9处,IVUS分别识别9处、3处和9处。结论在分辨斑块性质、不稳定斑块及判断是否存在斑块破裂的过程中,FD-OCT明显优于IVUS,但二者对钙化斑块的识别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斑块 不稳定斑块破裂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1
10
作者 黄晓松 杨期东 +2 位作者 龙光喻 周琳 王改青 《疑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67-269,共3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1.14g),每日3次,疗程均为6个月。每3个月后...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1.14g),每日3次,疗程均为6个月。每3个月后2组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和椎动脉,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并检查血糖和血脂,同时记录不良事件情况。结果(1)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斑块数目体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2组经治疗后在软斑块消退、软斑转为硬斑、软斑体积数目减少、无变化和恶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2组治疗6个月后至1年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通心络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 不稳定斑块 通心络胶囊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调节受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蔚 丁美萍 +1 位作者 王浩初 彭晓慧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2015-2017,共3页
目的观察糖调节受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3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7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 目的观察糖调节受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3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7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和糖耐量试验,结合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和糖调节受损情况,分析糖调节受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中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中糖调节受损者所占比例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高(P<0.05,P<0.01),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作用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结论糖调节受损参与并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可通过早期干预血糖调节防治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 糖调节受损 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旭 高金颖 +4 位作者 高永俊 李新毅 康春松 牛小媛 魏利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结果将205例伴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的CI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3例)及稳定斑块组(132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既往病...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结果将205例伴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的CI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3例)及稳定斑块组(132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史等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与患者的文化程度及血载脂蛋白(APO)-A/APO-B比值呈负相关(均P<0.05);与患者吸烟、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和卒中家族史、空腹血糖、血浆黏度、血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正相关(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OR=2.702,95%CI:1.183~6.175,χ2=5.559,P=0.018)、高血压病(OR=2.682,95%CI:1.156~6.226,χ2=5.275,P=0.022)及吸烟(OR=1.371,95%CI:1.044~1.800,χ2=5.142,P=0.023)与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相关。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吸烟是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斑块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多种生化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公理 吴赛珠 +2 位作者 王琦 阮云军 周忠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85-1787,共3页
目的通过对入选病例行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及血栓形成等方面的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评价这些指标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5例经64层螺旋CT(64-MSCT)颈动脉成像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目的通过对入选病例行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及血栓形成等方面的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评价这些指标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5例经64层螺旋CT(64-MSCT)颈动脉成像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患者,根据CT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55例)、不稳定斑块组(50例),分别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CRP、MDA,sCD40L,FIB及HCY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仅sCD40、CRP、吸烟是显著影响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因素(P<0.05)。结论血浆生化指标CRP、HCY、FIB、MDA、sCD40L水平的升高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显著相关,其中血浆高水平的CRP、sCD40L是影响不稳定斑块病变的独立因素,CRP及sCD40L水平的变化可能更能预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尤其是特异性较高的sCD40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指标 不稳定斑块 颈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乳糖凝集素-3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秦月 杨军 仲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4-186,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性病理过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基础。近年来,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在AS方面的病理生理作用已被提出,其作为一种炎症因子,通过促进单核细胞趋化、巨噬细胞活化以及分泌炎性因子,参与AS的发生与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性病理过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基础。近年来,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在AS方面的病理生理作用已被提出,其作为一种炎症因子,通过促进单核细胞趋化、巨噬细胞活化以及分泌炎性因子,参与AS的发生与发展,并有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现对Galectin-3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糖凝集素-3 动脉粥样硬化 不稳定斑块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MCP-1、VCAM-1表达、脂质代谢、踝臂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梁芳 马玉梅 +4 位作者 魏德芝 霍清萍 刘龙民 洪庆祥 严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5年第22期2400-2402,2427,共4页
目的观察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炎症因子、脂质代谢、踝臂指数的影响。方法将7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干预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稳消方。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人血清单核细... 目的观察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炎症因子、脂质代谢、踝臂指数的影响。方法将7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干预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稳消方。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人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血脂水平及踝臂指数变化。结果最终完成研究69例,对照组36例,干预组33例。2组治疗后MCP-1、VCAM-1、血脂水平及踝臂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干预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消方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踝臂指数,从而达到延缓动脉硬化、减少斑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稳消方 炎症因子 脂质代谢 踝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梁芳 马玉梅 +4 位作者 魏德芝 霍清萍 刘龙民 洪庆祥 严烨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期121-125,共5页
目的观察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03年7月-2014年1月符合入选标准的78例患者,分别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门诊及病房,采用随机数字表将... 目的观察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03年7月-2014年1月符合入选标准的78例患者,分别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门诊及病房,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稳消方。疗程为24周,研究主要终点为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数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rouse斑块总积分的变化,次要研究终点为观察血脂、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值。结果最终全分析集(FAS)78例,符合方案集(PPS)69例。本研究中疗效判定基于PPS数据集,连续干预24周后,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IMT、Crouse斑块总积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统计结果与PPS结果一致;治疗后干预组IMT、Crouse总积分、TC、TG、LDL-C、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统计结果与PPS结果一致。结论稳消方可能通过改善脂质代谢、降低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推测其有益于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不稳定斑块 稳消方 内膜-中层厚度 Crouse斑块总积分 脂质代谢 纤维蛋白原 血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和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董国菊 刘剑刚 史大卓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281-285,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早期对不稳定斑块进行检测和诊断,可以指导临床有效地进行防治,降低急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现主要介绍目前检测和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不稳定斑块 检测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转归的临床观察及随访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淼 杨宏 +2 位作者 鲁杨 蒋立军 王捷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49-1351,共3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于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筛查,其中110例发现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接受中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于3、6个月...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于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筛查,其中110例发现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接受中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于3、6个月进行随访,110例患者中48例接受PAS三联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 1次/d,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普罗布考500 mg 2次/d),36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26例未坚持按医嘱服药。分别比较治疗前、3、6个月时超声结果。结果 3个月随访110例患者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完全转化为稳定斑块或斑块消失的有3例,转化为混合斑块的22例,不稳定斑块共85例(未治疗组有2例有新发不稳定斑块形成);6个月随访完全转化为稳定斑块或斑块消失的有22例,转化为混合斑块的29例,不稳定斑块的59例(未治疗组有4例有新发不稳定斑块形成);6个月内PAS组和未治疗组各有2例出现症状性脑梗死。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向混合斑转化的时间约3个月,转化为稳定斑块的时间约6个月或更长时间;PAS三联药物,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治疗效果可促进脑梗死患者颈部不稳定斑块向混合斑块和稳定斑块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6、白介素-10和MMP-9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丽丽 刘晓静 +1 位作者 王会奇 脱厚珍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年第18期1513-1514,1516,共3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死因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逐步升高,目前已成为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大量研究表明,易损斑块脱落和破裂导致动脉管腔血栓形成是造成缺血事件的主要机制。而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缺血性脑卒...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死因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逐步升高,目前已成为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大量研究表明,易损斑块脱落和破裂导致动脉管腔血栓形成是造成缺血事件的主要机制。而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且与狭窄处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因此及时早期识别易损斑块患者并对其进行干预治疗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目前易损斑块的公认诊断标准包括:斑块内活动性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斑块 白介素-6白 介素-10 MMP-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斑汤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姜丹 宫丽鸿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5-1218,I0032,共5页
目的:观察稳斑汤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8周ApoE基因敲除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S)不稳定斑块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他汀组,稳斑汤低、中、高... 目的:观察稳斑汤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8周ApoE基因敲除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S)不稳定斑块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他汀组,稳斑汤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及稳斑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阿托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稳斑汤干预。取小鼠主动脉组织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印迹试验)检测Bax、Bcl-2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稳斑汤不同剂量组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Caspase-3、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他汀组比较,稳斑汤高剂量组Bcl-2、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稳斑汤各剂量组和他汀组斑块面积均小于模型组。结论:稳斑汤可能通过下调ApoE基因敲除小鼠AS不稳定斑块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Bax的表达,上调其Bcl-2的表达来干预AS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及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斑汤 APOE基因敲除小鼠 AS不稳定斑块 凋亡 Bax BCL-2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