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万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1期54-59,共6页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个体的这种双重存在和内在矛盾,不仅使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个体的这种双重存在和内在矛盾,不仅使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构成蕴含于社会发展深层的基本关系,而且使其始终作为社会发展的中轴。规定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合理阐明个人与社会各自的地位与作用,并在实践中使个人与社会达到协调和统一,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因而也必然是人类思维关注的中心和面对的永恒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关系 人的实践活动 社会发展 个体的发展 个人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 对象性活动 存在方式 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主义教育中应正确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作者 罗中昌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71-73,共3页
当前,加强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是进一步肃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防“和平演变”之患于未然的重要措施。在人生观教育中,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克服个人主义意识,树立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关键所在。个人与... 当前,加强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是进一步肃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防“和平演变”之患于未然的重要措施。在人生观教育中,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克服个人主义意识,树立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关键所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从存在、发展、价值关系等几个方面作初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共产主义教育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人生观教育 “和平演变” 集体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 个人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
作者 金荣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29-34,共6页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时曾被一些人弄得十分混乱,对我国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因此,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澄清理论上的混乱,在伦理领域里确立并在实践中坚持社会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时曾被一些人弄得十分混乱,对我国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因此,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澄清理论上的混乱,在伦理领域里确立并在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关系 社会集体 社会的生存 个人利益 剥削阶级 正确认识 社会整体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哲学视角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评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
4
作者 刘本贵 《青年与社会(下)》 2014年第8期338-339,共2页
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一书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哲学反思和把握,主要研究社会本体论、社会结构、社会价值及其结构、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重点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的结构和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文... 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一书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哲学反思和把握,主要研究社会本体论、社会结构、社会价值及其结构、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重点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的结构和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后果。本书从社会哲学的视野分析个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将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融会贯通,是社会哲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生活 社会哲学 哲学视野 哲学视角 实践 现代 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方法与社会学元理论——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23
5
作者 郑杭生 杨敏 《河北学刊》 2003年第6期82-92,共11页
社会学的独特论题是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元事实也是基本的经验事实,它构成了社会学知识的二重性质———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的基础。因此,社会学方法必然卷入元理论和元预设。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具有的元理论... 社会学的独特论题是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元事实也是基本的经验事实,它构成了社会学知识的二重性质———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的基础。因此,社会学方法必然卷入元理论和元预设。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具有的元理论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预定性假设贯穿在社会学知识的整个过程。本文的论述意在说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知识的一系列起点,即理论与方法结合的起点;也是各种分裂的传统、"方法论斗争"、社会学知识形态分野的起点以及知识整合的努力的起点;当然,它也应当是社会学重建的起点。因此,对社会学元理论层面问题及其与社会学理路和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探索,能够明确社会学实现重建所面对的真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知识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举理论和元理论 社会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学元问题与社会学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逻辑结构要素和特定历史过程 被引量:20
6
作者 郑杭生 杨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9,共9页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的元问题也是基本问题,它的展开构成了社会学的理论元层面,是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也是表征现代性过程“问题性”的符码,构成了对现代社会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这一问题展现了社会学的一种独...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的元问题也是基本问题,它的展开构成了社会学的理论元层面,是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也是表征现代性过程“问题性”的符码,构成了对现代社会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这一问题展现了社会学的一种独特质性:知识和理论的逻辑与历史和现实的路径的相互交叠。这也是社会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实质性界分。个人与社会提供了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得以展开的轨道,使社会学建立了与现代性的牢固的知识连结,从而对人类历史上这一空前的变迁过程给予了宏大而细致、广阔而深入、普遍而精微的刻画和反省。当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更为深刻的变化,这就使社会学的这一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具有了新的时代性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学元事实 元问题 元理论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对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多视角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郑杭生 杨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43,共9页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现代社会一切问题的根源,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既是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具体化,又是它的实质与焦点。社会生活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人“自主”与社会的“规范”不断进行相应地自我调适的过程。权益...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现代社会一切问题的根源,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既是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具体化,又是它的实质与焦点。社会生活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人“自主”与社会的“规范”不断进行相应地自我调适的过程。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所表现的个人与社会关系,可以也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权益自主 权力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与陈独秀启蒙思想比较──从个人与社会关系出发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宝明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3-46,共4页
梁启超与陈独秀启蒙思想比较──从个人与社会关系出发张宝明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能够开一代新风,并在其影响下使社会出现一个新形势与新局面的,非本文选择的两位人物莫属了。梁启超、陈独秀两人在年龄上仅差6岁、却分别成为戊... 梁启超与陈独秀启蒙思想比较──从个人与社会关系出发张宝明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能够开一代新风,并在其影响下使社会出现一个新形势与新局面的,非本文选择的两位人物莫属了。梁启超、陈独秀两人在年龄上仅差6岁、却分别成为戊戌与“五·四”时期思想上的代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陈独秀 个人与社会关系 启蒙思想 个人主义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主义 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建构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调整
9
作者 张忠民 《理论与现代化》 1995年第7期38-40,共3页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内含于人类实践活动,并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中被社会化和客观化的人类精神,其核心内容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每一特定的文化体系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的价值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同时它的形成和演进又...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内含于人类实践活动,并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中被社会化和客观化的人类精神,其核心内容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每一特定的文化体系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的价值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同时它的形成和演进又与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应是文化建构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探讨之。 一 中西两种文化体系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具有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社会的关系 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的思维方式 个人与社会关系 道德伦理 中国文化 文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0
《中国监狱学刊》 2016年第5期63-63,共1页
丁元竹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上著文说,在严格的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假定条件下,经济人和理性人都不会为集体的公共利益采取个人行动,但是每个集团成员都希望公共利益扩大,个人从中获得好处,也就是通常人们讲的通... 丁元竹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上著文说,在严格的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假定条件下,经济人和理性人都不会为集体的公共利益采取个人行动,但是每个集团成员都希望公共利益扩大,个人从中获得好处,也就是通常人们讲的通过“搭便车”而坐享其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公共利益 “搭便车” 假定条件 个人行动 经济学 丁元竹
原文传递
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六种直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康健 《理论前沿》 CSSCI 2000年第21期6-8,共3页
关键词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 人类社会 回避 社会文化 政治经济 形式 存在 直观 超越
全文增补中
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的整体发展为主导——中国文化的新模式再探
12
作者 韩民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9-34,共6页
笔者曾提出“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的框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模式。实际上,这个模式只是中国文化新模式的一部分,因为它只涉及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尚未涉及到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对于一个... 笔者曾提出“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的框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模式。实际上,这个模式只是中国文化新模式的一部分,因为它只涉及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尚未涉及到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更显得重要,研究文化模式决不可以不涉及它。因此,有必要专门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的基本模式予以探讨。笔者观点是应“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整体发展为主导”,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的基本模式。它是中国文化新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整体发展 个人全面发展 个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角色 中国文化 文化模式 制度文化 新模式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设计
13
作者 陈险峰 《政治教育》 2001年第3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中学 政治教学 教学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社会关系与儿童的道德发展
14
作者 王宪清 岑国桢 《教育科学》 1985年第2期44-48,共5页
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科尔伯格、班图拉、埃里克逊、佐西莫夫斯基以及埃利康宁等,都曾做过大量的研究。所有这些研究对我们深入了解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客观因素以及发展的内部心理机制无疑是很有启发的。... 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科尔伯格、班图拉、埃里克逊、佐西莫夫斯基以及埃利康宁等,都曾做过大量的研究。所有这些研究对我们深入了解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客观因素以及发展的内部心理机制无疑是很有启发的。但对这个问题的许多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儿童 道德发展 个人关系 小学三年级 集体关系 初中二年级 平均分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公正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哲学视域中的人与社会关系思想阐释
15
作者 陈炜晗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9-82,共4页
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域中,共时性地看,作为关系性存在的人与社会相互映照、融汇共存、不可相互归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交互作用、相互建构;历时性地看,作为生成的存在的人与社会在实践基础上的变化和发展必然给它们的关系注入新的内容,... 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域中,共时性地看,作为关系性存在的人与社会相互映照、融汇共存、不可相互归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交互作用、相互建构;历时性地看,作为生成的存在的人与社会在实践基础上的变化和发展必然给它们的关系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使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社会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个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究性教学案例
16
作者 肖勇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6年第5期41-43,共3页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上懂得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个人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 教学案例 探究性教学 教学目标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思想政治课 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互构论:全貌概要和精义探微 被引量:80
17
作者 杨敏 郑杭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107,共6页
"社会互构论"以现代性之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为背景性视域,着力理解和阐释多元社会行动主体间的相互型塑、同构共生关系。"社会互构论"认为,"社会互构"体现了现时代社会现象及过程中蕴涵的根本性和实质... "社会互构论"以现代性之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为背景性视域,着力理解和阐释多元社会行动主体间的相互型塑、同构共生关系。"社会互构论"认为,"社会互构"体现了现时代社会现象及过程中蕴涵的根本性和实质性的关系机制,"我们身处于社会互构的时代"。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社会互构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对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予了具体思考。"社会互构论"主张,社会学理论具有内在的实践性和价值性,真正的社会学必是且只能是实践的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实践领域发生的结构性巨变,为中国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宽阔视野、重大题材和现实养料。这也决定了"社会互构论"是一个仍在继续发展和丰富的社会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互构论 社会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秩序·制度理性·公正理想——西方思想文化中公正观念之范式沿革(下)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祖社 《唐都学刊》 2007年第6期47-51,共5页
关键词 西方思想文化 公正观念 制度理性 社会秩序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理想 道德信念 道德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学理论逻辑和研究指向——社会互构导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之二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敏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4-80,共7页
对社会运行论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思想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 ,并对现代性遭遇全球化过程的现实条件下 ,这一思想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缘进行了分析 ,初步展示了社会运行论的理论和实践的成长前景。
关键词 现代性 全球化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学理论逻辑 社会学研究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我国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20
作者 谭明方 《浙江学刊》 CSSCI 1997年第2期5-9,共5页
我国社会学家关于学科“研究对象”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社会整体系统”、“社会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种主要类型;从“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种观点中都分别存在着在社会学“理论范畴”的层次上已很难克... 我国社会学家关于学科“研究对象”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社会整体系统”、“社会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种主要类型;从“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种观点中都分别存在着在社会学“理论范畴”的层次上已很难克服的“逻辑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是三种观点的研究者都必须从社会哲学的高度,在对“社会及其构成要素”、“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以及“社会学的研究范式”等几个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对各自的“研究对象”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关系 构成要素 社会 社会系统 相互关系 主要观点 基本问题 我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