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内植物修复单侧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有限元及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梁成 张麟麒 +5 位作者 王冠 李文 段可 李忠 鲁晓波 卓乃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6-1341,共6页
背景:骨盆稳定性主要由骨盆后环决定及骶髂关节决定,车祸等高能量冲击带来的骨盆后环损伤及骶髂关节脱位病例逐年递增。手术治疗是最优方法,临床中存在多种内植物修复方式,但哪种治疗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最优仍有一定争议。目的:对比前... 背景:骨盆稳定性主要由骨盆后环决定及骶髂关节决定,车祸等高能量冲击带来的骨盆后环损伤及骶髂关节脱位病例逐年递增。手术治疗是最优方法,临床中存在多种内植物修复方式,但哪种治疗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最优仍有一定争议。目的:对比前路双钢板、后路桥接钢板、拉力钉3种内植物修复单侧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治疗及骨盆新型拉力钉研发提供参考。方法:①有限元仿真:利用Mimics、Wrap和SolidWorks分别建立正常骨盆、单侧后环损伤骨盆及其前路双钢板、后路桥接钢板、拉力钉修复模型,利用Ansys分析模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②生物力学实验:用15个完整骨盆标本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骨盆、单侧后环损伤骨盆及其前路双钢板、后路桥接钢板、拉力钉修复组,并用Instron E10000力学试验机进行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①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正常骨盆模型骶骨平均位移为0.174 mm,骶髂骨最大应力为10.51 MPa,应力分布均匀;单侧不稳定损伤骨盆模型骶骨平均位移最大,为0.267 mm,模型应力集中明显;3种修复模型骶骨平均位移都接近正常骨盆模型,拉力钉修复模型骶髂骨应力分布均匀;②力学实验结果显示,正常骨盆模型整体刚度为(226.38±4.18)N/mm,单侧不稳定损伤骨盆模型整体刚度最小为(130.02±2.19)N/mm,3种修复方式整体刚度和正常骨盆偏差都在±10%以内,修复效果明显;③仿真结果和力学实验结果相符;④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拉力钉修复模型的生物力学状态与正常骨盆最接近,该种方式最佳;前路双钢板修复刚度过大,应力遮挡效果更显著;后路桥接钢板修复不能解决正常侧软组织的代偿效果,存在缺陷;该研究可为临床手术提供优选依据;⑤骨盆新型拉力钉应从拉力钉的角度进行改良,保留拉力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同时附加其他优势性能,例如可用于骨质疏松骨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后损伤 内植物 拉力钉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前、后环不稳定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百川 石展英 +1 位作者 胡居正 朱成明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骨盆前后环不稳定的治疗策略。方法对22例Tile C型骨盆前、后环不稳定患者均急诊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病情平稳后行前、后路重建钢板联合骶髂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22例均获随访,时间6~31个月。疗效根据... 目的探讨骨盆前后环不稳定的治疗策略。方法对22例Tile C型骨盆前、后环不稳定患者均急诊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病情平稳后行前、后路重建钢板联合骶髂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22例均获随访,时间6~31个月。疗效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21例,良1例。根据Majeed功能评分评定:优18例,良2例,差2例。结论先早期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二期行手术内固定,手术安全、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及负重,是治疗骨盆前后环不稳定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不稳定 骨牵引 外固定架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伟华 王虎 +4 位作者 孙景福 罗军 刘晓雷 吴仁涛 刘小鹏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21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究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并为这类特殊群体的优质诊疗照护积累循证经验。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8例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患者,在实施髂窝入路复位时,... 目的:探究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并为这类特殊群体的优质诊疗照护积累循证经验。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8例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患者,在实施髂窝入路复位时,应妥善固定好骨盆后环,并采取改良Stoppa入路,切口一般是在耻骨联合上方2指处做一横切口,同时也可以采取正中纵切口,并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充分暴露腹膜外间隙,借助骨盆复位器械进行辅助复位,利用钢板进行固定塑形重建,待复位满意后再做最后的固定处理,对腹直肌前鞘要进行仔细修复,最后再缝合手术切口。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0~150 min,平均时间为(116.7±5.9)min;术中出血量达200~700 m L,平均出血量达(400.8±13.5)m L。手术结束后,通常会选择X线片来确定双侧或单侧骨盆环复位情况,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复位均满意。对所有患者实施为期7~1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8.9±1.1)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13周,平均愈合时间为(12.8±2.3)周。除了仅1例发生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外,均未并发复位不良或切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患者而言,采取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手术开展治疗,具有操作简便、暴露视野良好、损伤小的优点,能达到较为可观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STOPPA入路 髂窝入路手术 不稳定骨盆前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不稳定极限环解析解确定高维系统吸引域
4
作者 王超 张尧 +1 位作者 夏成军 刘永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3-137,共5页
提出了一种在亚临界霍普夫分岔点附近,利用系统状态变量之间的不稳定极限环的交集确定高维系统吸引域的方法.首先,利用改进中心流形降维的方法,在亚临界霍普夫分岔点对高维微分方程组进行降维,得到符合计算极限环要求的数学表达式;其次... 提出了一种在亚临界霍普夫分岔点附近,利用系统状态变量之间的不稳定极限环的交集确定高维系统吸引域的方法.首先,利用改进中心流形降维的方法,在亚临界霍普夫分岔点对高维微分方程组进行降维,得到符合计算极限环要求的数学表达式;其次,利用I.Bendixson定理推导极限环存在的必要条件,为计算提供初值;然后,采用摄动增量法和谐波平衡法求解降维系统在该分岔点附近的不稳定极限环的近似解析解,通过变量变换得到原系统的极限环;最后,将与某一变量相关的不稳定极限环投影到二维平面上,交集即为该变量的稳定区间.利用该方法可在参数于亚临界霍普夫分岔点大幅度变化时,精确分析算例系统中一类平衡点的吸引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霍普夫分岔 不稳定极限 解析解 吸引域 中心流形 摄动增量法 谐波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初态激扰法的铁道车辆蛇行运动不稳定极限环求解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虎 姚远 +1 位作者 陈相旺 李广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7,共8页
针对铁道车辆蛇行运动分岔图中不稳定极限环通过整车动力学仿真求解困难的问题,提出直接积分求解不稳定极限环的方法——初态激扰法。该方法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采用Matlab软件对拟周期解进行动态加... 针对铁道车辆蛇行运动分岔图中不稳定极限环通过整车动力学仿真求解困难的问题,提出直接积分求解不稳定极限环的方法——初态激扰法。该方法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采用Matlab软件对拟周期解进行动态加权调整后作为车辆系统主要部件的初始状态,在光滑轨道上时域积分获取刚体运动状态,在轮对横移幅值随运行速度变化的分岔图中绘制不稳定极限环及平衡点和稳定极限环,从而得到完整的车辆蛇行运动分岔图。以某高速列车为例,基于初态激扰法求解不同轮轨接触工况和抗蛇行减振器故障工况下蛇行运动分岔曲线。结果表明:新轮和磨耗轮工况的车辆蛇行运动分别对应Hopf亚临界分岔和超临界分岔行为,且磨耗轮工况下蛇行运动由亚临界分岔变为超临界分岔;不改变抗蛇行减振器阻尼仅减小卸荷力,对车辆Hopf分岔临界速度没有影响,但会降低车辆LPC (Limit Point Bifurcation of Circles)分岔临界速度并减小不稳定极限环的幅值,从而降低车辆横向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车辆 不稳定极限 蛇行运动 分岔 初态激扰法 直接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袁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698-699,共2页
目的观察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效果,以期对本病后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30例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观察两组,每组各15例,分别给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与微创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观察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效果,以期对本病后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30例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观察两组,每组各15例,分别给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与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后环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d骨盆X线片及CT重建优良率、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优良率依次为86.7%、100.0%,和对照组80.0%、93.3%相比较,差异皆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对比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患者采用微创内固定方案治疗,更具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后骨折 微创内固定 开放复位内固定 效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效果研究
7
作者 王波 宋卫平 +1 位作者 刘双来 邱学文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2年第11期1583-1586,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2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大重量骨牵引复位,术中应... 目的 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2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大重量骨牵引复位,术中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经后方入路手术治疗,俯卧位先于Wiltse肌间隙置入腰4、腰5的椎弓根螺钉,然后置入低切迹万向髂骨螺钉,复位、预弯并安装连接棒,后侧手术结束后对伴有前环有骨折的患者,改平卧位采用合适入路接骨板螺钉或组合外固定架固定。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接受6~2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2个月,术后X线片均提示骨盆前后环骨折得到满意复位,骨盆环形态恢复满意,根据Mears和Velyvis评价标准,18例患者解剖复位,2例患者骨折残留移位在3 mm以内,满意率100%。术后末次随访CT提示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率100%。所有患者行走及髋功能正常,术后1年Majeed评分:优18例、良2例。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可以维持骨盆环的纵向稳定,可以对抗纵向剪切应力,软组织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 骨盆后纵向不稳定 骶骨骨折 骨盆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PPO技术在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8
作者 宋家祥 王大志 +2 位作者 申茂明 覃建波 王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10期00086-00086,共1页
探索MIPPO技术在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到本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骼腹股沟入路法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MIPPO固定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 探索MIPPO技术在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到本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骼腹股沟入路法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MIPPO固定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MIPPO技术在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PPO技术 不稳定骨盆前骨折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不连续系统的极限环
9
作者 葛渭高 《北京工业学院学报》 EI CAS 1983年第2期7-21,共15页
本文论讨有速度反馈的继电器控制线性系统的周期振荡(极限环)问题。这类系统有两条与x轴平行的开关线,将相平面分成三部分。其轨线由 x=y y=-q(x±(r╱q))-py (1)确定,其中p^2<4q,r>0。令,并记x轴至开关线的距离为a。 我们用... 本文论讨有速度反馈的继电器控制线性系统的周期振荡(极限环)问题。这类系统有两条与x轴平行的开关线,将相平面分成三部分。其轨线由 x=y y=-q(x±(r╱q))-py (1)确定,其中p^2<4q,r>0。令,并记x轴至开关线的距离为a。 我们用点变换法证明 1.当p>0,a>0时,存在一个正数r_1>0,r≥r_1,则在整个相平面只有一个不稳定环,r<r_1,无环。 2.当p<0,a>0时,存在r_2>0,如r>r_2,则存在两环Γ_1和Γ_2,Γ_1Γ_2,Γ_1是稳定环,Γ_2是不稳定环。r=r_2,只一个不稳定环;r<r_2时无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线 正向 极限圈 极限 不稳定环 动点 相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h(y) =-f(x)h(y)-g(x)的极限环的唯一性
10
作者 张衡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25-29,共5页
本文应用文[1]的方法给出一个系统 x=h(y) y=-f(x)h(y)—g(x)的极限环唯一性定理,并对h(y)=e<sup>a</sup> l<sup>y</sup>-e<sub>a<sub>2</sub><sub>y</sub></sub&g... 本文应用文[1]的方法给出一个系统 x=h(y) y=-f(x)h(y)—g(x)的极限环唯一性定理,并对h(y)=e<sup>a</sup> l<sup>y</sup>-e<sub>a<sub>2</sub><sub>y</sub></sub>h(y)=e<sup>ay</sup>Sina<sub>2</sub>y h(y)=—ye<sup>ay</sup>的情形给出了唯一性条件,所得结果包含了著名的张芷芬定理[2]为特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 定理1 闭轨线 连续可微函数 唯一性定理 唯一性条件 验证系统 定理2 小的正数 不稳定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Stoppa入路结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的体会 被引量:5
11
作者 缪旭东 闫乔生 +1 位作者 贾晶 刘海龙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10期1058-1059,共2页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入路结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自2011-03—2014-09采用改良Stoppa入路结合单侧或双侧髂窝入路手术治疗12例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60 min,术中失血200-800 ml。术...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入路结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自2011-03—2014-09采用改良Stoppa入路结合单侧或双侧髂窝入路手术治疗12例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60 min,术中失血200-800 ml。术后X线片显示双侧骨盆环复位固定满意。12例获平均9.8(6-1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疗效根据Matta功能标准评定:优9例,良3例。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改良Stoppa入路结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具有损伤小、显露好、操作简单的优点,疗效满意,对于双侧骨盆环损伤尤其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改良STOPPA入路 髂窝入路
原文传递
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 被引量:7
12
作者 余建 梁文清 谢明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2期191-19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3—2012-07采用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21例,分别依据Matta标准和Majeed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21例均获得平均15.3(11~24)个月随...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3—2012-07采用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21例,分别依据Matta标准和Majeed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21例均获得平均15.3(11~24)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X线片按照Matta标准评定:优10例,良好8例,可3例,优良率85.7%。骨盆功能依据Majeed评分评定:优7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骨盆后不稳定 锁定重建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骶棘韧带损伤对高能量骨盆骨折骨盆环稳定性影响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勇 金学荣 +3 位作者 张涛 宋静 徐宁 马小芳 《人民军医》 2017年第12期1193-1196,共4页
目的:探讨高能量骨盆骨折时骶棘韧带的影像学改变,评估骶棘韧带损伤对高能量骨盆骨折骨盆环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能量损伤骨盆环不稳定骨折21例,收集病例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统计伤后1天、3天、1周、2周、4周CT检查骶棘韧带的显示率... 目的:探讨高能量骨盆骨折时骶棘韧带的影像学改变,评估骶棘韧带损伤对高能量骨盆骨折骨盆环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能量损伤骨盆环不稳定骨折21例,收集病例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统计伤后1天、3天、1周、2周、4周CT检查骶棘韧带的显示率,评估高能量损伤骨盆环不稳定骨折CT扫描的最佳时间窗;统计不同程度骨盆分离导致骶棘韧带损伤的CT表现及MRI骶棘韧带损伤不同分级,评估骶棘韧带损伤对骨盆环稳定性的影响。比较伤后不同时间CT检查骶棘韧带显示率的差异,以及不同程度骨盆前环分离和(或)骨折断端分离骶棘韧带损伤情况。结果:(1)伤后1周CT检查健侧骶棘韧带显示率90.5%,非常显著高于伤后1天的38.1%、伤后3天的52.4%(P<0.01);与伤后2周、4周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伤后2周CT检查伤侧骶棘韧带显示率81.0%,与伤后1天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伤后3天的14.3%、伤后1周的61.9%比较,亦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P<0.01);与伤后4周比较,则差异不显著(P>0.05)。(2)耻骨联合分离4cm骶棘韧带损伤,与耻骨联合分离3cm、2.5cm、2cm、1cm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单侧耻骨、坐骨骨折断端分离或双侧耻骨、坐骨骨折断端分离之和3cm骶棘韧带损伤,与单侧骨折断端分离或双侧骨折断端分离之和4cm、2.5cm、2cm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单侧耻骨(或坐骨)骨折断端上下分离2.5cm,骶棘韧带几乎全部断裂,与单侧耻骨(或坐骨)骨折断端上下分离4cm、2cm骶棘韧带损伤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单侧耻骨和坐骨共同骨折断端上下分离1cm,伤侧骶棘韧带几乎全部断裂,健侧骶棘韧带完整。(3)行MRI检查10例中,骶棘韧带Ⅰ级损伤,伤侧1条,健侧3条;Ⅱ级损伤,伤侧9条,健侧7条。骨盆后环损伤伴骨盆前环分离≥2.5cm损伤的骶棘韧带,Ⅱ级损伤13条;骨盆后环损伤伴骨盆前环分离<2.5cm损伤的骶棘韧带,Ⅱ级损伤3条。结论:对于高能量损伤骨盆环不稳定骨折,选择合适的CT、MR扫描时间窗,是清晰显示和诊断骶棘韧带损伤的关键;骶棘韧带损伤会严重影响骨盆环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量损伤骨盆不稳定骨折 骶棘韧带损伤 影像学
原文传递
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14
作者 朱亚立 李生彦 黄思兴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2年第B11期60-61,共2页
交通伤所致的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其早期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原因在于伤者多合并头、胸、腹及下肢损伤,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常被其他伤情所掩盖,到病情稳定后方才引起注意,临床上容易漏诊。由于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具有其... 交通伤所致的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其早期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原因在于伤者多合并头、胸、腹及下肢损伤,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常被其他伤情所掩盖,到病情稳定后方才引起注意,临床上容易漏诊。由于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具有其特殊性,给法医鉴定带来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法医的高度重视。笔者对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案例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临床学 骨盆后不稳定 骶丛损伤 鉴定
原文传递
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复位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华 张群 +15 位作者 郝明 李建涛 齐红哲 易成腊 郭晓东 樊仕才 王建东 郑龙坡 方跃 郭书权 吕刚 周雪峰 庄岩 石展英 周大鹏 唐佩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27-1334,共8页
目的探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用于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复位和维持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6月于全国13个骨创伤中心采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复位治疗的243例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男139例,女104例;年龄18~92岁,... 目的探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用于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复位和维持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6月于全国13个骨创伤中心采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复位治疗的243例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男139例,女104例;年龄18~92岁,平均48.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2例,高处坠落伤102例,压砸伤9例。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61-B1型5例,61-B2型13例,61-C1.1型32例,61-C1.2型47例,61-C1.3型89例,61-C2型35例,61-C3型2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1 d,中位时间10 d。记录术前准备时间、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安装时间、术中骨折复位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并按Matta评价结果将患者分为优良和可差两个亚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AO/OTA分型及各围术期临床指标的差异,研究患者基线资料及围术期临床指标对骨折复位质量的影响。结果在骨盆后环损伤闭合复位、维持复位及通道螺钉完成骨盆环稳定过程中,骨盆解锁复位装置不干扰透视机对骨盆解剖结构和骨折块移位方向的显示。术前准备时间17~60 min,平均30 min;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安装时间10~32 min,平均21 min;术中骨折复位时间15~205 min,平均49.2 min;术中透视次数41~420次,平均132次;术中出血量40~1500 mL,平均71.5 mL。术后即刻按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获优153例、良61例、可24例、差5例,优良率88.1%。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优良组和可差组间除受伤至手术时间及AO/OTA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受伤至手术时间≤10 d的患者复位优良率达92.2%(119/129),AO/OTA 61-C2和61-C3型患者可差率分别为25.7%(9/35)和40.9%(9/22)。未发生因应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导致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未继发髂骨骨折、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CT示所有通道螺钉均位于骨性通道内。结论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可有效辅助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复位和维持复位,满足术中透视骨盆骨折不同投照角度的需求,方便术者实施骨盆复位和精准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后损伤 微创内固定 骨盆解锁复位装置
原文传递
鸭舵式双旋弹非线性角运动及其分岔特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新新 史金光 +1 位作者 王中原 张宁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67-3078,共12页
针对鸭舵式双旋弹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大攻角情况,使原基于小攻角假设获得的稳定性判据等结论难以对这种状况下弹丸的飞行稳定性进行准确判断,为此对该类炮弹的非线性角运动及其分岔特性展开研究。在非滚转系中建立鸭舵式双旋弹改进的... 针对鸭舵式双旋弹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大攻角情况,使原基于小攻角假设获得的稳定性判据等结论难以对这种状况下弹丸的飞行稳定性进行准确判断,为此对该类炮弹的非线性角运动及其分岔特性展开研究。在非滚转系中建立鸭舵式双旋弹改进的6自由度弹道方程,并在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气动非线性条件下,推导精确的广义复攻角运动方程及其状态空间模型;应用霍尔维茨方法提出该类炮弹大攻角飞行时的动态稳定性判据,并通过数值仿真计算分析不同因素对系统分岔特性和极限环半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升力和马格努斯力矩的非线性项以及飞行速度是影响系统分岔特性的主要因素;舵片控制力和力矩以及空气密度的增大均容易使极限环半径减小;有控飞行时极限环半径可能进一步减小,但其受前体滚转角控制方位的影响不大,即前体滚转角控制方位改变对飞行稳定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舵式双旋弹 非线性角运动 闭轨线分岔 不稳定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远征 杜春雨 +2 位作者 林峰 朱法豪 沈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10期1052-1054,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2—2016-12采用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24例不稳定骨盆环骨折。根据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采用SF-12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Majeed骨盆损伤量化评分... 目的探讨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2—2016-12采用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24例不稳定骨盆环骨折。根据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采用SF-12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Majeed骨盆损伤量化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8(12~24)个月。术后3例出现单侧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仅表现为大腿前外侧轻度麻木,取出钉棒系统后症状消失。2例出现异位骨化,但没有症状。术后根据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16例,良6例,可2例。术后12个月骨盆损伤量化Majeed评分65~98(91.2±1.5)分。采用SF-12量表评价生活质量:身体健康41~48(43.3±0.3)分,心理健康43~49(45.0±0.4)分。结论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具有疗效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椎弓根钉棒系统 内固定 微创
原文传递
Microstructure instability of fully lamellar TiAl alloy containing high content of Nb after long-term thermal cycling 被引量:3
18
作者 方璐 丁贤飞 +3 位作者 何建平 张来启 林志 林均品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3095-3102,共8页
Microstructure instabilities of the fully lamellar Ti-45Al-8.5Nb-(W,B,Y) alloy were investigated by SEM and TEM after long-term thermal cycling(500 and 1000 thermal cycles) at 900 °C.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 Microstructure instabilities of the fully lamellar Ti-45Al-8.5Nb-(W,B,Y) alloy were investigated by SEM and TEM after long-term thermal cycling(500 and 1000 thermal cycles) at 900 °C.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microstructure instability were produced in the alloy after the thermal cycling: 1) The discontinuous coarsening implies that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s are inclined to occur in the Al-segregation region after the long-term thermal cycling, especially after 1000 thermal cycles. Al-segregation can be reduc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thermal cycling as a result of element diffusion; 2) The α2 lamellae become thinner and are broken after 1000 thermal cycles caused by the dissolution of α2 lamellae through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α2→γ. The γ grains nucleate within the α2 lamellae or(α2+γ) lamellae in a random di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 alloys thermal cycling thermal stability discontinuous coarse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rectional drilling in unstable environments 被引量:3
19
作者 Hungerford Frank Ren 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3期397-402,共6页
Directional drilling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coal industry as a viable means of gas drainage, exploration and water management. But the environment in and around coal seams is not always conducive to stable condit... Directional drilling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coal industry as a viable means of gas drainage, exploration and water management. But the environment in and around coal seams is not always conducive to stable conditions while drilling and borehole stability after the drilling has been completed.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conditions which cause unstable drilling conditions and the various means which are used to attempt to manage or bypass those conditions. Ultimately, equipment does become bogged in these adverse environments and requires recovery by over-c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ional dril ing Borehole Stability Unstable dril ing conditions Over-c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Cyclooxygenase-2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ismatch Repair an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被引量:2
20
作者 Peng Jin Jian-qiu Sheng Ying-hui Zhang Ai-qin Li Zi-tao Wu Shi-rong Li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0年第4期206-210,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yclooxygenase-2 (COX-2) ex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ismatch repair (MMR) protein expression an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i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yclooxygenase-2 (COX-2) ex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ismatch repair (MMR) protein expression an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i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Methods A total of 28 cases of colorectal adenoma and 14 case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were collected between July 2003 and July 2007 from 33 HNPCC families. Sporadic colorectal adenoma (n=32) and carcinoma patients (n=24) served as controls. With samples of tumor tissues and normal colonic mucosa collected from the patients, the protein expressions of COX-2 and MMR (hMLH1, hMSH2, and hMSH6) were examin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Frequency of MSI in five standard MSI loci BAT25, BAT26, D2S123, D5S346, and D17S250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ults The rate of COX-2 high-expression was 53.6% (15/28) and 42.9% (6/14) in HNPCC adenoma and carcinoma; 62.5% (20/32) and 91.7% (22/24) in sporadic adenoma and carcinoma, respectively. That rate was lower in HNPCC carcinoma than in sporadic carcinoma (P<0.05). MMR-deletion rate and percentage of high-frequency MSI (MSI-H) in HNPCC carcinom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poradic colorectal carcinoma [both 71.4% (10/14) vs. 12.5% (3/24), both P<0.01]. Among the 10 MMR-deficient HNPCC carcinoma patients, COX-2 low-expression was observed in 8 cases (80.0%), while COX-2 high-expression was observed in all of the 4 MMR-positive HNPCC carcinoma cases (P<0.05). In comparison to MMR positive HNPCC carcinoma, HNPCC adenoma, and sporadic carcinoma, COX-2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corresponding MMR-deficient cases (all P<0.05). The rates of COX-2 low-expression in HNPCC adenoma, HNPCC carcinoma, and sporadic carcinoma with MSI-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ases with microsatellite stability (all P<0.05). Conclusion COX-2 is expressed at a low level in HNPCC carcinoma, different from the high COX-2 expression in sporadic carci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cancer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CYCLOOXYGENASE-2 mismatch repai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