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甸草原春季不同生境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的食性特征及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婷婷 商正昊妮 +4 位作者 袁帅 陈凯 叶国辉 付和平 武晓东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67-3175,共9页
研究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在牧草返青期不同生境的食性,不仅可以明确东北鼢鼠的食性选择及主要危害对象,还可为草地鼠害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样地1)、新巴尔虎左旗(样地2)、海... 研究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在牧草返青期不同生境的食性,不仅可以明确东北鼢鼠的食性选择及主要危害对象,还可为草地鼠害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样地1)、新巴尔虎左旗(样地2)、海拉尔(样地3)、鄂温克族自治旗(样地4)、牙克石(样地5)、额尔古纳(样地6)以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样地7)的草原区进行东北鼢鼠种群的食性特征及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东北鼢鼠取食植物共包含34科150属203种,取食药用植物主要包括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川芎(Ligusticum scapiforme)、叉分蓼(Koenigia davisiae)、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旋果蚊子草(Filipendula ulmaria)。不同生境的东北鼢鼠种群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新巴尔虎左旗的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生境,而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生境(P<0.05)。植物的空间分布差异影响不同生境东北鼢鼠种群的食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鼢鼠 不同生境 食物组成 DNA宏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东北鼢鼠对栖息地植被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满都呼 乌仁其其格 +3 位作者 张福顺 袁帅 武晓东 付和平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97,共6页
2013年和2014年的7月和9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东北鼢鼠栖息地设连续放牧区(CG)、按月轮牧区(MG)、按季轮牧区(QG)、过度放牧区(OG)和禁牧区(CK)共5个不同放牧强度样区,对鼢鼠新土丘数量、洞道与非洞道下植物地下生物... 2013年和2014年的7月和9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东北鼢鼠栖息地设连续放牧区(CG)、按月轮牧区(MG)、按季轮牧区(QG)、过度放牧区(OG)和禁牧区(CK)共5个不同放牧强度样区,对鼢鼠新土丘数量、洞道与非洞道下植物地下生物量季节变化、不同放牧强度下东北鼢鼠对栖息地植被地下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东北鼢鼠新土丘数差异显著(夏季F=11.82,P<0.0001;秋季F=2.11,P<0.05),夏季依次为CK> MG> OG> QG> CG,秋季依次为CK> MG> OG>CG> QG.同一放牧强度下,植物地下生物量鼢鼠洞道下极显著小于非洞道下(T=-3.72,P<0.001),表明东北鼢鼠对0~30cm植物根系有显著损害.不同放牧强度下,鼢鼠洞道下植物地下生物量有显著差异(夏季F=5.48,P<0.01;秋季F=2.38,P<0.01),生物量依次为QG>CK> MG>CG> OG.不同放牧强度下,鼢鼠非洞道下植物地下生物量有极显著差异(夏季F=4.10,P<0.0001;秋季F=11.42,P<0.0001),夏季与秋季均依次为CK> QG> MG> CG> O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东北鼢鼠 洞道 植物地下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鼢鼠血清蛋白质成分与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士敏 吴旭红 +1 位作者 关宏 姜彦 《高师理科学刊》 2001年第2期50-54,共5页
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东北鼢鼠血清蛋白质 ,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分析东北鼢鼠染色体组型 ,结果表明 :东北鼢鼠血清中含 7种蛋白质 ,分别是清蛋白1 、清蛋白2 、α1 —球蛋白、α2 —球蛋白、β1 —球蛋白 ,β2 —球蛋白、β3—球蛋白 ... 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东北鼢鼠血清蛋白质 ,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分析东北鼢鼠染色体组型 ,结果表明 :东北鼢鼠血清中含 7种蛋白质 ,分别是清蛋白1 、清蛋白2 、α1 —球蛋白、α2 —球蛋白、β1 —球蛋白 ,β2 —球蛋白、β3—球蛋白 .清、球蛋白比为 :1 44∶1 .东北鼢鼠染色体组型为 2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鼢鼠 血清蛋白质组合 染色体组型 害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鼢鼠染色体组型和G带带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俊森 张喜祥 +5 位作者 邢海林 段云春 盛永忠 郑志刚 沈晓明 李玉芬 《高师理科学刊》 1998年第2期50-55,64,共7页
通过对6只东北鼢鼠(其中3只为雄性,3只为雌性)的100个骨髓细胞的核型研究,确定东北鼢鼠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62。从G—带显示结果看,东北鼢鼠各染色体均有其特有带型。
关键词 东北鼢鼠 核型 染色体 组型 G带带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不同海拔东北鼢鼠分布动态调查 被引量:2
5
作者 董茜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年第6期122-123,共2页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的东北部,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东北鼢鼠是草甸草原的一种害鼠,体形粗壮,呈圆桶形,吻端污白色,头大而扁,耳壳不发达,隐于毛下,眼极小,前肢趾爪强大而锐利,第3趾的爪最长,末端不分叉。尾短秃,但长于后足长。面部毛...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的东北部,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东北鼢鼠是草甸草原的一种害鼠,体形粗壮,呈圆桶形,吻端污白色,头大而扁,耳壳不发达,隐于毛下,眼极小,前肢趾爪强大而锐利,第3趾的爪最长,末端不分叉。尾短秃,但长于后足长。面部毛色棕黄色,背毛灰棕色,毛干为浅灰色,毛尖为棕色。它一般活动在底下,我们通过不同的海拔高度与鼢鼠土丘的新旧,高低,直径来调差鼢鼠的分布动态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东北鼢鼠 海拔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鼢鼠形态及脏器组织结构的研究
6
作者 王俊森 张素清 +5 位作者 吕建伟 冯成 仇福军 孙秀殿 迟树恒 陈曦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年第1期29-34,共6页
本文对113只东北鼢鼠头骨,外部形态进行度量及数理统计,其体长166.67±1.7mm,体重282.3±8.22g,胴体重199.54±6.28g,颜基长39.28±0.28mm,第一臼齿冠为9.366±0.8mm,其内凹为两凹角.并在高低倍镜下,对其内脏各器... 本文对113只东北鼢鼠头骨,外部形态进行度量及数理统计,其体长166.67±1.7mm,体重282.3±8.22g,胴体重199.54±6.28g,颜基长39.28±0.28mm,第一臼齿冠为9.366±0.8mm,其内凹为两凹角.并在高低倍镜下,对其内脏各器官进行组织切片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鼢鼠 形态学 脏器 啮齿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鼢鼠——蒙新亚种新发现研究初报
7
作者 梁秀梅 黄学文 +1 位作者 戎可 王俊森 《高师理科学刊》 2004年第4期43-45,共3页
研究了东北鼢鼠 (MyospalaxpsilurusnegansWang)标本 0 3779号 ,发现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 ,内蒙呼伦贝尔盟扎罗木得、白音查岗的东北鼢鼠与分布于大兴安岭以东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华安地区、泰来县东方红农场等地的东北鼢鼠存在显著的差... 研究了东北鼢鼠 (MyospalaxpsilurusnegansWang)标本 0 3779号 ,发现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 ,内蒙呼伦贝尔盟扎罗木得、白音查岗的东北鼢鼠与分布于大兴安岭以东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华安地区、泰来县东方红农场等地的东北鼢鼠存在显著的差异 ,可以初步认为西部的东北鼢鼠是 1个新亚种———蒙新亚种 ,该亚种体较长 ,体质量较大 ,尾长较短 (为体长的 1 /6) .上颌第 1臼齿内侧有 2个深凹刻 ,毛色较浅 ,掘洞能力强 ,形成的土丘形状、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鼢鼠 蒙新亚种 生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方式对东北鼢鼠秋季种群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岳闯 纪羽 +4 位作者 袁帅 付和平 杨素文 郭乾伟 武晓东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2512-2519,共8页
2016年和2017年9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栖息地设连续放牧区(CG)、按月轮牧区(MG)、季节轮牧区(QG)、过度放牧区(OG)和禁牧区(CK)共5个不同放牧强度样区,对植被性状和东北鼢鼠新土丘数量及其关系进行... 2016年和2017年9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栖息地设连续放牧区(CG)、按月轮牧区(MG)、季节轮牧区(QG)、过度放牧区(OG)和禁牧区(CK)共5个不同放牧强度样区,对植被性状和东北鼢鼠新土丘数量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放牧降低了物种的多样性,草丛高度、株丛数、生物量和盖度在季节轮牧区均最大。2)东北鼢鼠新土丘数量在不同放牧强度样区存在极显著差异(F=7.80,P<0.000 1),放牧区土丘密度依次表现为MG>QG>CK>CG>OG。3)鼢鼠新土丘数量与植物株丛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生物量和Shannon-Wiener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草丛高度和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这些结果说明不同放牧方式下,草甸草原植被性状和鼢鼠新土丘数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季节轮牧区可以在控制东北鼢鼠土丘密度的同时,维持植物性状的最优化和较高的生产力。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区应采用季节轮牧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放牧方式 植被性状 多样性指数 东北鼢鼠 种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鼢鼠活动强度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满都呼 袁帅 +5 位作者 杨素文 纪羽 朝克图 伟军 付和平 武晓东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1-450,共10页
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对环境条件的综合适应,营地下生活的啮齿动物常年栖息于相对低氧和黑暗的土壤环境,其活动节律及强度如何受栖息地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特征,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影响的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地下... 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对环境条件的综合适应,营地下生活的啮齿动物常年栖息于相对低氧和黑暗的土壤环境,其活动节律及强度如何受栖息地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特征,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影响的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地下生活啮齿动物对其栖息地长期适应的生活史策略。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是我国北方草甸草原的优势鼠种,研究其昼夜和季节性活动强度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关系,对了解东北鼢鼠生存和繁殖策略及危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6年和2017年每年的5月(春季)、7月(夏季)、9月(秋季)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利用无线电追踪方法对东北鼢鼠活动强度进行连续监测,分析了东北鼢鼠不同季节日活动强度及其性别差异,以及活动强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相对湿度间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鼢鼠日活动节律是单峰型,不同季节活动高峰期均出现在夜晚至次日凌晨,高峰期活动持续时长不同,春季持续12 h,夏季持续7 h,秋季持续6 h。雌雄个体日活动强度和季节活动强度差异不显著,并且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2)东北鼢鼠活动强度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P<0.01),土壤温度春季7℃-10℃(20:00至次日08:00)、夏季17℃-22℃(20:00至次日03:00)和秋季10℃-12℃(22:00至次日04:00)时,东北鼢鼠的活动强度最高,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活动强度逐渐降低。活动强度与土壤相对湿度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节律 无线电追踪 东北鼢鼠 土壤温度 土壤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大棚内如何防治东北鼢鼠
10
作者 李照会 《农业知识(增收致富)》 2007年第2期6-6,共1页
日前,笔者应邀到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焦庙镇铁匠村进行灭鼠指导,发现大棚内东北鼢鼠危害严重,鼢鼠在地下觅食植株的根、地下果实和茎,造成植株枯死。由于鼠道较多,在浇水时从鼠道处漏水,农民称为“地漏”。
关键词 东北鼢鼠 棚内 防治 蔬菜 齐河县 德州市 山东省 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鼢鼠种群结构及繁殖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仁华 陈曦 +7 位作者 高从政 高明臣 迟树桓 王俊森 张淑清 柳劲松 王凌极 齐恒玉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年第2期13-20,共8页
本文依据1988年4~6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华安区和泰来县东方红林场捕获77只鼢鼠标本材料(51只雄性、26只雌性),研究它们的性比和繁殖情况。捕获的材料表明其性比是雄性比雌性多。繁殖指数依下列公式计算I=NE/P其中I表示繁殖指数,P为总... 本文依据1988年4~6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华安区和泰来县东方红林场捕获77只鼢鼠标本材料(51只雄性、26只雌性),研究它们的性比和繁殖情况。捕获的材料表明其性比是雄性比雌性多。繁殖指数依下列公式计算I=NE/P其中I表示繁殖指数,P为总捕获只数,N为孕鼠数,E为平均胎仔数,它们表明鼢鼠繁殖强度的季节变化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鼢鼠 种群结构 繁殖 鼢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鼢鼠食性及食量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仁华 高从政 +3 位作者 高明臣 陈曦 迟树桓 王俊森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年第4期63-68,共6页
1988年在黑龙江省泰来县,使用笼内饲养观察的方法,对东北鼢鼠食性及食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饲喂的22种植物中只有野艾蒿不取食,最喜食苦荬菜、茵陈蒿。食量及食量指数取食多种植物远远高于取食单一植物。雌性食量指数高于雄性。
关键词 东北鼢鼠 食性 鼢鼠 食量
全文增补中
东北鼢鼠危害林下参及防治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段君钢 任德波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3-473,共1页
关键词 东北鼢鼠 危害 防治 优势鼠种 生活习性 东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鼢鼠的生态特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苏智峰 赛吉拉乎 +3 位作者 吕新龙 宫玉山 李东义 周大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4-37,42,共5页
通过对东北鼢鼠习性连续5年的定位观测(1991~1995),基本上掌握了其活动规律与地形、气温、土壤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该鼠的性比、繁殖、洞道结构、有效洞简便调查和食性等,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东北鼢鼠 生态因子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鼢鼠种群年龄结构的划分 被引量:4
15
作者 国廷杰 陈丽石 +3 位作者 于海成 任冬 高明 牛国庆 《森林病虫通讯》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19,共3页
依据样本体重、体长、胴体重和头骨的变化 ,对东北鼢鼠 Myospalax psilurus种群年龄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把东北鼢鼠划分为幼体组、成体 组、成体 、老体组共 4个年龄组 ;体重、体长、胴体重及头骨特征有明显年龄变化。种群老体数量... 依据样本体重、体长、胴体重和头骨的变化 ,对东北鼢鼠 Myospalax psilurus种群年龄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把东北鼢鼠划分为幼体组、成体 组、成体 、老体组共 4个年龄组 ;体重、体长、胴体重及头骨特征有明显年龄变化。种群老体数量少 ,成体数量多 ,说明在该地区该种群是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鼢鼠 种群 年龄结构 体重 体长 胴体重 头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幼林地东北鼢鼠的防治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继伟 梁亚丽 +1 位作者 冯文 李念祥 《防护林科技》 1999年第1期57-57,共1页
樟子松作为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和重要的用材树种,在广大山区和沙区得到大力发展。但是,近年来,樟子松幼林中东北鼢鼠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影响了造林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的发挥。几年来,我们在泰来东方红林场,运用毒饵、人工捕杀、... 樟子松作为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和重要的用材树种,在广大山区和沙区得到大力发展。但是,近年来,樟子松幼林中东北鼢鼠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影响了造林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的发挥。几年来,我们在泰来东方红林场,运用毒饵、人工捕杀、林农复合等方法,对樟子松幼林地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幼林 东北鼢鼠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鼢鼠与草原鼢鼠头骨特征及差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商正昊妮 满都呼 +5 位作者 袁帅 付和平 伟军 袁伟 徐凯 武晓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43-1652,共10页
头骨在哺乳动物各项生命活动中所携带的相关信息具有代表性,对头骨的研究可以为哺乳动物分类提供依据,还可以为探索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如何塑造物种形态积累基础性资料。为明确邻域分布的近缘种对所处生境产生适应性进化在形态上表现出... 头骨在哺乳动物各项生命活动中所携带的相关信息具有代表性,对头骨的研究可以为哺乳动物分类提供依据,还可以为探索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如何塑造物种形态积累基础性资料。为明确邻域分布的近缘种对所处生境产生适应性进化在形态上表现出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对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头骨(标本26号)与草原鼢鼠(M.aspalax)头骨(标本17号)外部形态比较,选取颅全长、基长、腭长、颧宽、眶间宽等13项具有代表性的形态指标,以体重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鼢鼠的下齿列长在种内性别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1),腭长、鼻骨长仅在草原鼢鼠性别间产生显著差异(P <0.05)。听泡长仅在东北鼢鼠性别间产生差异(P <0.05)。种间差异性分析显示,颅全长、基长、腭长等10项头骨形态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 <0.05)。此外,东北鼢鼠的颅全长等9项头骨指标均与体重增长呈显著正相关性(P <0.05),而仅眶间宽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P <0.01);草原鼢鼠只有颅全长、基长、颧宽等5项数据指标与体重增长显著正相关(P <0.05)。东北鼢鼠和草原鼢鼠在多个头骨形态指标中表现出差异。颅全长、基长、颧宽、齿隙长、上齿列长5项指标在两种鼢鼠至成体时期仍保持生长状态,东北鼢鼠生长部位较草原鼢鼠更为丰富,其眶间宽随体重的增加而变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骨形态 东北鼢鼠 草原鼢鼠 近缘种 协方差分析 眶间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鼢鼠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 被引量:5
18
作者 任冬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7年第6期68-70,94,共4页
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东北鼢鼠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东北鼢鼠 生活习性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鼢鼠综合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国廷杰 任冬 +1 位作者 于海城 张宏伟 《林业科技通讯》 1999年第5期12-14,26,共4页
在对森林受鼢鼠危害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东北鼢鼠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活动节律、巢穴构造及食性。采用1kg磷化锌加100kg大葱制成诱饵于春、秋两季5∶00~12∶00、15∶00~20∶00向鼠洞投药,辅以器械... 在对森林受鼢鼠危害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东北鼢鼠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活动节律、巢穴构造及食性。采用1kg磷化锌加100kg大葱制成诱饵于春、秋两季5∶00~12∶00、15∶00~20∶00向鼠洞投药,辅以器械灭鼠,营林措施,防鼠效果达83%~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鼠剂 东北鼢鼠 森林 动物为害 防治
原文传递
东北鼢鼠的发生与危害特点 被引量:3
20
作者 贝世鹏 郑金艳 李处义 《养殖技术顾问》 2009年第8期38-38,共1页
自1995年以来,齐齐哈尔市地区鼠害频发,并呈危害上升趋势,近5年的调查显示,在该市的55.07万公顷的草场上,平均每年鼠害发生面积2.90万公顷,平均牧草损失928万千克。其中以2004年发生最重,全市发生面积在4.08万公顷,造成牧草... 自1995年以来,齐齐哈尔市地区鼠害频发,并呈危害上升趋势,近5年的调查显示,在该市的55.07万公顷的草场上,平均每年鼠害发生面积2.90万公顷,平均牧草损失928万千克。其中以2004年发生最重,全市发生面积在4.08万公顷,造成牧草损失1420万千克。鼠害不仅造成草原减产,鼠道、洞穴及鼠对草根的啃食等使草原植被稀疏,地表裸露,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鼠还是多种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宿主和传播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鼢鼠 危害特点 草原生态环境 发生面积 草原植被 齐齐哈尔市 上升趋势 鼠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