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白令海东陆架区生源硫化合物的时空特征变化
1
作者
刘绚丽
翟星
+3 位作者
孙霞
陈衎
厉丞烜
王保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5-429,共15页
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航次白令海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白令海东陆架区二甲基硫(DMS)及其前体物质β-二甲基硫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结果显示,白令海东部陆架区DMS浓度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浓度平均...
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航次白令海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白令海东陆架区二甲基硫(DMS)及其前体物质β-二甲基硫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结果显示,白令海东部陆架区DMS浓度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浓度平均值由2012年0.80 nmol·L^(-1)(范围为0.11~2.27 nmol·L^(-1))增加至2014年1.33 nmol·L^(-1)(范围为0.07~4.49 nmol·L^(-1))。DMSP浓度的空间变化与DMS不一致,高值区位于断面东部,主要受近岸阿拉斯加沿岸流以及育空河淡水输入的影响。2012—2014年,溶解态DMSP(DMSPd)和颗粒态DMSP(DMSPp)浓度平均值分别从4.21 nmol·L^(-1)、16.83 nmol·L^(-1)提高至14.94 nmol·L^(-1)、49.77 nmol·L^(-1),应是冷水团范围缩减以及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所引起的。DMS浓度同温度、c PO 3-4、c SiO 2-3显著相关,而DMS和DMSP浓度同无机氮浓度、盐度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层海水DMS和DMSPd的生物生产速率均高于消费速率,且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原因是温度影响了微生物代谢活动。2014年的生产和消费速率均高于2012年的,主要由于表层海水DMS和DMSPd浓度升高和水团的年际变化。2012年和2014年表层海水中DMS微生物消耗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3.66 nmol·L^(-1)·d^(-1)和33.87 nmol·L^(-1)·d^(-1),海-气通量平均值分别为3.66μmol·m^(-2)·d^(-1)和5.33μmol·m^(-2)·d^(-1),表层海水DMS通过海气扩散去除的周转时间分别是微生物消费的7.4和5.7倍。白令海东部陆架区表层水体中微生物消费是比海气释放更重要的DMS去除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东
陆架
区
二甲基硫(DMS)
二甲基硫巯基丙酸内盐(DMSP)
空间分布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第十次北极物理海洋学科学考察综述
被引量:
5
2
作者
陈红霞
魏泽勋
+14 位作者
何琰
杨绍琼
龚强
钟文理
崔廷伟
崔凯彪
吕连港
俞启军
张彬彬
徐腾飞
杨廷龙
林丽娜
周鸿涛
焦晓辉
李豪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潜标长期观测、多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抛弃式和走航观测等在内的物理海洋学综合考察。其中,在白令海东部进行的断面观测和水下滑翔机协同编队观测均系中国首次,拓展了中国在北极的观测范围,提高了中国调查和监测北极环境的能力。本文概述了这次考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主要考察成果,并总结了航次完成的亮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
物理海洋学
北冰洋
东白令海陆架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令海东陆架区生源硫化合物的时空特征变化
1
作者
刘绚丽
翟星
孙霞
陈衎
厉丞烜
王保栋
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出处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5-429,共15页
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21S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冰洋海冰消融对二甲基硫化物循环和DMS海气释放的影响(42076045)
+1 种基金
白令海和西北冰洋海水DMSP时空变化格局和生产周转研究(41676074)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极地海域生源活性气体前沿研究(12110600000018003928)
文摘
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航次白令海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白令海东陆架区二甲基硫(DMS)及其前体物质β-二甲基硫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结果显示,白令海东部陆架区DMS浓度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浓度平均值由2012年0.80 nmol·L^(-1)(范围为0.11~2.27 nmol·L^(-1))增加至2014年1.33 nmol·L^(-1)(范围为0.07~4.49 nmol·L^(-1))。DMSP浓度的空间变化与DMS不一致,高值区位于断面东部,主要受近岸阿拉斯加沿岸流以及育空河淡水输入的影响。2012—2014年,溶解态DMSP(DMSPd)和颗粒态DMSP(DMSPp)浓度平均值分别从4.21 nmol·L^(-1)、16.83 nmol·L^(-1)提高至14.94 nmol·L^(-1)、49.77 nmol·L^(-1),应是冷水团范围缩减以及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所引起的。DMS浓度同温度、c PO 3-4、c SiO 2-3显著相关,而DMS和DMSP浓度同无机氮浓度、盐度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层海水DMS和DMSPd的生物生产速率均高于消费速率,且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原因是温度影响了微生物代谢活动。2014年的生产和消费速率均高于2012年的,主要由于表层海水DMS和DMSPd浓度升高和水团的年际变化。2012年和2014年表层海水中DMS微生物消耗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3.66 nmol·L^(-1)·d^(-1)和33.87 nmol·L^(-1)·d^(-1),海-气通量平均值分别为3.66μmol·m^(-2)·d^(-1)和5.33μmol·m^(-2)·d^(-1),表层海水DMS通过海气扩散去除的周转时间分别是微生物消费的7.4和5.7倍。白令海东部陆架区表层水体中微生物消费是比海气释放更重要的DMS去除途径。
关键词
白令海
东
陆架
区
二甲基硫(DMS)
二甲基硫巯基丙酸内盐(DMSP)
空间分布
年际变化
Keywords
eastern shelf of the Bering Sea
dimethylsulfide(DMS)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
spatial distributions
inter annual variations
分类号
P73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第十次北极物理海洋学科学考察综述
被引量:
5
2
作者
陈红霞
魏泽勋
何琰
杨绍琼
龚强
钟文理
崔廷伟
崔凯彪
吕连港
俞启军
张彬彬
徐腾飞
杨廷龙
林丽娜
周鸿涛
焦晓辉
李豪
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北京蔚海明祥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出处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基金
自然资源部南北极业务化观测与科研项目——2020年北极海洋关键海域基础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水文要素,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天气气候效应——2020年北极海洋环境变化及其气候效应,2020年北极漂流冰站计划(MOSAiC计划)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极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研发(2016YFC1400303)
+1 种基金
极地海冰及其反照率变化的反演方法和产品研制(2017YFA0603104)
极地科学前沿与国际合作战略研究(2019YFC1408201)。
文摘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潜标长期观测、多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抛弃式和走航观测等在内的物理海洋学综合考察。其中,在白令海东部进行的断面观测和水下滑翔机协同编队观测均系中国首次,拓展了中国在北极的观测范围,提高了中国调查和监测北极环境的能力。本文概述了这次考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主要考察成果,并总结了航次完成的亮点工作。
关键词
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
物理海洋学
北冰洋
东白令海陆架
西北太平洋
Keywords
the 10^(th)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physical oceanography
the Arctic Ocean
the eastern shelf of the Bering Sea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白令海东陆架区生源硫化合物的时空特征变化
刘绚丽
翟星
孙霞
陈衎
厉丞烜
王保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第十次北极物理海洋学科学考察综述
陈红霞
魏泽勋
何琰
杨绍琼
龚强
钟文理
崔廷伟
崔凯彪
吕连港
俞启军
张彬彬
徐腾飞
杨廷龙
林丽娜
周鸿涛
焦晓辉
李豪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